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南京为例
基于遥感的城市生态足迹评估

基于遥感的城市生态足迹评估一、引言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的生态状况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城市生态足迹评估作为一种衡量城市对自然资源需求和生态影响的方法,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而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城市生态足迹的评估提供了更为高效、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二、城市生态足迹的概念与内涵城市生态足迹是指城市居民为满足其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所消耗的自然资源,以及吸收其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它包括了能源消耗、食物消费、水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计算城市生态足迹,可以清晰地了解城市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三、遥感技术在城市生态足迹评估中的优势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多时相、高分辨率等特点,能够快速获取城市地表的信息。
与传统的实地调查方法相比,遥感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数据获取的效率和覆盖范围。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可以获取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情况,包括建设用地、绿地、水域等,为计算生态足迹中的土地面积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城市的植被覆盖状况,从而评估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例如,利用植被指数可以了解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光合作用能力,进而推算出植被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量,这对于计算生态足迹中的碳足迹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遥感技术还能够对城市的热环境进行监测。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遥感获取的地表温度数据,可以分析城市热岛的分布和强度,进而评估城市能源消耗和生态足迹。
四、基于遥感的城市生态足迹评估的关键步骤(一)数据获取与预处理首先需要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可见光、红外、微波等不同波段的影像。
同时,还需要收集城市的社会经济数据,如人口、能源消耗、GDP 等。
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等,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二)土地利用分类利用遥感影像的光谱、纹理等特征,采用合适的分类方法,如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或面向对象分类,将城市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利用类型,如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城市环境设计中的生态足迹评估研究探讨分析

城市环境设计中的生态足迹评估研究探讨分析在当今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时代,城市环境设计不再仅仅关注美观与功能,生态可持续性已成为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
生态足迹评估作为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工具,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衡量人类活动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
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
在城市环境中,从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到土地开发和废弃物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在留下生态足迹。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进行生态足迹评估,首先需要明确评估的范围和对象。
这可能包括城市的整体规划、某个特定的社区开发项目、公园或交通基础设施等。
以城市的整体规划为例,我们需要考虑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活动类型、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来估算对各类资源的需求。
能源消耗是城市生态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中的建筑物耗能、交通运输耗能以及工业生产耗能等,都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详细分析能源的来源,是依赖传统的化石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
对于建筑物,要考虑其保温隔热性能、采光设计以及能源管理系统的效率。
交通方面,公共交通的普及程度、私人车辆的使用频率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占比等,都会影响能源消耗的生态足迹。
水资源的利用也是评估的关键环节。
城市的供水系统、居民的用水习惯、工业用水和污水处理等都需要纳入考量。
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可以显著减少生态足迹。
例如,推广节水器具的使用、建设雨水收集和回用系统、优化污水处理工艺以实现中水回用等措施,都有助于降低水资源消耗和污染。
土地利用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占据核心地位。
城市的扩张往往导致大量的农田和自然栖息地被侵占。
评估土地利用的生态足迹时,要关注城市的发展模式,是紧凑式发展还是蔓延式发展。
紧凑式城市发展可以减少对土地的需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的成本。
此外,保护城市中的绿地、湿地和生态廊道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中国主要省会城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适宜承载人口规模

第43卷第3期2023年6月水土保持通报B u l l e t i n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43,N o .3J u n .,2023收稿日期:2022-08-11 修回日期:2022-10-13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项目 长江中下游大型城市洪涝灾害成因与防洪对策 (U 22402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基于对比观测试验与模拟的城市化下暴雨洪水演变机理分析 (42101020);江苏水利科技项目 江苏太湖地区洪涝特征演变机制及防洪特征水位优化研究 (2021010) 第一作者:罗爽(1998 ),男(汉族),四川省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㊂E m a i l :l s _n ju @163.c o m ㊂ 通信作者:张兴奇(1964 ),男(汉族),贵州省仁怀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水资源与水土保持研究㊂E m a i l :z x q r h @n ju .e d u .c n ㊂中国主要省会城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适宜承载人口规模罗爽,张兴奇,许有鹏(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 要:[目的]评估中国主要省会城市的水资源承载情况与适宜人口规模,为 以水定人 政策的落实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㊂[方法]基于水资源和人口数据,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20102020年中国省会城市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及其水资源承载力,结合生活用水现状以定额法估算了各省会城市的适宜承载人口规模㊂[结果]①超过半数省会城市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500m3,多数城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两成,而北京市和郑州市的生活用水比例达到45%,高比例的生活用水使城市供水压力巨大;②人均水资源量较高的省会城市呈现水资源生态盈余状态,但约2/3的城市呈现水资源生态赤字状态;2010 2020年平均人均盈余最高者为南宁市(2.20h m 2/人),赤字最高者为银川市(-1.66h m 2/人);水资源生态盈亏分布呈现 南方盈余,北方亏损 的格局,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省会城市也呈现赤字状态;③以 粗放 与 节约 两种用水情形评估省会城市适宜承载人口数量㊂各地适宜承载人口数量与现状人口数量存在较大差异㊂[结论]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浪费严重的城市应当加强节水城市建设,而居民生活用水标准较低的城市应考虑减小其人口规模以提升居民用水体验与生活质量㊂关键词:水资源;省会城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水定人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8X (2023)03-0196-07中图分类号:T V 213.4文献参数:罗爽,张兴奇,许有鹏.