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时期
生产力 人类活动特点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水平
生物资源遭
以采集和狩猎 到一定的破 被动适应环境,
史前文
为主,对环境 坏,但环境 对人地关系认
极为低下
明时期
的影响极为有 问题对人类 识肤浅,崇拜、

的威胁并不 依赖自然
严重
时期
生产力 水平
人类活动特点
生产力 人类对资源和
农业文 有了较 环境开发利用
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
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3.B 4.C
知识点(二)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下列为近几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2010 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2011 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2012 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2013 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 2014 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2015 年: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2016 年: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2.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
分析图示内容不难确定,E 属于资源开发,F 表示产业活动, G 表示产品消费,H 表示废物排放。
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示意图
造成黄土高原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 因是开垦草地,草场过载,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为了协调 人地关系,控制黄土高原的生态恶化,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 展之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 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 意思为:深谷大川里,制度总会与外界不同,生长在那里 的人民的风俗总与外界不同。“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 向义”(《管子》)。意思为:富庶地区的人没有才能志向, 是因为他们贪于享乐;贫苦地区的人都重视信义,是因为 他们自力更生,乐于劳动。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 系的思想,据此回答 内容和要求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7)正确,符合持续性原则。√1.对于资源开发利用,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2.我国古代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3.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 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4.美国排放CO2占全球排放量25%以上,但拒绝执行控制温室气体排 放的《京都议定书》,这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人地关系思想 发展阶段 崇拜自然
人地关系特点 (对环境的影响) 改造能力微弱,人类与环境 保持原始平衡;(基本协调) 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 遭到破坏; (局部不协调) 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矛盾 迅速激化; (全面不协调) 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 关注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提高 提高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突出
3.环境问题的分布: 城市:环境污染为主
地区差异
差异性
(局域性)
乡村:生态破坏为主
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
国家差异
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全球性: 全球环境变化,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原因:面临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加上发达国家污染转嫁;
人类文明 时期 采猎文明
生产力 水平 极低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东欧和北亚:工 业污染和核污染 造成附近土地荒 芜,危害健康
加利福尼亚: 全球烟雾最严 重的地区之一
印度洋: 全球增温 是海平面 太升,威 胁低地
中国:工业发展 加重了环境污染
澳洲:化学肥 料、欧洲的耕 作方式以及硬 蹄类动物引起 土地退化
南美洲:热带 森林破坏,野 生动物受到威 胁
南太平洋:过度捕捞及全 球增温导致海面上升,威 胁低地和岛屿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主要原因? 社会生产力、人类对自然认识水平
1.人类与环境密切的联系
(1)人类通过生产或生活活动与环境发生联系
•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 • 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 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 • 环境把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
环C 境
物质

A 人类社会 B 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要 表现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 染、水污染、噪声污 染等
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 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森林减少、水源枯竭、 物种减少等
原因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 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 密集,造成污染物的 集中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 强度过大
⑵不同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 加严峻)
历史阶段 采猎 文明 农业 文明 工业 文明 现代 文明
人地关系的特点
人类处在被动, 对自然的影响微弱
人类处在主动地, 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 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人类期望与环境友好, 关注人地协调统一
人地关系思想 天命论和有神论 尊天敬地
地理环境决定论 天人相关
征服论 人定胜天
和谐论 可持续发展论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人地关系概述 2、历史回顾 (1)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 此图反映出在采猎文 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 平低,人们对环境既崇 拜又依赖,不能解释自 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 和生活的影响,将其归 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 作用---神
(2)农业文明时期
农业社会---利用 自然----局部出 现环境问题
采猎文明时期没有环境问题? 采猎文明时期,人口少,生产力水平低, 人类活动的能力和范围小,对环境的影响弱, 环境问题主要由洪涝、干旱等自然原因引起。 群体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 引起物种灭绝,但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 威胁很小。
P92活动 1.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已超过自然界自 我调节能力,成为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 因素之一,自然环境正以人类未能预知方式 发生着变化。①图中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 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 出来的废矿石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 会造成污染。
三、走向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 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原则
1)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 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 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相互关系
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 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 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经 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 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 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 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 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 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 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 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 经济系统 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 应。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文化水平 D、经济水平
【课堂测验】
A 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文化水平 D、经济水平
【课堂测验】
2、“愚公移山”的故事、“都江堰”工程、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分别 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
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社会公害
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危及人类生存
4、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
人口激增

