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利用
安徽牯牛降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利用

Ke o d :G nuin ;L mic a ;Me iia lns a ak y y w r s u ija g a a e e dcn lpa t ;T x e
唇 科 物 世 性 布约 2属60 种有 伸的 体 土 质地 重 主, 有 砂 石砾 这 形 植 为 界 分 ,有2 0 0 余 ,近 0 主 . 壤 以 壤为 夹 较多 粒和 . 里 1 种 于 海 东中 中 有9属8 余 遍布 地 我国 部中 热 常 叶 地 北 地 天然 / 产 地中 及近 亚; 国 9 0 种, 处 东 亚 带 绿阔 林 带的 部 段, 植 2 0 南 各 ’ . 科 物以 含 芳 油而 称, 含着 被 存 完 , 被 落 积 、 型 ,维 束 物 北 地¨2 该 植 富 多种 香 著 蕴 保 较 好 植 群 面 大 类 多 有 管 植 约 大 的 用 物 源 其 究 直 来 到 们 重 . 1 科 含6 属 10 种 属 国 珍 濒 保 的 生 量 药 植 资 ,研 一 以 受 人 的 视 安 8 , 2 、1 ,于 家 惜 危 护 野 O 7 2余 徽 牛 是 亚 带 区 物区 较丰 的 之 有 植 有1种 。. 牯 降 我国 热 地 植 系 富 地区 一, 物 8 着大 积 然 始 植 生态 统完 植 资 富 笔 1 研究 面 天 原 林 被, 系 整, 物 源丰 . . 2 方法 者在 人 究的 础 通过 调 对牯牛 唇形 前 研 基 上, 实地 查, 降 科药 根据 牛降 地形、 势和 被 牯 的 地 植 特点, 别 坡的 分 从北 严 用 物 源 行 结 类,在为 护 用 降 形科 家 护 和 坡的 音 保 为 查出 点, 定6 植 资 进 总 分 旨 保 和利 牯牛 唇 保 点 南 观 堂 护作 调 发 确 条具 药 植 资 提 参 . 用 物 源 供 考 有 表 的线 在不 线路上 代 性 路, 同的 按不同的 拔( O 海 B m以 O 1 材料与方法 下8 m 3 m1 0 上)植 、0 10 、0 0 0 3 m以 、 被类型( 绿阔 林、 常 叶 常 1 研 地 况 . 究 概 1 绿 落 阔 林 落 阔 林 针 混 林、叶 、林 灌 一 叶 叶 、叶 叶 、阔 交 针 林 竹 、 牯 降 于 徽 的 南 ,理 标 东 12 , 丛 草 ) 生 (坡 阳 、谷 进 调 记 ,采 植 牛 位 安 省 西 部地 坐 为 经1 。 78 、甸 和 境 阴 、坡 山 )行 查 录并 集 确 北纬 3 0. 0 3 本区年平均温度 1 9 , 。 4  ̄ 年均雨量为 物 本. 考 献 料 j 定 物 类 药 功 . .C 标 参 文 资 , 植 种 和 用 效 13 m . 貌 征 山 低 、 陵 间 地4 貌 2 结果与分析 9 . m地 特 呈中 、 山 丘 和山 盆 种地 72 单 主 海 7 . ,称 西 ”是 山 西 2 安 牯 降 形 药用 物 及 布 元,峰 拔1 7 m古 “ 黄山 , 黄山 脉向 延 . 徽 牛 唇 科 植 资源 分 26 1
浅论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浅论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者:张淼望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介绍了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对保护区在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影响因素、社区居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改进和提高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牯牛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威胁;社区关系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横亘于祁门、石台两县接壤处,属黄山西脉向西廷伸的主体。
经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先生考察提议,1982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牯牛降自然保护区。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牯牛降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又被批建为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为主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总面积6713hm2,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728m。
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复杂,区内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完整,植被垂直地带性明显,自然景观瑰丽。
被誉为“绿色自然博物馆”和“华东物种基因库”。
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有植物1348种,动物271种。
多年来,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牯牛降祁门管理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加强管理,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项目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旅游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1 保护区在保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1.1 保护区体制问题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建立已30年了,然而困绕保护区发展的体制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