中国主要省会城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适宜承载人口规模[J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3):196-202.D O I :10.13961/j .c n k i .s t b c t b .2023.03.024;L u o S h u a n g ,Z h a n g X i n g qi ,X uY o u p e n g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e c o l o g i c a l f o o t p r i n t a n ds u i t a b l e c a r r y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s i z e i n p r o v i n c i a l c a pi t a l s o fC h i n a [J ].B u l l e t i n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3,43(3):196-202.W a t e rR e s o u r c eE c o l o g i c a l F o o t p r i n t a n dS u i t a b l eC a r r y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S i z e i nP r o v i n c i a l C a pi t a l s o fC h i n a L u oS h u a n g ,Z h a n g X i n g q i ,X uY o u p e n g(S c h o o l o f G e o g r a p h y a n dO c e a nS c i e n c e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J i a n gs u 21002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e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a n d a p p r o p r i a t e p o pu l a t i o n s i z e o fm a i n p r o v i n c i a l c a p i t a l s i nC h i n aw e r ea n a l y z e d i n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i m p l e m e n t i n g t h e p o l i c y o f d e t e r m i n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b y 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s a n dt h es t r a t e g y o fu r b a n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m e n t .[M e t h o d s ]B a s e do n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a n d p o p u l a t i o n d a t a ,w eu s e dt h ee c o l o g i c a lf o o t p r i n t m e t h o dt oa n a l y z et h ee c o l o gi c a l f o o t p r i n t o f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t h e i r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i n t h e p r o v i n c i a l c a p i t a l c i t i e s o f C h i n a f r o m2010t o 2020.T h e q u o t am e t h o dw a su s e dw i t hc u r r e n td o m e s t i cw a t e r c o n s u m pt i o nd a t a t oe s t i m a t e t h e s u i t a b l e c a r r y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 s c a l e f o r e a c h p r o v i n c i a l c a p i t a l .[R e s u l t s ]①M o r e t h a n h a l f o f t h e p r o v i n c i a l c a p i t a l sh a d l e s s t h a n 500m 3o fw a t e r p e r c a p i t a p e r y e a r ,a n d t h e d o m e s t i cw a t e r c o n s u m pt i o n o fm o s t c i t i e s a c c o u n t e d f o r 20%o f t h e t o t a lw a t e r c o n s u m p t i o n ,w h i l e t h e d o m e s t i cw a t e r u s e o f B e i j i n g C i t y a n dZ h e n g z h o u C i t y a c c o u n t e d f o r 45%o f t h e t o t a lw a t e r c o n s u m p t i o n .T h i sh i g h p r o po r t i o no f d o m e s t i cw a t e ru s e p u t t h e u r b a nw a t e r s u p p l y u n d e r g r e a t p r e s s u r e .②C i t i e sw i t hh i g h p e r c a p i t a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h a v ea ne c o l o gi c a ls u r p l u s o f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H o w e v e r,a b o u t t w o-t h i r d s o f t h e p r o v i n c i a l c a p i t a l sw e r e i n a s t a t e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d e f i c i t.T h eh i g h e s t p e r c a p i t as u r p l u s f r o m2010t o2020w a s f o u n df o rN a n n i n g C i t y(2.20h m2/p e r s o n). T h e g r e a t e s t p e r c a p i t a d e f i c i tw a s f o u n d f o rY i n c h u a nC i t y(-1.66h m2/p e r s o n).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r p l u s a n dd e f i c i t o f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s h o w e da p a t t e r no f s u r p l u s i nt h e s o u t h,d e f i c i t i nt h en o r t h ,b u t s o m e p r o v i n c i a l c a p i t a l s i nt h em i d d l ea n d l o w e r r e a c h e so f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l s os h o w e dd e f i c i t s.③T h e s u i t a b l e p o p u l a t i o ni n p r o v i n c i a lc a p i t a l s w a se v a l u a t e db a s e do nt h et w o w a t e rc o n s u m p t i o ns c e n a r i o so f e x t e n s i v e c o n s u m p t i o n a n d c o n s e r v a t i v e c o n s u m p t i o n .T h e r ew a s a l a r g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s u i t a b l e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t h ec u r r e n t p o p u l a t i o n.