资源短缺 问题 益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
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社会公害
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危及人类生存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下列说法反映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定胜天】
2、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3、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下列说法反映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定胜天】
2、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天人相关论】
征服自然
谋求 人地协调
1、崇拜自然:
1、崇拜自然:
制约
1、崇拜自然:
制约
1、崇拜自然:
制约
2、改造自然:
1、崇拜自然:
制约
2、改造自然:
思想:天命观、有神 论,保护生物、因地 制宜。
1、崇拜自然:
制约
2、改造自然:
思想:天命观、有神 论,保护生物、因地 制宜。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破坏
3、
主 要 环 境 问 题 的 分 布 特 点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城乡差异 地 域 性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资源带来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
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 国家差异
全 球 性
发展中国家人口与发展双重压力,发 达国家工业转移,问题较严重-----主要 是生态破坏
工业 文明 时期
很大 提高
人类大规模的开 发利用资源,与 环境的对抗性明 显增加
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 模的开垦耕地,使森林 和草场遭到破坏,农田 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极大的 提高
人类试图成为 人类改造自然的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 自然的主宰 能力不断壮大, 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从环境中获得越 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 征服自然 来多同时排放大 步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环境污染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 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 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 恶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主要表现
具体方面
原因(来源)
工业“三废”、农药排入大气 工业“三废”、农药排入江河湖海 工业“三废”、农药排入土壤 来自生产、生活 来自交通、工厂 来自放射性物质
3、环境对人类有反馈作用
反 馈 作 用
1
2 、 环 境 问 题 及 其 产 生 的 主 要 原 因
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自身及其替 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生态 破坏
2、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 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 酸雨等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011上海单科,15-16)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 虽少,但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 4.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 臭氧层能够 (B) A.降低大气温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5.据观侧,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 地方出现在 (C)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本题反思总结
崇拜自然
人 地 关 系 历 史 演 变
地理环境 决定论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环境问题的机制、表 现、地域差异
人定胜天论
人 地 关 系 思 想 的 历 史 演 变
人地协调发展
可持续 发展论 原基 则本
内 涵
【目标达成练习】
(2012浙江文综)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 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 氧化碳排放。完成下题。 1.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40%~50%。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B)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 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 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对话与评价】 【合作探究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对点训练1(2012· 大纲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下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 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 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 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人类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 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 要排放到环境中。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 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的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自己所处自然环境的认识,其发展历程漫长,大致可划 分为两个阶段: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和近现代的环境决定论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高,认为自身生活的环境是 由自然环境决定的。在这一时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他 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对 社会制度和文化产生影响。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认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环境因素决定了希腊各城邦的政 治制度和风俗习惯
全球合作与政策协同
时,智能化管理也将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
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各国政府将加强合作,
共同制定和执行环保政策,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将在推动环保事业方
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
-
谢谢您的 ·观看·
BUSINESS TRIP PROJECT PLAN
6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同时期,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大陆腹地决定论"。他认为,一 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对其政治和经济都有重要影响。如果一个国家控制 了大陆腹地,就意味着它拥有了控制欧亚大陆的权力。这一理论在当 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理论依据
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 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这个背景下,美国学者麦克哈根提出了生态 决定论。他认为,自然环境的演化决定了人类的起源和演变。在自然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如气候、地形、水文等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才能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 19 年到 12 年的 3 年间 , 42 52 0 哥伦布和麦哲伦环球航行 的成功, 在地理学的发展 中是一个转折
研 究的核 心。人 地 关 系随着社会 和 生成 力 的发展 而发展 ,先后 经历 了天命 论 、地理 环境 决
定论 、 然论 、协调 论等认 识阶段 。当前 , 地 关 系的协调论 已成 为全球 共识 。 或 人 关键 词 :人地 关 系;思想 演 变;地理 学 中图分类 号 :K 0 9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0 4 9 ( 0 7 0 0 4 0 0 9— 7 0 2 0 ) 2— 13— 3
的探讨 一直 是地 理学 的主题 , 可 以说 一直 是地 理学 研究 的核 心 。古往 今 来 的地理 学 家和哲 学家 大都 也
对人地关系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从远古到现在 ,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 、 现代 地理学三个阶段。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也从天命论 、 地理环境决定论 、 或然论到人地关系协调论不停 地变化。可以预言, 未来的人地关系思想仍将会变化 。 本文主要对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作了概括性 的 阐述和评价。旨在理清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脉络 , 更好地认识 、 理解地理学这门科学的发展 , 以期能
中 占统 治地位 。中国杰 出的哲 学家老 聃 ( 元前 50—50 就 认为 : 人法 地 ,地法天 , 公 8 0) “ 天法道 , 道法 自
然。” 孔子说 : 畏天命” 《 “ 。 诗经》 中关于 日 、 食 月食 、 地震的记载, 殷代甲骨文中有关气候 、 收成的 b 辞, 都可以看出那时听天由命的不可知论色彩… 。 天命论 的人地观在古代欧洲 同样盛行。 在欧洲人看来 , 是上帝创造 了“ 地球” 和人类, 人生活在上 帝 的掌 管之下 。泰 勒斯 ( 公元 前 64— 4 ) 为“ 球 ” 2 57认 地 是上 帝 用水 创 造 出来 的 ,“ 球 ” 漂浮在 世 界 地 是
规律。 古希腊学者希波革拉第( 公元前 40 37 在其著作《 6 — 7) 论空气、 水和地方》 中也论述过不 同地方
的人 , 会形成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人生 , 也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意味。 但是 , 他们的思想 在当时太超前 了, 大多数人根本接受不了, 因此 只能被淹没在天命论的汪洋之中。
收稿 日期 : 0 6—1 1 20 男 , 南范 县 人 , 朱 17 , 河 硕士研 究生 。
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中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 , 这里 的 “ ” 人 是指 社会 的人 , 指一 定生 产 方 式 下从 事 各 种生 产 活动 和社 会 活 动 的人 , 指有 意 识地 是 是 同自 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 的人。 地” 是指与人类活动紧密联系的 , “ , 有机与无机 自 然界诸要素 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 , 也指在人的作用下 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社会地理环境…。 对人地关系
维普资讯
洛阳师范学 院学报 2 0 0 7年第 2期
人 地 关 系 思 想 的 演 变
朱腾 刚
( 河南大 学环境 规划学院 , 河南开封 4 50 ) 70 0

