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叶
白背叶的生药学鉴定

时珍 国医国药 2 0 0 7年第 1 卷第 6期 8
3 小 结
上述特征稳定可靠 , 可作 为 白背叶生药鉴定的依据 。
白背叶的性状特征主要如 下 : 表 面灰 白色或 白色 , 星状 参考 文献 : 下 被 毛, 基出脉 3条 , 叶基具 2斑状腺 体。显微 特征主要有 叶横 切 面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1] 中华本草》 委会. 编 中华本 草, 4册 [ . 第 M] 上 海: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9 9 8 7 19 :2 . 主脉 向下显著 凸起 , 下表 皮细胞小 , 密被 星状毛茸 , 主脉上 、 下表 2] 江苏新医学 院. 中药大 辞典 , 上册 [ . M] 上海 : 上海 人 民 出版社 , 皮 内侧有数层 厚角组织细胞 , 主脉维管束成环 , 韧 型 , 外 在韧皮部 [ 17 7 . 9 7: 31 外侧 , 有数列纤维断续 成环 , 薄壁细胞含 草酸钙簇 晶。粉末 具众 [ 3] 杨春澍. 药用植物学 [ .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9 7 37 19 :3 . 多星状毛 , L 气孑 多为平轴式 , 副卫 细胞 2— 4个。
度 乳 或 肿 11 诊 断标准 参照 《 . 中医病证诊 断疗 效标准 》 相 关标 准 , 足 I 为 有 效 ; 房 肿 块 无 缩 小 , 反 而 增 大 变 硬 者 , 块 不 缩 结 而 乳 无 合临床实际拟定 。症状 : 乳房胀痛 , 并随喜怒而消长 , 常在经前加 小 , 单 纯 乳 痛 缓 解 , 腺 x线 检 查 显 示 与 治 疗 前 相 比 , 变 化 重, 经后缓解 。体征 : 双侧或单侧乳房 内有大小不等 、 形状不一 的 或增 生影密度增 高, 或红外线 扫描显示 未见明显好转 为无效 。 片状 、 卵圆形肿块 , 或颗粒状 结节 , 有触 痛 , 界欠清 , 边 活动 可 , 与 3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痊 愈 7 . 0例 , 显效 1 , 效 9例 , 7例 有 无 周围组织无粘连 , 同侧腋 窝及锁 骨上淋 巴结无肿大 ; 近红 外线乳 效 4例 , 总有效率 9 % 。对 照组 临床痊愈 5 6 5例 , 显效 l 3例 , 有效 腺扫描及 影像诊断为乳腺增 生病 , 有病例 均排 除乳腺纤 维瘤 、 1 所 8例 , 无效 1 4例 , 总有效率 8 %。两组总有效率 比较 , 异有非 6 差
传统中药白背叶和鹅绒委陵菜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共3篇

传统中药白背叶和鹅绒委陵菜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共3篇传统中药白背叶和鹅绒委陵菜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1传统中药白背叶和鹅绒委陵菜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白背叶和鹅绒委陵菜都是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它们在中医药学中早有应用,并在现代药理学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白背叶和鹅绒委陵菜的化学成分及相关研究。
化学成分白背叶和鹅绒委陵菜属于蓼科、芦科植物,其药材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白背叶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酚类、生物碱、甙类等多种物质。
其中以黄酮类为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黄芩素、苷芩素、栀子苷、木香黄酮、异青蒿素等。
此外,白背叶中还含有一定量的酚类物质,如吲哚乙醇、咖啡酸、栲树酸等。
生物碱类物质中则以芥子碱、曼陀罗碱、栝楼根碱等为主要成分。
甙类物质则以异苁蓉苷、洋金花苷、肉桂苷等为主要代表。
鹅绒委陵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物碱、黄酮类、酚类、酪醇等。
其中生物碱主要为芥子碱、曼陀罗碱、莨菪碱等。
黄酮类主要为异黄酮素、山萸皮素、儿茶素等。
酚类则包括咖啡酸、苯丙酸类等。
酪醇在鹅绒委陵菜中含量极低,不足0.1%。
生物活性白背叶和鹅绒委陵菜的药用价值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它们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炎、抗氧化、镇痛、抗菌等作用。
黄酮类物质是白背叶和鹅绒委陵菜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
已有研究表明,黄酮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促进细胞代谢。
此外,黄酮类物质还具有抗炎、镇痛、抗菌等作用,对预防和治疗炎症、感染、疼痛等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生物碱是白背叶和鹅绒委陵菜的另一重要成分。
目前已有较多证据表明,芥子碱、曼陀罗碱等生物碱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且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因此,在治疗疼痛、神经系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酚类物质则主要具有杀菌、抗炎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一些病原菌的生长。
