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与生物恐怖及生物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知识培训考试题(附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知识培训考试题(附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是保障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法律。
其中包括总则、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制、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防范生物恐怖与生物武器威胁、生物安全能力建设、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
生物安全是指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威胁,保障生物技术的稳定健康发展,使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同时使生物领域具备维护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事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管理、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微生物耐药、防范生物恐怖袭击与防御生物武器威胁、以及其他与生物安全相关的活动,都适用本法。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生物安全应当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发展和安全,坚持以人为本、风险预防、分类管理、协同配合的原则。
国家建立生物安全风险调查评估制度。
国家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应当根据风险监测的数据、资料等信息,定期组织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调查评估。
如果通过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可能存在生物安全风险,或者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制定、调整生物安全相关名录或者清单,或者发生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等危害生物安全的事件,或者需要调查评估的其他情形,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调查评估,并依法采取必要的风险防控措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编造、散布虚假的生物安全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实施生物安全监督检查时,可以依法采取进入被检查单位、地点或者涉嫌实施生物安全违法行为的场所进行现场监测、勘查、检查或者核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文件、资料、档案、记录、凭证等,以及查封涉嫌实施生物安全违法行为的场所、设施等措施。
重要毒素战剂和生物恐怖病原物质

重要毒素战剂和生物恐怖病原物质
重要毒素战剂和生物恐怖病原物质是指被认为具有极高毒性和传染性的物质,可用于恐怖活动或战争目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毒素战剂和生物恐怖病原物质的例子:
1. 炭疽(Anthrax):炭疽病原体是一种孢子形式的细菌,可
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严重炭疽病。
它可以通过空气、饮水、食物等途径传播。
2. 毒素菌(Botulinum Toxin):毒素菌产生的肉毒杆菌毒素是已知的最强毒素之一。
它可以通过摄入、吸入或注射进入人体,导致严重的瘫痪和呼吸衰竭。
3. 天花病毒(Variola):天花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由天花病毒引起。
它会导致高热、皮疹和器官衰竭,可通过空气传播。
4. 鼠疫(Plague):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导致
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和淋巴结肿大。
它可以通过跳蚤或粘土等接触途径传播。
5. 猛蛇毒(Snake Venom):猛蛇毒液含有多种神经毒素、血
液凝集素和溶血素等物质,可以导致出血、溶血和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
6. 血清棒状病毒(Marburg):血清棒状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可引发严重的出血热症状,包括内出血、器官损伤和多器官衰竭。
这些毒素战剂和病原物质被认为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和破坏力,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防范措施。
相关的研究和控制工作是保障公众安全,预防生物恐怖主义的重要一环。
生物恐怖抗御准备

伊伯拉出血热也能成为恐怖武器
伊伯拉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可怕的瘟疫
