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合集下载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定量分析方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定量分析方法

3
一、理论产生背景
从80年代开始,一些国际组织及有关研究人员就 努力探寻能定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可持 续性指标。因此评价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 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这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 热点与前沿。 人文发展指数(HDI) 绿色国民生产净值(绿色GNP)和可持续的经济福利 指标(ISEW)等可持续性标
10
三、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指标将人类消费的资源和能源折算成全球统一、 具有同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以进行不同区域的比较。 生态足迹的计算一般由生态足迹的需求和能供给的生物生 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2部分组成。 区域的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 就出现生态赤字;否则将表现为生态盈余。区域的生态赤 字或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
5
一、理论产生背景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
自然资产。但是由于很难定量测量生态目标,这 方面的研究进展一直较缓慢。在对生态状况的测 量方面,即用具体的生物物理指标来测量人类的 发展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的研究中,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直观而综台的研究方法,是 基于土地面积的、最具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量 化指标。

4
一、理论产生背景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及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度 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生态足迹理论目前发 展的较为成熟,已经用于测算世界、国家或地区 的生态足迹。据统计,目前已有20个国家利用 “生态足迹”指标计算各类承载力问题。
“全球公顷”(gha)是为了形成一个各国通用的 指标而推出的一个面积单位。

15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作者:郭晓泽单思行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年第08期人类进入了21世纪,物质文明空前繁荣,世界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自然的需求。

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靠过多的摄取自然资源来提升工业化国家的物质标准以及经济的增长,是难以持续的。

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就必须生存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1]。

该文对生态足迹法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计算模型应用等进行了阐述、探讨。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旅游1.生态足迹法介绍生态足迹法的定义。

生态足迹法的定义是: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它将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转化为提供这种需求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进而判断人类的生存状态是否处于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

生态足迹法中使用的生物性生产面积的类型。

在生态足迹核算中,根据生产力大小差异,生物生产面积主要考虑如下6种类型: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和海洋。

这里我们解释一下化石燃料用地和海洋用地。

化石燃料土地:人类消费生物化石燃料的同时释放了大量的CO2,化石燃料土地是人类应该留出用于吸收CO2的土地,我们也应该储备一定量的土地来补偿因化石能源的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的量。

但实际情况是,人们并未留出这类土地。

海洋:目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在366€?08hm2左右,人均为6hm2。

其中8.3%的水域(人均为0.5hm2)提供了全海洋95%的生物产品。

目前,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不断扩大,而海洋生物产量已接近极限,但人类实际能从海洋中获取的食物是比较有限的。

生态足迹分析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各类土地在空间上是互斥的。

也就是说任何不同种类型的土地都不存在一个单位空间内。

物质流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应用

物质流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应用

物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析
物质流分析是一种用于理解和描述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物质流动状况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追踪物质从原材料的提取、生产、使用到最终处置的过程,帮助人们 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流动、消耗和排放。物质流分析的应用领域广泛, 包括国家宏观决策、部门管理决策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在国家宏观决策方面,物质流分析可以用于评估一个国家的资源依赖程度和 环境负担。例如,可以通过分析一个国家的钢产量、能源消耗量等指标,来评估 其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此外,通过物质流分析也可以识别出哪些流程或行业 对环境的影响最大,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环境政策。
在部门管理决策方面,物质流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或政府部门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通过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物质流分析,可以找出资 源消耗最大的环节,从而优化生产流程或改进产品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物质流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通过分析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物质流动状况,可以评估其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负荷,从而为其可 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结论
物质流分析和生态足迹分析是环境科学领域两种重要的研究工具,对于理解 和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两种方法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国家宏观决策、 部门管理决策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虽然这两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物质流分析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收集和 处理难度较大,导致该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未来可以加强数据收集 和处理方面的工作,提高物质流分析的精度和广度。另外,还可以将物质流分析 与其他环境研究方法相结合,例如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从而更好地 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案例二:生态足迹分析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在这个案例中,研究人员对某 城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他们发现,该城市的生态足迹远超出了其生 态承载力。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多项建议,例如增加绿地覆 盖率、推广节能环保生活方式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降低了该城市的生态足 迹,提高了其可持续发展水平。

04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04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技术资料4: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一、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EF(eco logical foot print)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

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

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的生态足迹,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性的衡量是一种“强”可持续性的测量手段。

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即出现“生态赤字”;当其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所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身的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

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生态足迹分析法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 大类进行核算: 1)化石能源用地,用来补偿因化石能源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存量而应储备的土地;2)耕地,生物生产性土地中的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土地;3)牧草地,即适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4)林地,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5)建筑用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6)水域,包括可以提供生物产出的淡水水域和海洋。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各种消费项目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分量A i 的计算公式为A i = C i/Yi = (P i + I i - E i)/ (Y i ×N ),式中: i 为消费项目的类型,A i 为第i 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 /人),C i 为第i 种消费项目的人均消费量,Y i 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世界年均产量(kg /hm2),P i、I i、E i分别为第i 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年进口量和年出口量,N 为人口数。

