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如今全球变暖和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生态学成为了越来越受关注的领域。
其中,生态足迹作为一种衡量人类影响地球的指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什么是生态足迹?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消耗地球资源的能力。
生态足迹反映了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一种用来衡量生态系统承受负荷的指标。
它不仅可以反映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还能够显示出人类对地球的压力。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衡量人类消耗的资源,二是衡量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具体来说,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以下内容:1.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的碳足迹。
碳足迹是指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生物足迹。
生物足迹指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施压所导致的资源消耗。
包括水足迹、粮食足迹、森林足迹等。
3.土地足迹。
土地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占用和破坏所产生的影响。
4.城市足迹。
城市足迹是指城市居民所占用的绿地、土地和资源量。
通过以上的计算,可以得出每个人、每个城市、每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值。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基于资源回收和消耗的意义,显示出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同时,生态足迹也表明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对地球的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的意义生态足迹对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态足迹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对环境的警示。
它强调了人类需采取措施以减少对地球的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生态足迹值的高低表明了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程度。
越高的生态足迹值意味着越大的环境影响和越大的生态系统压力。
因此,降低生态足迹值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足迹的实践生态足迹已经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态足迹均衡因子计算公式

生态足迹均衡因子计算公式引言。
在当今世界,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日益增加,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为了评估人类对地球的压力和影响,生态足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指标。
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面积需求。
生态足迹均衡因子是生态足迹的一个衡量指标,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是否趋于均衡,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
生态足迹均衡因子计算公式。
生态足迹均衡因子是一个综合指标,它考虑了生态足迹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能源消耗、土地使用、水资源消耗等。
生态足迹均衡因子的计算公式如下:生态足迹均衡因子 = 生态足迹 / 生态承载力。
其中,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面积需求,通常以全球公顷(gha)为单位进行计量。
生态承载力是指地球所能提供的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人类对地球资源消耗和对环境影响的能力,也以全球公顷为单位进行计量。
生态足迹均衡因子的计算公式就是将生态足迹除以生态承载力,得到一个比值,这个比值反映了人类对地球资源消耗和对环境影响的情况。
生态足迹均衡因子的意义。
生态足迹均衡因子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的情况。
如果生态足迹均衡因子大于1,说明人类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地球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可持续的范围,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如果生态足迹均衡因子等于1,说明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了均衡,这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如果生态足迹均衡因子小于1,说明人类的生态足迹没有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这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通过生态足迹均衡因子的计算,我们可以评估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的情况,从而指导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足迹均衡因子的影响因素。
生态足迹均衡因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技术创新等。
人口增长会增加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加生态足迹均衡因子。
中国生态足迹特点及应用

中国生态足迹特点及应用中国生态足迹是指中国国民对自然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所造成的生态压力的度量。
它是一个重要的生态指标,能够反映出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中国生态足迹的特点和应用如下:特点:1. 高速增长:近年来,中国的生态足迹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导致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增大。
2. 人口因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使生态足迹增加。
3. 资源依赖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费国之一,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量很大。
这些能源的开采和利用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导致生态足迹增加。
4. 城市化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扩大,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与生态足迹增加。
5. 生态环境状况迥异:中国地域广阔,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方面,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原始性较好,生态足迹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生态足迹相对较高。
应用:1. 可持续发展评估:生态足迹可以作为评估国家、地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生态足迹进行比较,可以评估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2. 自然资源管理:生态足迹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资源利用的程度和方式,为制定资源管理策略和推动资源节约型产业转型提供参考。
3. 环境政策制定:生态足迹可以为政府制定环境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分析,可以发现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4. 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足迹还可以作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估算出不同地区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从而确定相应的生态补偿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5. 公众教育:生态足迹可以用于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测算

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测算在当今这个资源有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时代,“生态足迹”这个概念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可能还比较陌生。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足迹呢?又该如何测算它呢?简单来说,生态足迹就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地球生态系统的供给之间的差距的一种指标。
它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消耗各种资源,比如食物、水、能源,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废弃物和污染物。
