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论文西南少数民族建筑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西南地区民居建筑特色及其发展

浅谈西南地区民居建筑特色及其发展

浅谈西南地区民居建筑特色及其发展作者:孙华银刘亚丽来源:《建材发展导向》2014年第03期摘要:民居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各民族民居建筑形态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生态景观和较易取得的建筑材料等方面。

当然,民居建筑的形式也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发生着变化。

文章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和重庆中山古镇山地民居建筑为例阐述了西南地区民居建筑特色及其发展,提出了西南地区民居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改进思路。

关键词:民居建筑;材料结构安全性;建筑结构;地域特色民居分布范围广、数量多,是各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诞生和发展是与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各异,绚丽多彩,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

各地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造型、细部特征诸方面各有千秋,均淳朴自然,极富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

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各族民居建筑及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1 西南地区民居建筑特色及其发展1.1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1.1.1 傣族民居建筑的特色西双版纳地处云南省南部边陲,热带湿润区。

区内气候炎热,全年雨量充沛,森林覆盖面积大,并且盛产竹材。

傣族作为西双版纳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傣族居民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且适应气候的干栏式竹楼民居建筑,这样的建筑风格很符合当地的地域特色。

就地取材是傣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因当地盛产竹材,所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竹楼屋顶。

为适应湿热多雨的气候热点,竹楼屋顶的屋面挑檐低垂,且有一定的坡度,一般约为30°、45°和60°,这样的屋面不仅可以遮阳,还可以雨季排水。

竹楼屋顶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屋顶主屋脊比较短,这样的屋顶结构形式不仅美观,还有利于室内通风及采光。

当然,因其特有的屋面形式,使得屋面对整栋建筑的影响大大增加。

有统计显示,屋面展开面积可达建筑面积的85%。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域,拥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遗产。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和西藏等省份,这些地区在历史上都曾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因此留下了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在古代,西南地区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也是与东南亚、南亚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门户。

因此,这里不仅受到了中原地区建筑文化的影响,还吸纳了来自印度、波斯等地的建筑元素。

例如在云南地区,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寺建筑,具有浓厚的印度风格。

而四川和贵州地区则保留了许多唐代的寺庙和宫殿,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元明清时期,西南地区成为了明朝和清朝政权的边陲重镇,因此在这个时期兴建了许多防御性建筑。

四川和重庆地区的山城建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山城建筑依托于陡峭的山崖,利用山势和地形修建,具有巧妙的防御设计,同时融入了当地民族的建筑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此外,云南地区的村落建筑也是独具特色的,许多村庄均采用了石木结构,结合了当地地理环境,展示了民族建筑的独特魅力。

近代以来,西南地区的建筑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城市化进程使得西南地区的建筑风格趋于多元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交织在一起。

例如云南的古城丽江和大理,以及重庆的龙头寺、磁器口等地,都是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

这些地方兼容并蓄了传统的古建筑和现代的建筑工艺,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参观和探索。

西南地区的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城市建筑中,还反映在农村和民居建筑上。

许多地方保留了古代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的民居建筑采用了当地的材料和建筑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农民建筑风格。

这些农民的建筑文化不仅体现了他们生活方式的特点,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理解。

总之,中国西南地区的建筑文化研究是一项丰富而有趣的课题。

通过对西南地区建筑遗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也可以发现西南地方独特而多样的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传统建筑论文范文11.1历史背景分析。

建筑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能够充分代表城市肌理和文脉片段。

建筑历史是通过传统材料的记录进行呈现的,其从某种程度而言留下了历史印记,具有肯定影响和心理示意。

人作为具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对传统材料自身具有的亲切属性和自然属性能够直接产生认同感。

1.2进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快速进展,建筑行业也迎来蓬勃进展的时期。

传统的建筑材料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自身发生巨大变革,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水平对传统建筑材料给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表现手法也由保守向夸张过渡。

传统观建筑材料自身具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能实现进一步拓展与丰富,美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让人在视角效果上实现美。

目前,诸多建筑师熟悉到现代地域建筑融合地方情感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显示出时代特征,还可以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连续。

现代建筑中融合传统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文自然的本质,体现出人文关怀。

1.3讨论传统建筑材料的作用及内在本质。

所谓传统建筑材料是指传统土木建筑结构全部材料的总称。

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沙石、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等。