同时,酚类物质还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等作用,对肝脏保护、防癌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
白面风的功效与作用

白面风的功效与作用关于《白面风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面风是一种灌木植物,除开能够净化室内空气以外,白面风也有着一定的得用使用价值,针对发烧感冒、漫性支气管炎、头痛、胃痛、风湿关节痛、胆囊炎等多种多样病症都拥有一定的医治功效,近些年,白面风还被用以医治中耳炎。
此外,女士还可以用这类中药材来调经。
下边,就为大伙儿详解白面风的有关专业知识!一、白面风介绍白面风别称作“白背叶”;也是有地域称之为:仙鹤叶;白面粉戟;白桃叶;中药材白背叶为大戟科绿色植物白背叶的叶。
全年平均能采,鲜用或晾干。
二、形状特点站立灌木丛或灌木植物,高1.5-3m。
枝丫、叶茎和头状花序均被乳白色或微淡黄色星状毛绒,单叶共生;叶茎长1-8cm,密被乳白色星状毛;叶阔卵型,长4.5-23cm,宽3.5-16cm,顶端渐尖,尖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型,具2腺点,全缘或顶端3浅裂,有稀少钝齿,上边翠绿色,被星状软毛或近没毛,反面灰白,密被星状毛绒,有细腻棕红色腺点;掌状脉3条。
花单性异株;雄头状花序为不发枝或发枝的总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被棕褐色毛绒;雄花披针;具短梗或近无梗;萼3-6裂,裂片卵型,不一长,外边被密毛,里面有鲜红色腺点。
镊合状排序;无花朵;花盆底无腺管;雌蕊大部分,花丝分离出来,花药2室;雌总状花序不发枝,顶生或侧生,略比雄头状花序短,约15cm,果时圆柱型;雌花单生;无柄;花萼钟状,3-5裂,裂片卵型,长3-4mm,外被星状毛绒;无花朵;子房有软刺,刺上密生星状软毛,3-4室,花柱3,短,尖部连合,被皮刺及较密星状毛。
果序圆柱型,长2.5-15cm以上,直徑2-3cm;角果近球型,密被掌状软刺和灰白或浅黄色星状毛绒,软刺长2-6mm,種子近球型,灰黑色,明亮。
三:关键使用价值传统式运用: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慢性支气管炎、头痛、慢性肾炎、胃痛、慢性肝炎、风湿关节痛、腰腿疼、胆结石、胆囊炎、肾炎水肿、呕血、咯血、月经不调、经痛、分泌物、产后风、蜈蚣咬伤溃疡临床医学运用:医治中耳炎,取干白背叶1两碾成粗末,放水500克,放置盖上的瓷盅内,隔水炖2钟头以上,去渣,过虑,渗沥液里加适当添加剂。
白背叶(大戟科)性系统和传粉生物学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 0 1 3 , 2 1 ( 5 ) : 3 9 7 ~4 0 5
J o u r n a l o f T r o p i c a l a n d S u b t r o p i c a l B o t a n y
白背 叶( 大戟 科) 性 系统 和传 粉 生物 学研 究
Gu a n g z h o u 5 1 0 6 5 0 , C h i n a ; 2 . 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e s e Ac a d e m y fS o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 1 0 0 0 4 9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I n o r d e r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d i o e c y a n d p o l l i n a t i o n mo d e s i n t h e g e n u s Ma l l o t u s ,t h e s e x u a l s y s t e m a n d p o l l i n a t i o n b i o l o g y o t M. a pe l t a we r e s t u d i e d i n wi l d p o p u l a t i o n s f r o m Gu a n g d o n g a n d Gu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s i n s o u t h e r n Ch i n a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a l l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p o p u l a t i o n s c o n t a i n e d f e ma l e
白帽顶(白背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背叶【拼音名】Bái Bèi Yè【别名】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来源】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叶入药。
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叶多鲜用,或夏、秋采集,晒干研粉。
【性味】微苦、涩,平。
【功能主治】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
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