[C o n c l u s i o n]I no r d e rt o p r o m o t es u s t a i n a b l e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c i t i e sw i t h s e r i o u sw a s t e o f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s h o u l d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w a t e r-s a v i n g c i t i e s,w h i l e c i t i e sw i t h l o wd o m e s t i cw a t e r s t a n d a r d s s h o u l dc o n s i d e r r e d u c i n g t h e i r p o p u l a t i o n i no r d e r t o i m p r o v e t h ew a t e r u s i n g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o f r e s i d e n t s.K e y w o r d s: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p r o v i n c i a l c a p i t a l;e c o l o g i c a l f o o t p r i n t;e c o l o g i c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d e t e r m i n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b y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资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持条件之一[1]㊂中国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约四分之一[2]㊂随着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水资源供需矛盾越发突出[3]㊂同时,用水效率低下,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管理落后等问题严重限制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尤其在中国的城市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5]㊂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对区域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支撑能力的重要表征,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能为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6],相关的研究从最开始的 资源数量 到现在对于 生态承载 以及 虚拟水资源 的关注[7]㊂在研究方法上,水资源生态足迹法可以运用土地面积的大小直观反映人类在资源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占用程度并与生态承载力相结合进行测算[8],因此是一种成熟有效的衡量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的方法[9]㊂中国学者利用该方法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㊂孙才志等[10]探究了中国31个省市1997 2014年的水生态足迹广度与深度,发现中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王文国等[11]研究发现四川省2001 2009年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呈增加趋势;邵骏等[12]则发现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呈小幅增加的态势;谭秀娟等[13]对1949年以来中国的水资源展开评价得到中国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逐渐增大的结论㊂由此可见,中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但是以往具有较大空间尺度的研究多着眼于比较省域之间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差异[10],或者聚焦于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城市[11],鲜有针对中国不同地区典型城市之间的水资源生态承载情况的对比研究㊂与此同时,现有研究关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丰富内涵[7],但是在水资源约束情形下城市适宜承载人口规模的量化研究却较为缺乏㊂近几年来,中国制定的 以水四定 原则提倡以区域水资源量来控制人口㊁用地㊁产业及城市的规模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14],而中国不少城市地区因人口的过度集聚致使水资源供求关系紧张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5],因此科学地评估城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落实 以水定人 政策刻不容缓㊂与此同时,省会城市作为各个省的经济㊁文化及行政中心,它们往往是各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城市,同时具有人口分布稠密㊁资源消耗巨大的特征,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上具有典型性[15],因而省会城市的用水状况可作为经济高速发展情况下中国城市用水现状代表㊂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利用2010 2020年中国主要省会城市(不包含港㊁澳㊁台)地区水资源数据和人口数据,分析各城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依据用水定额法尝试计算各城市在两种不同水资源约束情形下的人口数量,评估省会城市的适宜人口规模从而为 以水定人 政策的落实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㊂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中国省会城市水资源总量㊁供水和用水总量及生活用水量等数据来源于各省市2010 2020年的‘水资源公报“,常住人口数据来源于各省市2010 2020年相应的‘统计年鉴“㊂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及可获取性,本研究暂缺海南省海口市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数据资料㊂此外,本研究不包含中国港澳台地区㊂1.2研究方法1.2.1年人均水资源量与生活用水占比为了直观反映不同省会城市水资源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可根据791第3期罗爽等:中国主要省会城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适宜承载人口规模各城市2010 2020年水资源总量和常住人口数据得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公式如下:q=Q/N(1)式中:q为年人均水资源量(m3/人);Q为区域水资源总量(m3);N为区域常住人口总数,涉及直辖市时为了满足与水资源统计指标的对应性则其范围为整个辖域㊂由于水资源存在较大年际波动,为此利用多年平均值作为相应指标值㊂另一方面,生活用水总量可以清晰直观地反映人口数量对于城市供用水的压力,因此计算生活用水占比可比较不同地区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情况,公式如下:r=(W生活/W)ˑ100%(2)式中:r为生活用水比例(%);W生活为生活用水总量(m3);W为区域用水总量(m3)㊂此处结果以各省会城市2010 2020年历年生活用水比例的平均值来表征㊂1.2.2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法最初由W i l l a m 在1992年提出[16],1996年W a c k e r n a g e将其完善[17],该方法基于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将资源量折算为土地面积,从而提高各区域之间分析比较的准确性[18]㊂后续包括中国学者黄林楠在内的其他学者对该方法进一步改进,使其成为衡量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核算的工具[19]㊂水资源生态足迹,就是将利用的水资源量转化为相应账户的水资源用地面积,然后对其进行均衡化,最终得到可用于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可以相互比较的均衡值[1]㊂公式如下:E F w=Nˑe f w=γwˑ(W/P w)(3)式中:E F w为某区域水资源生态足迹(h m2);N为区域总人口数;e f w为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h m2/人);γw为全球水资源均衡因子,本文取用5.19[19];W为区域用水总量(m3);P