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历

合集下载

什么是阴阳历?

什么是阴阳历?

什么是阴阳历?阴阳历是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

阴阳历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

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

它的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制历复杂,不利于记忆。

我国的农历就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历。

我国的历法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充实、完善,逐渐演变为现在所用的农历。

农历实质上就是一种阴阳历,以月亮运动周期为主,同时兼顾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

二十四节气节气就实质而言是属于阳历范畴,从天文学意义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360度,以春分点为0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两等分点相隔15度,每个等分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以上依次顺属,逢单的均为“节气”,通常简称为“节”,逢双的则为“中气”,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

现在一般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逐渐确立完善起来的。

我国周朝和春秋时代是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来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土圭测影,就是利用直立的杆子在正午时测量日影的长短。

秦朝《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中所记载的节气已增加为八个,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

还有一些记载是有关惊蜇、雨水、小暑、白露、霜降等节气的萌芽:一月“蛰虫始振”,二月“始雨水”,五月“小暑至”,七月“白露降”,九月“霜始降”。

到了汉朝《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与今天的完全一样。

我国民间有一首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一歌诀是人们为了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各取一字缀联而成的。

我国农历的主要内容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阳历阴历公历的差别

农历阳历阴历公历的差别

论农历、阳历、阴历、公历的差别现在人们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历法有两种:一种为公元**年*月*日的形式;一种为几月初几的形式。

但是人们通常提到的历法名称却有三种:即农历、阳历、阴历、公历。

由于不能一一对应,所以产生了很多的争论。

有说农历就是阴历的,就是几月初几的形式。

(百度百科上就是持这种观点的)这种比较普遍,从小我母亲就这么教我。

也有说农历就是阳历,就是公元**年*月*日的形式。

持这种说法的人给的理由看上去比较科学。

我在对比了几种说法之后,自己也有了一些看法。

在我想来,历法的由来是为了方便,开始是为了记事方便。

人们从日升日落中确定了基准:天。

由于天的单位太小,人们可能又先后确定了月和年的概念。

月来自月亮的圆缺变化,变化一个周期为一月,我们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大约29.5309天,下面只按29.5天来说明。

年来自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寒暑交替,四季变换,一个周期为一年,我们称之为“回归年”,一个“回归年”365天多一点,下面只按365天来说明。

如果一种历法按照月亮圆缺变化而来,我们称之为阴历;同样如果一种历法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来,我们称之为阳历。

有了这个大概念,我觉得我们的祖先首先有了阴历。

并确定一个月30天,下一个月29天,间隔着来,平均每月29.5天。

这种历法12个月后254天,比一年少11天。

我查到了我们祖先的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示例为回回历,伊斯兰教采用这种历法,这种历法不采用闰月,每年都是12个月,都是354天。

导致每年的寒暑月份不确定,也就是说,可能今年冬天是5月份,过些年冬天变成了10月份。

方法二:就是我们现在还能常接触到的几月初几形式的历法。

这种历法采用闰月,每两三年就加入一个闰月。

这种历法以“朔望月”为基准,兼顾“回归年”,所以比较科学实用,到现在还在用。

但不管怎样,这两种历法都是以“朔望月”为标准的,都应该算是阴历。

至于公元**年*月*日的形式的历法是后来人们按照地球公转而来的,它以“回归年”为基准,规定每月30天,或31天,二月除外。

阴阳历(西北师范大学课件)

阴阳历(西北师范大学课件)
戌、亥。 • 算法 1. 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 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 ,除以 (不管商数) 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2.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 ,除以 (不管商数)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 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二十四气
• 按太阳黄经划分,自春分点起,每隔黄经15度 按太阳黄经划分,自春分点起,每隔黄经 度 为一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 夏满芒夏暑相连;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 冬雪雪冬小大寒 。
2 传统历法的编制
• 方法:逐年逐月推算 方法: • 推算遵循的原则: 推算遵循的原则: (1) 以月相定日序 ) 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 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把每次和朔 的日期定为初一; 的日期定为初一;根据先后二次和朔所包含的日 数多寡,确定月的大小;如果包含30日 数多寡,确定月的大小;如果包含 日,则为大 否则为小月。 月;否则为小月。
• 例1. 我们以2010年为例; 天干算法: 天干算法 2010-3=2007, 2007/10=200余7, 7 对应天干第7位是庚,即天干为庚; 地支算法: 2010-3=2007, 2007/12=167余3, 3
对应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为寅; 综上公元2010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庚寅年。为使 各位信任此算法,本人再举一例来说明: 例2. 我们再以1987年为例; 天干算法: 1987-3=1984, 1984/10=198余4, 4 对应天干第4位是丁,即天干为丁; 地支算法: 地支算法 1987-3=1984, 1984/12=165余4, 4 对应地支第4位是卯,即地支为卯; 综上公元1987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丁卯年。

