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十二)——舌诊之一
中医辨证论治之舌诊

中医辩舌舌尖,传统中医来说就是上焦的心和肺。
按照舌尖部位准确来说,可以代表我们的头脑部。
在中医学之中,脑是络属于心的,是心的一个附属器官,脑为奇恒之腑。
肾中之精,充骨生髓,沿督脉上行灌颅而为脑,所以“脑为髓之海”。
脑主司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主司支配运动和感觉,是生命之枢机,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
脑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
如果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失常,就会出现思维、记忆、语言,以及情志等方面的异常。
脑位于头颅之内,头为诸阳之会,最恶污浊之气所扰,所以面色以红黄隐隐,鲜明而有光泽为佳,眼神明亮有神,均是脑髓充足的表现。
在舌象上呢,舌尖应以鲜明圆滑为佳,不宜出现齿痕(齿痕为湿浊之气),不宜出现郁点、瘀斑,也不宜凹陷或高凸,这些都是病态改变,都有头脑(心)部的病变有关。
头部的附属器官(如眼、耳、口、鼻、舌等)主管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这些器官皆有经脉通于脑,所以这些器官的问题都可以从舌尖部位诊出。
脑髓充盈,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正常,则视物精明、听力正常、味觉嗅觉灵敏、感觉无碍、运动如常且轻劲多力。
如果脑髓不足,或者脑部的其它病变,使脑的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失常,都会出现视物不明,听觉失聪,味觉、嗅觉不灵,感觉障碍,运动不能,倦怠乏力。
舌尖最常见的舌形的改变主要有三类,凹陷、高凸、平直。
当然,实际并不只是这三类,这三类只是最常见的。
我们来看舌尖凹陷。
根据我们的望舌的一个原则“凹陷为虚,高凸为实”。
这舌尖凹陷就是心和头脑部虚了,虚就是虚少不足的意思。
是什么不足了呢。
从传统辨证来说,就是心不足了。
因为舌尖是主心的。
如果舌质淡白多属于心的气血不足,或心阳不足。
如果舌质红赤都属于心阴不足,或心火旺盛。
更详细而准确一些的讲呢,或者是更细致的讲,就是脑髓空虚了。
如果是一个小的凹陷,就会表现为精力下降、睡眠欠佳、头晕健忘、心悸怔忡等症状,这是万无一失的。
舌尖高凸为心肝火旺,上冲头脑之象,会出现头项强痛、眩晕、双目干涩红赤、失眠惊悸等症。
中医五行辩证舌苔1

中医五行辩证-舌苔(一)人的脏腑通过经脉将自己的状态转化为影像投射到舌象上。
故有“舌是脏腑的外侯”,“舌是外露的脏腑”,“舌是脏腑的镜子”的说法。
舌头是五脏六腑的“缩略图”又叫“全息图”,也是报警器。
舌头与脏腑是投影与投影源的关系,内脏若有病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在舌头上。
舌头变化是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好的中医通过“伸舌头”这一动作,就推测了舌象背后脏腑是否病变的本质,既巧妙又简便的把诊断问题解决了,这就是“司外揣内”。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
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灵柩•经脉篇》曰:“手少阴之别……循经于心中,系舌本。
”又日:“肝者,筋之和也。
筋者,聚之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
”《灵•柩经别篇》日:“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中。
”《素问•奇病论篇》目:“少阴之脉,贯系舌本。
”这说明脏腑的精气可上营于舌,脏腑的病变亦可从舌象变化反映出来,因而望舌可以诊察脏腑的病变。
《医镜》曰:“凡病俱见于舌,……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
”《舌鉴辩证》目:“舌根主肾、命、大肠,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中间属肺,舌尖主心,心包络,舌边左边主肝,右边主胆。
”这种以舌的分布诊断脏腑病因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辨舌指南》曰:“辩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观六淫之深浅。
“如苔薄多为疾病初期,病位上浅;苔厚则病邪多以深入里;舌质绛,多为热入营血等。
同时,不同性质的病邪,可常在舌上反映不同的变化。
如,黄苔多表示热邪内盛;舌质有瘀点或瘀斑,往往是瘀血和征象。
如果舌色变化则可表示病势进退。
如,舌苔由白转黄变里,多可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由轻转重;若舌苔内燥转润,由厚变薄,则属津液渐复,病邪渐退之象。