w为水资源全球平均生产能力(m3/h m2),本文取用3140m3/h m2[19]㊂1.2.3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内涵,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可理解为某区域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水资源的最大供给量可支持该区域资源㊁环境和社会(生产㊁生活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水资源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良性发展的支撑能力[20],可用以下公式进行度量:E C w=Nˑe c w=0.4ˑψˑγwˑ(Q/P w)(4)式中:E C w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h m2);N为区域总人口数;e c w为人均水资源承载力(h m2/人);ψ为区域水资源的产量因子,各地区取值不同[19];γw为全球水资源均衡因子;Q为区域水资源总量(m3);P w 为水资源全球平均生产能力(m3/h m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一个地区应至少有60%的水资源用于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因此在水资源承载力的测算时需乘以系数0.4[21]㊂1.2.4水资源生态赤字与盈余根据区域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h m2),结合区域人口数量计算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h m2/人),比较人均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可以判断该区域对水资源的利用是否在可持续利用范围之内[1],计算公式如下:e=e c w-e f w(5)式中:e为人均水资源盈亏值(h m2/人);e c w为人均水资源承载力(h m2/人);e f w为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h m2/人)㊂若e为负值则说明水资源生态处于赤字状态,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若e为0则说明水资源生态处于临界状态;若e为正值则说明水资源生态处于盈余状态,水资源利用状况较好㊂1.2.5 以水定人 的计算用水定额是在水资源约束条件下为遏制过快的用水需求所制定的用水标准,它与区域的气候㊁经济和社会节水意识等因素密切相关㊂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生活用水是增长最快的用水类型,因此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是经济社会用水调控的关键[22]㊂参照相关研究[22-23],本文依据区域生活用水总量和居民用水标准计算中国省会城市适宜承载人口数量,实现 以水定人 的计算㊂公式如下:N=W L/Z(6)式中:N为城市适宜承载人口数量;W L为可用生活用水总量(m3);Z为居民用水定额(m3/人)㊂本研究当中,可用生活用水总量由生活用水变化情况确定,当2010 2020年某城市生活用水比例的变幅低于10%取其2020年的生活用水量值,比例变幅超过10%则取历年的平均值㊂居民用水定额来自于‘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 B50013-2018)“,该标准具有梯度性取值,综合考虑了中国的自然地理分区和城市规模等级,因此能客观反映用水标准的区域差异㊂以标准中的 最高 和 平均 两种指标分别划定 粗放 和 节约 两种用水情形㊂由于参考定额为区间范围,为了更准确地选取居民用水定额以真实反映各地水资源承载情况,本研究结合各城市水资源生态盈亏,规定赤字时定额取区间低值而盈余时则取区间高值㊂2结果与分析2.1中国主要省会城市水资源承载情况评估2.1.1年人均水资源量与生活用水比例根据29个省会城市2010 2020年水资源总量及常住人口数据得到各省会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平均值(m3),结果见图1㊂从图1可知,各城市的人均水资源量差异较大,最高者是最低者的近30倍,表明了中891水土保持通报第43卷国水资源总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㊂29个城市当中,7个城市的年人均水资源量在1000~2000m3之间,6个城市在500~1000m3之间,另外还有16个城市低于500m3㊂杭州市的年人均水资源量最多,达到1967m3,这与该地区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密不可分[24]㊂兰州的年人均水资源量最低,仅为70m3,该地区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使得水资源较为匮乏而自身人口规模较大,所以人均水资源远低于其他城市㊂此外,南方城市人均水资源量较多而西北㊁华北地区城市的人均水资源量相对较低,表明了人均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与中国气候㊁人口的基本分布格局是紧密关联的㊂图1中国主要省会城市2010 2020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F i g.1A v e r a g eo f p e rc a p i t a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so fm a i np r o v i n c i a l c a p i t a l s i nC h i n a f r o m2010t o2020为了进一步分析人口对于城市供用水的压力,计算各省会城市2010 2020年平均生活用水比例,结果见图2㊂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用水的占比显著提升[25],由图2可知,大部分省会城市生活用水占20%左右,这表明中国多数省会城市约20%的供水用于维持居民的日常生活,另有约80%用于农业㊁工业的生产以及维持生态环境的需求,这样的用水结构与相关研究中所得中国目前的平均水平相当[25]㊂但是,北京和郑州两市的平均生活用水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均为45%左右,表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对于生活用水的需求压力过大,近50%的供水量提供以维系居民的日常生活㊂此外,银川的平均生活用水比例最低,仅为4%,相关研究表明该地区灌溉取用水可占总用水的90%[26],所以其主要用水部门为农业,导致生活用水比例偏低㊂2.1.2水资源盈亏概况根据各省会城市2010 2020年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绘制得到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状况结果(图3),其中柱状图为各城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占两项之和的比例,折线图代表城市水资源的人均盈余或亏损值㊂哈尔滨㊁重庆及福州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占两项之和比例小于20%,这些城市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具有较为充沛的水资源总量,因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较为健康的水平㊂杭州㊁成都㊁合肥及武汉市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承载力比例基本相当,人均盈亏值接近于零,表明这几个城市的水资源生态处于或靠近临界状态,需要注意减轻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风险,避免进一步赤字㊂与此同时,北京㊁天津㊁太原㊁郑州㊁呼和浩特㊁乌鲁木齐㊁兰州及银川市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占两项之和比例大于80%,其中,除去一些位于干旱或半干旱区的城市因气候原因而缺水严重外,华北地区的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非常低,这些城市过高的人口密度对此有重要影响[27]㊂根据有关学者对城市水资源综合评价的结果[28],重庆㊁福州等显著盈余的城市水资源价值较低,需求程度弱,而北京㊁郑州和银川等城市水资源价值高因而水资源约束则十分严重㊂结合图1可知,除了西宁与合肥市,人均水资源量位于前十三的城市其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大于生态足迹,表明水资源丰富程度制约着区域生态承载力㊂从2010 2020年水资源生态实际的盈亏值来看,南宁市盈余最多,达2.20h m2/人;银川市赤字最多,达1.66h m2/人㊂整体上,水资源生态盈余的城市比例为37.9%,赤字的城市比例则为62.1%,即接近三分之二的省会城市处于水资源生态赤字状态,其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较为严峻㊂图2中国主要省会城市2010 2020年平均生活用水比例F i g.2A v e r a g e p r o p o r t i o no f d o m e s t i cw a t e r c o n s u m p t i o n i nm a i np r o v i n c i a l c a p i t a l s o fC h i n a f r o m2010t o2020 2010 2020年各省会城市水资源生态盈亏空间格局见图4㊂从图4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省会城市的水资源生态盈亏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赤字和盈余的城市存在空间集聚的现象㊂该结果与李雨欣等[1]针对2003 