农历阳历阴历公历什么意思

农历阳历阴历公历什么意思

农历、阳历、阴历、公历的定义和意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农历”、“阳历”、“阴历”和“公历”这些词汇,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历法体系。

但是,很多人对于这些历法的区别和意义并不十分清楚。

本文将为您介绍这些历法的概念、定义和意义。

农历农历,又称阴历,是一种以月相周期为基础的历法。

农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是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计算时间的一种历法。

农历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固定,一般为29或30天,所以一年的长度也不固定。

在农历中,闰月的概念颇为特殊,为了调整阴历的不足,有时会在某年的末月再加一个月,称为闰月。

阳历阳历是一种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基础的历法,也称为格里高利历或西方历法。

阳历一年有365天或366天,采用隔年加一天的规则来满足实际的太阳历数学模型。

阳历规定每年的元旦为一月一日,以此来确定整个西方的历法。

在阳历体系中,闰年的定义是每4年产生一个闰日,即2月份会多出一天。

公历公历是指在普通社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历法,也是以太阳公转周期为基础的历法。

公历是阳历的一种,通常也称为格里高利历。

公历最早起源于罗马帝国,后被天主教会采用,并逐渐传播到整个西方,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广泛使用的历法。

在公历中,一年被分为12个月,每月天数不等,最长31天,最短28天。

不同历法的应用场景•农历:农历在中国及其他东亚地区常用于农事、节假日和民俗活动的安排。

例如,农历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许多农事活动也依照农历进行。

•阳历:阳历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尤其在商业、政府和科学领域。

许多国际会议、合同和机构的活动安排都以阳历为准。

•公历:公历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历法,几乎所有公共活动和时间表都会采用公历。

比如生日、纪念日、公共假期等。

各历法的转换由于不同历法的特点和规则不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进行历法的转换。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转换规则:1.农历到阳历的转换:需要借助农历年的闰月情况来确定。

通常采用专门的农历转阳历查询工具来进行转换。

阴历阳历对照

阴历阳历对照

阴历阳历对照一、概述阴历和阳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系统,常用来进行日期计算和农历节日的确定。

阴历是以月亮的周期为基础制定的日历,而阳历则是以太阳的位置为基准的日历。

阴历和阳历在日期的计算方法、历法结构、时间精确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本文将详细介绍阴历和阳历两种历法的特点,并对照比较它们的差异。

二、阴历的特点阴历,也叫农历或农民历,起源于古代农耕文明。

阴历以月亮的周期为基础,将一个月分为一个月圆到下个月圆之间的时间段,一年则包含了12个月。

阴历的计算方法与太阳的位置无关,而是依靠观测月相变化的规律来推算。

阴历的节气则是根据太阳的位置和地球公转周期来确定的。

由于月亮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阴历的月份长度会有所不同,一般在29到30天之间。

三、阳历的特点阳历,也叫公历、格里高利历,是西方文化中广泛使用的日历系统。

阳历以太阳的位置为基准,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一个年周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则根据月亮的运行轨道和地球的公转周期确定。

阳历的计算方法更为精确,每个月的平均天数为30.4375天。

四、阴历和阳历的对比1. 历法结构阴历的月份是基于月相的变化来划分的,一个月从一轮满月到下一个满月之间的时间段。

而阳历的月份则是根据月亮的运行轨道和地球的公转周期计算的。

阴历的一年通常包含12个月,每个月大约有29到30天;而阳历的一年有365天(普通年)或366天(闰年),每个月的天数不一定相等。

2. 时间精确度阳历的计算方法比阴历更为精确,每个月的平均天数为30.4375天,年份的长度也更为准确。

而阴历的计算方法则是基于月相的变化,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地球的公转周期。

因此,在阴历和阳历之间进行日期的转换时,容易产生误差。

3. 确定节气和节日阴历和阳历在确定节气和节日方面也存在差异。

阳历的节气是根据太阳的位置和地球公转周期来确定的,每个节气的日期都是固定的。

而阴历的节气则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关系来推算的,每个节气的日期会有所浮动。

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生日

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生日

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生日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生日 1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阳历释义:也叫阳历。

一种日历。

一年的长短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365上5: 48: 46),而一个月的长短是人为确定的,与月亮的圆不圆无关。

现代国家普遍使用的公历由公历改编而来,俗称公历。

阴历释义:1。

一种日历。

取月亮的月相周期,即新月(29天12小时44分2秒)。

8)秒是1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1年,一年354天或355天。

伊斯兰历是阴历的一种。

也叫阴历。

怎样区分阳历和阴历1.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制定的历法。

2.阳历的月份和日期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吻合得很好,一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冷暖季节的变化。

3.但是在每个月,你都看不到新月,月亮和两根弦。

4.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月相周期排列的历法,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