叶:消炎止血。
外用治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根0.5~1两;叶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或干叶研粉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辞典》:白背叶【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Bái Bèi Yè【别名】白帽顶、白膜叶(《岭南草药志》)。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白楸的叶。
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白楸又名:白背娘、白背桐、白朴树、白泡树、白面简、白鹤树、白匏仔、白背木、白面虎、白吊栗、野桐、白面戟、木梗天青地白、白毛树、野芙蓉、白林树、橡皮柴、谷皮柴、白桃叶、白面风。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灰白色星状茸毛。
叶互生,圆卵形,长7~17厘米,宽5~14厘米,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点,先端渐尖,全缘或不规则3裂,有稀疏钝齿,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茸毛,有细密棕色腺体;叶柄长1.5~8厘米,密被柔毛。
花单性,雌雄异株;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8~25厘米,被黄褐色茸毛;雄花簇生,萼片3~4,卵形,外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分离;雌花单生,花萼钟状,具不等的5裂,外被星状茸毛,无花瓣,子房3室,密生星状茸毛,花柱3。
蒴果近球形,密生羽毛状软刺。
籽粒小,圆形,色黑而有光泽。
花期6~7月。
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村边、路旁或灌木草丛中。
分布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地。
白背叶的种植技术

白背叶的种植技术
白背叶是一种常见的绿化植物,具有美观的叶片和耐寒性,适合在庭院、花坛和盆栽中种植。
以下是白背叶的种植技术:
1.选择合适的场地:白背叶喜欢充足的阳光照射,因此选择一
个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场地种植是很重要的。
2.土壤准备:白背叶喜欢排水良好的土壤,可以在底部铺设一
层砖渣或沙子,以提高土壤的排水性。
此外,在土壤中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3.育苗:可以选择购买白背叶的幼苗进行种植,或者自己进行
育苗。
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约24小时,然后将其种植在适量
的育苗土中。
保持土壤湿润,并为幼苗提供充足的阳光。
4.定植:当幼苗长到约6至8厘米高时,可以将其移植到种植
盆或花坛中。
注意保持适当的植株间距,避免过于拥挤。
5.浇水与施肥:白背叶需要保持适度的湿润,但不能过度浇水,以免引起根部腐烂。
每周浇水1-2次,视天气状况而定。
在生
长季节,每月施一次有机肥料可以促进植株的生长。
6.修剪与整形:定期修剪可以帮助保持植株的形状和健康。
可
以修剪掉老化、病虫害受损或过长的枝叶,以保持植株的美观和健康。
7.防治病虫害:定期检查植株,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
常见的病虫害包括蚜虫、白粉病等。
总的来说,白背叶的种植并不困难,只需要注意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适度浇水与施肥,并防治病虫害,就能够培育出健康美丽的白背叶植株。
白背叶的功效与作用

白背叶的功效与作用文章目录*一、白背叶的简介*二、白背叶的功效与作用*三、白背叶的市场信息1. 白背叶的价格2. 白背叶的选购方法3. 白背叶的保存方法白背叶的简介白背叶,中药名。
又名:白背娘、白背桐、白朴树、白泡树、白面简、白鹤树、白匏仔、白背木、白面虎、白吊栗、野桐、白面戟、木梗天青地白、白毛树、野芙蓉、白林树、橡皮柴、谷皮柴、白桃叶、白面风。
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的根或叶。
分布于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根具有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之功效,常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
叶具有消炎止血之功效,常用于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白背叶的功效与作用1、富含物质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糖类。
2、功效作用清热,利湿,固脱,消瘀。
治肠炎,脱肛,淋浊,疝气,肝炎,脾肿,子宫下垂,产后风瘫,白带,赤眼,喉蛾,耳内流脓。
内服:煎汤。
0.5~1两。
外用:浸汁滴耳。
3、临床应用3.1、《岭南草药志》:收涩固脱。
3.2、《广西药植名录》:祛风湿,治刀伤。
3.3、治淋浊:白背叶根五钱,茯神四钱,茯苓三钱。
煎水空腹服。
(《岭南草药志》)。
3.4、治子宫下垂:白背叶根十二两,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间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顿服,连服三剂,并卧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炖黄头龟连服数天。
