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求》典故之四
《蒙求》典故探源前言

《蒙求》典故探源前言转:周嘉福琥珀的博客唐"李翰《蒙求》典故探源□□江残缺《蒙求》乃介绍典故、知识为要之小儿识字课本,始于唐诗人李翰,对后世蒙学影响极大。
李翰撰《蒙求》(后世称为李氏《蒙求》)总计2484字,全书所讲多为历史人物典故,或为某种可取之言行、或为激励劝勉之意、或为轶闻等。
中诸多为后世《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取材之来源。
后人纷纷采用,摹仿编纂众多以“蒙求”为名之通俗读物,如《广蒙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等,“蒙求”渐成教学体裁之一。
书中诸多典故,今人多不知其出处,此文名曰《探源》,乃求释其出处、明其义理,华夏国学源远流长,尽绵薄之力,以怡诸君茶余一笑,或能取之一二而用之,幸甚!《蒙求》唐 " 李翰撰明万历刻本附:李翰小传李翰(约736--794年),字子羽,李华之子,唐"赞皇县(今河北赞皇县)人。
天宝十五年(756年)擢进士第,初调卫县尉。
大历五年(770年)许,任左补阙,不久加翰林学士。
后免官,寓居阳翟(di2)(今河南禹县)。
时诗人皇甫曾为阳翟令。
二人过从甚密,翰才华,构思缜密,文笔深沉,常从皇甫曾求音乐。
每于撰文构思疲劳之际便奏乐,神逸则著文。
翰为人正义,乐于助难。
安史之乱中,翰之好友张巡死守睢(sui1)阳(今河南商丘),功勋卓著,壮烈殉国,奸人谤张巡降贼,欲加之罪。
翰撰《张巡姚传》、《张巡中丞传表》备叙巡守睢阳城事迹,上表于肃宗,使帝幡然感悟,巡大节终白于世。
世人为之憾动,称之为“义士”。
翰著作多为散文,有《李翰前集》三十卷(已秩),《全唐文》录存其文三卷。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
孔明卧龙,吕望非熊。
杨震关西,丁宽易东。
谢安高洁,王导公忠。
匡衡凿壁,孙敬闭户。
郅都苍鹰,宁成乳虎。
周嵩狼抗,梁冀跋扈。
郗超髯参,王珣短簿。
伏波标柱,博望寻河。
李陵初诗,田横感歌。
武仲不休,士衡患多。
桓谭非谶,王商止讹。
嵇吕命驾,程孔倾盖。
剧孟一敌,周处三害。
《蒙求》典故探源?十四

《蒙求》典故探源?⼗四桓温奇⾻:桓温字元⼦,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西北龙亢集)⼈,东晋宣城内史桓彝之⼦。
《晋书"桓温传》:⽣未朞,温峤见之⽈:“此⼉有奇⾻. 可试使啼。
”及闻其声⽈:“眞英物也!”⽗彛以峤所赏故:名之⽈温.。
峤笑⽈:“果尔后将易吾姓也。
”温豪爽有风槩,姿貌甚伟,⾯有七星,少与刘惔善,惔尝⽈:“温眼如紫⽯棱,须作猬⽑磔。
孙仲谋,晋宣王之亚流也。
”尙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终⼤司马南郡公。
邓艾⼤志:邓艾字⼠载,义阳棘阳⼈。
《晋书﹒⾷货志》少家贫,每见⾼⼭⼤泽,辄规度指畵军营处所,时⼈多笑焉,后为尙书郞。
时欲⼴⽥畜⾕,为灭贼资,使艾⾏陈项以东⾄寿春,艾以为⽥良⽔少,不⾜以尽地利。
宣开河渠,可以引⽔浇漑,⼤积军粮,⼜通运漕之道。
乃着《济河论》以喩其指。
后开⼴漕渠,每东南有事,⼤军兴众,泛⾈⽽下,达江淮。
资⾷有储⽽⽆⽔害,艾所建也。
累迁征西将军,征蜀⼤破之,刘禅降,以勋进太尉。
锺会忌其威名构成其事,遂见害。
杨修捷对:后汉杨修字德祖,太尉震⽞孙。
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
操平汉中,欲因讨刘备,⽽不得进,欲守之⼜难为功。
操出敎,唯⽈鸡肋⽽已,外曹莫能晓,修独⽈:夫鸡肋⾷之则⽆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
操于此回师,修之⼏决多有此类,⼜尝出⾏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旣⽽果然。
操怪其速,廉之知状忌修,后因事杀之。
《语林》⽈:修⾄江南,读曹娥碑。
碑背有⼋字,⽈“黄绢幼妇外孙齑⾅”操不解,问修⽈:卿知否?修⽈:知之。
操⽈:且勿⾔,待朕思之。
⾏三⼗⾥乃得之,令修解。
修⽈:黄绢⾊丝,⾊丝絶字;幼妇少⼥,少⼥妙字;外孙⼥⼦,⼥⼦好字;齑⾅受⾟,受⾟辤(注:“辭”是“辞”的繁体字,“辤”“辭”是异体字)字。
操⽈:⼀如朕意。
俗云:有智⽆智挍三⼗⾥。
罗友黙记:《世说新语》:罗友少时多谓之痴,常伺⼈祠,欲乞⾷,了⽆怍容,为⼈强记。