5.即以农历月作为确定历月的依据,将一年分为十二个历月。

农历不考虑太阳的年运动规律。

6.所以农历的日期不能表现四季的冷暖。

怎样区分阳历和阴历阳历是公历吗阳历也是公历。

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

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

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周期,也就是太阴月来制定的。

农历的主要特点是:农历的长短是根据天象即月相来定的,大月30日,小月29日。

农历和阴历的关系农历也叫“阴历”,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也叫阴历,或者夏历,是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叫作阴历。

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

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古代历——年、月、平期和定朔(阴阳历)

古代历——年、月、平期和定朔(阴阳历)

古代历——年、月、平期和定朔(阴阳历)历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根据天象来连续计数时间的方式。

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来看,在天象中,当以月、一月和一年最为密切,因而日、月、年是历法的基本要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也成为历法的基本要素之一。

又如时、日、月、年的纪法,调和季节的闰月法以及为了便于农业生产安排的二十四气法则是我国历法的要素,也是我国历法的特征。

这也说明了我国古代天文学是土生土长的,年、月、日、时是历的计时单位。

1.年天文学上所用的年有太阴年、回归年、恒星年、近点年和食年五种,而我国古代一直没有用过近点年。

我国最初使用各种年的历法及其数值如下:2.月天文学上所用的月,有朔望月、回归月、恒星月、近点月利交点月五种;而我国古代一直没有用过回归月。

我国最初使用各种月的历法及其数值如下:我国古代把冬至到冬至的时间间隔叫做岁,把十二个朔望月做年。

从月序来说,岁的月名和年的月名不同。

我国历代古书对十二月名,又有很多别名,但不常见。

我国古代把初见新月的那天,叫做朏,而把初二或初三那天,叫哉生霸或哉生魄。

夏历每月第一天叫做既死霸、朔日或初一日。

商代纪日,只标明它属于某一月的干支,要知道它在月中的位置,需要查考历谱来排比。

周初仍用这个方法,但多标明月相,以月相为准,计算距离日数,确定在月中的位置。

春秋以后,以月朔为准,汉起除干支纪日外,还用数序命日,从一日至三十日或二十九日,用数序附午芠干支来纪日,使日期在月中的位置,一目了然。

3.平期和定朔朔望月是阴历和阴阳历的基本时间单位。

它是接连两次朔或两次望之间的时间,等于29.530589平太阳日。

古代历法用朔月的平均日数(约29,5306日),推算每月的朔日,这样推算所得的朔,叫做平朔,以大月为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

通常大月和小月轮流交替,每相隔十七个月或十五个月,有一次连续两个大月,称为频大月。

由于月行速度在一近点月内时时变动,日行速度在一回归年内也有迟疾,日月合朔就未必在平朔这一天内,所以历史上记载的日食,或在上月的晦日,或在本月的初二。

阴阳历名词解释

阴阳历名词解释

阴阳和阳历结合的历法。

阳历就是太阳历,阴历就是太阴历,分别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和月球围绕地球转动12周所需要的时间。

之所以采用阴阳历结合的办法,一是因为我国在解放前一直都是一个农业文明古国,农业非常发达和成熟,所以必须有确定的历法,用来服务农业,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必须有一个确定的时期,否则农业生产就会无从安排。

那么既然有了农历,为什么还要再加上一个阳历呢?那是因为我们纪年采用的是太阳历,也就是一个回归年365天的历法,阴历也就是农历只能计算月份,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闰月的出现,是因为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月球围绕地球转动12次的周期,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确切的说是相差大约10天左右。

一个阳历年的日期是365天,而一个农历年的日期是354天或355天。

所以每隔四年就要在农历中加一个月,也就是“闰月”。

确切的说是十九年七润。

闰五月是在农历五月和六月之间多加的一个月,大概每隔8年或者11年出现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年七闰
在农历19年 ,有12个平年,一平年12个 月;有7个闰年,每一闰年13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因为 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 (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 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秦 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 做“十三月”。 汉初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 各月。 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 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 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365.2422日平分 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 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 月推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 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 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 一个节气了。
基本原则:
---平均历月=朔望月(与阴历月相同) ---平均历年=12.3683朔望月=回归年
阴历年=12个朔望月*29.6306=354.3672日 回归年=365.2422日 阴历年-回归年=10.8750日,即阴历年 比回归年短10.8750日。 为了使回归年和阴历年保持一致,必须 在阴历年补上一个月,叫闰月,有闰年的 年份叫闰年,也就是说闰年有13个历月, 共计384天。
赵会娟 2012年12 月

一 阴阳历简介 阴阳历是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月 相变化)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回归年) 而制定的历法,故名阴阳历。 阴阳历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并安排 大小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安排平 年和闰年,闰年时设置闰月,使其平均历年接 近回归年,因此说它是是一种“阴月阳年”式 的历法。

优点:
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 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 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 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 期运动相符合。

缺点:
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制历复杂, 不于记忆。
谢 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