而我们所处的地球,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足迹就是用来评估我们的消耗是否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
生态足迹的测算涉及到多个方面。
首先是对资源的消耗测算。
这包括了对耕地、林地、水域等生产性土地的需求。
比如说,我们要获取粮食,就需要一定面积的耕地;要获取木材,就需要一定面积的林地。
在测算耕地需求时,会考虑到我们所消耗的各种农产品,如谷物、蔬菜、水果等。
通过计算生产这些农产品所需要的土地面积,来确定我们在耕地上的生态足迹。
同样,对于林地的测算,会考虑到木材的使用以及森林提供的其他生态服务,比如吸收二氧化碳、保持水土等。
对于能源的消耗,也是生态足迹测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使用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都需要相应的土地面积来提供。
比如,为了生产一定量的石油,需要一定面积的土地来进行开采和加工;为了建设太阳能电站,也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
除了资源消耗,废弃物的处理也是生态足迹的一部分。
我们产生的垃圾、污水等废弃物,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增加地球生态系统的负担。
测算废弃物的生态足迹,需要考虑到处理这些废弃物所需的土地和资源。
在测算生态足迹时,还会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差异。
比如,在一些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的地区,生产同样数量的粮食可能需要的耕地面积较小;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地区,可能需要更多的土地。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评价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评价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所占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对环境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为了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学家们提出了生态足迹评价的概念。
生态足迹评价是通过测量人类活动所需的土地和水资源,以及处理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的能力来评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评价是一个综合性、多层次的评估体系。
它不仅关注一个国家或地区和一个时间段内的生态足迹,还会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通过使用生态足迹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生态状况,以及发展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指标:1. 耕地足迹耕地足迹是指农业用地所占据的面积。
人类活动对农业用地的需求导致了许多地区的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破坏。
评估农业生产所需的耕地面积,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林地足迹林地足迹是指森林所占据的面积。
森林是地球上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和气候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测量各种人类活动所占用的森林面积,可以评估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程度。
3. 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人、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测量碳足迹,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4. 水足迹水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占用和污染程度。
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水足迹的评估,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程度。
生态足迹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在不断增长的人类活动中,我们需要尝试寻找一种平衡点,让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通过生态足迹评价的指标来衡量和指导人类活动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
总之,生态足迹评价是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评估体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知识:如何评估你的个人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知识:如何评估你的个人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从资源消耗和CO2排放量等角度评估其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上的一份子,所以我们也需要了解自己的生态足迹。
通过了解和评估自己的生态足迹,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对地球的负面影响。
评估个人生态足迹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介绍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
第一步:了解生态足迹的概念与计算生态足迹的计算是根据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所影响的生态系统面积来进行的。
生态系统面积是指为产生和维持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并消纳垃圾和废气而需要的生态系统面积的总和。
这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层面的计算方式,但也可以应用在个人层面上。
第二步:获取计算器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生态足迹计算器,或者使用一些APP(如WWF生活足迹APP)来计算自己的生态足迹。
这些工具需要输入一些基本信息,比如个人的年龄、性别、地区、出行方式、食品偏好等等。
在数据输入完成后,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生态足迹值了。
第三步:分析计算结果计算结果会直观地显示出自己的生态足迹水平,并根据不同的指标和领域进行分析,比如能源、交通、食品、住房、产品等等。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了解自己在不同方面的生态足迹占比情况,以及可以改变哪些方面来减少负面影响。
第四步:改变生活方式根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开始从小事做起,制定相应的生活计划,比如改善饮食结构、减少单车或步行、做家务减少能源消耗等。
通过改变个人生活方式,可以减少能源和资源使用,从而减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负担。
总之,了解和评估自己的生态足迹是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一步。
通过计算和分析自己的生态足迹,不仅可以了解自己对地球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可以寻找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让我们一起行动,尽自己所能为地球绿色环保尽一份力!。
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减少个人生态足迹

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减少个人生态足迹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每个人的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而“生态足迹”就是一种用来衡量这种影响的指标。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足迹呢?简单来说,生态足迹就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和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它通过计算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的自然资源的量,来反映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
举个例子,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用的水电、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等等,这些活动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同时产生废弃物。
而这些消耗和废弃物的处理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就是我们个人的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资源的短缺以及环境的恶化。
那么,我们个人又能做些什么来减少自己的生态足迹呢?首先,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做出一些改变。
尽量选择本地生产的食物,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特别是牛肉和羊肉,因为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此外,减少食物的浪费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购买食物时,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购买,避免因为买多了而导致食物过期变质被扔掉。