现代建筑师们采纳传统建筑材料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在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下,体现建筑魅力,使传统建筑材料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2新理念在传统观建筑材料中的体现在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相互交融,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更是无法避开的相互交织。

而处于这种世界进展趋势之下,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传统建筑材料,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之上,将外来的和新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借鉴。

目前,地域性的建筑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利用高科技水平和材料,还需要考虑如何与传统材料有效结合,在保持传统建筑自身属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以顺应时展要求。

当前,随着高新技术工艺的水平的提高,为传统建筑材料的进展制造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少数民族村镇建筑设计探讨论文

少数民族村镇建筑设计探讨论文

少数民族村镇建筑设计探讨论文少数民族村镇建筑设计探讨论文1黔东南少数民族村镇民族建筑现状黔东南州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地区,苗、侗、汉文化既有融合,也保持着自身个体差异,其民族思想、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居的建筑结构与布局之中。

2黔东南少数民族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2.1传统传承不够。

绝大多数传统民居融入了建筑文化的地区性和多样性。

现代建筑的崛起忽略了黔东南建筑在地域环境中的丰富性和地域特色,使得一些建筑失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建筑风貌样式也出现了偏差。

同时因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民族性的建筑减少。

2.2建筑文化意识不明确。

黔东南州为苗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民族建筑,然而在建筑设计上却比较单调,同时在研究建筑文化上也是存在定位不明确。

因此如何把民族建筑文化抽象、提炼以及升华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也是需要长远地区考虑,这一过程需要综合地域、人文、地形、地貌等因素。

2.3营造技术需要提升。

黔东南地区民族建筑多为双层木结构,而且在大杂居、小聚居的环境条件中建筑形式也是呈多元化变化,各个工匠修建的房子也是各有千秋,同时融合各自的经验、审美到建筑形式上。

使得建筑形态出现多元化特征。

但是计量方法采取原始丈量方式,计量方法不够精准,同时使用原始的建房子的工具,时间消耗很长,技术的落后带来了时间消耗的问题。

2.4建筑开发欠缺科学的管理。

黔东南民族村镇建筑在保护与发展中没有能立足保护优先原则,因此在开发旅游过程中部分民族建筑遭到了破坏或者风貌变化,同时在管理方面,政府大多只是理论上的保护与挂牌管理,缺乏相应的措施,同时建筑在防火以及防水等方面也未能完全有效的改善,在加上保护的主角多由政府来承担,缺乏公众的.参与,对民族建筑的保护难以开展下去。

3黔东南少数民族村镇民族建设计实行的对策3.1传承建筑文脉,弘扬民族文化。

在建筑规划设计上,应该融合黔东南的地域文化,在此基础上传承建筑文脉,弘扬民族文化。

因此需要对黔东南民族建筑进行实地调研、测量分析建筑周边环境,以此来从中提炼民族建筑元素即吸收原有文化的精髓,保持民族特色,以实现黔东南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纳西族之建筑篇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纳西族之建筑篇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纳西族之建筑篇民俗风情课程论文纳西族之建筑篇摘要:一个民族的建筑也是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它的产生基于特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水平及其需要,最开始突出的是实用性和功能性,其后才越来越注重审美性、文化性。

居住建筑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自然也成为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本身也构成民俗环境的一部分,由此反映出一个民族、地方所独具的文化色彩。

关键词:建筑文化纳西族住宅一、住宅篇分传统住宅和现代住宅两种,前者以“木楞房”为代表,后者以“三房一照壁”为代表。

这两种房屋的建造在风水信仰观念上是不一样的。

主要由正房、厢房、倒座,厦子、天井、门楼、围墙等几个部分组成。

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其中以三坊一照壁为主。

经济困难的人家,也有修建“两坊房”和“一坊房”的,待经济好转之后,再逐步扩充。

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

1、正房正房是整个院落中的主体建筑,屋顶最高,体量最大,基本以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楼房为主,一般是高约6~7 5米的两层楼房。