2018年中国全国水资源生态盈亏的测算相一致,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省会城市水资源盈亏是各省现状的集中表征㊂从集聚结果来991第3期罗爽等:中国主要省会城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适宜承载人口规模看,除去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丰富的哈尔滨市,中国的西北㊁华北和东北地区省会城市均为赤字状态,尤其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呈现规模性的 入不敷出 特征,而南方各地城市的水资源基本呈现盈余态势,这与有研究发现南方地区的水生态足迹深度小而北方地区则相对较高的结论类似[10]㊂同时,该种分布与中国的 南多北少 年降水量分布格局相吻合,表明了降水对于水资源量的主导作用[29]㊂然而,在长江流域中下游一带,武汉㊁合肥㊁南京和上海等几个城市尽管年降水量充足且有丰富的河流湖泊等地表水资源,但是其仍然呈水资源生态赤字状态㊂结合图3可知,其生态赤字值均在0.5h m2/人左右,这意味着城市化的发展㊁人口的大规模聚集对水资源消耗的压力显著超过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㊂图3中国主要省会城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承载力㊁人均生态盈余(赤字)F i g.3P e r c a p i t a e c o l o g i c a l f o o t p r i n t a n d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o f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p e r c a p i t ae c o l o g i c a l s u r p l u s(d ef i c i t)i nm a i n p r o v i n c i a l c a p i t a l s o fC h i n a注:本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审图号为G S(2019)1825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㊂图4中国主要省会城市水资源生态盈余(赤字)空间格局F i g.4S p a t i a l p a t t e r n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r p l u s(d e f i c i t)o f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i nm a i n p r o v i n c i a l c a p i t a l s o fC h i n a2.2省会城市水资源适宜承载人口估算依照城市生活用水总量和生活用水定额计算得到各地适宜承载人口计算结果(见表1)㊂在 粗放 用水情形下,居民用水定额选用高值标准,较大程度上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因而城市可供适宜生存人口偏低㊂在 节约 用水情形下,用水定额选用低值标准,水资源利用率提升因而城市适宜承载人口规模较大㊂若不考虑各城市的实际人口基数差异,则在两种情形下适宜承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城市分别为重庆和银川㊂以各城市2010 2020年常住人口的平均值代表现状人口,则多数省会城市现状人口均超过本文所设置的两种不同用水情形下的适宜承载人口,因此水资源的约束作用十分明显㊂具体来看,重庆等18个城市不论在哪种情形下其现状人口均大于估算人口,意味着即使在节约用水情形下其居民实际平均用水量仍低于居民用水定额的区间低值㊂南宁等5个城市则相反,现状人口均小于估算人口,即不论在哪种情形下实际人均用水量均大于居民用水定额,表明这些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㊂杭州等6个城市在粗放型用水情形下人口处于超载状态而在节约情形下处于盈余状态,说明这些城市居民实际人均用水量处于适中程度,既有缺水的风险也有节约的空间㊂从各省会城市现状人口数量的差异可对城市进行等级划分[30]㊂中国人口最少的省会城市属于Ⅱ型大城市(300~500万),人口超过1000万的属于最高级的超大型城市,其中人口数量逾1500万的城市面002水土保持通报第43卷临极为严峻的人口压力,这带来了巨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挑战㊂一般而言,城市规模越大,尤其是对于特大型与超大型城市,就越需要合理进行水资源的配置以满足社会的有序运行与可持续发展[31]㊂表1两种用水情形下中国主要省会城市适宜承载人口T a b l e1S u i t a b l e p o p u l a t i o n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i nm a i n p r o v i n c i a l c a p i t a l s o fC h i n a u n d e r t w ow a t e r c o n s u m p t i o n s c e n a r i o s104人城市粗放情形人口节约情形人口2010 2020年平均人口城市粗放情形人口节约情形人口2010 2020年平均人口杭州875.141069.21928.88南京719.11862.93826.86南宁737.98860.97700.90呼和浩特156.00204.00302.94重庆2084.372709.523053.26乌鲁木齐379.28505.71332.42哈尔滨802.55921.43956.11沈阳594.52764.38826.32南昌337.46408.51532.57西安598.46758.041032.49福州669.52824.03749.32济南411.26528.77742.58长沙677.13833.39761.39上海1398.141664.452422.80贵阳302.82396.00465.43石家庄485.53606.911066.71昆明588.89757.14669.10北京2028.592592.092117.43成都1605.681819.771519.39太原331.03432.89433.28西宁141.38192.79230.79天津763.74967.411491.39合肥402.84487.65765.43郑州1045.571265.70957.56广州1113.861326.031592.20银川132.51193.28215.50长春446.53574.11755.30兰州248.61293.81325.04武汉1230.141435.161056.79以上结果揭示了中国省会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不少问题㊂①人口规模和水资源配置明显不协调㊂例如,南方地区上海㊁广州等拥有充沛水资源的城市却面临水资源生态赤字㊁现状人口偏多的问题㊂华北地区自身供水能力不足,虽然调水补水工程缓解了当地用水压力,但大量的用水需求制约了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改善[32]㊂当以低于现状人均用水量的用水定额来进行评估时,表面上北京和郑州等城市可实现承载人口数量的提升,但是结合其人均水资源状况(图1)和生活用水比例(图2)可知,这两市应存在较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导致现状人均用水量要高于合理的用水定额区间㊂②水资源利用的管理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㊂以天津为例,使用较高定额时的适宜承载人口约为现状平均人口的一半,这反映了该地居民实际用水量远低于生活用水标准的事实,因此该地区居民用水体验较差㊂用水定额标准的制定可以有效限制城市适宜承载人口的规模,但是现状人口的多少又显著影响到城市的供用水需求,所以在两者之间需进一步权衡㊂此外,中国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现象也严重制约着用水标准的划定与节水政策的落地㊂有研究指出中国城市平均管网漏损率为18%而部分地区则高达35%以上[33],管网漏损控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漏水耗水的减少可显著提升居民生活用水量,因而亟待加强城市供水设施的升级改造㊂综合来看,本研究认为各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时需要因地制宜㊁因城施策,现状生活用水量较低的城市其节水水平较高,所以进一步节水的潜力有限,应充分考虑分散疏解其人口规模以提升居民的用水体验与生活质量,但是现状生活用水量偏高的城市需要加强节水城市建设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㊂3结论本文基于2010 2020年中国主要省会城市水资源数据和常住人口数据,分析了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生活用水现状,对其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评估,选用不同的居民用水定额进行各省会城市适宜承载人口的估算,探讨了省会城市 以水定人 的途径㊂(1)总体上,中国北方城市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南方城市,超过半数省会城市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500m3;多数省会城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两成,但北京市和郑州市的生活用水比例达到45%,高比例的生活用水对城市供水的压力巨大㊂(2)年人均水资源量较高的省会城市多表现为水资源生态盈余,但是将近2/3的省会城市处于水资源生态赤字状态;2010 2020年人均盈余最多者为南宁市(2.20h m2/人),赤字最多者为银川市(-1.66h m2/人);水资源生态盈亏的分布整体上与中国气候类型分布相关而呈现 南方盈余,北方亏损 的格局,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㊁人口稠密的部分省会城市水资源也呈现生态赤字状态㊂(3)以 粗放 与 节约 两种用水情形评估各省会城市适宜承载人口数量㊂不论在哪种情形下,重庆102第3期罗爽等:中国主要省会城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适宜承载人口规模。
