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次民主爱国运动,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奠定的重要基础。
五四爱国运动引起全国范围内的社会舆论和政治变化,影响深远,对于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中国政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北京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的学生发起的。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国外列强的侵略和内部政治腐败的双重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年轻的学生毅然决然地站起来为祖国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权利。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有思想的青年的抗议运动,反对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政治上的腐败现象,提出了民主、科学、自由的口号,成为了一个自由、平等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的那一天,学生们纷纷走上了街头,游行示威,高喊着“外蒙回归祖国”的口号。
他们愤怒地抗议巴黎和会上的裁决,认为裁决违背了民意,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同时,他们要求中国政府停止罢免袁世凯的行动,支持真正的国家利益。
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自觉觉醒和民族自信的崛起。
由于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五四爱国运动产生了较大的政治影响,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进程。
五四爱国运动中,年轻的学生通过异议和反对的方法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不满和对民族自由独立的渴望,成为了中国民族意识在近代之后的转折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标志就是新文化运动。
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化思潮,推动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要求自由开放和思想解放,倡导吸收西方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同时,新文化运动也是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反叛和摒弃。
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表明了中国社会在政治及思想上向西方看齐的趋势,发起了中国社会政治意识的觉醒。
五四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思想文化的革新、价值观念的更新,更是影响了中国社会多个方面的发展。
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近代史(110年)
1840 鸦片战争 1919 五四运动 1949 新中国 成立前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近代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 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奋斗 目标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 近代中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三民 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国为奋斗目标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就是旧民主主义革命。 讨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有何异同?
镜头一
袁世凯签字的“二十一条”
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了灭亡 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5月9日,除第五条部分内 揭露日本侵略中国阴谋的宣 容以后再议外,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 传画——“蝎子政策” 的全部内容。这就是“五九国耻”。
镜头二
年代 荒地数 3.58 亿亩 4.04亿亩 9.25亿亩
思考: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记 者,见证了五四运动的 整个过程,你将怎样来 报道五四运动的过程呢?
二“青春无悔”—五四运动之过程
结合课本内容独立完成下表:
时间 中心 先锋 学生 第一阶段: 要求
口号
5月 4日 -6月初 北京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惩办三个 废除《二十一条》 卖国贼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二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方式
五 四 爱 国 运 动
背景
第一阶段
中心:北京 中心:上海
先锋:学生 主力:工人
过程
第二阶段
领导: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
释放了被捕的爱国学生
取得初步胜利
罢免了卖国贼职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B、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
C、学生爱国运动
D、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3、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以完全实现的是:( D )
A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 废除《二十一条》
C 还我青岛
D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C )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5五四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 B ) A 促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B 促成中国人民的觉醒 C 促使北洋军阀政府撤消三个卖国贼职务 D 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3以后
上 海
主力 主要事件
学生
5、4集会、游行、 惩贼
5、5总罢课
工人阶级
三罢斗争(罢工、 罢市、罢课)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还 我
拒 绝 在
废 除
和二
青 岛
约十
上 签 字
一 条
取得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3、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最重要的成果
三、历史意义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
爆发的背景
1、社会背景
国内 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华 反帝情绪高涨 俄十月革命 指明了方向
国际 封建军阀黑暗统治 阶级矛盾尖锐
民族工业的发展 无产阶级壮大
新文化运动
思想解放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
二、经过及结果
阶段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时间
中 心
5、4
北
京 6、3
1、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作用和影响:
启导人民觉悟、团结 群众基础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思想基础 壮大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 3、地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爱国运动简介

五四爱国运动简介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先导——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
军阀势力利用封建传统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自己的统治。
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由于忽视了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致使革命的成果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为了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
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起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启蒙思想家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钱玄同、刘半农、易白沙等是它的主要撰稿人。
随后继起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还有《每周评论》、《晨报》、《京报》等报刊。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争取实现西方立宪共和制的国家;提倡科学,就是反对迷信和盲从,介绍科学知识,主张以科学的法则来判断一切。
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它的倡导者们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对孔孟学说进行猛烈评击。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是一场提倡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其指导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是,这场运动毕竟打破了长期禁锢人民思想的的封建牢笼,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启发了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冲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知识点归纳

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知识点归纳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五四爱国运动(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也是导火线)。
(2)斗争中心:北京(前期) 上海(后期)(3)主力:学生工人(6月初)(4)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6)结果:取得初步的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8)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工人阶级参加斗争并起了巨大的作用。
)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中共一大的召开(1)时间:1921年7月(2)地点:上海(3)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4)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成立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5)中共一大(中共诞生)的意义: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北伐战争1.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胜利进军(1)时间:1926年(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5)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6)胜利进军: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五四爱国运动

