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经济学启示
成语典故中的经济学

覆水 难收——沉没成本 覆水难收讲的是姜子牙 与夫人 之间的故事。 姜子牙年少家贫 , 服侍 他多年的妻子见他不慕名利 ,忍无 可忍 , 与他解除 了夫妻关系。 直到有
一
成 语 典 故 中 的 经 济 学
口姚瑶 张樱
天, 西伯侯与钓鱼的姜子牙相遇 ,
的保 险, 您一年只需缴 纳 1 00元” 00
项万无一失 的投资方案 ,也有 这种广告词相 比, 一天 2 7元听起来
可能 因为 一 个 完 全 没 有 想 到 的意 似 乎更便宜 。 在经济活 动中是一 这
做法可解释为一项投 资。
判 断一 项投 资究 竟 有没 有 价 外事故而失败 。 以 , 所 我们既无法 项 重 要 策 略 。
值 ,不能仅仅从最后获取 的利益来 对一个进展顺利的投资项 目进行
考虑 ,正确的判断方法应该是 比较 收益与投入 费用 的差价 。从善于鸡 鸣、 狗盗 的两个人身上 , 孟尝君也算 获得 了投 资效果 。 但是 , 这三千个门 效果评估 , 也无法做事后诸 葛亮 , 对一个失败的投资项 目进行效果 评估 。 实上 , 事 在经济学中还没有
从覆水难 收的典故 中我们可 以 得 一个结论 : 如何看待成本 , 是判 断你是否掌握 了经济学基础的重要 标准 。 要做一个 明智的决定 ,必须懂 得如何去正确地计算成本。经济学 中所讲 的成本 ,指的是用于将来 经 济活动 的开展所消耗的物品和服务 资源 , 这些 东西统统 叫做机会成本 。
同仁 ,于是各 国的人才都慕名前来
归 附 于 他 , 称 门 客 三千 。 来 , 号 后 他
到秦 国当官时被秦昭王软禁 ,靠着 门客 , 才得 以成功逃 出秦 国。 鸡呜狗盗故事 中收养 门客 的这
成语故事中的经济学

成语故事中的经济学
成语故事中的经济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曹冲称象:这个成语故事中,曹操想要考察曹冲的智慧和机智,于是让他称象,曹冲则利用了既有的资源,将象的体积估算得非常准确,展示出了节约资源的智慧。
在经济学中,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则,通过优化资源的配置,可以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
2.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中,一个人本来画了一条完整的蛇,却不自量力地想要美化它,结果画了一只多余的脚,从而破坏了原本的完美。
在经济学中,资源的有效配置也需要在最优状态下进行,过量的投入可能会导致效率的下降,从而降低整体的经济效益。
3. 杀鸡取卵:这个成语故事中,一个人为了一次性获取更多的利益,杀了鸡,但却失去了日后的收益。
在经济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长期和短期的利益权衡,有时为了眼前的利益,可能会忽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4. 臭味相投:这个成语故事中,两个人因为都位于社会底层,受到歧视和排斥,因此产生了共鸣,成为了朋友。
在经济学中,同类相互吸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人们往往倾向于与自己处于相似经济状况的人建立联系,形成团队合作,促进社会发展。
5. 一箭双雕:这个成语故事中,一个人通过一箭射中两只雕,实现了双重收益。
在经济学中,追求效率是一个重要目标,通
过一次行动实现多重效益,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率。
这些成语故事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故事情节,把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概念生动地展现出来,形象地传达了经济学的理念。
滥竽充数体现的经济学原理

滥竽充数体现的经济学原理滥竽充数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意思是在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凑热闹或者拼凑人数,以掩饰实质的不足。
这个成语在经济学中也有相应的应用,体现了一些经济学原理。
首先,滥竽充数体现了供求关系中的需求不足原理。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是决定价格和数量的重要因素。
当人才供给不足时,企业或机构可能会被迫雇佣不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这些人员只是填补了职位,但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这种情况下,企业或机构并没有真正满足自身的需求,甚至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因此,滥竽充数揭示了供需关系中需求不足的经济学原理。
其次,滥竽充数还反映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经济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
滥竽充数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招聘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企业或机构可能在招聘过程中无法准确了解每个候选人的实际能力,只能根据简历、面试等有限的信息作出决策。
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低水平的员工被雇佣,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因此,滥竽充数提醒我们应当建立更加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滥竽充数还涉及到劳动力市场中的技能匹配原理。
劳动力市场中,招聘者通常会希望找到最符合职位要求的人才,而求职者也会力求找到最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像滥竽充数这样的现象可能会出现,使得最佳技能匹配无法实现。
这种情况会降低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使得企业和求职者都无法获得最大的利益。
因此,滥竽充数的存在提示我们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提高技能匹配的效率。
最后,滥竽充数还反映了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
资源是有限的,如人力、物力等。
滥竽充数的出现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
当机构或企业为了凑足人员数量而聘用不合适的人员时,会使得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的浪费。
这种情况下,企业或机构没有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可能会影响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因此,滥竽充数引发了我们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关注,提醒我们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小东西买个大东西搭配的成语