中医舌诊知识

中医舌诊知识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可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舌诊知识:
1、舌质:舌质是舌的主体,包括舌的前2/3。
正常的舌质应该是淡红色,富有生气的。
如果舌质变为红色或紫色,可能是肝火过盛或气血瘀滞的表现。
如果舌质变得苍白或淡白,可能是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的表现。
2、舌苔:舌苔是舌面上的一层白色物质,是由口腔中的细菌和各种唾液酶共同作用产生的。
舌苔的厚度和颜色可以反映身体的状况。
如果舌苔厚重,可能是脾胃湿热或痰湿过重的表现。
如果舌苔变薄或消失,可能是胃阴不足或胃气衰弱的表现。
3、舌形:舌形的变化也可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舌头胖大可能表示脾胃湿热或痰湿过重;舌头瘦小可能表示脾胃虚寒或气血不足。
4、舌苔的颜色:舌苔的颜色也可以反映身体的状况。
例如,黄舌苔可能表示脾胃湿热;白舌苔可能表示脾胃虚弱;黑舌苔可能表示肝肾阴虚或寒湿过重。
以上就是一些基本的舌诊知识,具体的诊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
舌头透露健康情况 中医如何望舌诊病

舌头透露健康情况中医如何望舌诊病中医常讲望闻问切,我们看医生时,医生也常让我们伸舌头,以观察我们的舌苔情况。
通过舌头和舌苔可以反映出我们的内脏以及躯体疾病。
究竟中医们在看舌苔的时候是在看什么,我们也来跟着了解一番吧。
舌苔是中医术语,是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
因舌苔由胃气所生,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
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
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看舌头辨出身体疾病看舌头要分几个部分:第一,看舌质,是红的,还是紫的;是淡的,还是暗的?第二,看舌苔,是黄苔,还是白腻苔?第三,看舌体,有没有裂纹、有没有齿痕?是胖舌,还是瘦舌?舌头是不是僵硬,有没有歪斜等。
最后,看舌的脉络。
1.舌两侧红,肝火旺如果不仅口干,口还发苦,眼睛发红等,则都属于肝火旺的表现。
有肝火时,舌质会发红,但两侧红更明显。
临床上,吃龙胆泻肝丸就可以清肝火。
此外也可以喝药茶,比如用苦丁茶加上菊花、蔓荆子沏水。
如果伴随脸发红,血压升高,可以用夏枯草、钩藤来泡水,具有辅助降压作用。
2.舌尖红,有心火一般来说,比正常颜色要深的红舌是比较多见的病体症状,它预示着体内有热证。
心火的表现主要是舌尖红,另外还有口干、烦躁、口舌生疮、睡眠不好、小便发黄、大便偏干等症状。
如果心火旺盛,但症状较轻的,在临床上常用导赤散;如果症状严重,可以用泻心汤,里面有黄连、黄芩、黄柏、大黄,这些中药都有泻火作用。
3.舌红咳嗽,有肺火发红部位在舌头的前半部,且伴随咳嗽、鼻干、口干、咽干等,一般属于肺火。
清肺火主要使用泻白散。
此外,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很多肺热病人大便都不通畅。
因此,治疗时既要清肺热,还要通腹气,可以用白茅根15克、芦根15克、大白萝卜50克切成块,做成汤,就是一道很好的清热佳肴。
中医舌诊的作用和诊断依据有哪些

中医舌诊的作用和诊断依据有哪些中医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色泽、舌苔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
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诊断方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临床价值。
舌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能够帮助早期发现疾病。
在很多疾病的初期,身体可能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但舌头往往会先有变化。
比如,舌尖发红可能提示心肺有热;舌边有齿痕可能暗示体内湿气较重。
通过舌诊,医生可以提前察觉到疾病的端倪,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其次,舌诊有助于明确疾病的性质。
中医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等不同类型。
舌苔黄厚多为热证,舌苔白薄多为寒证;舌质淡白多为虚证,舌质红绛多为实证。