体制不健全,隶属关系不明确,始终是多年困扰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最大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牯牛降分设祁门、石台两站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
体制不顺,致使牯牛降的规划、编制、项目、经费等等问题凸现,特别造成了对森林资源管理上的难度。
对于保护区来说,一方面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申报和组织实施,造成工作的不同步、不协调;另一方面由于体制的不顺,致使编制不足、经费短缺、内部职能划分不配套,影响了保护区保护、科研、宣教、经营等多项工作的协调开展。
牯牛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对策

牯牛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对策倪味咏【摘要】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biodiversity of Anhui Guniujiang Nature Reserve,and proposed approaches to develop and utilize its rich natural resources,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serve the resources while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them.%本文详细介绍了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概况、生物多样性,并对牯牛降丰富的自然资源提出了开发利用途径;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保护,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期刊名称】《安徽林业科技》【年(卷),期】2011(037)005【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开发利用;保护对策【作者】倪味咏【作者单位】安徽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祁门管理站,安徽黄山2456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88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横亘于祁门、石台两县接壤处,属黄山西脉向西延伸的主体。
经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先生考察提议,1982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牯牛降自然保护区。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牯牛降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又被批建为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为主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
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复杂,景观秀丽,植被垂直地带性明显,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安徽“第二黄山”和“华东物种基因库”。
1 自然地理概况保护区总面积为6 713.3 hm2,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 727.6m,相对高差达1649m,是安徽省南部的第三座高峰。
牯牛降山体呈东西走向,是祁门、石台两县的天然分界线。
其地理坐标介于117°20′~117°37′E、30°00′~30°14′N 之间。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组成及分布

doi:10.3969/j.issn.1001—7461.2018.O1.32
牯 牛 降 自然 保 护 区大 型 真 菌 资 源 组成 及 分 布
柴 新 义 ,盛 硕 ,于 士 军 ,张微 微 ,殷 培 峰 ,崔 明 霞
20。26%)Ibambo0 forest(23 species,15.03 ),bushy or herbosa(36 species,23.53 9/6).The obvious difference of composition species of wild macrofungi were existed with the vertical height of the elevation ehan ̄es.They wefe distributed in low mountain (96 species,62.75 ),middle mountain (54 species, 36。29% )and high mountain forest(14 species。9.15%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distribu— tion of maefOfungi in Guniuj iang NaturaI Reserve·were primarily caused by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nd envi一
用茵 53种 (34.64%),药 用茵 58种 (37.91 ),毒 菌 9种 (5.88 ),经济价 值 不明 40种 (26.14 o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唇形科几种野生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与药用价值分析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唇形科几种野生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与药用价值分析作者:万常学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1年第08期摘要:唇形科为世界性分布的较大的植物科,资料记载中国有99属、800余种。
