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山志愿者之家

合集下载

四川省青年志愿者协会 志愿青春,擦亮幸福底色

四川省青年志愿者协会 志愿青春,擦亮幸福底色

四川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青春,擦亮幸福底色作者:李菡丹来源:《中华儿女》2023年第12期青年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中最有活力的力量,四川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提升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度,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聚焦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出台《四川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对四川青年志愿服务进行全面重构。

四川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肖翔介绍:“《方案》实施以来,共青团四川省委和成都、攀枝花、泸州、南充、宜宾、眉山6个改革试点市探索了一系列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创新举措,让青年志愿者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全面发展,让青年志愿服务擦亮人们的幸福底色。

”“我们以系统性思维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激励保障体系、队伍培养体系,着力抓好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地,积极构建四川青年志愿服务新格局。

”肖翔说。

建立青年志愿服务协调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统筹指导、部门依法履责、共青团组织实施、社会协同参与”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创立以共青团四川省委为主体,省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抓手,专项基金、注册管理信息平台、青年志愿者学院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三支撑”省级青年志愿服务示范运行体系。

成都等6个试点市相继成立市级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和青年志愿者学院,省、市两级共核编52个;推进青年志愿服务改革提质扩面,雅安团市委增设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广元市利州区成立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

为持续提升注册青年志愿者的获得感和光荣感,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文明办、四川省民政厅等11家单位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青年志愿服务改革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通知》,明确把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干部选任及评优评先等的重要参考;学生党员、团员每年志愿服务时长不低于10小时,将学生志愿服务时长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评优评先、推优入团等的重要指标,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装入学生学籍档案等;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可享受积分落户、影院购票、交通购票、旅游购票等福利,可纳入“信用体系红名单”,提供审贷便利、优质担保服务、快速退款便利等优惠政策。

四川牛背山旅游攻略

四川牛背山旅游攻略

四川牛背山旅游攻略1、如何进入牛背山景区?目前牛背山景区入园需要预约门票成人160元/人、6-18岁学生80元/人,观光车120元/人。

另外一定要提前2-3天预约,每天限2000人,否则是无法入园的。

2、牛背山有什么景观?①日出:太阳出来之前,群山在云海之中若隐若现,如同娇羞的少女一般,忽而之间霞光万丈,红日冲破了云雾的束缚,映照得天空一片金黄,远处青山如黛,连绵不绝,尚未散去的云雾环绕在山腰处,如梦如幻,令人心生沉静、淡泊之感。

②日落:随着天色昏暗,晚霞漫天,半片天空都被染成了暗红色,翻滚的云海逐渐静止下来,如同轻盈的棉花一般。

落日余晖的光线大部分都打在了贡嘎神山的西山坡上,在牛背山观景台上,我们可以欣赏到日照金山的美景。

③云海:牛背山的云海,时而如潺潺流水般平缓,时而又如滚滚波涛般汹涌澎湃,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浓密而均匀的。

在微风吹拂下,云海不断向前,遇到山脊后便倾泻而下,形成无比壮观的云瀑,让人仿佛在空中漫步、云端行走一般。

④雪山:海拔7566米的贡嘎雪山主峰,就位于牛背山的正西处,在山顶便可以欣赏到蜀山之王的全貌,这里可以说是欣赏贡嘎群山的最佳观赏地了。

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看到贡嘎神山的雄伟连绵,运气好的话还能欣赏到日照金山的奇观。

⑤佛光:当光线的影子打在了云海上,便形成了佛光,牛背山的佛光虽然不如峨眉山的出名,但这里的云海壮阔,反而多了几分波澜不惊的气息。

⑥星轨:只要天气晴朗,在牛背山上都能看到壮丽的星轨,哪怕你完全不会摄影,都能拍到不错的照片。

入夜后,在抬头就是满天的繁星,仿佛伸手就能摘下一颗颗星星,在牛背山上露营,就好像住进了银河一般美妙。

3、从成都怎么去牛背山?1)乘坐班车①成都→冷碛镇→牛背山:首先在成都新南门汽车客运站搭乘发往海螺沟的班车,上车后告诉司机要在冷碛镇下车,抵达冷碛镇再选择包车或徒步前往牛背山。