南京市生态足迹时空特征及脱钩效应分析

南京市生态足迹时空特征及脱钩效应分析南京市生态足迹时空特征及脱钩效应分析摘要:本文采用生态足迹法,对南京市2005-2015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生态足迹总量不断增加,但生态足迹强度呈下降趋势,生态承载能力不足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而与此同时,南京市也表现出了一定水平的脱钩效应,即经济增长率高于生态足迹增长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基本平衡。
本研究为南京市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京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脱钩效应,可持续发展Introduction生态足迹是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一种方法。
南京市是中国的省会城市之一,其庞大的人口、经济和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和生态压力。
因此,对城市的生态足迹以及与之相关的脱钩效应进行分析,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生态足迹法,对南京市2005-2015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
首先,对生态足迹总量和强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南京市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
最后,运用脱钩分析方法,探讨南京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否达到了理想状态。
本研究可为南京市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Methodology南京市生态足迹的计算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能源、建筑、交通、服务与工业等生态领域的活动。
本研究采用2005年和2015年南京市《统计年鉴》中公布的相关数据,结合自然资源的科学估算方法,计算出南京市2005-201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同时,采用脱钩理论中的ELC指标,评估南京市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Result南京市的生态足迹总量在2005-2015年间持续增加,从22.82亿吨变为29.53亿吨,增加了29.3%。
其中,建筑的生态足迹占比最大,达到了31.2%,其次是能源,达到了28.5%,而最小的是畜牧业,只有0.5%。
此外,南京市生态足迹强度在2005-2015年间呈下降趋势,从0.99公顷/人降至0.92公顷/人,但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评估城市的可持续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生态足迹分析的概念与原理生态足迹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所需的生物产能和生物多样性资源来满足其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总量。
生态足迹分析通过测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其核心原理是将各种资源消耗转化为等效的土地面积,以便比较和评估不同地区的可持续性。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评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个体系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指标,并且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经济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城市GDP、人均收入等;社会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教育水平、医疗资源等;环境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利用等。
这些指标需要量化,以便进行比较和评估。
三、生态足迹分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生态足迹分析可以作为一种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利用效率评估:通过计算城市的生态足迹和生物产能之间的比值,可以评估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说明城市越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环境影响评估:生态足迹分析可以帮助评估城市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通过计算城市的碳足迹、水足迹等指标,可以了解城市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3. 可持续规划与决策支持:生态足迹分析可以为城市的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不同规划方案的生态足迹,可以比较它们的可持续性,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四、生态足迹分析的局限性与挑战尽管生态足迹分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其中包括:1. 数据不完备性:生态足迹分析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而且这些数据往往难以获取。
南京市生态足迹测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南京市生态足迹测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足迹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指标,用以衡量一个城市或国家在自然资源利用方面的可持续性。
南京作为中国东部发达的城市之一,其生态足迹的测算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南京市的生态足迹测算、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发展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南京市的生态足迹测算生态足迹概念最早由瑞士学者华赫勒和奥斯特森于1990年提出。
它用以反映一个地区(城市、国家等)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负担。
生态足迹是指一个地区的居民、企业等在生存和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产生的废物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对于南京市来说,生态足迹的测算主要涉及能源消耗、碳排放、耕地占用、森林破坏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方面。
根据相关数据测算,南京市生态足迹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上。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南京市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对化石燃料的消耗也在增加。
而碳排放则是由于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耕地占用和森林破坏也在不断增加,主要是由于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土地使用增加。
南京市的水资源利用率也较高,主要集中在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方面。
南京市的生态足迹测算结果显示,南京市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
换句话说,南京市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已经超过了自然系统的可持续承载能力。
这表明南京市正在以一种不可持续的方式消耗和利用自然资源,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南京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南京市的生态环境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能源消耗问题。
南京市是一座能源消费大市,能源需求量一直处于增长态势。