一般以三间为主,中间称为堂屋,陈设有正墙对联或家训,正面靠墙放一张万卷桌,前设八仙桌,两边放置太师椅,过年过节时在八仙桌上供奉有祖先牌位。

堂屋又称为中堂,是全家聚会、、举行礼仪、接待客人的处所,地位最为显贵。

鲁迅先生说,在中国要搬动一张桌子都要发生流血冲突。

说的是祖制历来如此,要轻易改动,绝非易事。

两边房间主要作为长辈的卧室,纳西语称为“钻”,意为与堂屋相隔。

2、厢房厢房位于正房的两边,地位仅次于正房,一般作为晚辈的住处或书房,三间为主,分为楼房与平房两种,高度要低于正房。

3、厦子:指正房前廊,一般宽三至五米,介于堂屋与天井之间,不像堂屋那样神圣、不像卧室那样私密,也不像天井那样暴露,采光较好,最少束缚,所以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

纳西话有句“喜余漫展余”,漫展就是厦子,意为前廊厦子是一家中最惬意,最适合起居的地方。

西南地域建筑发展探讨—以侗族传统民居改造为例

西南地域建筑发展探讨—以侗族传统民居改造为例

592021.01|3.3建筑空间划分问题侗族民居建筑在竖向空间划分上分为三至四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用于饲养、杂物的底层架空层,用于日常起居生活的中层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美丽乡村乡土景观设计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K Y 14030居住层,用于晾晒、储物的上层阁楼层。

三层之间皆无法满足室内承重。

在横向空间划分上以居住层为主,传统的干栏式接待、起居的“火塘”再到室内后半部分用于寝卧的火塘作为侗族民居中日常接待起居的场所,合并了起个作用。

但对于现代生活空间而言,火塘空间空气流此外在采光方面也受到室内烟尘的影响。

火塘作为侗塘空间也是侗族传统民居改造的重点。

4侗族传统民居改造4.1古建筑修缮基本原则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改造可借鉴古建筑修缮的原状和历史上的功能作用要留有一定的痕迹,要使人感史重叠的方式,使改造后的建筑成为历史的叠加;④参考国内对于古建保护的主要思路大体上分为两延续其价值;延续式,多为民居,改造或新建能够延续同时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4.2侗族传统民居改造功能分区规划:功能分区延续干栏式民居特有的备阁楼居住功能,保留原有居住模式延续民居特色。

功将庭院与牲畜区隔开,划分出院落既满足日常生活所解决以往木质楼板不能完全阻隔牲畜气味的问题。

二带可供平日休息活动。

户外楼梯由原本的正对入户直民居结构加固:在针对侗族传统民居年久老化,基础上,内部以新的钢骨支撑结构进行加固,既保证做准备。

室内空间划分:在建筑横向结构方面,以二层居由于侗族民居原有内部空间在空间格局、家具配置、本空间分布的同时合理规划室内路线,重在调整室内室内空气,分割独立的厨卫空间,起居室独留火塘空构设计为可开合形式,打开起到进出、通风作用,关时帮助改善通风。

保温隔热措施:传统木结构建筑存在保温隔热差于采用双表皮结构,内表皮在室内新的钢骨结构基础样的内表皮结构即增加了建筑承重,解决水电管线分4.3侗族传统民居改造原则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侗族村寨民居改造应尽可考虑,本地村民希望改善自身居住条件,而短期居住群各自所需,在保有建筑外观的基础上进行外部修缮就地取材,节约成本:由于侗族村民多数仍以农耕就地取材,节约成本,双表皮结构的内墙面采用本地传统常规,方便当地人日后自行修缮,一方面节约成尊重民风,传承民族特色:侗族特有的民风民俗侗族原本的固有特色。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初探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初探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初探论文【摘要】民族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人文因素和历史因素,并经过时间的洗礼成为一个民族的代表特征。

园林景观作为古老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设计中也对这种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借鉴,并促使园林景观本身的文化内涵量增加,除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外,还传承着一定的民族文化。

通过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可以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能力,并从民族文化中寻找到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民族文化;体现民族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是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升华的结果。

园林景观设计者如果对民族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就会在其设计中加入文化元素,大幅度提升园林景观的外在形象气质。

民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并不是通过几个简单的意象符号来体现的,更不是对民族文化的全面继承,而是对民族文化糅合、创新之后的一种承载方式。

一、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的体现特征我国的民族文化是总结历史之后,不断升华和艺术化的特有民族符号,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衍生出许多新的意象和产品。

民族文化本身的内涵性极强,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者来讲,恰好可以借助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来提升园林景观的内在气质,使设计更加具有内涵和审美性[1]。