从桓宣武伐蜀,按⾏蜀城,道陌果⽊,皆黙记之。
《蒙求》典故探源??十三

《蒙求》典故探源??十三冯衍归里: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也。
《后汉书"冯衍传》:帝以衍为曲阳令。
……后卫尉阴兴、新阳侯阴就以外戚贵显,深敬重衍,衍遂与之交结,由是为诸王所聘请,寻为司隶从事。
帝惩西京外戚宾客,故皆以法绳之,大者抵死徙,其余至贬黜。
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绍赦不问。
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
张昭塞门: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
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然卒遣弥、晏往。
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
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
渊果杀弥、晏。
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
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
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
昭不得已,然后朝会。
苏韶鬼灵:苏韶字孝先,安平人也。
《太平御览"晋书》:苏孝先仕至中牟令,咸宁初亡,诸子迎丧到襄城。
韶伯父第九子节,梦见卤簿,行列甚肃,见韶曰:“卿犯卤簿。
……昼日见韶自外入。
”……节谓兄弟曰:“中牟在此。
”兄弟皆愕视,无所见,问韶:“君何由来?”韶曰:“吾欲改葬。
”即求去。
数日又来,兄弟遂与韶坐。
节曰:“若不改葬,别自敕儿。
”韶曰:“吾将为书。
”其字像胡书也。
……谓韶曰:“中牟平生好酒,可少饮。
”韶手执杯饮尽,曰:“佳酒也。
”节视杯空。
既去杯,酒乃如故。
前后三十余来,兄弟狎翫,节问所疑,韶言:“天上及地上事,亦不能悉知也。
”韶与节别,曰:“吾今见为修文郎,守职,不暇得来也。
”节执手,乃别。
自是遂绝。
卢充幽婚:卢充者,范阳人。
《搜神记》:范阳人卢充年二十,先冬至一日,出宅西猎戏,见一獐,举弓而射,中之,獐倒,复起。
充因逐之,不觉远,忽见道北一里许,高门瓦屋,四周有如府舍,不复见獐。
门中一铃下唱客前。
充曰:“此何府也?”答曰:“少府府也,”……进见少府。
欣赏-唐-李翰---【蒙求--1】

欣赏-唐-李翰---【蒙求--1】作者:潘长宏2022年3月6日【作者】李翰[约公元七六零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赵州赞皇人,李华之子。
擢进士第。
天宝中,寓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市)。
为文精密,用思苦涩。
天宝末,房琯、韦涉俱荐为史官。
禄山之乱,从友人张巡客宋州。
巡率州人守城,攻围经年,食尽矢穷方陷。
睢阳人瑁其功,以为降贱。
翰乃序巡守城事迹,撰张巡姚訚等传两卷上之。
肃宗方明巡之忠义。
士友称之。
累迁翰林学士。
病免,客阳翟卒。
翰文有前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李翰的著名作品《蒙求》被收录在《全唐诗》卷881-1【原文-1】王戎简要,裴楷清通。
孔明卧龙,吕望非熊。
杨震关西,丁宽易东。
谢安高洁,王导公忠。
朋友们,大家知道吗,这蒙求里的每一句话都包含了一个或两个典故,比如,我们来欣赏一下第一段里,这四句话里,都有哪些人物和典故。
【欣赏】【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非熊】裴(péi)。
西晋王戎和裴楷少年齐名。
恰逢当时吏部郎官缺,司马昭问何人可以任用,钟会举荐说:“王戎简要,裴楷清通。
” 于是二人得入仕途,与张华并掌机要。
东汉末,徐庶向刘备推荐隆中隐士诸葛亮(字孔明),说他是潜伏的“卧龙”。
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成就三分天下。
周文王将要打猎,占卜师说,打猎会有大收获,所得非熊非罴,而是得到贤人的辅弼,后来于渭水之滨遇吕望(姜太公)。
