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概要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山水田园诗概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山水田园诗概况

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 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 描写自然风光为主。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 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 夫和农耕。
田园诗的典型形象
景物、人物、农具、植物、动物
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 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 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 客、牧童 3、农具:耒、耜、锸、锄头、犁 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 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
• • • • • • •
(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 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 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 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活用诗中字与 词,双音节词 写意境。
• (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3分) • 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 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 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 要分析。(5分) • 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 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 求。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及特色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及特色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及特色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他的诗大部分是五言短篇,七言歌行一首也没有,七言绝句只有六首。

这在盛唐诗人中是少见的。

孟浩然的田园、隐逸诗,向来以韵致飘逸、风格恬淡见称。

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通过对农村风光和田家朋友欢聚宴饮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宾主之间纯真深厚的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宁静生活的向往,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农村风味。

在艺术上,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不事雕琢,毫无渲染,如叙家常,看上去极为平淡,几乎“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唐诗杂论》)。

然而,“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平淡中蕴藏着深情和诗意。

又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在这首诗里,诗人用清幽的境界来表现隐居的闲逸和对友人的怀念,笔法细腻,风格淡雅。

尤其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句,晚唐诗人皮日休认为可“与古人争胜毫厘”(《皮子文薮》卷七《郢州孟亭记》)。

孟浩然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陶渊明的风格,意境恬淡闲适,语言自然朴素,诗意冲淡平和又温情脉脉,有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双重亲切感。

他的冲淡平和的风格重点表现在用口头语言入诗,组合连缀普通的山水田园农家现象,一气呵成。

不讲究堆砌辞藻,也不刻意去营造一两个名句,而是平均用力,突出全篇。

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意象和主要内容思想

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意象和主要内容思想

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意象和主要内容思想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意象和主要内容思想山水田园诗指以自然界的山水风光、乡村田园的悠闲生活等为主要内容,表现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等情感的诗歌。

山水田园诗中常用的意象可以归类为:1.常见的人物形象:渔夫、樵夫、农夫、隐士、谪宦(被贬谪的官吏)、牧人、浣女等。

2.常见的景物:空山、明月、溪水、芦花、清泉、竹林、竹篱、古寺、茅屋、柴门、桑麻、炊烟、菊花、莲蓬、暮钟、渔舟、鹤、蜂、鹭鸶、白鸟、鸳鸯、酒、蛙、鸡犬、蓑衣、鸥鹭、蚕种、燕子、黄鹂等。

3.常用典故:(1)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2)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3)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

“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与世无争,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4)严子陵: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

4.音乐:《采莲曲》《长干曲》等。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有:1.表现诗人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诗歌通过描写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或绚丽雄奇的自然风光等来表现诗人置身此地时的喜悦与赞叹。

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首联写诗人步入古寺,看见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颔联诗人穿越竹林掩映的幽径,走到花木环绕的禅房。

颈联写这美好的环境使人忘却尘世的杂念,远处青山上光芒柔和,飞鸟在自在欢唱,清潭倒映着身影,一片空明。

尾联诗人陶醉在这幽静美妙的地方,感到天地间的一切都失去了声响,只有悠扬宏亮的钟声回荡在高空。

整首诗通过描写清晨游览禅院的所观所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喜悦。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唐诗三百首里的山水田园诗

唐诗三百首里的山水田园诗

唐诗三百首里的山水田园诗
以下是《唐诗三百首》里的山水田园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全诗以诗、画、乐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空寂幽深的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

在淳朴自然
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作
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
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
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高考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高考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高考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一、特征
(一)内涵
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二)标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的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二、情感内容
(一)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二)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常用手法
(一)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①白描与工笔;
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
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三)常用的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山水田园诗概况

山水田园诗概况

高考链接
08年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莫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 • 颔联中“遍”字表现松茂鹤多,“
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比( 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 借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嫩竹 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之景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当堂小测
(09’全国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 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 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 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古今隐逸 诗人之宗 发山 晋 展水 脉 田 南朝 · 宋 络园 诗 唐 派
陶渊明
谢灵运 王 孟
田园诗派
山水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概况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 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 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 练,多用白描手法。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 、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 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 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 ,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 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鉴赏,总讲

山水田园诗鉴赏,总讲

终 南 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 维
孟 郊
游终南山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二者在意境与表现方法上的不同