民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并不是通过几个简单的意象符号和建筑构造来实现,也并不能单纯的借鉴本土民族文化体现,实际上,民族文化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一些本土文化虽然具有强烈的本土特征,但是其源头又来自于国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是含蓄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

此外,在采用外来文化元素时,很容易使本土民族文化被掩盖,如景观设计中,过分强调欧化设计,大量选用具有西方格调的植物和建筑,必然会使我国本土文化消失殆尽,不但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体现,更会使园林景观蒙上一层过浓的商业气息,降低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敛性。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的`体现方式合理运用民族元素能够恰到好处的体现民族文化,简单的符号罗列不仅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还会在表达方式上词不达意,无法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特征。

中国西南干栏建筑体系研究

中国西南干栏建筑体系研究

中国西南干栏建筑体系探究西南干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

它广泛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和四川等省份。

干栏建筑体系是一种木结构建筑,其特点是屋面没有立柱支撑,以横向木柱和横梁来支撑屋面。

本文将对中国西南干栏建筑体系进行探究,探讨其特点、历史渊源以及文化意义。

中国西南干栏建筑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梁柱结构、木构架、机灵的毗连技术和优秀的施工工艺。

干栏建筑使用的是大型木材,如板材、梁材和柱材,这些材料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耐久性。

同时,建筑中的毗连件接受半榫半挂技术,使得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此外,干栏建筑的施工工艺分外精湛,从搭建主梁到铺设屋顶,每个步骤都需要经过勤勉的测量和细致的操作。

西南干栏建筑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探究发现,一些西南地区的古代遗址中存在干栏建筑的影子。

随着时代的演进,干栏建筑逐渐进步成熟,并形成了奇特的建筑体系。

这是西南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建筑传统的结果。

干栏建筑体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农村地区广泛应用,在农田旁边的山坡上建设,不仅解决了农夫的居住需求,也增进了农业的进步。

干栏建筑体系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起首,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和武艺。

干栏建筑的横梁和木柱之间的毗连方式凝聚了中国建筑工匠们的伶俐才智,也体现了他们对木材的了解和驾驭能力。

其次,干栏建筑在设计和施工中充分思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保的原则。

它与自然和谐共存,利用当地的木材资源,缩减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干栏建筑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成为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西南干栏建筑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逆境。

起首,由于人们对新型建筑形式的追求和便利性的提高,许多人不再选择干栏建筑作为居住的首选。

其次,森林资源的缩减以及对木材的合理利用问题也给干栏建筑的进步带来了压力。

对此,我们应该寻求解决方案,如在干栏建筑的设计中融入现代元素,提高舒适性和便利性,以吸引更多人选择干栏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园林论文西南少数民族建筑论文
【摘要】少数民族所展现的精神理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在园林的艺术创造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些地方的园林设计一味的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而丧失了人文的表达和民族的本土文化,从而导致园林景观变得怪异不堪,毫无观赏价值。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的人文景观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

园林作为一种贴近生活和自然的艺术景观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衡量人们生活品质的一个方式,供人们在忙碌之余游憩欣赏、陶冶情操。

中国的传统园林是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等有效的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园林艺术。

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民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他们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我们要把这些民族元素更好的融入到中国的园林设计建造中,传承、保护和发展西南少数民族的园林文化。

一、西南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及特色
(一)受民族文化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特色
1、宗教信仰的影响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较多,有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灵魂和图腾崇拜等原始的信仰,也有佛教、伊斯兰教的信仰。

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以及村寨民落中,可以看出来他们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房屋在建造过程中,他们把传统的信仰融入到了房屋建造设计中。

如壮族的人们在建造过程中,对宅基的选择相当重视,他们用风水来判断居所的方位、朝向对他们今后生活的安危兴衰是否有利,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他们会格外注意主柱的选择,他们认为主柱是最神圣和重要的,是整个构架的灵魂,在动工之前还要请风水先生择良辰吉日开工,房屋建成之后还要举行隆重的拜祖和祭神仪式。

在少数民族建筑装饰中,很大一部分的细节部分也展现了他们的宗教信仰。

西南少数民族大多数都信奉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因此他们将这种信仰展现在了装饰上,如村寨的神树、神坛以及图腾柱等。