【杨震关西丁宽易东谢安高洁王导公忠】东汉杨震是函谷关以酉弘农华阴人,穷究经典,博览群书,儒家弟子称他为“关西孔子”。
西汉初河南人丁宽在陕酉从名师田何学《易经》,学成将归时,田何对学生们说:“《易》学要向东传了。
“东晋大臣王导、谢安都是当朝名士。
谢安长期隐居,有品行高洁的声誉。
王导先后辅助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他处理政事公正忠直,既无私又善于权衡。
蒙求(44)

蒙求(44)蒙求(44):龚胜不屈,孙宝自劾。
吕安题凤,子猷访戴。
【原文】龚胜不屈,孙宝自劾。
【注释】①龚胜:字君宾,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
汉朝时期大臣,著名学者。
②孙宝:字子严,颍川鄢(yān)陵(今河南鄢陵)人,西汉学者。
【译文】龚胜不愿为王莽效劳,最后绝食自杀;孙宝为人自尊自强,不因对方是权贵而降低身价讨好对方。
【典故】龚胜不屈:典故出自《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龚胜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儒学大师,年老的时候辞职回乡。
不久后,王莽篡夺皇位,自立为帝,他多次派人邀请龚胜出山做官。
因为在王莽看来,龚胜个人名望和影响力非常大,这样就可以招揽其他名士臣服,以此来巩固王莽政权的稳定。
但问题是,龚胜对王莽的做法非常反感,无论王莽如何邀请也不肯出来做官。
最后为了表明个人的心志,以绝食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孙宝自劾:典故出自《汉书·盖诸葛刘郑孙毋(wú)将何传》。
孙宝是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学富五车。
有一次,朝中有一位大臣向他发出邀请,他要求孙宝能够前往自家的府邸,来教授孩子,给予的报酬也非常多。
孙宝听了,却始终不肯答应对方的邀请。
于是,这位官员派人询问其中的原因,孙宝回答说:“只有学生前往老师的住处读书学习,哪有老师屈尊前往学生的家中授课的呀。
”【赏析】从龚胜和孙宝两人身上不难看出,他们都有着坚贞不屈、自尊自强的品行,不为“五斗米”折腰。
我们每一个人,也要像他们一样,不和坏人同流合污,不为了利益改变自己的志向,任何时候都要做到自尊自爱。
【原文】吕安题凤,子猷(yóu)访戴。
【注释】①吕安题凤:吕安,字仲悌(tì),山东东平人。
吕安是三国魏晋时期的著名文人,为人不拘礼法,持才傲物,和嵇(jī)康之间有着深厚的交情。
题,书写。
②子猷访戴:子猷,即王徽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东晋时期名士、书法家,一代书圣王羲之的第五子。
戴,即戴逵。
字安道,谯郡铚(zhì)县(今安徽濉<suī>溪县)人。
时苗留犊的典故

时苗留犊出处:唐朝李瀚《蒙求》诗:“时苗留犊,羊续悬鱼。
”典故:时苗是东汉末年河北钜鹿(今河北邢台平乡)人,据《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注,时苗一生清白,为人疾恶。
建安中,入丞相府,被曹操任为寿春令。
为官上任时,时苗套上自家喂养的黄牛,拉着大车,一步一步走到任所。
一年后,母牛生一小犊。
这期间,时苗把寿春治理得井井有条。
然当时朝廷无能,时苗不满曹操专权朝政,便弃官归隐。
临行前,他把官印挂在大堂上,把小牛犊拴在县衙门前。
群吏见状说:“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
”力劝其将牛犊带走。
时苗执意不从,说这个牛犊是我家黄牛来到寿春后生下的,它是吃寿春水草长大的,理应留给寿春的父老乡亲。
当地民众虽“攀辕卧辙”,时苗还是执意留犊而去。
尽管生离死别的小牛犊肝肠寸断、哀鸣不已,尽管百姓万分诚恳,甚至不惜“攀辕卧辙”力劝其将小牛犊带走,但都没有使“铁石心肠”的时苗改变主意,毅然决然地挥手远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时苗为官清廉,亦把小牛饮水之池取名为“留犊池”,又在牛犊栖身地建起“留犊坊”。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知州赵宗顺从民意,又在池北建祠祭祀时公,因称时公祠或“留犊祠”,池、祠之间的街巷曰“留犊祠巷”。
时苗死后葬于太平乡小漳河之滨,当地群众称其墓冢为“牛令圪塔”。