海螺沟班车每天9:30发车,一天一班,单程135元/人②成都→鱼进沟→牛背山:同样是乘坐发往海螺沟的班车,经过冷碛镇2km后,在沈村下车后,问下当地人怎么去鱼进沟即可。

景区志愿者活动心得

景区志愿者活动心得

景区志愿者活动心得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次景区志愿者活动。

说起来,这还真是一次让人印象深刻又乐趣满满的经历。

我去的景区是我们当地一个挺有名的自然风景区,山清水秀的,平日里游客就不少。

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怀着既兴奋又有点小紧张的心情赶到了景区门口。

工作人员给我们志愿者发了统一的服装和工作牌,还简单培训了一下,主要就是告诉我们一些注意事项和基本的服务内容。

我被分配到的任务是在景区的一条主要步道上巡逻,给游客提供帮助,顺便提醒大家注意保护环境。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放不开,不太好意思主动跟游客搭话。

但没过多久,我就迎来了第一个“挑战”。

有一家三口,看起来像是外地来旅游的,小朋友大概五六岁的样子,特别活泼可爱。

他们在步道上走着走着,小朋友突然跑开了,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点皮。

这可把孩子的爸妈急坏了,我赶紧跑过去,从兜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创可贴(这可是我提前准备好的“秘密武器”),一边安慰着小朋友说:“宝贝儿,别怕别怕,这点小伤很快就好啦。

”一边帮他清理伤口,贴上创可贴。

小朋友的爸妈一个劲儿地跟我道谢,我心里那叫一个美,瞬间觉得自己特别有价值。

走着走着,我又碰到一对老夫妻。

大爷拄着拐杖,走得有点吃力,大娘在旁边小心翼翼地搀扶着。

我连忙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大娘说大爷身体不太好,但又特别想来看看这景区的美景。

我一听,立马说:“那我来帮您一起扶着大爷吧。

”就这样,我陪着他们走了好长一段路,一路上还给他们介绍了不少景区的特色景点和有趣的故事。

大爷大娘直说我这姑娘心善,听得我心里暖洋洋的。

到了中午,游客越来越多,垃圾也开始多了起来。

有些人随手就把饮料瓶、食品包装袋扔在地上。

我就跟个“小卫士”似的,拿着个垃圾袋,一路走一路捡。

碰到那些乱扔垃圾的游客,我就笑着上前说:“大哥大姐,咱这美景得靠大家一起爱护不是?麻烦您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呗。

”大多数游客还都挺配合的,被我这么一说,都有点不好意思,赶紧把垃圾捡起来。

有个小伙子,一边走一边吃着瓜子,瓜子壳就随手扔。

青年志愿者义工四川探访活动总结:收获感动与成长

青年志愿者义工四川探访活动总结:收获感动与成长

青年志愿者义工四川探访活动总结:收获感动与成长收获感动与成长自古以来,中国一直都有“众志成城”的美誉,这种集体的力量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显得更加强大。

四川汶川地震是一场令人心痛的灾难,它让无数的生命无声消逝,也让更多的人感到了生命的脆弱。

随着时间的推移,废墟被清理,重建也逐渐完成,但灾难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和感动却一直在心头萦绕。

为了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关爱和支持,我们参加了青年志愿者义工四川探访活动,去看看那些还在地震后重建的学校和村庄,去宣传环保、健康和爱心,去让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成长和回报社会。

这次活动我们共有30名成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并且都是大学生。

我们前期就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对于环保、健康、心理援助、宣传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学习和训练。

当我们到达成都的时候,我们首先参观了成都熊猫基地,学习了保护熊猫的知识,也深刻感受到了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之后,我们第一站便是泸州市古蔺县,进行了5天的义工活动。