该研究在野外实地考察与资料搜集整理,对塞罕坝自然保护区5种唇形科植物的形态特征和药用价值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唇形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
关键词:唇形科;形态特征;药用价值;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中图分类号 Q949.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8-0036-02Abstract: Lamiaceae is a large family with worldwide distribution. There are 99 Genera and more than 800 species in China.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medicinal value of 5 species of labiatae in Saihanba Nature Reserve were summarize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On this basis,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biatae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Lamiacea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dicinal value; Saihanba Nature Reserve唇形科為世界性分布的较大的植物科,全世界约220余属、3500余种,我国有99属、800余种,塞罕坝有13属、19种。
近年来,随着对唇形科植物的深入研究,其药用价值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陕西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唇形科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摘
要: 为 给 当地 野 生 中草 药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和 保 护 提 供 科 学 依 据 和参 考 , 进 行 了陕 西 子 午 岭 自然 保 护 区
唇 形科 ( L a b i a t e ) , 属被子 植物 f - i ( An g i o s p e r - ma e ) , 双 子 叶植 物 纲 ( D i c o t y l e d o n s ) , 多为草本 , 稀 灌 木[ 1 ] 。全 世界 共 有 2 2 0属 , 3 5 0 0余 种 ; 国产 1 0 0属 , 8 5 6种 , 各 省 均有分 布 ] , 本 科 包括很 多 具 有 重 要 经 济 价 值 的植 物 , 主要产芳香油 , 如 薄 荷 属、 薰衣 草 属 、 荆芥属、 百 里 香 属[ 3 ] , 另含 萜 类 、 苦
陕西林业科技
2 0 1 5 , ( 2 ) : 1 ~4
S h a a n x i 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陕 西 子 午 岭 自然 保 护 区 唇 形 科 野 生 药 用植 物 资源 调 查
高 之 奇r i n g, C o l l e g e o f Bi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No r t h Na t i o n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i n g x i a Y i n c h u a n 7 5 0 0 2 1 ;
牯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全 国植 被 区划 中, 其 位 于 东 部 中热 带 常 绿 阔 叶林 地 任
带 的北 缘 , 为 中 国 中 亚 热 带 常 绿 阔 叶 林 的 前 沿 阵
勇
2
地1 ] ] , 主 要 保 护 对 象 是 中 亚 热 带 常 绿 阔 叶 林 生 态 系
石 台县 中药资 源普 查 队通 过 收 集 和 参 考《 牯 牛 降科 学 考察 集 》 L l j 、 《 安 徽植 物志 》 ] 、 《 安徽 珍 稀濒 危 保 护植 物 的区 系特 征 及 地 理 分 布 》 l g 】 、 《 安徽 省 重 点 保 护 的珍贵 、 稀有 、 濒 危植 物 研究 》 [ 1 、 《 安徽 珍 稀 濒
台、 祁 门两 县交 界 处 , 是 黄 山 山脉 向西 延 伸 的 主 体 ,
地 理 坐标 为 东 经 1 1 7 。 1 5 ~l 1 7 。 3 4 , 北纬 2 9 。 5 9 ~
3 0 。 6 , 总面 积 6 7 . 1 3 k m。 。牯 牛 降 主 峰 耸 立 在 石 台 刘 2 翔 , 涛 、 4 万 , 县 南 部边 缘 , 海拔 1 7 2 7 . 6 F I 1 , 为 皖南 第 三 高 峰 。南
方 法 通 过 查 阅 文 献 、 走访 调 查 、 野 外 实地调 查 、 标本 采 集与鉴 定 , 对 保 护 区 的 珍 稀 濒 危 药 用 植 物 特 色进 行 整
理 分析 。结果 牯 牛 降有珍 稀濒 危 药 用植 物 3 O科 5 8种 , 其 中 国家级保 护植 物 1 8种 , 其他 珍 稀 药 用植 物 4 0
列 为“ 中国优 先保 护生 态 系统 ” 口 ] , 属 于 中 国“ 森 林 生 态 系统优 先 保护 区” 。
唇形科药用植物

唇形科药用植物
唇形科药用植物有很多种类,以下列举出部分植物:
1.黄芩属:黄芩是一种常见的唇形科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干燥湿度、冷血止血等功效。
在中药中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等疾病。