通过对舌头的细致观察,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再者,舌诊对于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病情较轻时,舌头的变化可能相对较小;病情严重时,舌头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异常,如舌苔剥落、舌质干枯等。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舌头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舌诊还能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有力支持。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等综合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
舌头的变化是整体身体状况的一个外在反映,通过舌诊,医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更个性化、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那么,中医舌诊的诊断依据又有哪些呢?舌头的形态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正常的舌头应该是大小适中、柔软灵活、活动自如。
如果舌头肿大,可能是体内水湿停滞;舌头瘦小,则可能是气血不足。
舌头僵硬不灵活,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舌头震颤,多与肝风内动有关。
舌头的色泽也能提供关键信息。
淡红色的舌头通常是正常的。
舌质淡白,可能是血虚、阳虚;舌质红,多为热证;舌质绛红,往往提示热入营血;舌质青紫,可能是血瘀。
舌苔的变化更是诊断的重点。
舌苔的薄厚反映了病邪的深浅和胃气的盛衰。
简述舌诊的内容

简述舌诊的内容舌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苔色等特征来判断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舌诊是一种简单、直观、可靠的诊断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诊疗中。
舌头是人体内脏器官的“窗口”,通过观察舌头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舌质,即舌头的形态特征。
舌质可以分为正常、红、淡、紫、青、绛等不同颜色。
正常舌质通常为淡红色,有一定的光泽,没有裂纹和疱疹。
而红舌质可能表示体内有热毒,淡舌质可能表示体内气血不足,紫舌质可能表示体内有瘀血,青舌质可能表示体内有寒邪,绛舌质可能表示体内有热邪。
我们还需要观察舌苔的颜色和厚度。
舌苔是舌头上的一层白色或黄色的薄膜,可以反映人体的消化功能和体内湿气的变化。
正常舌苔应该是白色的,有一定的湿润度。
若舌苔厚腻,可能表示体内湿气重;若舌苔薄白,可能表示体内阳气不足;若舌苔黄腻,可能表示体内有湿热。
舌的形态也是舌诊的关键。
舌头的大小、形状、边缘的光滑程度等都可能与人体的疾病有关。
例如,舌体肥大可能表示体内有湿热;舌体瘦小可能表示体内阳气不足;舌边缘有齿痕可能表示体内脾胃功能不好。
通过综合分析舌质、舌苔和舌的形态特征,中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舌诊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诊断疾病,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舌诊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苔色等特征,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舌诊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舌诊,中医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人的病情,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其恢复健康。
中医诊断学中的舌诊有何独特之处

中医诊断学中的舌诊有何独特之处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诊断方法和技巧。
其中,舌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显著的诊断价值,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舌诊,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色泽、舌苔等方面的变化,来推断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舌头就像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身体各个脏腑的功能状态。
首先,舌诊具有直观性。
我们的舌头直接暴露在口腔中,通过简单的观察,医生就能获取大量的信息。