1976年,刚果,发生病人318例,280例死亡 几乎同时,苏丹,共发生病人284例,151例死亡 1995年,刚果,发生315例病人,总病死率为81% 2000年8月到2001年元月,乌干达,发生病人425例,224例死亡
没有任何可靠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因此,病人一旦 出现在医院中,就会造成以医院感染为核心的爆发 流行,连医务人员都难于幸免 按照一般生物战争的概念,无法想象这样的微生物 能够作为生物战剂;但对于恐怖分子,只需要让自 己感染上这种疾病,在潜伏期内进入一座城市,就 可以引起致命的流行
新形势下的抗御措施 及必须的准备
如果白色粉末事件不是首先发生在美国,而 是我国首先受到攻击,我们是否也能够迅速 采取有效措施呢? 在过去的30年内,世界上新出现了约40种以 往人们不认识的传染病,这些传染病没有一 种在我国首先发现;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 件复杂,不可能没有新传染病产生,现代交 通不断发展,世界上发生的传染病不可能永 远不流入我国,上述新发现的传染病,常常 是在其他国家发现后在我国一经调查,却发 现许多在我国早已存在;SARS在我国首先 发生,但SARS病毒的先发权却仍然落在了 别国手里。
为什么在美国9.11事件之后,会首先 选中炭疽芽孢杆菌杆菌用于恐怖袭击
非常容易获得,非常容易生产,非常容 易保存 可以使用各种形式施放,经过邮寄不会 死亡,而粉末状的物质,只是使芽孢保 持干燥,容易飞扬起来,有利于造成致 命的吸入感染 大面积污染极难清除,能给一个国家的 经济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永久性的损害。
反应准备
报告 收集样品后,尽早清除可疑生物袭击播撒的 物质 尽一切可能找到每一例接触者,并对他们进 行医学观察 如果发生病人,应对所有病人就地隔离观察 治疗 尽可能不对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大的干 扰
生物恐怖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救援相关问题解答

生物恐怖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救援相关问题解答1.生物恐怖袭击的定义是什么?生物恐怖袭击是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或信仰目的,利用生物战剂(致病微生物或生物毒素)对特定目标人群或动植物发动的袭击。
2.生物恐怖袭击的模式有哪些?(1)直接释放和散布生物剂:在人群密集地区、要害部门等区域,释放含生物战剂的气溶胶,投放染菌媒介动物、物品,利用邮件夹带生物战剂。
战剂经呼吸道吸入、皮肤黏膜接触及昆虫叮咬等途径造成感染。
(2)破坏实验室、科研设施、医院等部门:制造有害病原微生物泄露,导致某种病原体在人群中感染与传播。
(3)通过饮水、食物投放:在食品加工运输过程中或通过饮水管道进行污染物投放,从而导致胃肠道因吸收病原体而致病。
(4)自杀式袭击:某些敌对分子故意感染或使智障者感染病原体后,再故意传播给别人,造成人传人的感染模式。
(5)袭击动物造成经济损失:如在畜牧行业散播口蹄疫病毒等。
3.生物恐怖袭击事件的特点包括哪些?(1)易实施: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为生物战剂的生产、储存及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物战剂成本低廉,可短时间批量生产。
(2)危害重:①可在短时间内造成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造成大面积的感染区和次生感染区,危害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可造成大量人员和动物的死伤及环境的破坏;②造成民众的心理恐慌及严重的社会影响;③可能引发国内政治动荡甚至全球的政治冲突。
(3)防护难:①生物战剂气溶胶大多数无色无臭,可隐藏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和正常动物不容易区分,使得生物袭击具有很强的隐蔽性;②在人类或动物感染后有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过后感染者才会出现症状,因而不能被及时发现;③传播途径较多,包括食物、水源、空气、土壤、动物、尸体等。
(4)救治难:①大多数生物战剂可引发烈性传染病,症状严重,病死率高,病情不易控制;②有很强的耐药性,不容易杀灭,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长久的危害;③针对复杂的新型致病微生物,研制疫苗及救治药物需要一定时间。
生物恐怖及生物安全ppt课件

精选编辑ppt
18
表13 攻击场所多(2-3)
(1) 商贸中心、会议场所、文体活动、地 铁、机场、车站、码头等共场所, • (2) 党政机关、标志建筑物, • (3) 江河湖泊、水库, • (4) 水源、食品厂, • (5) 街道和个人住宅, • (6) 非法邮寄, • (7) 攻击动物场所、植物种植地, • (8) 各类生产基地。
现象。
+
5
生物恐怖与生物战争
• 生物武器 • 生物战争 • 生物战剂 • 生物武器防护
精选编辑ppt
6
生物恐怖的特点
• 攻击的多样性 • 手法的灵活性 • 事件的突发性 • 后果的恐怖性 • 防治的艰难性
精选编辑ppt
7
表2 攻击的广泛性(特点1)
生物恐怖攻击袭对击象的广泛性
生物因子
结果
人 动物 植物
—
—
精选编辑ppt
13
表8 攻击动物潜在的生物剂
(1-5)
可能用于攻击动物的生物剂
传播方式
说明
病毒
口蹄疫 牛瘟 新城鸡瘟
空气 空气 空气
二次大战中曾经广 泛研究,可气溶胶 攻击
立克次体
羊心水病
蜱
可释放蜱
真菌
禽类曲霉菌病
空气 可气溶胶攻击
精选编辑ppt
14
表9 攻击植物潜在的生物剂 (1-6)
病毒 细菌 真菌
精选编辑ppt
2
恐怖的类别
• 物理恐怖 ,化学恐怖, 生物恐怖 • 内部恐怖,外来恐怖 • 自然恐怖,人为恐怖 • 精神恐怖,白色恐怖
精选编辑ppt
3
什么是生物恐怖?
