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复习概述

合集下载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在2023年中考的文言文复习中,重点复习的虚词包括了许多常用的虚词。

下面是对这些虚词的总结,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介词1.于:表示处所、原因、时间、目的等,常与动词、名词、句子等连用,如于彼,于是。

2.以:表示手段、条件、标准等,常与动词、动态名词、名词等连用,如以学为乐,以某某为例。

3.自:表示动作的发端或起点,常与动词、名词等连用,如自习,自居。

4.由:表示动作的来源、导火索、经由等,常与动词等连用,如由远及近。

5.为:表示目的、状态、原因等,常与动词、名词等连用,如为学也。

6.因:表示原因、理由,常与动词等连用,如因材施教。

7.于、以、自、由、为、因都是常用的介词,理解其用法和搭配是复习的重点。

二、副词1.已:表示动作的完成,常用在动词之后,如已见,已闻。

2.乃:表示结果、原因、让步等,常用在动词前,如乃知。

3.自:表示主动、自然,常用在动词之前,如自谓。

4.不:表示否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之前,如不可。

5.无:表示缺少、没有,常用在动词、名词之前,如无时。

6.毋:表示禁止、劝阻,多用于古文中,如毋使。

7.已、乃、自、不、无、毋都是常用的副词,熟悉其用法和意义有助于复习。

三、助词1.之:表示动宾关系、用于代词后面,如吾之友。

2.以:用于动词前面,表示手段、条件、方式等,如以学为乐。

3.而:表示并列关系,用于句子中,如吾虽病而思学。

4.乎: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常用于句末,如何乎。

5.焉: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常用于句末,如焉知。

6.耳:表示转折、提醒、忍耐等,常用于句末,如吾诚心而耳不闻。

7.也:表示肯定、疑问、提醒等,常用于句末,如是也。

8.各:表示集合、分散、共同等,常用在名词之前,如各人。

9.皆:表示全部、没有例外,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如皆美。

10.复:表示重复、再一次,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如复名。

11.而、乎、焉、耳、也、各、皆、复都是常用的助词,掌握其用法能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一、实词的概念和分类实词是指能够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按照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几种类型。

1.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种。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种。

4.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和地点副词等几种类型。

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不能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或标点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形式的不同,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几种类型。

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位或时间的词语。

常见的介词有“在、上、下、中、间、之”等。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语。

常见的连词有“和、与、或、但、然而”等。

3. 助词助词是用来标示词的词类、词义关系或语态等的词语。

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吗、了”等。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语。

常见的语气词有“不、了、啊、呢、吗”等。

以上是对初中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概述。

实词直接表示实际意义,而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导言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它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虽然含义不具体,但在句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起承转合之间的虚词1.之“之”在文言文中多用作指示代词,表示前文或后文中的事物。

它常用于表示动作的对象、表达某种特定关系或引出后文的内容。

例如:-顾炎武聪明过人,读书之道非常高明。

-实践是理论之基础,理论是实践之指导。

2.乎“乎”在文言文中多用作疑问助词,用于构成疑问句或加强语气。

它常用于表达对事实的疑问、追问或表示感叹。

例如:-君子有何言乎?-人世间何事乎无常?3.而“而”在文言文中多用作连词,具有并列、递进、转折等意义。

它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或表示转折、变化的关系。

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虽远,而不难也。

-心存善念而行善,则必获福报。

4.于“于”在文言文中多用作介词,表示位置、时间、目的、状态等含义。

它常用于表示行为发生的具体地点、事情发生的时间、动作的目的或状态。

例如:-亲自登山于白石,请师父指导。

-务使人民于物质文明的同时,享受精神文明的提升。

5.以“以”在文言文中多用作介词或连词,表示手段、方式、目的、条件等含义。

它常用于表示行为的手段、方式或目的,或用于表示某种条件。

例如:-以礼待人,以德报德。

-以国家的繁荣为己任,以实际行动支持发展。

扩充句意之间的虚词1.乃“乃”在文言文中多用作连词,表示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它常用于表示下文的原因、结果,或补充某一事实。