生态足迹法例子

生态足迹法例子

改进方向建议
完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
加强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为 生态足迹法的计算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引入更多影响因素
在生态足迹法的计算中引入更多影响因素,如资源利用效 率、生态环境质量等,以更全面地评估人类活动对自然资 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合其他评估方法
将生态足迹法与其他评估方法相结合,如生命周期评估、 环境绩效评估等,以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可持续发展评估 结果。
将各类生态资源的生态足迹进行汇总,得 到研究区域内总的生态足迹。
分析生态足迹的构成和特点
评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对总的生态足迹进行分析,了解各类资源 对生态环境的占用情况,以及生态足迹的 构成和特点。
根据生态足迹的分析结果,评估研究区域 内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提出相应的政策 建议。
PART 03
生态足迹法案例分析
PART 05
生态足迹法与其他方法比 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与传统环境评估方法比较
评估范围
生态足迹法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而传统环境评估方法通常只关注单 一的环境问题,如污染、生物多样性等。
综合性
生态足迹法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具有更高的 综合性。传统环境评估方法则往往只针对某一特定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PART 06
生态足迹法在政策制定中 应用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政策制定背景及目标设定
背景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生 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政策制定者需 要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评估人类活动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评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生态足迹评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生态足迹评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随着人类自然资源消耗越来越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为了让人类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从而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足迹评估技术应运而生。

经过多年发展和应用,生态足迹评估技术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评估环境可持续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生态足迹评估技术的发展史和应用。

一、生态足迹评估技术的发展史生态足迹评估技术(Ecological Footprint Assessment,简称EFA)是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础上,借鉴了财务会计的思想而形成的一项综合性评估方法。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学者石井峰树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指一个地区、国家或全球所需的生态资源面积,其中包括了人类清洁能源、耕地、建筑用地和林地等所有生态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足迹评估技术逐渐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

1993年,加拿大人威廉·莱斯所创建的“生态足迹研究组织”(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简称GFN)成为了生态足迹的权威组织之一。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生态足迹评估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成熟的环境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等领域。

二、生态足迹评估技术的应用生态足迹评估技术的应用领域很广,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 城市规划生态足迹分析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空气、水资源、土地利用和建筑等生态因素,给出相应的城市可持续性评价。

通过对环境容量和人类活动影响与需求的比较,来评估城市的生态足迹,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2. 生态资源管理生态足迹评估技术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评估各种生态资源,了解当前生态环境的消耗和贡献情况,为人类的资源管理策略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例如,评估林业资源的生态足迹,可以对森林的采伐和经营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维护。

3. 企业可持续性评估生态足迹评估技术是企业进行可持续性评估和环保标准制定的重要工具。

备课素材:生态足迹及其分析法-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备课素材:生态足迹及其分析法-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生态足迹及其分析法2019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二提到了一个新的概念——“生态足迹”:那么,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应用生态足迹进行分析?生态足迹(英文: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生态足迹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其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提出。

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

它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该指标的提出为核算某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了简明框架,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可以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

生态足迹方法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赛武当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生态足迹方法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赛武当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2007.3湖北林业科技5生态足迹方法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赛武当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熊殉n’刘胜祥n’梅浩∞’张健。

’黄润泉“’(1.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9;2.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武汉430079;3.湖北省麻城市林业局森防站黄冈438300;4.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9)摘要:通过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出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和本底生态足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于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减去保护区本底生态足迹。

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的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2.093646hm2/cap,保护区可供使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3.602755hm?/cap,保护区人均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为1.509109hm2/cap。

研究表明: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是科学可行的,为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

同时为我省自然保护区合理利用与保护管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例和新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赛武当ofEcolo西calF00tpriIltAppr∞chiIlEcotourismPl龃ofNatureReserveApplicatioIl——ACase0fSaiwudangProVinciaINatureReserVeXiongXu‘1’LiuShengxiang‘1’MeiHao‘2’ZhangJian‘3’HuangRunquan‘4’(1.CollegeofLifeScience,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2.GeneralStationforWildlifeFaunaandFloraConservationinHubeiProvinceWuhan430079;3.StationofPestandDiseaseControlandQuarantineofMachengCityForestryBureauinHubeiProvinceHuanggang438300;4.HubeiAcademyofForestryWuhan430079)Abstract:Throughtheapplicationoftheecologicalfootprintanalyticalmethod,theauthorscalculatetheec-ologicalpressureandbasicalecologicalfootprintofSaiwudangProVincialNatureReserve.TheenvironmentbearingcapacityoftheecotourisminthenaturereserVeequalstheecologicalpressureminusthebasicecolog.icalfootprintofthatarea.Accordingtothiscalculation・thebasicalecologicalfootprintpercap“a,theeco-logicaIpressurepercapitaandtheenVironmentbeafingcapacityoftheecotourisminSaiwudangProvincialNatureReservein2005were2.093646hm2,3.602755hm2and1.509109hm2respectively.TheresultshowsthefeasibilityoftheecotourisminSaiwudangProvincialNatureReserve.andprovidesthestatisticalsupportforthetourismplan.Meanwhileitsetsanexampleandlightsontheutilizationandprotectionman-agementofthenaturereserVesinourproVince.Keywords:ecologicalfootprint;ecoIogicalpressure;naturereserVe;ecotourism;Saiwudang*收稿日期:2007一02—28作者简介:熊殉(198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资料4:
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一、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EF(eco logical foot print)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