有些动物在少数民族中被奉为守护神,因此有时候他们会将老虎、狮子、龙、蛇、鹰等动物作为素材运用在装饰中,如白族人屋脊上的虎头、彝族人建筑中的浮雕鹰翅鹰爪,羌族人居所中悬挂的羊角等等。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宗教信仰对他们的生活以及建筑艺术的影响。

2、社会结构的影响
现如今的许多少数民族,在不同程度上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如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由于他们原始共产制的社会结构,他们居住的建筑大多是“大房子”。

在过去一些等级观念和辈分观念的存在也比较根深蒂固,如云南的傣族,他们在建筑上会受这些观念的影响,一般居所地层的立柱是50根左右,长辈们住的竹楼的珠子不能够低于两米,木梯一般需要在九级以上,然而作为晚辈,他们居住的竹楼要低于长辈。

(二)受生态环境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特色
西南少数民族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生态环境和地域特征的制约的,因此他们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都非常明显。

在黄土和沟壁上开挖而成的窑洞式的住宅,多出现在山西、宁夏等少数民族居住区,干栏式的建筑多采用于傣族、壮族、布依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

云贵高原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的错综复杂,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建筑类型也是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从原始时期的“穴居”、“巢居”等到父系大家族时的“大房子”,还有从以竹楼为民居的傣族人,到以彩绘、泥塑、木雕为装饰的拜祖居住区,这些不同种类、不同层次和样式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都是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下,随着经济水平也不断的变化。

二、西南少数民族建筑在传统园林中的运用
1、自然特色与传统园林的融合
西南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是山地、高原以及湖泊等,这些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象也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山水园林。

由于他们自身的条件得天独厚,西南地区的园林中多以自然风景、植物景观、动物景观、人文景观等为主要的游览内容,以突出展现原始的自然风貌为主,主要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传统的园林设计中,主要表达的思想是“天人合一”,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思想相契合,通过一些匠心独运的手法把自然与人文情怀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多运用山水、花草树木、参差的岩石等元素来展现大自然的美,把不同种类错落有致的植物花草和曲径通幽的道路结合起来,营造一种自然的美
感。

造园者通过把对生活的感悟和设计灵感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既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所具有的特色,而且也满足了人们对本真的追求。

2、民族音乐文化与传统园林的融合
从古至今,我国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出了许多不同种类、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不仅象征了少数民族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而且体现出了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不乏有一些元素是从少数民族音乐中提出而来的,它通过少数民族的乐器、载歌载舞的情景来展现园林中的民族文化特色。

如在一些园林中呈现的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雕塑,这些雕塑展现了少数民族美满和谐的幸福生活,还有一些园林景观中展现了少数民族代表性的乐器,从中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

3、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园林的融合
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一部分也是通过他们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中展现出来,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方式下所展现的一种物质形式,也是人们精神内涵的象征。

服饰文化所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元素,如色彩、面料、图案、款式、装饰等,这些元素在园林艺术中也有所体现,如代表本民族的头饰、裙饰以及从民族服饰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审美情趣和设计灵感,这些都可以很好的运用在园林艺术中。

4、宗教信仰文化与传统园林的融合
宗教信仰文化,是每个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在少数民族生活以及建筑装饰中。

在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西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元素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一些园林设计中,加入一些对民族宗教和信仰文化的理解,把对图腾的崇拜、对自然的崇拜、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融入到建造设计中,通过一些雕塑、图腾、佛塔、浮雕等等的方式,将宗教信仰的文化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展现出了不同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追求和价值所在。

三、结束语
少数民族所展现的精神理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在园林的艺术创造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些地方的园林设计一味的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而丧失了人文的表达和民族的本土文化,从而导致园林景观变得怪异不堪,毫无观赏价值。

我们在园林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融合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要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不丢弃民族的传统文化下,从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设计灵感,发掘更多的民族特点,渗透到中国园林建造设计中,打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园林,使中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景观艺术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林萍,马建武,陈坚等.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特色及文化内涵[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22(2):35-38.
[2]项锡黔."意境"表现与"意象"召唤--古典园林与少数民族村
寨的审美文化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61-165.
[3]李瑾.纳西族乡土园林景观研究[D].西南林学院,2006.
[4]马建武,林萍,陈坚等.云南少数民族园林发展概述[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5(1):76-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