《为了小东西买个大东西搭配的成语》1.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成语,它们不仅来源于民间智慧,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其中,有一句成语“为了小东西买个大东西”,它寓意着人们为了追求一些微小的利益而做出巨大的牺牲。
这个成语的含义既有着经济层面的解读,也可以引申出更深层次的人生道理。
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为了小东西买个大东西”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
2. 经济层面上的解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为了小东西买个大东西”可以被理解为在追求眼前的小利益时,却忽视了长远的大利益。
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以消费行为为例,有些人可能会为了一时的快乐而大肆花费,结果却导致长期财务压力。
在投资方面,贪图小利的投机行为可能会导致资产的损失,而慎重的长期投资却可能收获更丰厚的回报。
3. 情感层面上的反思除了经济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情感层面对这个成语进行反思。
在人际关系中,有些人可能会为了短暂的安慰而放弃了长久的幸福。
在爱情中,有些人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忽视了对方的感受,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
在友情中,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私利而牺牲了友情。
4. 个人观点对于“为了小东西买个大东西”,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学会追求长远的利益,而不是被眼前的小利所困扰。
在做决策时,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思考,不被短暂的诱惑所动摇。
我们应该注重内心的坚守和永恒的原则,而不是随波逐流,为了一时的小利而做出牺牲。
5. 总结“为了小东西买个大东西”这个成语,是对人生智慧和哲理的深刻反思。
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取舍,要学会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避免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利而放弃了更大的利益。
这个成语的智慧意味着我们不能被短暂的诱惑冲昏头脑,而应该保持理性和深思熟虑。
希望我们能够在生活中谨记这个成语的教诲,做出更加明智和长远的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以多个角度探讨了“为了小东西买个大东西”这个成语的含义,并共享了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成语中的经济学智慧解读

成语中的经济学智慧解读经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说它古老,是因为有人类历史以来,经济活动和经济学思想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说它年轻,则是因为近年来经济学越来越成为一门流行的学科,各种新的理论层出不穷,经济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不过,有很多今天听起来似乎很新潮的经济学理论,其实在很久以前就被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
很多的经济学理论都可以用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来表达,比如:资源优化配置与信息不对称博弈可以通过“田忌赛马”来理解;“洛阳纸贵”反映了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解读此类成语中蕴含的经济学智慧,有助于搞好经济类课程的教学。
田忌赛马——资源优化配置与信息不对称《史记》记载:齐威王要田忌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赛;每有一匹马来比赛;每有一匹马取胜可获一千两黄金,每有一匹马落后要付一千两黄金。
齐威王的每一等次的马比田忌同样等次的马都要强,因而,如果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下等马比,则田忌要输三次,要输黄金三千两。
田忌的谋士孙膑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威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威王的下等马比。
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是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
因而田忌不仅没有输掉黄金三千两,还赢了黄金一千两。
这个简单的故事蕴藏着两个重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田忌之所以能赢齐威王,是因为他懂得如何配置资源对自己最有利。
马还是那三匹马,只是稍微改变了出场的顺序,这实质上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就完全颠覆了整个赛果。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谁能创造性地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谁就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在赛马中,孙膑除了知道所有马的速度快慢外,还知道齐威王的出马顺序,而这两方面信息是田忌取胜的关键,田忌和齐威王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博弈的双方处于非对称性信息状态,例如在房地产市场,房产商对自己所开发房产质量、面积以及房价等信息的掌握相对于购房者来讲,处于绝对的优势;并且,房产开发商为了保持这种优势,甚至利用媒体向购房者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虚假信息来加强自己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地位,谁能在信息方面占优势,谁就能占尽先机。
谷贱伤民的经济学含义

谷贱伤民的经济学含义谷贱伤民这个成语,源于《左传》中的“谷不升,货不守”,意指粮食价格过低,导致农民无法维持生计,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这个成语虽然历史悠久,但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谷贱伤民的含义和影响。
首先,谷贱伤民的现象本质上是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经济学中,市场是一种自发的协调机制,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当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价格和数量将达到最优水平,即市场均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并不总是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各种市场失灵的情况。
当市场存在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时,市场就会失灵,导致价格和数量偏离最优水平。
在农产品市场中,市场失灵的情况尤为常见。
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导致供给相对不灵活,容易受到天气、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农产品的需求具有季节性和波动性,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难以形成有效的价格信号。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容易导致农产品市场失灵,价格波动过大,甚至出现价格崩溃的情况。
其次,谷贱伤民的现象与政府干预密切相关。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修复市场,保障农民的收益和社会的稳定。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收购、储备等方式来维护农产品的价格稳定,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信息公开、市场监管等手段来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促进市场的有效运转。
然而,政府干预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当政府采取过度干预的措施时,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例如,政府过度储备农产品,可能导致储存成本过高、品质下降等问题;政府过度补贴农民,可能导致农民缺乏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进一步加剧供给不足的问题。
因此,政府干预必须在保障农民利益和维护市场有效运转之间取得平衡。
政府应该采取适度的干预措施,避免过度干预和失灵的市场机制。
最后,谷贱伤民的现象也反映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素质提升的迫切性。
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经济学原理(一)