我们走访了当地的学校,授课,帮助学生复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还带去了许多学习用品和体育器材等物资。

我们还参观了一些农村地区,看到了一些可爱的孩子和勤劳的村民。

我们和他们谈话、共进午餐,让他们感受到外面的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我们在探访的过程中尝试融入村庄的生活,为当地人提供帮助,分享我们的知识,和他们交流想法和见解,促进文化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珍贵的感动和体验,也在不断成长。

在与当地孩子们的互动中,我们收获了他们单纯又可爱的笑容,也锻炼了我们制定课程计划和对孩子们教育的能力;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我们增进了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习惯,也学会了在困难和压力下坚持不懈地追求一个目标;在义工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和协作的美好和力量,也培养了我们热心公益事业的能力。

回到家之后,我们用一个周日的时间回顾探访活动,参加分享会,尝试总结这段经历带给我们的收获和成长。

我们发现,不仅是我们的学生们,我们这些成年人也从探访中受益颇丰。

志愿者实践总结10篇

志愿者实践总结10篇

志愿者实践总结10篇志愿者实践总结1灾难已经过去了已经8天,在这过去的两百多个小时里,有对灾难破坏力的震撼,有对山崩地裂后的恐怖,还有对救援者的感激,可是伤痛却久久的在我们心中徘徊,不明白要到何时何月我们才真的能够完全走出心灵灾难。

看着一具具遗体在废墟中被抬出来,我的心都痛得快麻木了。

而在此刻,我们又能够再做点什么?我明白,伤痛过后,我们依然要应对的是每一个新的明天,所以,我们仅有在将自我心境收拾好,轻轻的抹干脸颊的泪水的同时,再看看周围,张开自我的双臂,强有力的去拥抱那些沉浸在痛苦中的,心灵上觉得无助的人们。

拉一把,让大家重新回到同一生命起跑线;搀扶一下,不要让任何生命再一次掉队。

仅有心真的相连,手真的相牵时,通往期望和明天的道路才不会那么的崎岖,泪水也才会被风吹干,痛苦才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中被时间淹没。

在孤独恐惧中的孩子们啊,在痛苦思念中的老人们啊,在撕心裂肺伤感中的亲人们啊,我们都在感同身受的触摸着你们的一切,请你们抬起头,让我们来为你轻轻拭去泪水,请你们伸出手,让我们来温暖你那还在颤抖着的手。

请相信,有我们在,就有无数的关爱在你身边,有国家在,就必须会有你们家园的存在。

全国爱心人士关于收养孤儿的计划已经开始行动,可是国家为了慎重起见,还有很多手续和审核条件在制定当中。

那些有爱心,期望将爱心坚持到底的人们也是在观望等待中度过每一个带着泪水,却又充满期望的明天。

既然如此,我们此刻何不联合起来,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商量,让有条件又有爱心的家庭,在这特殊期间收养照顾那些正在前线进行抗震救灾和自救的家庭中的孩子或是老人,让那些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受伤的人们得到更妥善,更人性化,更温暖的照顾和关心。

这样也能够减轻国家和灾区人民身上的压力,让救灾的人们更有精力、时间和信心将家园早日重建!我此刻最担心的是,虽说地震的威力在逐步减弱,灾民们也得到了必须的救助和安排,可是在余震不断的地方有哪一处又能够称得上是安全之处啊?还有大灾过后人们最大的担心就是瘟疫的出现和传播,幸亏政府如今各项保护措施到位,灾区各处还没有出现流行病,可是此刻的天气一天天的炎热起来,在满目苍痍的废墟上盘旋的不仅仅是救援者的双腿和运送救援物资的飞机,还有那可怕的传播疾病和细菌的蚊虫。

志愿者团队简介

志愿者团队简介

志愿者(英文Volunteer)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忻州志愿者服务总站这支队伍是由民间自发组织成的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服务社会已有两年之久,在2012年4月1日,忻府区团委准予这支队伍成立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