2.荆芥属:荆芥也是一种常见的唇形科药用植物,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等功效。
在中药中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疾病。
3.藿香属:藿香是一种具有芳香化湿、发表解暑、止呕止泻等功效的唇形科药用植物。
在中药中常用于治疗暑湿感冒、胸闷呕吐、腹痛腹泻等疾病。
4.丹参属:丹参具有活血调经、化瘀止痛、凉血消痈等功效,是一种常见的唇形科药用植物。
在中药中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心绞痛等疾病。
5.薄荷属:薄荷是一种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解毒等功效的唇形科药用植物。
在中药中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疾病。
6.紫苏属:紫苏具有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等功效,也是一种常见的唇形科药用植物。
在中药中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脾胃气滞、胎动不安等疾病。
7.香薷属:香薷具有祛风散寒、化湿和中、止咳平喘等功效,常用于治疗伤风感冒、腹痛吐泻、水肿尿少等疾病。
8.荠苧属:荠苧具有疏风散热、清利头目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晕目眩等疾病。
此外,还有益母草属和夏枯草属等植物也具有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治疗。
这些唇形科药用植物在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有广泛的应用历史和传统,它们对于中医药学和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利用摘要: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和相关文献的查阅,发现安徽省境内的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唇形科药用植物有21属、33种、1个变种,并编制出植物分属检索表。介绍了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唇形科药用植物的分布、药用部位和药用功效,并对其如何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唇形科;药用植物;分属检索表;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amiaceae Medicinal Geological Plants in Guniujiang National Park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lated references, the Lamiaceae resources in the Guniujiang National Park of Anhui province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re were 33 species and 1 variation belonging to 21 genera in the region, and a taxa key of Lamiaceae medicinal plants was obtained. The distribution, medicinal parts and medicinal effects of Lamiaceae medicinal plants in Guniujiang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proposals of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were mentioned.Key words: Lamiaceae; medicinal plants; taxa key; the Guniujiang National Park 唇形科(Lamiaceae)植物为世界性分布,约有220属6 000余种,其中近一半的种产于地中海及近东中亚地区;中国有99属800余种,遍布南北各地[1,2]。该科植物以富含多种芳香油而著称,且蕴含着大量的药用植物资源,其医用价值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安徽省境内的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植物区系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着大面积的天然原始林植被,生态系统完整,植物资源丰富。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对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生长的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总结分类,旨在为保护和利用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地概况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的祁门县与石台县交界处,地处北纬30°03′、东经117°28′。当地年平均温度14.9 ℃,年均降水量为1 973.2 mm。地貌特征呈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4种地貌单元,主峰海拔1 727.6 m,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土壤质地以重壤为主,夹杂较多的砂粒和石砾。这里地处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北部地段,天然植被保存较完好,植物群落面积大、类型多,有维管束植物约180科,含627属、1 210余种,其中属于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的野生植物有18种[3]。