(《岭南草药志》)。
3.5、治眼雾,赤眼红热,怕光流泪:鲜野桐根一至二两(洗净,切碎),猪肝二至四两。
水适量炖服。
(《闽南民间草药》)。
3.6、治双单喉蛾:白背叶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内服。
(《岭南草药志》)。
3.7、治中耳流脓:白背叶根研末,酒适量,浸出浓液滴耳内,并外搽。
(《岭南草药志》)。
3.8、治腰骨闪伤:鲜野桐根一两,洗净切碎,水、酒各半和猪赤肉二至四两炖服。
(《闽南民间草药》)。
3.9、治慢性肝炎,脾脏肿大,肠炎腹胃,脱肛,子宫下垂:白背叶干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白背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 三萜类 三萜类 化合物 在 白背叶 的根、 、 中均 有 . 茎 叶 分布。徐一新等 L 从根分离得到的有 乙酰基油 酮酸、 7 J 高根 二 醇一一 3醋酸酯。亓晓曼等- 从 茎分离 得到 1 一 8 J 2乌索烯 一. 、一 3酮 3 羟基.2乌 索 烯 、 果 酸 、 酰 基 油 酮 酸。P a a i 1. 熊 乙 hn V n K e m
7- 甲基一 , . 二 烯 基 )2 -. -  ̄ 2 6辛 -H 1苯并 吡 喃. , 3 6 一 5 7( H, H)二
15 其 他化 学成分 白背 叶的根 、 、 . 茎 叶均 含有胡 萝 卜 苷 和 谷甾醇_ J 6 。此外根中还含有 白背叶氰碱 ,- 4甲氧基_. 3 氰基 吡啶.. 4 5 4- 甲基鞣花酸 L 挥发性 成 分主要 为 1 . , ,' 0- 三 1; 3 脂肪 酸 , 同时还含有 酮、 醇 等成分 , 醛、 含量较 高的成分 有棕 榈酸 ( 4 1 %) 十五烷 酸 ( .5 、 藿香醇 ( .8 、 5 .6 、 5 2 %)广 4 4 %) 肉 豆蔻酸 ( .9 L 4 1 %)1 引。叶子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 ,一 5 7二羟基
等 【 从叶子中分离 得到 3 一yrx h ̄2 ( 9 一 i、 9 j 0h do y o 2 2 )ee散沫花萜 r
叶、 白面戟 、 白面风、 白桃叶。其味微苦 、 平 。其 叶子具有 涩、 清热 、 解毒 、 祛湿 、 止血的功效… 。近年来 对 白背叶研 究报道 较多 , 本文 就 1 9 以来 国内外有关 白背叶 的化学成分 、 9 8年 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Muell.-Arg的植株、叶、花及果实大戟科。
秋枫属。
小乔木或灌木,高2-3米,小枝,叶柄均被白色密毛。
叶互生,宽卵形,长5-1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
圆形穗状花序生枝顶,雄花在上,雌花在下。
蒴果球形,密生软刺,星状柔毛,白色。
种子黑色,近球形。
种子含油,油脂植物,茎皮又提供纤维。
【别名】白桐、秋桐、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来源】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Muell.-Arg.以根及叶入药。
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叶多鲜用,或夏、秋采集,晒干研粉。
【性味归经】微苦、涩,平。
【功能主治】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
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
叶:消炎止血。
外用治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根0.5~1两;叶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或干叶研粉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4米;小枝、叶柄和花序均密被淡黄色星状柔毛和散生橙黄色颗粒状腺体。
叶互生,宽卵形,不分裂或3浅裂,长4.5-15厘米,宽4-14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截平或稍心形,两面被星状毛及棕色腺体,下面被灰白色星状绒毛,散生橙黄色颗粒状腺体;基出3脉,侧脉6-7对;叶柄长1.5-8厘米,基部近叶柄处有褐色斑状腺体2个。
花单性,雌雄异株,无花瓣。
雄穗状花序顶生,长15-30厘米;雌穗状花序顶生或侧生,长约15厘米;花萼 3-6裂,外面密被茸毛;雄蕊50一65枚,花药2室;子房3-4室,被软刺及密生星状毛;花柱短:2-3,蒴果近球形,长5毫米,直径7毫米,密生软刺及星状毛;种子近球形,直径3毫米,黑色,光亮。
产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越南也有。
种子油供制肥皂及润滑油;茎皮为纤维原料,织麻袋或供作混纺,根、叶入药,能清热活血、收敛去湿,治跌打扭伤等症。
大戟科。
小乔木或灌木,高2-3米,小枝,叶柄均被白色密毛。
叶互生,宽卵形,长5-1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
圆形穗状花序生枝顶,雄花在上,雌花在下。
蒴果球形,密生软刺,星状柔毛,白色。
种子黑色,近球形。