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经济学原理(一)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经济学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非常好的商品,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却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就如同我们所说的“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这个经典的成语,其实是有经济学原理的支持的。
刚性需求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刚性需求”,这个概念主要是在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对一些价格较高,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好的商品仍然持续付费。
其实,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用户对这个商品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即不管价格是多少,他们都会购买。
呢喃效应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现象叫做“呢喃效应”,这个现象主要是说用户对于一些新的产品或者服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因此很难进行评估。
而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一般会倾向于选择已经被广泛认可的品牌或者服务,即使这些品牌或者服务可能在实际效果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结语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需求进行认真的评估,并且对于新的商品或者服务,应该保持警惕,不要盲目跟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尴尬。
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挑选商品,评估其实际效果,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深挖需求:在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时候,我们需要深入思考我们实际的需求是什么,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和商品进行匹配,同时也能够减少因为刚性需求导致的盲目选择;2.参考评价:当我们面对一些新的商品或者服务时,可以参考他人的评价,了解真实的使用情况,这也就是为什么口碑传播(文化已经普遍)如此重要,在选择的过程中参考别人的评价,是我们能够快速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效果的好方法;3.清晰预期:在购买之前,我们需要清晰地预期我们希望通过购买获取什么样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于商品或者服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在购买之后,我们要按照预期去使用和评估商品,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评估其实际效果。
如果我们发现其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很大的偏差,那么我们需要考虑退换或者寻找替代品。
刻舟求剑的经济学涵义