将近五个月来,志愿者服务总站以“高举爱心旗帜,发扬奉献精神”为宗旨,以敬老扶幼、爱心助残、心理疏导、消防交通安全、文明礼仪、环保、大型活动义务服务为前提,展开了我们一系列见证爱心分享感动的主题活动。

广播慈善理念,发动、引导队员们组织了多次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先进人物和奉献爱心的美好故事,公益事业的活动越来越多,主动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

目前在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报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已经有300余人,颁发了青年志愿者证书已有100多人,并为已经成立的8个青年志愿者中队授予“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旗。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我市青年志愿者行动向规范化、社会化、经常化方向发展,加强对青年志愿者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推进忻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唤起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和热情,我们大家决定成立忻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百姓。

大事记2012年4月1日共青团忻府区委准予这支民间组织的队伍成立忻府区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总站的成立标志着这支队伍走在了忻州市志愿者服务队伍当中的最前列。

2012年4月3日总站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区青年志愿者服务进入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参加会议的人员三十多人,会上,选举并产生了志愿者服务总站的组织机构,审议并通过了各项会议议程。

2012年5月2日忻府区的领导们为已经成立的4个青年志愿者中队授予“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旗并颁发志愿者证书。

文旅体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典型事迹

文旅体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典型事迹

文旅体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典型事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文旅体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典型事迹这个组织名叫“阳光之家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于2005年,由一群热爱文旅体事业的志愿者发起成立。

该团队以“传播文明、弘扬志愿、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促进文旅体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阳光之家志愿服务团队”的活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们每年在各地举办的“文化之旅”志愿服务活动。

这项活动是该团队的重点项目之一,旨在通过带领志愿者们到各地开展文化交流,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提升文旅体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这个项目中,团队会邀请一些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讲解员,带领志愿者们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并展开有趣且有意义的交流。

通过这种方式,志愿者们不仅可以增长见识,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将这些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在地文化,推动文旅体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里,“阳光之家志愿服务团队”成功举办了多场“文化之旅”志愿服务活动,并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

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纷纷表示,通过这些活动他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文旅体事业的魅力,还可以结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文化之旅”志愿服务活动外,团队还积极参与各种文旅体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如文化节、体育赛事等。

无论是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还是在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协调上,该团队都表现出色,为各种文旅体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除了团队整体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些特别突出的志愿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文旅体最佳志愿者的形象。

有一位叫做小明的志愿者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小明是个年轻的志愿者,热爱文旅体事业,积极参与团队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他每次参与活动都尽心尽力,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

他说:“我觉得通过志愿服务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文旅体事业的重要性,促进文化交流,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日常生活视角下乡村邻里空间的重构——以西南地区乡村实践为例

日常生活视角下乡村邻里空间的重构——以西南地区乡村实践为例

日常生活视角下乡村邻里空间的重构——以西南地区乡村实践为例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Neighborhood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eryday Life:Case Study of Rural Practice in Southwest China王慧涵 | Wang Huihan 曾巧巧 | Zeng Qiaoqiao中图分类号 TU984.1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3-0060-05 收稿日期 2023-08-10摘 要 中国传统乡村大多是由“生于斯、长于斯”的血缘关系构建起来的熟人社会,伴随着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乡村正面临着人口外流、乡村空心化的现实困境,熟人社会的消解引发了一系列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的转变。

与此同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旅资源开发、消费文化渗透等因素也对传统乡村人地关系产生了剧烈影响,以家庭为单元的乡村邻里关系日趋疏离、日常生产生活空间不断异化、解构。

在此背景下,研究基于日常生活视角以近十年中国西南地区乡村实践为对象,考察并总结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对乡村邻里空间适应性策略的诸多探索,以此回应当代中国乡村在轰轰烈烈的“下乡运动”中如何重构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和身份认同。