比如,舌头的颜色,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淡红而润泽的。
如果舌头颜色变得鲜红,可能提示体内有热;要是舌头颜色淡白,往往意味着气血不足或者阳虚。
再看舌头的形态,胖大舌可能与脾虚湿盛有关;瘦小舌则可能反映出阴虚火旺。
还有舌头表面的舌苔,薄白而均匀的舌苔是正常的表现。
舌苔厚腻,可能是体内痰湿较重;舌苔剥落,可能提示胃气不足或胃阴亏虚。
其次,舌诊具有整体性。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而舌头通过经络与人体的各个脏腑相连,因此舌头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全身的健康状况。
比如,舌尖对应心肺,舌中对应脾胃,舌根对应肾,舌边对应肝胆。
当某个脏腑出现问题时,相应部位的舌头可能会出现异常变化。
通过观察舌头不同部位的特征,医生可以对病变的脏腑进行初步的判断,从而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再者,舌诊具有动态性。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舌头的变化也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舌头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感冒初期,舌苔可能只是薄白;随着病情的加重,可能会出现舌苔黄厚。
通过多次观察舌头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病情的进展和转归,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舌诊还具有简便性和无创性。
与一些复杂的检查手段相比,舌诊不需要借助昂贵的仪器设备,只需要医生的一双眼睛和一定的经验就能进行。
而且,观察舌头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痛苦和创伤,患者容易接受。
然而,要准确地进行舌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温病常用诊法-舌诊(1)

温病常用诊法-舌诊(1)
温病是指在感受外来邪气后,侵袭了人体的阳气,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症。
在中医诊疗中,经常采用舌诊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来了解温病的病
症和病情,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 舌质
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温病的病情,通常包括舌色、舌型、舌质等方
面的变化。
例如,温病早期舌质多呈淡红色、舌苔较薄,而中晚期舌
质则可能出现发黑或紫暗色、舌苔粘厚等现象。
2. 舌苔
舌苔是舌面上的一层白色物质,也是判断温病病情的重要标志之一。
舌苔的厚薄、湿燥程度、表面光泽等都能反映出温病的状况。
当舌苔
薄而燥,局部发黑,可以表明风热感冒等病症;而舌苔厚腻而滑腻,
可能表明体内湿热、胃热等问题。
3. 舌形
舌形的变化在温病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舌头翘起、压胀感
明显、胃肠功能紊乱等都可能是温病的病症表现。
此外,舌尖、舌边、舌面等部位的形态也常常被用来判断出温病的类型和病情。
4. 脉象
舌诊与脉诊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温病的状况。
例如,脉象滑
数紧,而舌苔又腻且黄,表明可能有湿热之症;脉象浮紧而舌质苍白,
可能有气虚之症。
通过诊断舌苔、舌质、舌形及脉象,综合分析分察出温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病症,提高治疗效果。
温病常用诊法中的舌诊,具有简便、直观、无创等优点。
在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综合采用多种诊断手段,从而使治疗更加准确和有效。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舌诊在温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和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 肝 , 主 胆 。 ” 起 来 说 , 尖 应 上 右 总 舌
舌 背 可 分 为 舌 根 、 中 、 尖 和 舌 边 阴脾 经 连 舌 本 、 舌 下 , 居 口中 司 焦 , 中 应 中 焦 , 根 应 下 焦 。这 种 舌 舌 散 舌 舌 舌
开 口 , 侧 称 金 津 , 侧 称 玉 液 , 具 有 一 定 的 分 布 规 律 。 比 较 公 允 的 左 右 是 胃津 、 液 上 朝 的 孔 道 。 肾
说 法是 : 尖 属 心肺 、 中属 脾 胃 、 舌 舌