刻舟求剑的经济学涵义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文学家陆游的《梦溪笔谈》。
它比喻一个人为实现目标极力付出,并坚持不懈地追求。
在经济学涵义上,它是指一个人有意地为财富、成功做出牺牲,而不忘追求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东西。
它强调一个人要坚持不懈地走自己选择的路,提醒我们要付出努力,不贪图轻得,也不惧怕困难,最终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经济学中的“刻舟求剑”理论历史悠久,有不少新的、令人兴奋的发展与进步,前途光明。
“刻舟求剑”中的“刻舟”指的是个体的准备和行动,而“求剑”则代表着最终的成果与奖励。
社会经济老师、社交营销家、经济学家等,对“刻舟求剑”理论有着自己别开生面的解读。
他们都提倡适当的风险采取,勇于冒险,改变与扩大现有圈层,以显示你的勇气和进取精神。
因此,“刻舟求剑”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怯懦,去勇敢地拥抱新事物,不断摸索和拓展自身潜力,在失败中,一定要有勇气继续前行,最终达到意想不到的高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成 语 出处 】
【 经济学启示】
吕不韦能够拿 出一千两 黄金 , 悬 赏能在《 吕氏春秋 》 中挑 出毛病 的人 , 真可谓 是 财大气 粗 啊 !当然 , 也 并不
是说这本书简练和完美到不 能增减一 字 的地 步 , 而是人 们害怕 吕不 韦 的权势 , 不 敢 提 出 自己的修改 意见 罢 了 。
3 . 曲高和寡——价格应定在边 际成本上 【 成语 出处】
中学教学 参考
学 科视点
成 语 的 经 济 学 启 示
山 东淄博 市教 学研 究 室( 2 5 5 0 3 0 ) 王 立东
1 . 画 龙 点 睛— — 价 格 的 作 用 【 成语 出 处 】
曲弥高 , 其和弥寡 。 ” 【 经济学启示】
唐代张彦远《 历代 名 画记 》 : “ 金 陵安乐 寺 四 白龙 不 点眼睛 , 每云 ‘ 点睛即飞去 ’ 。 ”
最初来源 于《 摩诃僧只律 》 中的一个 寓言故事 : 众 生
不明白事物 的真 相 , 而认 假作 真 , 迷 惑颠 倒 。可怜 的猴 子, 看到水 中的月影 , 便谓月亮 掉到水里 , 成 群结 队地 发 起“ 救月 ” 运动 。结果 , 全部都掉进水里淹死 了。 【 经济学启示】 水 中捞月是指水 中的月 亮只是月 亮的影子 , 无法捞
《 史记 ・吕不韦列 传 》 : “ 布成 阳市 门, 悬 千金其 上 ,
延诸 侯 游 士 宾 客 有 能 增 损 一 字 者 予 千 金 。 ”
数, 用 以判断增 、 减产 量在 经济 上是 否合算 ) , 这样 的定 价可 以避免浪费 , 使商 品得到最大的产出 , 造福 于社会 。
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 说 , 再多 的物品 和资源也是 不足 的 。其实 , 经济学 研究 的就是一个 社会如何 利用稀 缺 的 资源来生产有 价值 的物品和 劳务 , 并将它们 在不 同人 中 间进行分配的一门学科 。随着人 口的快 速增长以及人们
开, 无法实现梦想 , 只能 白费力气 。猴 子认为 , 月亮在水 中, 可等它们真 正去打捞 时 , 月亮却 破 了, 碎 了 。水 中的 月亮永远只是 一个美 丽的影像 而 已。在经济 学里 , 我们 可 以这 样理解 , 泡 沫经济就 如水 中的月亮 一样 , 它寓 于 金融投 机 , 从 而造成社 会经 济 的虚假繁 荣 , 最后 必定 泡
取, 如果 以为 可 以 在水 中捞月 , 表 示 不 明事 理 , 异想 天
成语一字 千金是用来形容一 篇文章 的价值很 高 , 或者 称 赞 一篇文 章在修 辞上 特别 出色 , 字 字珠 玑 , 珍贵 而不 可
多得 。这在经 济学 中可以称 之为资源的稀 缺性 。
经 济学上所说 的稀 缺性是 指相对 的稀缺性 , 也 就是 说, 稀缺性强调 的不是资源 的绝对数量 的多少 , 而是相对
沫破灭 , 导致社会动荡 , 甚至是经济崩溃。
所谓 的“ 泡 沫经济 ” 是 指经济 过热 , 虚假 膨胀 , 最 后 像肥皂泡沫一 样破 灭 的形象 化说法 。其 主要表 现是 不 动产和股 票 的市 价超 常 规急 剧 上涨 , 价 格 严重 背 离 价
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 高 , 人们对 资源 的使 用量与需 求量也 迅速增加 。这样 , 在资源的生产和供给不变 的状况下 , 资 源就会变得越来越“ 稀缺” 了。人类 需求的无限性也就产 生 了资源的稀缺性 。正是 因为有 资源稀缺性 的存在 , 才 产生了怎样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问题 。
一
体 系下 , 价格可 以 自发 地调 节整个 社会 的商 品供求 , 这
就是 市场经济 中价格 的作用 。 2 . 一字千 金—— 资源的稀缺性
【 成语 出 处 】
消费者愿意出的价格 。前 者位 于商 品的边 际成本线 上 , 后者位于消费 者 的需求 线上 。这 两种价 格是 彼此 独立 的, 互相不发生 影 响。微 观经 济学 有一 条重 要原 理 , 即 价格应定在边际成本上 ( 边际成本就 是指在 一定产量 水 平下 , 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 引起成本 总额 的变 动
曲高和寡这个成语 比喻 自己的文章太 深 了, 没有 几 个人能看得 懂 , 虽 引来 不少 非议 , 但 又不 无 道理 。如 果 我们 出售一种产 品把价格底线 定得太高 , 那 么无论 是商 家也好 , 还是广 大 消费者 也好 , 肯定会 出现 “ 曲高和 寡”
的 现象 。
【 经济学启示】 成语画龙点睛 比喻说话或 写文章 , 在关 键处加 一两 句重要 的话 , 使 内容 更 加生 动有力 。在故 事 中 , 龙 的 眼 睛被点上之后就会飞走 了。这个 故事 与当代社会 中“ 如 果一件商 品被标上合适 的价格 , 就会被顺 利地卖 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 做法” 颇为相 似 。可 见 , 价 格直 接影 响着 某种 商 品的 销 售情况 , 价格在其 中起到 了画龙点 睛的作用 。 在市场经济 中 , 价 格传递 着 一种 信号 , 如 果 消费 者 需要 更 多数量 的某种 物品 , 该 物 品的价格 就会 上升 , 从 而 向生产者传递 出供 给不 足的信号 ; 如果消 费者对某 种 物 品的需求下 降 , 该物 品的价格就 会下跌 。在市场经 济
凡是代表 厂家参加过价 格谈 判 的人都知道 , 一 种产 品有一个价格底线 , 低 于此 线 的价格 是不能接 受 的。这 个底线 一般就是产 品的全 部成 本 ( 包括 风 险成本 ) 。在 谈 判时这个底线并不泄露给 对方 , 而是试 图按对方 的购 买能力 及承担 水平尽 量 抬高价 格 。从经 济学来 分 析这 现象 , 说明商品有两种价格 , 一是 它的生产 成本 ; 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