关键词 当代中国乡村实践 日常生活 空间异化 乡村邻里社区 空间重构Abstract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are acquaintance society built by the blood relationship of "born in this and grow in this".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ountryside is facing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population outflow and rural hollowing, and the dissolution of the acquaintance society, it has triggered a series of changes in the traditional rur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patterns. At the same time,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penetration of consumer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ave also had a drastic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rural human-land relationship. The family-based rural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lienated, and the daily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 is constantly alienated and deconstructed. In this contex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veryday life, taking the contemporary rural practice in southwest China as the object in the past ten years, we investigate and summarize many explorations of Chinese architects and offices on the adaptive strategies of rural neighborhood spaces, in order to respond to how contemporary Chinese rural areas reconstruct the everyday life space and identity of local residents in the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Movement".Keywords Contemporary rural practice in China, Everyday life, Space alienation, Rural neighborhood communities, Space reconstruction1 背景介绍城市化进程为乡村住民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 )①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纷繁的乡村建设活动使得乡村空间发生异化(Alienation)②,我国乡村实践“自上而下”的事实和“自下而上”的需求共同呈现出当今多样性的乡村社会,在快速的乡建进程中,大量与乡村日常生活相背离的非日常空间涌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正立面外景
062 建筑学报 2015 \ 05
作品 Works
业主 三哥及志愿者们
基地面积 400 m2 建筑面积 300 m2 结构形式 竹木结构
摄影 dEEP
区位图
0 10
50
100m
2
3 2/3 屋顶局部
ARCHITECTURAL JOURNAL 063
4 沿道路外景
5 竹木结构营造的灰空间
14
10 木方
24 木龙骨
12
11 150mm×150mm 方钢
25 生态板吊顶
12 250mm×300mm 竹钢拱梁
26 收边型材
13 木方卡子
27 保温层
14 架梁木方
屋顶剖面及节点详图
066 建筑学报 2015 \ 05
作品 Works
7 异形结构与双曲面屋顶
搭瓦条
屋面结构
排架 三层墙体 二层墙体 一层墙体
南立面
ARCHITECTURAL JOURNAL 065
11
6 正在施工的双曲面屋顶
7
8
9
7
10 3
6 5
16
17
15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19
9 10
18
27 24
25
26
21
20
21
22
1 20mm×100mm 原搭瓦木椽 2 100mm×80mm 原木梁 3 100mm×170mm 原木梁
15 40mm×40mm 角钢 16 400mm 石砌墙 17 水泥砂浆和碎石填充
23 13
4 230mm×300mm 小青瓦
18 200mm 钢筋混凝土现浇板
5 2mm 防水卷材
19 20mm 水泥收口层
11
6 50mm 水泥砂浆黏合层
20 15mm 腻子灰和涂层
7 沟瓦、盖瓦层
21 木门梁
8 50mm×100mm 竹钢拱梁
22 橡木门框
9 20mm ×100mm 竹钢拱梁 ( 两根 ) 23 橡木门
基地 结构关系拆解轴测
8 从阶梯观景台看瓦屋面
9 施工过程
ARCHITECTURAL JOURNAL 067
10
10 二层书吧 11 水吧与小钢炉 12 住宿层的客厅 13 卫生间 14 客房
11
12
13
14
068 建筑学报 2015 \ 05
作品 Works
设计单位 dEEP 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 筑 师 李道德
牛背山志愿者之家
Cattle Back Mountain Volunteer Home
Ganzi, SiChuan
地点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蒲麦地村 设计 / 2014 年 7-9 月 / 竣工 / 2014 年 11 月
Architects dEEP Architects Team Members Li Daode Design Stage 2014.7-2014.9 Completion 2014.11
064 建筑学报 2015 \ 05
作品 Works
剖轴测
6 可以完全打开的外墙
3 1
2
一层平面
012
5m
4 5
6
7
11 8
9 12
10
二层平面
13
14
15
三层平面
1 宿舍 2 办公室 3 店长卧室 4 卫生间 5 盥洗室
6 淋浴间 7 厨房 8 阅览室 9 水吧 10 坝子
11 房主卧室 12 医疗室 13 通铺区 14 单间 15 小露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