• 恐怖(terror,horror,panic,fright): 遇到危险 和邪恶所产生的极度恐惧。
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涉及对实验室内从事的实验活动进行安全管理,以确保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研究和实验中。
因此,维护实验室生物安全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1、保护实验人员:实验室内的生物因子可能对实验人员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如感染、过敏等。
通过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可以降低这些风险。
2、防止污染环境:实验室内的生物因子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如细菌、病毒的泄漏等。
通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可以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
3、维护公共卫生:实验室生物安全对于防止疾病传播、保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从事危险性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保障其生物安全也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挑战1、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验室涉及的生物因子越来越多,其危害性也越来越大。
如何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面临着不断增大的挑战。
2、实验室管理难度加大:实验室数量的增加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复杂性使得实验室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如何确保实验室操作的规范性、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3、缺乏专业人才:实验室生物安全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和操作。
然而,目前许多实验室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风险加大。
三、如何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1、加强实验室管理: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物资管理等,以确保实验室运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加强人员培训:对实验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以降低人为因素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影响。
3、配备安全设施:根据实验室的等级和实验活动的性质,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如个人防护装备、通风系统等,以确保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4、进行风险评估:对实验室涉及的生物因子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其对实验人员和环境造成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生物安全委员会会议内容

生物安全委员会会议内容近日,生物安全委员会召开了一场重要的会议,讨论了一系列关乎人类生命安全的议题。
会议的内容涵盖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当前面临的挑战、应对策略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
以下是会议的详细内容。
一、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会议首先强调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生物恐怖主义、疫情传播等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加强生物安全意识和措施刻不容缓。
二、当前面临的挑战会议讨论了当前面临的生物安全挑战。
首先是新兴传染病的威胁,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再次提醒我们应对疫情的能力和措施仍有待提升。
其次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威胁,恐怖分子可能利用生物技术制造和散布病原体,对社会造成巨大威胁。
此外,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挑战,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伦理争议。
三、应对策略会议讨论了应对生物安全挑战的策略。
首先是加强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科研机构和实验室的规范运作。
其次是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和培训,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普及,提升公众的风险认知和应对能力。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有效应对生物安全挑战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生物安全威胁。