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乃人生之敌。

-不劳而获乃不义之事。

2.其“其”在文言文中多用作代词,表示前文或后文中的事物。

它常用于指代上文或下文的内容,并与其他成分构成从句。

例如:-此书极具价值,其思想深邃。

-今天天气晴朗,其美不胜收。

3.也“也”在文言文中多用作副词,表示语气的肯定、加强或表示推论。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一、虚词的基本概念1、虚词的定义虚词是古代汉语中一种语法现象,它具有虚化、削弱的特点,常常不带实际的语义,只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

2、虚词的种类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种类繁多,包括句末助词、语气词、连词、副词、语气词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衔接、修辞等作用。

二、句末助词类虚词1、句末助词的功能句末助词常用于句末,起到了限定、体现语气、加强语气、表示情态等作用。

常见的句末助词包括“也”、“乎”、“哉”、“罢”、“耶”等。

2、句末助词的用法句末助词的用法多种多样,通常要根据上下文和句意来确定其具体的语法作用。

在古文阅读中,理解句末助词的用法是十分重要的。

三、语气词类虚词1、语气词的概念语气词是古文中一类常用的虚词,它具有表示语气、情感、态度等功能。

常见的语气词包括“可”、“兮”、“矣”、“也”、“夫”等。

2、语气词的作用语气词在古文中常常用于表示感叹、否定、肯定、疑问等语气,使句子的语气更加准确、生动。

理解和掌握这些语气词的用法对于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四、连词类虚词1、连词的作用连词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虚词,它用于连接句子成分、衔接逻辑关系,起到了“并列”、“承接”、“转折”、“因果”等作用。

常见的连词有“而”、“乃”、“则”、“故”、“因”等。

2、连词的使用在古文中,连词的使用经常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句意来进行理解和确定。

掌握这些连词的用法对于古文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五、副词类虚词1、副词的功能副词是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的词语,它在古文中具有重要的修辞和语法作用。

常见的副词包括“已”、“复”、“竟”、“皆”、“一”等。

2、副词的使用在古文中,副词的使用要注意上下文和句意,理解其具体的修辞和语法作用。

掌握这些副词的用法对于古文阅读和翻译至关重要。

六、语气词类虚词1、语气词的概念语气词是古文中一类语气和情感修辞手法,用于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语气等。

常见的语气词包括“诚”、“敢”、“甚”、“蒽”、“诚然”等。

(全面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总结

(全面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总结

(全面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总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学生在研究文言文的过程中,实词虚词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对初中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实词实词是能够独立存在、有词义的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四类。

名词名词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或抽象的概念。

在文言文中,名词通常具有复数形式、量词、和所属关系等特点。

一些常见的名词包括"人"、"物"、"天地"、"生物"等。

动词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时态和语气较多,常见的动词形式有表示肯定的"是",表示否定的"非",以及表示存在和动作的动词。

一些常见的动词包括"行"、"作"、"有"、"无"等。

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的性质和特征。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通常有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以及用于修饰名词的前缀。

一些常见的形容词包括"美"、"善"、"良"、"难"等。

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在文言文中,副词有时以"之"结尾,表示程度或强调。

一些常见的副词包括"甚"、"必"、"故"、"已"等。

虚词虚词是功能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但通常没有具体的词义。

在文言文中,虚词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和助词三类。

介词介词用来表示位置、方向、时间、原因等关系。

在文言文中,介词常常用来引导短语或从句,作为名词或动词的补充。

一些常见的介词包括"于"、"以"、"从"、"因"等。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理解和掌握虚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作代词(1)代人、事、物。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景象。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

2、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3、作动词,“到……去”。

例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地”“着”,或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三、“以”1、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以刀劈狼首”。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四、“于”1、作介词(1)在,从,到。