1.2 研究方法根据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的地形、地势和植被特点,分别以北坡的严家保护点和南坡的观音堂保护点作为调查的出发点,确定6条具有代表性的线路,在不同的线路上按不同的海拔(800 m以下、800~1 300 m、1 300 m以上)、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丛、草甸)和生境(阴坡、阳坡、山谷)进行调查记录,并沿途采集植物标本。参考文献资料[4-7]确定植物的种类和药用功效。2 结果与分析2.1 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及分布通过调查统计,发现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分布的唇形科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共有野生的唇形科植物33种、1个变种,隶属于21属,详细情况见表1。其中,黄芩属(Scutellaria L.)的种类最多,有4种;香茶菜属[Rabdosia(Bl.)Hassk.]、水苏属(Stachys L.)各有3种;筋骨草属(Ajuga L.)、风轮菜属(Clinopodium L.)、野芝麻属(Lamium L.)、石荠苎属(Mosla Buch-Ham. ex Maxim.)、假糙苏属(Paraphlomis Prain.)、鼠尾草属(Salvia L.)各有2种;其他11种、1个变种分别隶属于12属。该区域唇形科植物主要以多年生草本为主,绝大多数分布在路旁、草丛、灌丛、山坡、林下等生境中,潮湿地带也有分布,如薄荷。本区域海拔相对高差达1 694 m,唇形科植物在垂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下的有17种,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上的有6种;一些种类的生态幅度较大,从山底到山顶都有分布,如藿香、活血丹、碎米桠等,但主要集中在海拔1 000 m以下。从水平分布上来看,孙家-和尚庵-茅草湾-祁门叉连线及以西、张家坦-严家村-乌鸦培-陈良山连线、金竹洞-奇峰-祁门叉连线、观音堂-吊马铃-桶坑-双河口连线的种类与数量较多。在新农林场-祁门叉河谷一带的种类与数量较少。2.2 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唇形科药用植物分属检索表唇形科植物的分类较为复杂,容易混淆;为了便于对中草药药材原植物进行辨析,特对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唇形科药用植物编制了分属检索表。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唇形科药用植物分属检索表1. 花冠单唇或假单唇形;花柱着生点高于子房基部。2. 花冠单唇形,唇片5裂…香科科属Teucrium L.2. 花冠假单唇形,上唇极短,下唇大,3裂……………………………筋骨草属Ajuga L. 1. 花冠常为二唇形;花柱着生于子房基部。3. 花萼筒背上有盾状鳞片;子房有柄…………………………黄芩属Scutellaria L.3. 花萼筒背上无盾状鳞片;子房常无柄。4. 雄蕊上升或平展而直伸向前。5. 花冠明显二唇形,具不相似的唇片。6. 雄蕊4枚,花药卵形;花冠上唇盔状。7. 后对雄蕊长于前对雄蕊。8. 茎直立。9. 两对雄蕊不互相平行;花盘近全缘…藿香属Agastache Clayton ex Gronov.9. 两对雄蕊互相平行;花盘4裂………………………荆芥属Nepeta L.8. 茎匍匐。10. 叶片边缘具齿;花萼具15脉………………活血丹属Glechoma L.10. 叶片掌状分裂;花萼具5脉…夏至草属Lagopsis Bunge ex Benth.7. 后对雄蕊短于前对雄蕊。11. 萼齿极不相等,二唇形,喉部在果熟时闭合………夏枯草属Prunella L.11. 萼齿5,近于相似,喉部在果熟时张开。12. 叶片在茎下部的常掌状分裂或深裂;药室平行……………益母草属Leonurus L.12. 叶片全缘或锯齿;药室通常叉开。13. 药室有毛,水平叉开……………野芝麻属Lamium L.13. 药室无毛,叉开或略叉开,稀平行。14. 药室略叉开或平行;花冠上唇长于下唇…假糙苏属Paraphlomis Prain.14. 药室叉开或极叉开,稀平行。15. 小坚果卵球形,略具棱角…………牛至属Origanum L.15. 小坚果卵球形或长圆形,光滑或具瘤。16. 花盘常平顶……………水苏属Stachys L.16. 花盘前方裂片呈指状膨大……香薷属Elsholtzia Willd.6. 雄蕊2枚,花药线形;花冠上唇平伸或竖立…………………………鼠尾草属Salvia L.5. 花冠近于辐射对称,有近于相似的裂片。17. 能育雄蕊2枚。18. 轮伞花序有多花,在主茎及分枝的上部叶腋聚集成圆锥花序;花萼具13脉…风轮菜属Clinopoduim L.18. 轮伞花序仅有2花,在主茎及分枝上组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花萼具10脉…石荠苎属Mosla Buch-Ham. ex Maxim.17. 能育雄蕊4枚。19. 轮伞花序每节多花;雄蕊伸出于花冠外………薄荷属Mentha L.19. 轮伞花序每节2花;雄蕊不伸出于花冠外………紫苏属Perilla L. 4. 雄蕊下倾,平卧于花冠下唇或包于其内。20. 花萼5齿近等大或呈二唇形;花冠筒常伸出花萼筒……香茶菜属Rabdosia(Bl.)Hassk.20. 花萼5齿大小不等;花冠筒稍短于花萼筒……罗勒属Ocimum L.2.3 唇形科药用植物入药部位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生长的唇形科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广泛,有根、茎、叶、花、果实、全草等。其中以全草入药的种类最多,有27种,隶属于18属,占总种数(含变种)的79.4%、总属数的85.7%;以茎入药的种类次之,有5种,隶属于5属,占总种数的14.7%、总属数的23.8%,其中,浙荆芥、紫苏、韩信草是临床上常用的药材;以叶入药的有4种,隶属于4属,占总种数的11.8%、总属数的19.0%;以花入药的有3种,隶属于3属,占总种数的8.8%、总属数的14.3%;以根和果实入药的都是2种,各隶属于2属,占总种数的5.9%、总属数的9.5%。其中有的植物种有2~4个部位入药。如半枝莲的全草及根入药,浙荆芥的茎、叶和花入药,而益母草的茎、叶、花和种子都可入药。