“教民有法”“廉守自儆”“令行风靡”“不肃而治”“攀辕卧辙”“相送于道”等等,这些满含敬意和正能量的词汇,充分显示出时苗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事实也正是这样,“留犊池”“留犊坊”“留犊祠”“留犊祠巷”千百年不衰,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时苗留犊”的背后,显然是有壁立千仞、凛然难犯的“清介”为根基的,否则,无源之水必难远,无本之木必难长。
时苗的清介,无异于一面人生明镜,在它的面前,历代官员均可以此为鉴。
—1—。
《蒙求》载“王商止讹”典故(丞相典故漫话之十二)王凤成帝

《蒙求》载“王商止讹”典故(丞相典故漫话之十二)王凤成帝一、典故及其语义典故:王商止讹。
语义:原指西汉名臣王商止息谣言,稳定社会,安定民心的故事。
后用以表示谣言止于智者,歌颂临危不惊,沉稳善断的有主见的人。
(汉丞相王商)出处:1、东汉·班固《汉书·王商传》,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呼号,长安中大乱。
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
全臣皆从凤议。
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
今政治平和,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
上乃止。
有顷,长安中稍定。
问之,果讹言。
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
2、唐·李瀚《蒙求》,桓谭非谶,王商止讹。
二、王商年少入仕,成帝丞相王商〔?—前25年〕,西汉成帝时丞相,琢郡蠡吾人,字子威。
宣帝二舅王武之子,嗣位乐昌侯。
宣帝时,年少入仕为郎,以小表叔身份,官任太子中庶子,主持东宫事务,陪伴辅佐失恃太子刘奭。
王商,英俊魁伟,仪表堂堂,壮美出众,非同常人,甚得家族遗传基因,颇有其姑王翁须颜值。
史载公元前25年,成帝时,复娶昭君的匈奴王,复株累单于赴京朝觐,在未央宫拜见天子,丞相王商坐旁陪同。
当单于参拜到丞相时,王商依礼站起来,离开席位,和他交谈,单于仰首,才看清丞相。
他见丞相体魄健硕,庄严大方,气场慑人,恭恭敬敬地倒退着,仰视答话,非常敬畏。
事后,皇上称赞说:“王丞相,伟丈夫,真不愧我大汉丞相!”王商,行为端正,品德高尚,口碑甚佳,吏民景仰,都认为他,品行可以勉励群臣,仁义可以淳化风俗,肃敬厚敦,是正义和忠厚的化身。
(王昭君画像)元帝刘奭时,任右将军、光禄大夫,以外戚重臣辅佐朝政,拥护与扶助太子刘骜,深得元帝信赖,太子尊敬。
成帝刘骜时,改任左将军。
前29年,丞相匡衡免职,王商继任,为相五年。
其时,成帝大舅王凤,任大司马大将军,行为骄纵,专权横行。
蒙求(49)

蒙求(49)蒙求(49):孙康映雪,车胤聚萤。
李充四部,井丹五经。
【原文】孙康映雪,车胤聚萤。
【注释】①孙康:晋朝京兆(今河南洛阳)人,自幼喜爱学习,“孙康映雪”的典故即和他有关。
②车胤聚萤:车胤,字武子,晋朝人,以博学多才著称。
为人刚直,后官至吏部尚书一职。
萤,萤火虫,昆虫类,腹部会发光。
【译文】孙康读书没有蜡烛,就借着雪花的光亮学习;车胤家境贫困,只好捕捉萤火虫当烛光使用。
【典故】孙康映雪:典故出自《宋齐语》。
孙康年少时,家中贫穷,没有钱购买灯油,因此在冬夜读书时,就常常就着白雪反射的光芒读书。
后来他学有所成,官至御史大夫一职。
车胤聚萤:典故出自《续晋阳秋》。
车胤读书非常刻苦,他的家中也非常贫穷,点不起灯。
因此每到夏季时,他就用纱囊包裹住数十只萤火虫,依靠这些萤火虫发出的光亮读书。
后来车胤官至尚书一职,成为朝廷重臣。
【赏析】从家境贫困的孙康和车胤身上,我们懂得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辛勤汗水的付出,在艰苦的环境中自我砥砺,并将其作为生命历程中的一种宝贵财富,最后必然会见到美丽的彩虹。
【原文】李充四部,井丹五经。
【注释】①四部:李充,汉朝官员。
四部,古书分类经、史、子、集四种类别。
②井春五经:井丹,东汉学者,经学家。
五经,儒家五种经典,分别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译文】李充按照经、史、子、集四大类别区分图书,人们一直延续至今;井丹勤学好问,熟悉儒家五部经典。
【典故】李充四部:典故出自《晋书·李充传》。
东晋初年,李充担任国家著作郎一职。
在职期间,李充在长期研究总结之后,将所管理的图书按照经、史、子、集四大类别进行归纳收藏,这样一来,书籍的管理就非常清晰了。