四、国际合作会议强调了国际合作在生物安全领域的重要性。
生物安全是全球性的挑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风险。
会议呼吁各国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建立健全的国际生物安全合作机制。
同时,会议也强调了加强国际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的重要性,共同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全球生物安全体系。
五、总结与展望会议在总结中指出,生物安全是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各国应高度重视,加强生物安全工作。
会议还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生物安全挑战。
会议呼吁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生物安全事业的发展。
本次生物安全委员会会议的召开,为加强全球生物安全意识、提升应对能力,推动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我国生物安全现状

一、生物安全现状生物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属于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安全包括生物战、生物恐怖、生物入侵、新发传染病的传播、生物技术的谬用、生物意外和实验室安全等,是外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人类生命和健康造成的威胁。
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已达400余种,近10年来,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递增1~2种。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经有50余种。
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临的防治形势越来越严峻。
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20多名来自全国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海洋等领域从事入侵生物学研究的专家参加了调查。
调查表明,488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植物265种,占外来入侵物种总种数的54.130%,动物171种,占35.104%,菌物26种,占5.133%,病毒12种,占2.146%,原核生物11种,占2.125%,原生生物3种,占0.162%。
265种外来入侵植物中,单子叶植物纲38种,双子叶植物纲221种,褐藻纲4种,真蕨纲和红藻纲各1种。
它们隶属56个科,菊科种数最多,达59种,禾本科36种,豆科35种,苋科15种,柳叶菜科12种,茄科11种。
171种外来入侵动物中,昆虫纲93种,鱼纲31种,腹足纲9种,线虫纲8种,爬行纲5种,哺乳纲5种,甲壳纲5种,双壳纲4种,两栖纲3种,蛛形纲、鸟纲和瓣鳃纲各2种,海鞘纲和海胆纲各1种。
鞘翅目物种最多,达39种;半翅目、双翅目、鳞翅目也较多,分别为18、12和11种。
国内首次发现的时间和地点对有较明确记载的392种外来物种入侵年代的分析结果表明,1850年前,仅出现31种外来入侵物种,自1850年起,新出现的外来入侵物种种数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1950年后的60a间,新出现209种外来入侵物种,占外来入侵物种总种数的42.183%。
外来入侵物种首次发现的地点集中在沿海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学院:
学号:
标题:病毒与生物恐怖和生物战
关键字:病毒、生物恐怖、生物战
简介:本文简略介绍了病毒、生物恐怖和生物战,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举例介绍了病毒应用于生物恐怖及生物战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的危害。
病毒
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一般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细胞中增殖,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大多数病毒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关于病毒的出现有蛋白质、核酸遗失说和生命起源说等假说,后者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病毒是最原始的生命体,早在没有细胞之前就有病毒存在,那时的病毒还只限于蛋白质和核酸,没有表现出病毒的寄生特征,当细胞体生物出现之后,个别这种蛋白质和核酸或他们的复合体表现出寄生性,这些散落的游离的分子,有一些个别的和大生物细胞膜有亲和性,大生物细胞通过吞噬作用使其进入细胞,其DNA、RNA得以表达,然后通过进化形成成熟的病毒。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增殖、遗传、变异、进化的能力,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
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可制成蛋白质结晶,为一个非生命体。
但当病毒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
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病毒的分类多种多样,从遗传物质分为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从病毒结构分为真病毒和亚病毒;从寄主类型分为噬菌体、植物病毒、动物病毒;从性质可分为温和病毒、烈性病毒;从形态又可分为球状病毒、杆状病毒、砖形病毒、冠状病毒、丝状病毒等。