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

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的生态足迹,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性的衡量是一种“强”可持续性的测量手段。

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即出现“生态赤字”;当其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所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身的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

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生态足迹分析法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 大类进行核算: 1)化石能源用地,用来补偿因化石能源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存量而应储备的土地;2)耕地,生物生产性土地中的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土地;3)牧草地,即适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4)林地,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5)建筑用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6)水域,包括可以提供生物产出的淡水水域和海洋。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各种消费项目的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生态足迹分量A i 的计算公式为
A i = C i/Yi = (P i + I i - E i)/ (Y i ×N ),
式中: i 为消费项目的类型,A i 为第i 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 /人),C i 为第i 种消费项目的人均消费量,Y i 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世界年均产量(kg /hm2),P i、I i、E i分别为第i 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年进口量和年出口量,N 为人口数。

2.计算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生态足迹E f 的计算公式为
Ef = ∑ei = ∑rjA i =∑rj (P i + I i - E i)/ (Y i ×N ),
式中: Ef为人均生态足迹(hm2/人),ei为人均生态足迹分量,rj为均衡因子。

3.计算生态承载力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面积所代表的平均产量同世界平均产量的差异可用“产量因子”(yield factor)表示。

某类土地的产量因子是其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率。

将现有不同的土地类型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和当地的产量因子,就可得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承载力。

人均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
E c = ∑cj = ∑aj × rj × y j,
式中: E c 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cj 为人均生态承载力分量,aj 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 为均衡因子,y j 为产量因子。

生态足迹随总人口规模、人均消费水平、技术使用的资源密度等的变化而变化。

技术能够改变土地的生产力水平,或者资源用于产生商品和服务的效率。

而生态承载力受到生产性土地面积以及单位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

技术、人口和消费的变化会减小或增大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之间的差距。

4.关于生态足迹中的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
任何已知人口的区域生态足迹是这些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废弃物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在生态足迹账户核算中,生物生产面积主要考虑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6 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

由于这6 类生物生产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不同,要将这些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以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需要对计算得到的各类生物生产面积乘以一个均衡因子。

均衡因子是一个不
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在生态生产力上等价的系数,反映的是不同土地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的差异,在此我们采用的均衡因子分别为:耕地、建筑用地为2.8,森林、化石能源土地为1.1,草地为0.5,水域为0.2,均衡处理后的6 类生物生产面积即为具有全球平均生态生产力、可以相加的世界平均生物生产面积。

由于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各国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是不能直接进行对比的,产量因子就是一个将各国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可比面积的参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平均生产力的比率,这样不同区域的计算结果才具有可比性。

我国目前采用的产量因子分别为:耕地、建筑用地为1. 66,林地为0.91,草地为0.19,水域为1.00,化石原料用地为0。

二、陕西省榆林市生态足迹计算案例
1. 生态足迹消费模型
EF = N· ef = NΣ(αai)=NΣ(αci/pi)
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hm2/人);α为均衡(等价)因子;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ai为生产第i种消费品需要占用的人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kg/人);pi为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生产第i项消费品的年平均生产力(kg/hm2 )。

2. 生态承载力模型
(1)
(2)
式(1)中: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即实际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hm2/人);aj为(人均)第j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计算区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之比)。

式(2)中: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N为区域人口数。

根据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报告,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积。

3. 计算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
当ef>ec时,生态赤字—生态不可持续;
当ef<ec时,生态盈余—生态可持续。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1)2006年榆林市各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值
备注:2006年,榆林市常住人口为330.33万人。

(2)榆林市2006年生物资源生态足迹
(3)榆林市2006年能源生态足迹
(4)榆林市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
(5)榆林市2006年人均生态承载力
(6)结论
2006年陕西省榆林市
人均生态足迹ef=1.272hm²/人
人均生态承载力ec=1.716hm²/人
ef < ec,表明2006年陕西省榆林市存在生态盈余,处于生态可持续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