要 :人地 关 系在地理 学 中是 指人 类社 会 和人 类 活动与地理 环境之 间的 关 系, 地理 学 是
其实 , 古代的人们也提出了不少先进的人地观。 礼记 ・ 《 王制》 篇中说 : 广谷大川异制, “ 民生其间 者异俗H 。 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 了不 同的人生现象 , ]” 有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意味。 哲学家苟况
( 公元前 32— 3 ) 7 28 的思想则更先进 , 他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 认为人应该掌握 自 “ , 然规律 , 利用 自然
思想 是 《 经》, 圣 并在 中世纪达 到 了鼎盛 。当教 会 统 治 了国家 的 时候 ,其 他 思想 被 排斥 、扼 杀 。哥 白尼
维普资讯

14・ 4
洛 阳师范学院学报 20 年第 2 07 期
直到临终的时候 , 才鼓足勇气出版了他伟大的著作《 天体运行论》 。
洋 上的一 个大 岛 。这可能 是欧洲关 于“ 地球 ” 源 的最 早 的猜测 。泰 勒斯 的学 生 阿拿 克斯 蔓 德 ( 元 前 起 公
60— 4 ) 1 56 后来 大 胆提 出宇宙的形成 根本 就没有 什 么 上帝 的干 预 ,“ 地球 ” 自由地 悬挂 在 宇宙 中的 一 是
个圆柱体。可是他的想法是缺乏根据的 , 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并 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多德先后 提 出了地球是球形的, 这一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 但仍是最大胆的猜测。 在欧洲 , 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
态 。对于周 围可 以感知 的高 山 、 河流 、森林 、草地 、湖 海 洋 等 自然 世界 ,人们不 知其 何时存 在 、从 白、
何而来 ; 对于山崩 、 海啸、 地震等 自 然现象更是感到神秘 . 脑海 中充满了敬畏和猜测。 在中国古代 , 人 们敬山神、 祈河神的现象普遍存在 , 人们认为存在神灵在看不见的地方统治着 自然 , 也统治着人。因 此 , 们感 觉 自己受制 于 自然 。 随后 的社 会 中 , 管生产 力 有 了一定 的提 高 , 们对 周 围的环 境 也 人 在 尽 人 有 了更 多认识 , 是仍然不 能有更深 的理解 , 但 再加 上 统治 阶级 的 的理论 需 要 , 命 论依 然在 人们 头 脑 天
对地理 学科未来 的发展作 出一些展 望 。
1 人地关 系思想 的天命论
在地理大发现以前的古代地理学时期 , 天命论的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这种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社 会 生产 力 的落 后是 密不可 分的 。 隶制 以前 的社会 , 奴 人们 基本 上仅 处于 认识 和探 索 自身生 活环 境 的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