意境方面:王诗意境开阔景象博大,情景自然浑 成。孟诗意境幽深景象奇特,情感直露,情景相 生。 表现方法方面:王诗以写景为主,移步换景,在 动态中描绘景物;结句采用暗示手法,隐含自己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孟诗写景兼具抒情,以静态 为主,抒情采用类比抒情,如以山比人,“山中 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结句直抒胸臆,表达自 己对凡俗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同:
1、都经历过官场生活后归隐田园,欣喜之情 表露无遗;(情感) 2、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生活的志向;(内容) 3、都刻画了一位热爱自由、不愿受任何约束 的诗人形象;(形象) 4、景物描绘栩栩如生,逼真感人。(技巧)
异: 《田家杂兴八首》开篇采用对比手
法言志,《归园田居》开篇与结尾都 直抒胸臆;《归》在描写田家风物中 表现了归隐的乐趣,写景抒情浑然一 体,而《田》直说归田之乐和生活情 景,不如《归》平淡自然。
储光羲 诗风清新、自然 孟郊 ,字东野,与韩愈结为“忘年交”。性格耿直倔强,在官场
上失意,终身清贫。但诗作享有盛名 ,被称为“苦吟诗人“。他 以亲身经历创作了不少反映世态炎凉、民间苦难的诗篇。他的诗立 意新颖,具有独创风格。代表诗《游子吟》、《游终南山》。
常建
诗风清幽、孤僻 《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山水田园诗鉴赏方法: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山水田园诗鉴赏用

山水田园诗鉴赏用
光时,往往能细腻入微地观察自然景物,
捕捉瞬间的美感。
情景交融的描绘
02
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对古代隐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03
山水田园诗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古代隐逸文化,体现了
文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05
山水田园诗在现代社会的价 值
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诗意栖居的理想
山水田园诗所描绘的自然美景和和谐人居环境,为现代人提供了诗意栖居的理想范式,启 示人们追求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生态伦理的倡导
山水田园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伦理观念,对现代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追求自由生活的向往
摆脱世俗束缚
文人通过描绘山水田园生 活,表达了对摆脱世俗繁 琐事务、追求自由生活的 强烈愿望。
归隐山林
向往归隐山林,与大自然 为伴,享受宁静与闲适的 生活,实现心灵的自由。
诗意栖居
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 将日常生活艺术化,营造 一种优雅、闲适的生活氛 围。
审美情趣的体现
细腻入微的观察
诗中的画意与诗意
诗中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和意象,构成了一幅幅富有动感和美感 的江雪画面,使读者在感受寒冷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诗意的温暖。
THANKS
韦应物等一大批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
然风光和田园生活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 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诗歌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代表人物及作品
谢灵运
他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代表作品有《登江中孤屿》等。他的诗歌以刻画自然景色为主, 语言清新流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
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 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 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彩凤比翼双飞,象征着美满的爱情,这里用“身无彩凤双 飞翼”来暗喻爱情的阻隔,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 喻相近的双方心灵的相通,这正是诗人独特的风格和巧妙 的构思。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特别是它中央有 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更增添了神话色彩。
白描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 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刘长卿的《逢 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 一幅 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 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诗 中有画,画外见情。
山水田园诗代表
孟浩 然
王 维
山水田园诗知识点
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 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3)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4)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5)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 练,多用白描 和衬托的表现手法。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
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深 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 强烈的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 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 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 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 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 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 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 隐括全面。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 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 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 意。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 意境。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 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和语言特色。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宿建
德江》:“野旷天地树,江清月近人。”中 的“旷野”、“天”、“树”;三个意象就 写出了“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 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的景象”。第四句 中的“清江”“月”,正是因为明月在天, 而江水清澈,倒影在水中就好像在人的身边 一样。从这两句看作者既有远眺,也有近观, 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渲染 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 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 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从形态、声音的 角度对江畔春景进 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 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 的情趣。
把握景和情的关系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 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 早行辛苦。
比兴手法的运用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
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 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 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 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 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 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 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 者对事物的感受。
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 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 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 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 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夜雪》自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生动传
比兴、象征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惯用的创作
手法,能够起到生动形象而又含蓄隐晦地表 达主题的作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痴情苦意和对 爱人无限的相思之情,春蚕吐丝结茧,昼夜不止,直到生 命的休止。而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用 自己的烛泪化作了光明。这是何等生动形象的比喻!令人 读后思绪萦绕,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丝”字象征着诗 人的刻骨相思之情。“泪”字则生动贴切地写出了诗人黯 然神伤的凄凉情境。李商隐还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抽 象的思想感情,比兴中兼用象征。
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 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鉴赏 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 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 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 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 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 “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 岸晓风残月”是实的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核心,意境 的把握是诗的形象的深层理 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词最 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 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 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人笔端, 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 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感情 服务,从而使诗歌产生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 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 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 活情趣等。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 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山水田园诗
51级语文工作室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 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 代表。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山水 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 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 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 的隐居生活见长。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
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 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 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 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 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 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 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 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 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课堂小结: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 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神地写了一场夜雪,全诗写雪,却不见一个 雪字。
《杨柳枝词》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 的娇美形态。
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
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 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 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 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以动衬静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 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 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 字”,而使“境界全出”。 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的“推”“敲”选用。 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 范 。
三、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手法
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写景来抒情,所以要善于分析 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从 而把握诗歌的感情。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 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 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 低、远、近,要把握和分 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 法,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 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 静、以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
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 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 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 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 抒发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