种子含油,油脂植物,茎皮又提供纤维对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的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原料的乙醇浸出物,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所得化合物以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鉴定.结果分得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赛醇(Ⅰ)、β-谷甾醇(Ⅱ)、5,7-二羟基-6-异戊烯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Ⅲ)、洋芹素(Ⅳ)、洋芹素-7-O-β-D-葡萄糖苷(Ⅴ).结论化合物Ⅲ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白背叶素(mallotusin),化合物Ⅰ、Ⅲ~Ⅴ为首次从白背叶中分得.【别名】白鹤叶、白面戟、白面风、白桃叶。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lotus apelta (Lour.)Muell.Arg.[Ricinus apelta Lour.]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白背叶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1.5-3m。
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黄色星状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8cm,密被白色星状毛;叶阔卵形,长4.5-23cm,宽3.5-16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形,具2腺点,全缘或顶部3浅裂,有稀疏钝齿,上面绿色,被星状柔毛或近无毛,背面灰白色,密被星状绒毛,有细密红棕色腺点;掌状脉3条。
花单性异株;雄花序为不分枝或分枝的穗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被黄褐色绒毛;雄花簇生;具短梗或近无梗;萼3-6裂,裂片卵形,不等长,外面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
镊合状排列;无花瓣;花盘无腺体;雄蕊多数,花丝分离,花药2室;雌穗状花序不分枝,顶生或侧生,略比雄花序短,约15cm,果时圆柱状;雌花单生;无柄;花萼钟状,3-5裂,裂片卵形,长3-4mm,外被星状绒毛;无花瓣;子房有软刺,刺上密生星状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连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状毛。
果序圆柱形,长2.5-15cm以上,直径2-3cm;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状软刺和灰白色或淡黄色星状绒毛,软刺长2-6mm,种子近球形,黑色,光亮。
花期4-7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圆卵形,长7-12cm,宽5-14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点,全缘或不规则3浅裂,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毛,有细密棕色腺点。
气微,味苦、涩。
【性味】味苦;性平【归经】肝;脾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湿;止血。
主蜂窝组织炎;化脓性中耳炎;鹅口疮;湿疹;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煎水洗。
内服:煎汤,1.5-9g。
【各家论述】1.《贵州草药》:止血,生肌,排石。
2.《贵州药植目录》:顺气宽中,消食止痛。
【摘录】《中华本草》白背叶(《南宁市药物志》)【异名】白帽顶、白膜叶(《岭南草药志》)。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白楸的叶。
【植物形态】白楸又名:白背娘、白背桐、白朴树、白泡树、白面简、白鹤树、白匏仔、白背木、白面虎、白吊栗、野桐、白面戟、木梗天青地白、白毛树、野芙蓉、白林树、橡皮柴、谷皮柴、白桃叶、白面风。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灰白色星状茸毛。
叶互生,圆卵形,长7~17厘米,齿,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茸毛,有细密棕色腺体;叶柄长1.5~8厘米,密被柔毛。
花单性,雌雄异株;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8~25厘米,被黄褐色茸毛;雄花簇生,萼片3~4,卵形,外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分离;雌花单生,花萼钟状,具不等的5裂,外被星状茸毛,无花瓣,子房3室,密生星状茸毛,花柱3。
蒴果近球形,密生羽毛状软刺。
籽粒小,圆形,色黑而有光泽。
花期6~7月。
果期10~11月。
生于山谷、村边、路旁或灌木草丛中。
分布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白背叶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采集】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南宁市药物志》:"寒,无毒。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止痛,解毒,止血。
治淋浊,胃痛,口疮,痔疮,溃疡,跌打损伤,蛇咬伤,外伤出血。
《南宁市药物志》:"清热,利水,祛风湿,止痛。