后世的人们也就将李充所订立下来的书籍分类制度延续下去,这种书籍管理方式也一直是古代图书重要的分类法则。
井春五经:典故出自《后汉书·逸民列传》。
井丹从小就在太学学习,在他长期刻苦的努力之下,对于儒家的《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都极其精通,渊博的学问令人钦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求》典故之四甘宁奢侈,陆凯贵盛。
[注释]《三国志·吴书·甘宁传》:“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
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
”裴松之注引《吴书》曰:“宁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于郡中。
其出入,步则陈车骑,水则连轻舟,侍从被文绣,所如光道路,住止常以缯锦维舟,去或割弃,以示奢也。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丞相逊族子也。
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
虽统军众,手不释书。
好太玄,论演其意,以筮辄验。
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朱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
五凤二年,讨山贼陈毖于零陵,斩毖克捷,拜巴丘督、偏将军,封都乡侯,转为武昌右部督。
与诸将共赴寿春,还,累迁荡魏、绥远将军。
孙休即位,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
孙皓立,迁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
孙皓与晋平,使者丁忠自北还,说皓弋阳可袭,凯谏止(语在皓传)。
宝鼎元年,迁左丞相。
”干木富义,于陵辞聘。
[注释]《吕氏春秋·开春论·期贤》:“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于义,寡人富乎财。
’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
”刘向《列女传》:“楚于陵子终之妻也。
楚王闻于陵子终贤,欲以为相,使使者持金百镒,往聘迎之,于陵子终曰:‘仆有箕帚之妾,请入与计之。
’即入,谓其妻曰:‘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
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丈于前,可乎?’妻曰:‘夫子织屦以为食,非与物无治也。
左琴右书,乐亦在其中矣。
夫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
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于是子终出谢使者而不许也。
遂相与逃,而为人灌园。
君子谓于陵妻为有德行。
诗云:‘愔愔良人,秩秩德音’,此之谓也。
”元凯传癖,伯英草圣。
[注释]《晋书·杜预传》:“杜预,字符凯,京兆杜陵人也。
……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辄居将率之列。
结交接物,恭而有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
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
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比老乃成。
又撰《女记赞》。
当时论者谓预文义质直,世人未之重,唯秘书监挚虞赏之,曰:‘左丘明本为《春秋》作传,而《左传》遂自孤行,《释例》本为《传》设,而所发明何但《左传》,故亦孤行。
’时王济解相马,又甚爱之,而和峤颇聚敛,预常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
武帝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