嘉兴南湖
出席的几个主要代表
二、中国共产党二大
中共二大召开: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 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 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 然一新了!
指导思想 代表阶级 奋斗目标 共产党
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
马克思 主义
三民主义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和人民大 共产主义 众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 国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 义的革命。 时间:1919年—1949年 最终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过程: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一人:李大钊) 五四爱国运动
第一阶段: (1)时间: (2)地点:
1919年5月4日 北京
(3)参加者: 北京大学等校学生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4)斗争口号: 取消“二十一条” 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 字 (5)领导者: 陈独秀、李大钊
3、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
第二阶段:
斗争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斗争的主力:由学生变成工人 阶级
1、工人阶级第一 B.是中国新民主 次登上政治舞台; 2、具有初步共产 主义革命的开始。主义思想的知识分 子起了领导作用; 3、社会主义成为 中国社会发展的方 向
爱国 有民 顽 族责 强 任感 不 屈
五 四 精 神
不畏强权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成立的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 (2)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 义小组的建立 (3)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 发展和壮大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毛泽东) 中国革命焕 然一新!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次爱国革命运动。
该运动于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由于学生们对于和约内容的不满而起义。
这次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外国侵略,并推动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
这次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运动起因五四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15年的“二十一条”,这是一份由日本提出的对中国实施的不平等条约。
此后,中国政府的被动态度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引发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在这个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约签订后,中国未能取得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
运动特点五四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运动:五四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特别是北京的学生。
他们成立了许多爱国团体和学生组织,并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
2.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和压迫的爱国运动。
学生们愤怒地反对“二十一条”和列强在中国的干涉,并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3.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五四运动强调了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
学生们认为,只有通过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国家建设,中国才能真正崛起,并摆脱外国的压迫。
4.文化思潮: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提倡西方文化的革新,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科学和民主,反对旧有的传统和封建的价值观。
运动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使得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
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问题,并主张改革和革新。
这种觉醒促进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政治影响:五四运动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革命团体的崛起。
运动期间,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并为中国革命和独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文化变革: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推动了一系列文化改革,包括对汉字的简化、对文学艺术的新探索等。
五四运动知识点

五四运动知识点五四运动,发生于 1919 年 5 月 4 日,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十分复杂。
在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1919 年 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国内后,引发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
1919 年 5 月 4 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 3000 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取消 21 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
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出面控制事态,并逮捕了学生代表 32 人。
五四运动期间,各地的学生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罢课活动。
他们通过演讲、散发传单等方式,宣传爱国思想,呼吁民众觉醒。
与此同时,上海、天津、广州、南京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商人罢市,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群众爱国运动。
这些罢工和罢市活动,对北洋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其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乘“一战”之机,加紧侵略中国, 人民反帝斗争情绪高涨。 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
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掠夺; 军阀混战连年不断。(根本原因)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队伍迅速壮大。(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促使„„特别是青年学 生开展爱国运动。(思想基础)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A废除《二十一条》
C)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五四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 B )
A 促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B 促成中国人民的觉醒 C 促使北洋军阀政府撤消三个卖国贼职务 D 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 了思想基础。
由于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所以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 命的一部分。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从革命的范畴看 从革命的领导 看
从革命的前途看 从运动的作用看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
• 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最主要的依据是:
• A、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主力军作用; • C、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 • 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能取得初步胜利,最主要的原 因是: A 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 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C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 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免曹、陆、章的职务,实现了五 四运动的直接目标。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
字,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这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学生是先锋, 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 知识分子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运动波及全国的一百多座城市,比辛亥革命有更加广 泛的群众基础,功绩:“启导……准备……”
•在巴黎和会上, •中国代表团的合理 要求遭到拒绝。
注意:中国政府的具体要求
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以北京为中心;主 力是学生。形式:游行(口号)、示威、火 烧……。
第二阶段: 6月3日以后,以上海为中心;主 力是工人。形式:工人罢工、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
• 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 动,其中的“彻底”是指: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B、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 C、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先锋作用; • D、工人阶级在运动中登上了政治舞台。
• 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后,发展成 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了:
•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A、革命的领导阶级 • B、革命的性质 • C、革命的任务 • D、革命的发展前途
A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比较 1.相同点:都发生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 加剧的社会条件下,为使国家和民族从受奴役的地 位摆脱出来而发动的爱国运动.都面临反帝反封建 的任务,都将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扶持的代理人. 2.不同点:(1)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角度看,前者属于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后者属于世界无产阶 级革命的一部分. (2)从革命指导思想看:前者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 想,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政治目标.后者促成 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为指导 中国革命的正确思想.
(3)从领导阶级看:前者资产阶级革命派, 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后者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 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 史的舞台,进行不妥协的斗争.
(4)发动群众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5)革命的结果与前途不同. (6)革命的对象不同.
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革 命的发展趋势及其历史必然性: 1.趋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2 必然性: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其斗争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②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 大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为其奠定 了阶级基础.
新民主主义社会 为党成立作了准备
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名称 性质 任务 领导 主力 结果 阶级 前途 指导思 想
旧民 主主 义革 命 新民 主主 义革 命
资产 阶级 民主 革命 资产 阶级 民主 革命
反帝 资产 人民 资产阶 资本 三民主 反封 阶级 群众 级共和 主义 义 建 国
反帝 无产 人民 人民民 社会 马克思 反封 阶级 群众 主专政 主义 主义 建 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