治淋浊,痔疮,跌打,蛇伤。
止痒,消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
外用:研末撒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胃痛呕水:白背叶草头浸男子尿一星期,取起洗净晒干。
每用二两,雄鸡一只去肠杂头肺,水适量炖服,每星期一次。
(《闽南民间草药》)②治鹅口疮:白背叶适量蒸水,用消毒棉卷蘸水拭抹患处,一日三次,连抹两天。
(《岭南草药志》)③治外伤出血,溃疡:白背叶晒干,擦成棉绒样收贮,出血时取适量贴上,外加绷带固定。
(《岭南草药志》)④治皮肤湿痒:白背叶煎水洗。
(《福建中草药》)⑤治产后风:白背叶、艾叶,酒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⑥治溃疡:白背叶鲜叶捣烂,麻油或菜油凋敷。
(江西《草药手册》)⑦治跌打扭伤:鲜白背叶适量,捣敷。
(苏医《中草药手册》)【临床应用】治疗慢性中耳炎取干白背叶1两研成粗末,加水半斤,置于加盖的瓷盅内,隔水炖2小时以上,去渣,过滤,滤液内加适量防腐剂。
用时先将患耳脓水洗净,药棉拭干,再滴入药液,每次3~4滴,每日3次。
疗程3~15天。
77例经1~12个月随访,痊愈32例,显效24例,好转21例。
白楸又名:白背娘、白背桐、白朴树、白泡树、白面简、白鹤树、白匏仔、白背木、白面虎、白吊栗、野桐、白面戟、木梗天青地白、白毛树、野芙蓉、白林树、橡皮柴、谷皮柴、白桃叶、白面风。
白背叶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1.5-3m。
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黄色星状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8cm,密被白色星状毛;叶阔卵形,长4.5-23cm,宽3.5-16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形,具2腺点,全缘或顶部3浅裂,有稀疏钝齿,上面绿色,被星状柔毛或近无毛,背面灰白色,密被星状绒毛,有细密红棕色腺点;掌状脉3条。
花单性异株;雄花序为不分枝或分枝的穗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被黄褐色绒毛;雄花簇生;具短梗或近无梗;萼3-6裂,裂片卵形,不等长,外面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
镊合状排列;无花瓣;花盘无腺体;雄蕊多数,花丝分离,花药2室;雌穗状花序不分枝,顶生或侧生,略比雄花序短,约15cm,果时圆柱状;雌花单生;无柄;花萼钟状,3-5裂,裂片卵形,长3-4mm,外被星状绒毛;无花瓣;子房有软刺,刺上密生星状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连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状毛。
果序圆柱形,长2.5-15cm以上,直径2-3cm;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状软刺和灰白色或淡黄色星状绒毛,软刺长2-6mm,种子近球形,黑色,光亮。
花期4-7月,果期8-11月。
①治淋浊:白背叶根五钱,茯神四钱,茯苓三钱。
煎水空腹服。
(《岭南草药志》)②治子宫下垂:白背叶根十二两,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间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顿服,连服三剂,并卧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炖黄头龟连服数天。
(《岭南草药志》)③治眼雾,赤眼红热,怕光流泪:鲜野桐一至二两(洗净,切碎),猪肝二至四两。
水适量炖服。
(《闽南民间草药》)④治双单喉蛾:白背叶,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内服。
(《岭南草药志》)⑤治中耳流脓:白背叶研末,酒适量,浸出浓液滴耳内,并外搽。
(《岭南草药志》)⑥治腰骨闪伤:鲜野桐一两,洗净切碎,水、酒各半和猪赤肉二至四两炖服。
(《闽南民间草药》)⑦治慢性肝炎,脾脏肿大,肠炎腹胃,脱肛,子宫下垂:白背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⑧治白带,淋浊、疝气,产后风瘫:白背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广西中草药》)⑨治瘰疬:白背叶二两,猪瘦肉适量,水煎轧(《福建中草药》)⑩治疯狗咬伤:白背叶二至三两,水煎服。
从被咬日起,每日一剂,连服七日,以后每隔七日服一剂。
如病发则连服数剂。
(江西《草药手册》)含紫花牡荆素(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四羟基-甲氧基黄酮α-D-葡萄糖甙、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对羟基苯甲酸、5-羟基异苯二酸、3,4-二羟基苯甲酸等。
还含牧荆定碱(Nishindine)及维生素C等。
叶含多种化学成分。
1.挥发油:干叶含油约0.1%,油中含桉油精(cineole)3.2%及l-桧萜(l-sabinene)、莰烯、2.黄酮类化合物:黄荆素(5,3′-dihydroxy-3,6,7,4′-tetramethoxyflavone,vitexicarpin,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艾黄素(5-hydroxy-3,6,7,3′,4′-pen-tamethoxyflavone,artemet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