’”《晋书·卫瓘传附》:“恒善草隶书,为《四体书势》曰:‘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
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善作篇。
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杜氏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
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
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
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下笔必为楷则,号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
’”冯异大树,千秋小车。
[注释]《后汉书·冯异传》:“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
好读书,能《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
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汉书·车千秋传》:“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
千秋为高寝郎。
……然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
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
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初,千秋年老,上优之,朝见,得乘小车入宫殿中,故因号曰‘车丞相’。
”漂母进食,孙钟设瓜。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干宝《搜神记》:“孙钟,富春人,与母居,至孝笃信。
种瓜为业,忽有三年少来乞瓜,为钟定墓地,出门悉化为白鹤。
”(《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今本不见)【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父也;少时家贫,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
瓜熟,有三少年容服妍丽,诣钟乞瓜。
钟引入庵中,设瓜及饭,礼敬殷勤三人临去,谓钟曰:“蒙君厚惠,今示子葬地,欲得世世封侯乎。
欲为数代天子乎?”钟跪曰:“数代天子,故当所乐。
”便为定墓。
又曰:“我司命也,君下山,百步勿反顾。
”(御览引作君可下山百步后顾见我去处便是坟所也)钟下山六十步,(敦煌石室类书残卷引作钟行可八十步御览引作百步)回看,并为白鹤飞去。
钟遂于此葬母,冢上有气触天。
钟后生坚,坚生权,权生亮,亮生休,休生和,和生皓,为晋所伐,降为归命侯。
李瀚《蒙求》注中《类林杂说》七引《幽明录》云:“孙钟,吴郡富春人也,孙武之后。
钟种瓜为业,瓜初熟,有三人来就乞瓜。
钟遂引三人入草庵,设饭摘瓜以食之。
三人食讫,谓钟曰:‘蒙君厚恩,无以报也,请视君葬地。
’遂将之上山,谓曰:‘欲得世世封侯,数世天子。
’钟曰:‘诺。
’遂指一处可葬之。
三人曰:‘我等是司命。
君下山百步,勿反顾。
’钟行三十步,回首见三人化作白鹤飞去。
钟于指地葬父母,冢上常有紫气属天,漫延于地。
父老曰:‘孙氏兴矣。
’钟生坚,字文台,仕灵帝为破虏将军、长沙太守。
坚生权,字仲谋,汉末据江东,建立为吴天子,都扬州,号建业,后都武昌。
权生亮,亮生林,林生皓,皓为晋所伐,皓降武(帝)。
武帝封为归命侯。
果四世天子为王。
孙权号太皇,亮被废,休为景皇帝,皓为后主皇帝,相继六十八年。
(鲁迅《古小说钩沉》引《幽明录》)《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孙钟家于富春,幼失父,事母至孝。
遭岁荒,以种瓜自业。
忽有三少年诣钟乞瓜,钟厚待之。
三人谓曰:“此山下善,可葬之,当出天子。
君下山百许步,顾见我去,即可葬处也。
”钟去三四十步,便反顾,见三人成白鹤飞去。
钟记之,后死葬其地。
地在县城东,冢上常有光怪。