2.4 唇形科药用植物药用功效据雷载权[7]对药用植物药用功效的划分标准,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生长的唇形科药用植物药用功效可划分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表、化痰止咳、利水渗湿、止血、化湿等7类。清热解毒类是其中最多的1类,共有15种,占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唇形科药用植物总种数的44.1%,常见的有金疮小草、风轮菜、细风轮菜、活血丹、夏枯草、安徽黄芩等。活血化瘀类、止血类和化湿类并列居第二位,各有8种,各占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唇形科药用植物总种数的23.5%。活血化瘀类主要有宝盖草、益母草、碎米桠、半枝莲等;止血类主要有多花筋骨草、野芝麻、紫苏、韩信草、针筒菜、血见愁等;化湿类主要有藿香、疏柔毛罗勒等。化痰止咳类有4种,分别为金疮小草、中间假糙苏、小刺毛假糙苏、水苏。利水渗湿类也有4种,分别是香薷、野芝麻、香茶菜、疏柔毛罗勒。解表类有3种,分别为藿香、石荠苎、牛至。其中,有不少种类兼具多种药用功效,如藿香、石荠苎、水苏等。3 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唇形科是一个药用植物较为集中的科,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生长的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共有33种、1个变种。目前,该区域唇形科药用植物基本呈野生状态,尚未充分利用,几乎在大自然中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使资源白白浪费掉。为了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现提出几点建议。3.1 开展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动态调查首先要系统地调查研究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环境、生物学特性、种群及群落特征,探明其主要种类的储量、经济量,做好药用植物自然生长和人为采挖破坏情况下资源量变化的动态调查,为制定相应开发利用及保护的政策与规划提供科学资料。3.2 政府牵头,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建议当地政府在药用植物采收季节,积极组织人力进行采集、收购,防止资源白白浪费。同时,从研究结果中看出,该科植物药用部位主要为全草入药,这些药用植物的采收均以整株植物的死亡为代价,这会造成植物资源的急剧减少。因此,要结合山区特点和该科植物的分布情况,加强护林工作,有计划地采收,防止竭泽而渔式的过度采挖。3.3 利用快繁技术,进行人工栽培对于经济价值大、珍稀程度高、资源分布少的种类,如多花筋骨草、藿香、益母草、薄荷、半枝莲、安徽黄芩等,要尽快建立引种及繁育基地,加强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增加种苗来源、扩大苗木数量,强化半野生种植、保证药材品质。在满足市场需求、保护野生资源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3.4 加强在食用保健、观赏、香料、蜜源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当地唇形科野生植物中,有11种具有食用保健功效,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如藿香的嫩茎叶食用价值高,可凉拌、炒食、炸食、做粥,也可作为烹饪佐料或材料[8]。藿香属、筋骨草属、黄芩属、鼠尾草属和香薷属等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并且株型多样、花型独特、色彩丰富、花期较长,在城市的绿化美化中,适宜植于路边或花坛中,以供观赏;而且这类植物绝大多数为多年生草本,在园林绿化中可免去年年播种的繁琐工作,节约大量的绿化成本[9]。另外还有香料植物9种,如藿香、薄荷、紫苏等,其内含的精油香气持久,能提炼名贵香料;而香薷、石荠苎、牛至等植物也含有较多的精油成分[10]。适宜做蜜源植物的有香薷和水苏,其花量大、花期长,放养蜜蜂的产蜜量大,可以大面积人工栽培。参考文献:[1] 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等. 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59-1061.[2] 张宏达,黄云晖,缪汝槐,等. 种子植物系统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26-427.[3] 韩世良. 牯牛降科学考察集[M].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 3-7.[4] 訾兴中. 琅琊山植物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591-612.[5] 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植物志第五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28-311.[6]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 安徽植物志第四卷[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66-375.[7] 雷载权. 中药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5-250.[8] 王跃兵,杨德勇. 药用植物藿香在园艺园林中的应用及丰产栽培技术[J]. 贵州农业科学,2009,37(2):18-20.[9] 田晔林,李俊清,王文和,等. 北京地区唇形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观赏特性评价[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3):41-43.[10] 戴宝合. 野生植物资源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9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