其次,在能源使用上,我们要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
比如,离开房间时随手关灯,合理设置空调的温度,使用节能电器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如果条件允许,在家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者太阳能板,既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又能降低自己的生态足迹。
出行方式的选择也对生态足迹有着重要的影响。
尽量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自驾车的使用。
如果必须开车,也可以选择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并合理规划行程,避免不必要的行驶。
在消费方面,我们要更加理性和环保。
避免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选择可回收、可重复使用的产品。
对于一些不必要的消费,要学会克制,减少物品的囤积和浪费。
什么是生态足迹

什么是生态足迹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人类的活动对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生态足迹”这个概念应运而生。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足迹呢?简单来说,生态足迹就是用来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地球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资源之间的差距。
它通过计算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来直观地反映我们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依赖程度。
想象一下,我们每天的吃穿住行都需要消耗各种资源。
比如,我们吃的食物需要土地来种植,穿的衣服需要棉花等原材料,住的房子需要消耗木材和能源,出行需要消耗汽油或者电力。
而这些资源的生产和消耗都与土地、水域等生态系统密切相关。
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了多个方面。
首先是耕地,这是用来生产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的。
其次是林地,它为我们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还有草地,用于养殖家畜以获取肉类、奶类等。
渔业水域则是为我们提供水产品的来源。
此外,能源的消耗也会转化为相应的生态足迹,比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使用,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那么,为什么要关注生态足迹呢?因为它能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程度。
如果我们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那就意味着我们在过度消耗地球的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持续的压力。
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森林砍伐、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可能会开垦更多的耕地,从而导致森林被砍伐,生态平衡被打破。
又或者,随着工业的发展,能源消耗急剧上升,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那么将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和破坏。
生态足迹的概念还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资源消耗情况。
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消费水平高,人均生态足迹往往较大。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口众多,但由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人均生态足迹可能相对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1、张鹏岩,王开泳等,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测算与对比——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3,32,(9)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以2009年开封市3个不同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生活小区为例,采用居民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费调查问卷数据,定量分析了2009年开封市不同收入水平小区居民的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根据板桥小区、康平小区、龙成花园3个小区的调查资料,分别计算了3个小区的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
结果表明:①从3个小区人均生态足迹来看,总体上能源消耗的生态足迹较大;②从3个小区居民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来看,猪肉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奶制品次之,肉类食品和奶制品的生产需要较多的土地面积;③通过分析3个小区不同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板桥小区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耕地和草地;收入消费水平越高的居民,生态足迹越大,收入消费水平越低的居民,生态足迹越小。
证实了高收入水平居民对生态以及资源的占用程度要远远大于低收入水平居民,造成居民生态占用以及碳排放的不公。
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EF)是指一个城市、国家或地区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所产生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Rees, 1992),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 提出,其博士生Wackernagel逐步完善的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方法(Wackernagel et al, 1996, 1997, 2004)。
所谓生态足迹,是为了维持特定地区人口所需消费品折算成的生物生产面积以及容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之总和;通过测算给定区域人口或是活动消耗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和水域,并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消除不同类型土地和不同地区生产力的差别,便可以进行不同国家或区域的比较(刘淼等, 2006; 王云平等, 2009;张泽洪等, 2006)。
计算公式如下:EF = N×ef =N∑(a j)=N∑(C i/P i) (1)式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C i为第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 i为第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 j为第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将人类的各种消费按照生产力大小的不同归纳为6种生物生产类型,即石能源用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熊德国等, 2003)。
生物资源消费:粮食、蔬菜、水果、蛋类、奶制品、禽类、猪肉;能源消费:汽油、天然气、电。
2、方炫,刘德林等,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驱动模型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13,33(4)生态足迹计算是指将某个确定人口所消耗的所有资源和吸收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折算成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
熊德国等人对该生态足迹理论进行扩展与改进,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
生产性生态足迹是指某个确定人口从生态系统中实际取得的生物产量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其公式为:ef=EF/n=∑rj(aai)/=∑rj(Ci/Yi)/n(1)式中:ef—人均生态足迹;EF—总的生态足迹;n—人口数;i—产品的类型;j—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化石能源地、建筑用地;aai—i种产品折算的生态生产性面积;Ci—i种产品的产量;Yi—i种产品的全球平均产量;rj—用来将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调整为具有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态系统面积的均衡因子。
在计算中,生态足迹账户包括生物资源和能源两部分(表1)。
生物资源帐户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4大类,其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为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域;能源帐户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4类,本研究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煤炭、石油、天然气产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地面积,电力生产量折算成建筑用地。