云五色,气上属天。
及坚母孕坚,梦肠出,绕吴阊门。
以告邻母,曰:“安知非吉祥!”(出《祥瑞记》)】刘义庆《幽明录》:“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父也。
少时家贫,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
瓜熟,有三少年容服妍丽,诣钟乞瓜。
钟引入庵中,设瓜及饭,礼敬殷勤。
三人临去,谓钟曰:‘蒙君厚惠,今示子葬地,欲得世世封侯乎?欲为数代天子乎?’钟跪曰:‘数代天子,故当所乐。
’便为定墓。
又曰:‘我司命也,君下山,百步勿反顾。
’钟下山六十步,回看,并为白鹤飞去。
钟遂于此葬母,冢上有气触天。
钟后生坚,坚生权,权生亮,亮生休,休生和,和生皓,为晋所伐,降为归命侯。
”壶公谪天,蓟训历家。
[注释]《太平广记》卷十二:“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也。
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玉府符,凡二十余卷,皆出自公、故总名‘壶公符’。
时汝南有费长房者,为市掾,忽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
人莫识之,卖药口不二价,治病皆愈。
语买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
’事无不效。
其钱日收数万,便施与市中贫乏饥冻者,唯留三五十。
常悬一空壶于屋上,日入之后,公跳入壶中。
人莫能见,唯长房楼上见之,知非常人也。
长房乃日日自扫公座前地,及供馔物,公受而不辞。
如此积久,长房尤不懈,亦不敢有所求。
公知长房笃信,谓房曰:‘至暮无人时更来。
’长房如其言即往,公语房曰:‘见我跳入壶中时,卿便可效我跳,自当得入。
’长房依言,果不觉已入。
入后不复是壶,唯见仙宫世界。
楼观重门阁道,公左右侍者数十人。
公语房曰:‘我,仙人也,昔处天曹,以公事不勤见责,因谪人间耳。
卿可教,故得见我。
’长房下座顿首曰:‘肉人无知,积罪却厚,幸谬见哀悯,犹入剖棺布气。
生枯起朽。
但恐臭秽顽弊,不任驱使。
若见哀怜,百生之厚幸也。
’公曰:‘审尔大佳,勿语人也。
’公后诣长房于楼上曰:‘我有少酒,相就饮之。
’酒在楼下,长房使人取之,不能举盎,至数十人莫能得上。
乃白公,公乃下,以一指提上。
与房公饮之,酒器如拳许大,饮之至暮不竭。
告长房曰:‘我某日当去,卿能去乎?’房曰:‘欲去之心,不可复言,欲使亲眷不觉知去,当有何计?’公曰:‘易耳。
’乃取一青竹杖与房,戒之曰:‘卿以竹归家,便可称病,以此竹杖置卿所卧处,默然便来。
’房如公言。
去后,家人见房已死,尸在床。
乃向竹杖耳,乃哭泣葬之。
”(《后汉书·方术传》略同)《太平广记》卷十二:“蓟子训者,齐人也。
少尝仕州郡,举孝廉,除郎中。
又从军,除驸马都尉。
人莫知其有道。
在乡里时,唯行信让,与人从事。
如此三百余年,颜色不老,人怪之。
好事者追随之,不见其所常服药物也。
性好清淡,常闲居读《易》,小小作文,皆有意义。
见比屋抱婴儿,训求抱之,失手堕地,儿即死。
邻家素尊敬子训,不敢有悲哀之色,乃埋瘗之。
后二十余日,子训往问之曰:‘复思儿否?’邻曰:‘小儿相命,应不合成人,死已积日,不能复思也。
’子训因外出,抱儿还其家。
其家谓是死,不敢受。
子训曰:‘但取之无苦,故是汝本儿也。
’儿识其母,见而欣笑,欲母取之,抱,犹疑不信。
子训既去,夫妇共视所埋儿,棺中唯有一泥儿,长六七寸。
此儿遂得长成。
诸老人须发毕白者,子训但与之对坐共语,宿昔之间,明旦皆黑矣。
京师责人闻之,莫不虚心谒见,无缘致之。
有年少与子训邻居,为太学生。
诸贵人作计,共呼太学生谓之曰:‘子勤苦读书,欲规富贵,但召得子训来,使汝可不劳而得矣。
’生许诺。
便归事子训,洒扫供侍左右数百日。
子训知意,谓生曰:‘卿非学道,焉能如此?’生尚讳之,子训曰:‘汝何不以实对,妄为虚饰,吾已具知卿意。
诸贵人欲见我,我岂以一行之劳,而使卿不获荣位乎。
汝可还京,吾某日当往。
’生甚喜,辞至京,与贵人具说。
某日子训当到,至期未发,生父母来诣子训。
子训曰:‘汝恐吾忘,使汝儿失信不仕邪?吾今食后即发。
’半日乃行二千里。
既至,生急往拜迎,子训问曰:‘谁欲见我?’生曰:‘欲见先生者甚多,不敢枉屈,但知先生所至,当自来也。
’子训曰:‘吾千里不倦,岂惜寸步乎?欲见者,语之令各绝宾客,吾明日当各诣宅。
’生如言告诸贵人,各自绝客洒扫,至时子训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