大量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所导致的能源消耗使得南京市的生态环境负担不断增加。
能源消耗也导致了大量的碳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其次是土地占用问题。
随着城市发展,南京市的土地资源不断受到压缩,农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导致了土地的过度开发、过度利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生态可持续评估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生态可持续评估研究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
它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加拿大的数学家威廉·里斯研究提出的概念。
它主要用于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使用、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森林砍伐和化学污染等方面。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生态足迹成为了城市生态科学研究的重要指标。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中心,但是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
评估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首要任务之一。
生态足迹评估是一种科学的评估方法,它对城市的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进行监测和评价,为城市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生态足迹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城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能力。
城市的生态足迹指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而生态能力则是指城市所处的生态系统对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等活动提供的支持和保障能力。
这两个方面可以通过采集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能源消费、水资源管理等相关数据来进行评估。
通过生态足迹评估,可以发现城市的生态问题和瓶颈所在,从而为城市环保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例如,如果发现城市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了城市的生态能力,就可以针对城市的交通、能源、水资源等领域进行优化调整;如果发现城市的生态足迹主要来源于城市居民的生产方式,就可以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生态足迹评估在国内外的应用广泛。
1999年,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上海、北京、凉山、铜陵等城市建立了生态足迹监测站,开始了中国生态足迹评估的应用研究。
此后,随着生态足迹评估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入,中国的生态足迹评估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应用体系。
生态足迹评估为城市环保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通过生态足迹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城市生态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越来越多的城市关注生态足迹评估,促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南京市生态足迹测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南京市生态足迹测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南京市是中国东部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闻名。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给南京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
为了评估南京市的生态足迹,并推动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生态足迹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生产和消费活动所占据的土地和水资源的面积。
它可以测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消耗。
南京市的生态足迹研究旨在评估南京市的资源利用情况,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研究发现,南京市的生态足迹主要由能源消耗、土地利用和水资源利用构成。
能源消耗是南京市生态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和消耗。
由于南京市的经济发展迅速,能源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南京市不得不依靠进口能源,导致对国际资源的依赖。
土地利用是南京市生态足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展导致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改变。
农田和森林因城市扩展而被破坏,这对当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
城市化还导致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例如大规模开发造成的城市空地浪费,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水资源利用也是南京市生态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市位于长江流域,而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南京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
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同时排放的废水也对水质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推动南京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减少能源消耗,例如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应该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保护农田和森林资源,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应该加强水资源管理,包括减少污染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南京市生态足迹测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对于评估南京市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推动南京市朝着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 类 号 :9 2 C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73 (0 9 0 - 8-6 17 -0 7 20 )20 40 0
— —以南京为例 包正 Nhomakorabea, 赵和生
( 南京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院 , 江苏 南京 2 50 ) 2 0 9
摘
要: 城市的发展 , 观上存 在一个适度 、 的人 口承载量 , 由城 市资源环境 、 在客 合理 它 区位要 素及 空间演 化 、 社
会经济 因素等共 同决定 。本文分析影响城市适度人 口规模 的因素 , 通过对 南京生 态足迹 和生态 承载力 的计算
系列“ 城市病” 从而导致城市综合功能及效益的 ,
下降 , 甚至 引发 了经 济社 会发 展 与 城 市 生 态 环境 系统 的尖锐 矛盾 。 因此 , 究 城 市 的适 度 人 口规 研 模 对城 市 的持续 发展 具有 十 分重要 的现实 意义 。
系统 的综合 压力 已超 出了两系统 的最大承 载能
在 城市 化进 程 的初 期 , 城 市 由于 发 展 起 步 大
较早、 区位 优势 明显 、 间 结 构合 理 , 空 往往 具 有 较
高的生产技术水平 、 城市运行效率 和更高的发展 速度 , 为城 市居 民提 供较 高 的工 资水 平 、 好 的 能 较
生活水 平 和 较 多 的投 资机 会 。因 此 , 城 市具 有 大 更 明显 的聚集 效 益 和 规模 效 益 , 够 聚 集 和创 造 能 更 多 的物 质财 富 和 精 神 财 富 , 为 国家 或地 区 的 成 政 治 、 济 、 化 中心 。在 这 一 阶 段 , 市 规 模 越 经 文 城
收 稿 日期 : 0 8 1 — 5 20 - 2 1
.