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对病毒有着多样的分类方式。
生物恐怖与生物战
生物恐怖是恐怖分子使用致病性微生物或毒素等进行恐怖袭击,造成烈性传染病等疫情的暴发、流行,导致人群失能和死亡,造成人群的恐慌和社会动荡。
生物战是指使用生物武器伤害人畜、毁坏农作物的一种作战,旧称细菌战。
在作战中,通过各种方式施放生物战剂,造成对方军队和后方地区传染病流行,大面积农作物坏死,从而达到削弱对方战斗力,破坏其战争潜力的目的。
生物恐怖与生物战相比,在生物剂的施放方法和袭击效果上有所不同。
生物恐怖以生物剂作为袭击手段,其目的重点在于使社会产生不安定、造成恐慌等,施放手段隐藏;而生物战重点以生物战剂作为武器使用,即针对敌对战场也针对社会人群,以大规模杀伤人员等袭击目标为主,面积效应大。
病毒与生物恐怖和生物战
从1979年在前苏联斯维尔德罗夫斯克暴发的炭疽芽孢杆菌事件,到1984年拉金尼神派教徒在美国俄勒冈州的一家餐馆蓄意制造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污染色拉事件;从1988年Harris 获得鼠疫和炭疽疫苗株菌,威胁用喷洒农药的飞机来播散这些病原,到1955年美国俄亥俄州发生了用邮件传播鼠疫耶尔森氏菌事件;从1998年在美国境内发生的多起假冒炭疽传播事件,到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邮件夹带炭疽孢子进行传播事件……
近年来不断发生着生物恐怖事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害,也使们的身心受到了不可补救的伤害。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恐怖分子的极端恐怖行为所致,在这个过程中,病毒如幽灵般伴随着生物恐怖事件,带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在这个和平年代,战争似乎正在退出历史舞台,其实战争依旧存在,而且有从冷兵器战争向生物战转变的趋势,各国在加紧军事力量构建的同时,也以各式各样的形式研究着更具杀伤力的另类武器——病毒。
作为一个中国人,二战时期的生化试验和战役给国人带来的伤痛怎能忘记,而这一切,又与病毒密不可分。
病毒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生存在我们这个世界,有着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它们不能独立生存,必须依赖人体和动植物细胞或者其他微生物。
它们大多具有传染性,又有很强的隐蔽性,作用效果也比较长,更重要的是它们生产容易、生产成本低廉、施放简单,作用面积大、危害时间长、影响效应广泛、造成损失巨大,所以被恐怖分子或军队选作“理想”的材料,进而实施生物恐怖和生物战。
2001年“9.11”事件后不久,“炭疽粉末”又使美国陷入谈粉色变、人人自危的恐慌之中,一时间,全世界都笼罩在“白色粉末”恐惧的氛围下。
同年十月,美国政府宣布这是一场生物恐怖袭击。
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应对处置活动,直至次年上半年事件才得以平息。
此次炭疽事件尽管只是以邮件为主的袭击方式,没有采用其他更为极端的播散方式,但其引起的人员伤亡、社会动荡、资源消耗,却远远胜过一次中等灾害。
1763年,英国殖民者入侵加拿大时,遭到当地印第安人的激烈反抗。
为了有效的征服印第安人,参加进攻的英国军队将领从医院拿来了天花病人使用过的毯子和手帕,上面沾满了天花病人皮肤黏膜排出的病毒,作为礼物送给了和他们作战的印第安人首领。
没有见过此类西洋织品的印第安人出于良好的愿望收下了这些礼物。
几个月后,一种从未见过的奇怪疾病在当地流传开来。
由于当时没有有效的医疗药物,印第安人很快溃不成军。
英军也就凭借着病毒,以一场无声的战争中征服了印第安部落。
看了以上两个事件,病毒在生物恐怖和生物战的使用可见一斑。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的提高,生物恐怖和生物战(生物武器)给人们带来的威胁日益加剧。
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虽然在很多医学领域可以解决很多以往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关注这种技术为不法分子恶意使用所带来的危害。
我们都知道现阶段已知的病毒中,HIV从人体中彻底清除几乎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的大多是已知病毒都找到了特异性血清或研制出
了特异性疫苗,因而它们所造成的疾病大多都可治愈。
试想如果应用DNA、RNA重组技术,将两个或多个病毒的遗传物质重组,制造出更具杀伤力的病毒——超级病毒,而且又被极端分子应用于生物战或者用其实施生物恐怖,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发现和识别,更难研制针对超级病毒的疫苗,它们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如此恶劣的影响,如此巨大损失,让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都为病毒的使用而愤慨。
当然,各国也都密切关注着病毒等生物武器的态势,1971年9月,美英苏等12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此公约于1935年3月正式生效,中国也于1984年12月加入起其中。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抵制危害社会的恐怖活动,首先要做的,也是力所能及的,就是不使用病毒,不研制生物武器,不协助一切用病毒等制剂危害社会的活动!
参考文献:
1.生物武器——珍妮·吉耶曼
2.生物恐怖——库尔特·郎拜因,克里斯蒂安·斯卡尼克,英格·斯莫勒克
3.如何应对生物恐怖——黄培堂
4.核化生恐怖医学应对处置——邹飞,万成松
5.生物恐怖防御——黄培堂,沈倍奋
6.病毒、抗体和疫苗——伦内贝格
7.病毒的分类与命名——芬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