本研究生态足迹计算中各类生物资源和能源的产量数据、区域内所能提供的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以及生态足迹驱动力分析中各指标数据均来自《陕西省1990—2007年统计年鉴》;各类生物资源的全球平均产量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库。
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0.818hm2上升到2007年的2.854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略有下降,说明陕西省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
2003年以后陕西省生产性生态足迹大于消费性生态足迹,区域生态资源呈输出状态,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产业依赖性更加明显。
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是人口、经济、环境、技术、土地利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与重工业率提高是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3、倪瑛、王伟,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改进及应用——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2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比较。
能值分析( emergyanalysis) 是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美国生态学家Odum 基于系统生态、能量生态和生态经济理论知识,针对生态—经济系统分析而开发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种模型通过使用统一的能值标准,把各种可用资源、终端产品以及服务转换成为太阳能量(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并使用统一的单位太阳能焦耳( so-lar emergyjoules,sej)来进行具体的比较和加减。
运用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分析评价了2005 -2009 年中国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发现虽然西南地区整体上尚有生态承载力盈余,不过四川、重庆、广西和贵州一直处于生态承载力超载状态,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
因此西南各地应从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环保理念等方面着手,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任卓、何家军,基于生态足迹的三峡库区人口环境容量分析,统计与决策,2013,17生态足迹法是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从而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它指的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为满足一定区域或国家的人口生存所需消耗的资源以及吸收该区域人口所排放的废物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或者水域面积。
其核心是将维持人类持续生存所需要占用的生态生产性面积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进而评定该区域或者国家当前可持续发展处于何种状态,以便对该区域或者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在计算生态足迹时,生物生产性面积可以根据地貌状况及用途分为以下六类:化石能源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为使不同类型的生物生产性土地转化为等价的生态生产力,故引入均衡因子,将其转化为可进行衡量对比的生物生产型面积。
均衡因子是不同类型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与世界土地平均生产力水平的比值。
5、潘一萍,可持续发展的度量方法:生态足迹分析,经济问题,2013,6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度量方法,其基本模型是通过计算比较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来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近年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了成分法、投入产出法、基于需求的标准法和动态分析等其他分析方法,并广泛应用于对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序列的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度量,以及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特定行业、行动等方面的分析。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演进及拓展:(一)成分法成分法是自下而上利用当地数据加总个人资源消费以及废弃物产生的所有相关条目计算生态足迹的方法,最早由Simmons 和Chambers 提出,后经Barrett 等进一步改进,已经基本完善。
这种方法以人类的衣食住行活动为出发点,基于过程对物质流进行分析,得到某一区域主要资源消费及废弃物的生产情况,以此了解物质流对环境产生的压力。
(二)投入产出法列昂节夫等于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将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输出等因素纳入到投入产出表框架中,以追踪满足最终消费的直接和间接生产投入,计算经济行为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三)基于最终需求类型的标准化法标准化法根据最终消费类型将能源、材料、废弃物等进行准确分配,通过对消费构成的分析,探究人类的经济活动( 如生产过程、消费过程、废弃物处置过程等) 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与旅游消费( 如交通、住宿、饮食、购物、游览、娱乐等)相关的各种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态生产性面积。
某一区域的旅游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状况,可用该地区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承载力比较得到的旅游生态压力指数( TourismEcological Pressure,TEP) 衡量。
由于能源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问题,与此相关的能源利用、交通、饮食等方面也是生态足迹研究的热点。
因此,学者们提出了能源消费足迹、能源足迹产值( VEF) 和能源足迹生态压力( EPIEF) 等概念,用来衡量人类的能源使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国际贸易是产品和服务在不同国别之间的流动,实际上也是资源及环境影响的转移,因此,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对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成了近年来的一个热点。
6、方恺,生态足迹深度和广度:构建三维模型的新指标,生态学报,2013,33(1)追踪自然资本存量消耗与流量占用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议题。
系统阐述了国际上新近提出的生态足迹三维模型的概念与计算方法,重点对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两个指标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模型的主要优势,并通过引入资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两个新指标对模型作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1961—2006 年的中国生态足迹。
结果表明,中国自1978 年步入生态赤字时代以来,足迹深度增长了近 2 倍,足迹广度减少了11.84%,因自然资本流量不足导致资本存量大幅消耗已成为社会发展常态。
到2006 年时,中国需要2.9倍的国土才能持续支撑其资源消费量。
7、冯淑霞,松花湖常驻人口生态足迹调研,能源与节能,2013,8生态足迹模型主要通过构造土地利用消费矩阵来解释人类消费活动与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
通常生物生产土地类型主要考虑:耕地、林地、草地、化石能源生产用地、建筑用地和水域6种类型。
生态承载力表达区域范围内实际所能提供的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总面积,并通过与生态足迹比较,计算生态盈亏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8、李凤,邱道持等,长江流域中心城市住房消费生态足迹比较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为例,西南大学学报,2013,35(6)利用统计分析法和住房消费生态足迹测试法,计算1997-2010年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4个长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居民住房消费能力、住房消费压力和住房消费生态足迹.对比分析了1997-2010年4城市住房消费能力、住房消费压力和住房消费生态足迹变化趋势及差异.研究结论:4个城市的住房消费生态足迹都大于国际公认值6,城市居民买房比较困难;1997-2010年4个城市的住房消费生态足迹逐年加深,原因一是商品住房价格上涨,二是人均住房面积增大;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4个长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居民住房消费生态足迹变化存在区域差异;政府通过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提高居民收人以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来降低居民住房消费生态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