区位要素及空间演化和社会经济因素。 2 1 资源 环 境 因素 . 人 口适度规模首先受到资源 、 环境 要素 的约 束, 并且是人类对特定环境资源条件的适应过程。 自然生态 系统 是人类赖 以生存 和发展 的物质基
作者简介 : 包正君 (9 4 ) 男 , 1 8 一 , 江苏扬州人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r —a @yh . o . l d e bo ao cr C 。 ek o n f l
现代 城市 人 口的高 度集 聚反 映 了城市 经济 的 繁荣 、 会 的发 展 和文化 事业 的兴盛 , 社 同时也带 来 了环 境 污染 、 交通 拥 挤 、 宅 紧 张 、 业 困难 等 一 住 就
效 益 。 由此 可 见 , 市人 口规 模 对 于 城 市 的规 模 城 效 益有 着极 其 重要 的影 响 。 但 是 , 度 的人 口聚集 对 城 市 的运 行 与 发 展 过 又 会带 来 负面影 响 。一个 城市 的人 口规 模 小于 城 市 生态环 境 的 容量 , 口规 模 还 有 一 定 的扩 张余 人 地; 如果 城市 人 口规模 大 于城市 生 态环境 的容量 , 则说 明城 市 人 口对 资源生 态环 境 系统或 社 会经 济
城 市适 度 人 口规 模 的 意义
城市 适度 人 口是 指在 一 定 的 生产 力 水 平 下 , 能够 带 来最 大经济 效益 的稳 定 人 口。此 时人 口数 量 刚好适 应 环境容 量 ,以致 无论 人 口再 增 多或 减
力 。一旦 出现这种情况 , 将会引起城 市的 自然资 源供给系统的过载或引起城市社会经济系统 的紊 乱 。在我 国 , 阶段 城 市 发 展 过 程 中 所 出 现 的城 现
市 问题 , 如交 通拥 挤 、 住房 紧张 、 环境 恶化 、 础设 基 施 建 设滞 后 等等 , 究其 原 因 , 速城 市化 引起 的人 快
少, 收益 ( 或劳动生产率 )都 会下降 ( 或递减 ),
这 种状 态 下 的人 口就是 “ 度 ” 口。也就 是 说 , 适 人 适 度人 口是 能够 使 产 业 获得 最 大 收益 ( 劳 动 生 或 产率) 的人 口。
、
口集聚和人 口的盲 目 中使城市人 口规模超过了 集 城 市 生态 环境 的人 口承 载量 , 引发 当今 城 市 发 是 展 矛盾 的主 要 原 因 。所 以 , 于城 市 适 度人 口规 关
模 研究 对城 市 发 展 十分 重 要 , 城 市 发展 研 究 的 是
重 要 内容之 一 。
第 2期
包正君等 : 基于生态 足迹模 型的城 市适 度人 口规模研究—— 以南 京为例
8 ・ 5
础, 只要 人类 对 自然 系统 的压 力处 于地 球 生 态 系 统 的承 载力 范 围内 , 地球 生态 系统 就是 安 全的 , 经
2 影 响城 市 适 度 人 口规 模 的 因素
定 的社会经济背景下 , 城市的人 口承载能 力是 有 限 的 。城 市人 口规模是 由诸 多 因 素相 互影
一
响 、 同作 用 而决 定 的 , 共 主要 包括 资源 环 境 因素 、
大, 社会经济效益越明显 , 城市运行效率越高。正
如恩 格 斯形 象 比喻 的那 样 , 这 种 大 规 模 的集 中 , “ 2 0万 人 这 样 聚集 在 一 个 地 方 , 这 20万 人 的 5 使 5 力量 增 加 了 10倍 ” , 集 和 规 模 本 身 创 造 了 0 … 聚
第2 6卷第 2 期 20 09年 6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市科 学版 ) 城
Vo . 6 N . 】2 o 2
J f U T U b nS i c dt n .o S .( r a c n e E io ) H e i
Jn 20 u .0 9
基 于 生态 足 迹 模 型 的城 市 适 度 人 口规 模 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