如“乃设九宾礼于庭”。

(2)“在……方面”“在……中”。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文言虚词梳理

文言虚词梳理

3.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 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 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
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例如:①公【为我】献之。 ②请【以剑】舞。
4.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 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常见的连词:则、以、而、若、且。 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
(3)【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为: 拿什么、凭什么 凭什么 例:何以战?( ) (4)【奈何】译为:怎么办、怎么 例:为之奈何?( 怎么) (5)【何乃】译为:怎能、为什么 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怎能)
※疑难辨析:何(疑问)——副词?代词?
【辨析方法】 (1)从语法上辨别。“何”作副词时,在句中作状语; 作代词时,在句中作定语、主语,作动词或介词的宾 语。这是最主要的辨别方法。
2、用作判断动词,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 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本来是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 ) 3、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做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
4、语气助词:不译 例:乃文乃武 5、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恐怕…… ) 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 这样 ) 例: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
目的、假设、修饰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助词——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 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常见的助词:所、也、者、之、乎。
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 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 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 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 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 乃 (5)不得已而谢。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作判断词,相当于“为”、“是”、“就 是”。 (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 (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
1、代词,可译为他 的 2、代词,可译为他 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连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乎 (一)介词,同“于”
(二)句末语气助词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 ”
●乃
(一)用作副词
1. “于是” “就”,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 或时间上的紧接。
①刿曰:“肉食者 ……”乃入见(《曹刿》) 2. “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条件。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
文言虚词复习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比较异同; 翻译题,重要虚词用法。
(四)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离骚》)
二、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 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 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 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 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 此?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学会根据语境辨别虚词用法。
高考要求掌握的 18个文言虚词
1而2 何3 乎4 乃5 其6 且 7 若 8 所 9 为 10 焉 11 也 12 以 13因 14 于 15 则 16 者 17 与 18 之
按常出现在文言句 子的位置分
帮助文言 文断句
句首: 何、其、且、若
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
4.指示代词,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游褒》) ②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 者,其能久存乎 (《祭十》)
1、图穷而匕见 2、温故而知新 3、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9、 既而儿醒,大啼
1连词,表承接“来”“就”; 2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3连词,表转折“却”; 4、连词,表递进“而且”; 5、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6、连词,表假设“如果”; 7、连词,表因果“因而”; 8、代词,通“尔”,“你”“你的”; 9、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不出,火且尽 ②且为之奈何
(《游褒》) (《鸿门》)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过秦》)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
●且
(一)用作连词。
1.并列关系,并且。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 ③有进关系,而且,况且。
①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
3.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句中: 句尾:
而、乃、所、为、以、因、 于、则、者、之、与
焉、也、乎
?而:
(一)作连词,表示某种关系
1、并列关系 2、递进关系 3、顺承关系 4、修饰关系 5、因果关系 6、假设关系 7、目的关系 8、转折关系
(二)作代词,译作“你”“你的”
(三)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 法
?何
(一)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二)副词
1、程度副词,多么,很 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 (三)奈何:怎么 (四)何如:怎么样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译为“他”“ 它”,“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句意译为“我的 ”“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5.在判断句中帮助判断,译为“是”“就是”等。
①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信陵》) (《齐桓》)
?乃 (一)作副词
1、于是,就 2、才 3、竟然、却、反而 4、只、仅 5、帮助判断,是,就是 (二)作代词 1、人称代词:你,你的 2、指示代词这样 (三)作连词 于是 (四)固定句式:无乃 …….乎——恐怕……吧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
3. “却”“竟(然)”“反而”,强调某一行为出乎 意料或违背常理,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
4. “只”“仅”,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且 (一)连词
1、并列关系 2、递进关系 3、让步关系 (二)副词 1、将要 2、姑且,暂且 (三)且夫:况且,再说
反诘“难道”
③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揣测“大概”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
⑤吾其还也( 《烛之》)
婉商“还是”
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 期望“一定”
(三)用作连词。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沛然下雨,则苗……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