2 2
生活小常识
宰杀鸡鸭等家禽 时, 可在烫毛的水 内加点盐, 这样既容 易拔净禽毛, 能防止烫破其皮。 又
多是 气血两 虚 , 薄色 红绛且 干者 , 瘦
多是 阴虚火 旺 , 液方耗 。 津
点 刺 , 称 芒 刺 , 要 是 指 舌 乳 也 主
点 色 有 相 应 的 病 理 表 现 , 也 属 先 天 性 生 火 旺证 , 见 于久 病 、 病 。故 《 常 重 辨舌 头 增 生 。 是 乳 头 突 出 舌 面 , 红 或 理异常 。 同季节 与地域 环境 不 同 , 不 指 南 》 :绛 而 光 亮 者 , 阴 亡 也 。 ” 说 “ 胃 紫 红 如 点 I U 突 起 如 刺 , 之 棘 J 是 贝 摸 手 如 刺 。 点 刺 是 热 邪 内蕴 ,点 刺 愈
多 暗红 ; 童 稚 弱 , 多淡 嫩 , 少 红 , 为 肝经 有热 。 儿 舌 苔 多
心脾 热 盛 ; 舌肿 胖 , 青 紫 而 暗 , 若 色
易剥 。 于先天 禀赋不 同 , 质各有 由 体
差 异 , 质 也 有 生 理 性 异 常 的 。 肥 舌 如
瘦 或 绛 舌 即舌 色 深 红 ,或 略 带 暗 红 多 见 于 中毒 。 舌 多 因 气 血 亏 虚 ,
色 。主 里 热 深 重 , 阴 虚 火 旺 。在 外 或 阴虚火 旺所致 。其 中 , 而色淡 者 , 瘦
表 里 胖 之 人 多 见 舌 体 胖 大 质 淡 ,消 瘦 之 感 热 病 中 , 明 热 邪 入 营 血 , 热 亢 是 绛 热 人舌 体略瘦 而舌 色偏红 。 外 , 此 尚有 盛 , 热 性病 的极 期 。 色 越 深 , 势 多 裂 纹 舌 、 痕 舌 、 图 舌 等 。 如 果 没 越 重 。 内伤 杂 病 出 现 绛 舌 , 属 阴虚 齿 地
舌 干 前 人 称 之 为 红 粒 , 是 舌 质 变 化 的 主 其 他 内脏 与 舌 的联 系 ,也 可 以 通 过 如 。 面 有 薄 白而 均 匀 、 湿 适 中 要 因 素 。 底 部 的 正 中有 一 条 皱 襞 , 舌 经 络 的关 系 得 以 实 现 。 这 就 是 望 舌 白苔 。 常 描 写 为 “ 红 舌 、 白苔 ” 淡 薄 正 常舌 象 是 脏 腑 功 能 正 常 、气 血 滓 液充盈 、 胃气 旺 盛 的 反 映 。 在 某 些 但
主 要 是 观 察 舌 质 和 舌 苔 两 方 面
边 。 的 表 面 常 有 角 化 和 脱 落 , 食 接 反 映 脾 胃的 运 化 功 能 。 外 , 厥 的 变 化 。 舌 质 是 指 舌 的 肌 肉 和 脉 绍 它 与 另 足 物 残 渣 、唾 液 混 布 一 起 形 成 薄 白的 阴肝 经 络 舌 本 , 少 阴 肾 经 挟 舌 本 , 足 组 织 ; 舌 苔 则 是 舌 面 上 附 着 的 一 层
则 口能 知 五 味 矣 。 ” 脾 开 窍 于 口 。 法 , 临 床 上具 有 一 定 的参 考 价值 。 故 在
中 医 学 认 为 ,舌 苔 是 胃气 蒸 发 水 谷
一
、
舌 诊 的 内容
色“ 刺 ” 分布 在 舌尖 、 体 和舌 之气 上承 于舌面 而成 。 以, 能直 软 。 舌 所 舌
肺 由 正 舌 苔 , 有 菌 状 乳 头 , 目较 少 ,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之 经 筋 结 于 舌 本 , 苔 状 物 , 胃 气 上 蒸 所 生 。 常 的 另 数 多
见 于舌尖 , 为血 管丰 富而呈红 色 , 因
系上 达 咽 喉 与 舌 根 相 连 等 等 。 至 于 象 是 , 色 淡 红 , 体 柔 软 , 动 自 舌 舌 活
四部 分 , 面 有 一 层 半 透 明 黏 膜 , 味 觉 。 内经 》 :脾 所 开 于 口 , 和 舌 的 脏 腑 分 布 来 诊 断 内 脏 病 变 的 力 表 黏 《 说 “ 脾 膜 形 成 的 突 起 叫 舌 乳 头 。 其 中数 目
最 多 的 叫 丝 状 乳 头 , 前 人 称 之 为 白
少 阴 心 经 之 别 系 舌 本 。 主 血 脉 , 说 :舌 根 主 肾 、 、 肠 ( 为小 一 个 肌 性 器 官 , 由 很 多 横 舌 的 脉 络 丰 富 ; 主 神 明 , 舌 体 的 膀 胱 )舌 中 左 主 胃 , 主 脾 ; 前 面 心 而 ; 右 舌 纹 肌 组 成 。 分 上 下 两 面 , 上 面 叫 舌 运 动 又 受 神 的 支 配 。故 舌 可 以反 映 背 , 医 称 之 为 舌 面 ; 面 叫 舌 底 。 心 、 的 病 变 ; 为 脾 之 外 候 。足 太 中 下 神 舌
学点 中医药
本栏 目特约主持人 : 哈孝贤研究员
漫谈中医对病
口 天 津
舌 诊 是 望 诊 的 重 要 内 容 ,也 是
最 具 中 医 特 色 的诊 断 方 法 之 一 。
舌 是 心 之 苗 窍 。 气 通 于 舌 , 舌 根 属 肾 、 边 属 肝 胆 。舌 鉴 辨 证 j 心 手 舌 《
因 素 的 影 响 下 ,也 可 能 出 现 生 理 怊 变 异 。 老 年 人 气 血 运 行 迟 缓 , 色 如 舌
叫 舌 系 带 。 系 带 终 点 的 两 侧 各 有 一 可 以 诊 察 脏 腑 疾 病 的依 据 。 个 圆 形 小 突 起 , 舌 下 肉阜 , 上 有 叫 其 脏 腑 的生 理病 理 反 映 于舌 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