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社会主义的波兰道路的启示——以政党执政规律为视角
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四校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政治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政治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2、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用黑色的水笔书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某同学阅读新闻报刊时,摘抄了以下材料(见下图)。
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使无产阶级实现理想的道路豁然开朗。
工人运动经过几十年的比较和筛选,最终把自己的阶级委托书交给了这个彻底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
①细致规划了无产阶级发展过程及方向②照亮了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自身的道路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④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 文化艺术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下列讴歌时代的歌曲,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在希望的田野上》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③《北京的金山上》④《放歌新时代》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把翻身农奴的心照亮,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中国进入新时代,梦想开花,小康结果,复兴号穿梭幸福往来A. ②①③④B. ③②①④C. ②③①④D. ③①②④3. 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普遍性,但从不排斥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所面对的各个国家都是具体的,或者说是“本土”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坛的贺信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在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
”这一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
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时代化需要( )A. 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B.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C. 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获得人民支持和认同D. 与“两个维护”和“四个意识”相结合,筑牢党执政的群众基础4. 近年来,贵州、安徽、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积极开展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探索,将“四荒地”等资源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扶贫资金等转变为集体成员股份,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收益;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通过物业经营、抱团联合等方式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
西欧社会党主要理论创新之解析

西欧社会党主要理论创新之解析张才国第三条道路“作为当代西欧社会党应付时代问题的一种政治纲领和政治理论,它对很多问题作出了新的思考和判断。
西欧各国社会党力图通过理论革新来摆脱困境,在政党政治的背景下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
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西欧社会党的理论创新。
一、超越左与右的政治立场自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治思想一直是在左与右二元对立的框架内展开的,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必须以阶级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用带有强烈阶级特征的口号和纲领来吸引选民的支持。
然而,今天西欧社会党明确表示自己既非左派,也非右派,试图在超越二者的基础上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社会党政治立场的这种转变表明,政党政治、阶级政治已被”超阶级“、”超越左与右“等新的概念和立场所取代,阶级政治正在过渡到”后阶级政治“。
“第三条道路”作为西欧社会党的纲领和路线,就必须关注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更多地争取选民的支持,使社会党能够在国家的大选中取得胜利,成为执政党,否则,“第三条道路”理论就无法付诸实践,只能成为毫无价值的空谈。
在社会阶级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今天,社会党必须通过改革和调整自己的纲领,来扩大自己的政治基础。
在“阶级政治”格局中,社会党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和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反映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弱势的社会阶级的自由、平等与和平的愿望,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中资本的力量决定一切的状况,因此,它得到了中下层人民的广泛支持,在战后普遍要求和平、民主与经济繁荣的资本主义环境中能够获得阶级政治斗争的胜利。
但是,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民主党的选民基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西方国家是传统的工业化国家,产业工人阶级在整个社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构成了社会党选民队伍的稳定的基础。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给西方的传统产业结构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一方面,传统产业工人的数量正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中间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加,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干部学习讲稿:社会主义波兰的历史_

干部学习讲稿:社会主义波兰的历史干部学习讲稿:社会主义波兰的历史郇雷中央党校科社部博士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们主讲的题目是社会主义波兰的历史。
导言:波兰简介首先跟大家简介一下波兰的基本状况。
波兰是一个中欧国家,面积为3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800万左右,波兰在地理位置上靠近两个大国,东部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相连,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接壤,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北面濒临波罗的海。
所以我们可以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波兰实际上是处于德国和前苏联之间的一个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缘政治使得波兰在历史上具有非常坎坷的经历。
波兰作为一个国家他的黄金岁月是在16世纪时,当时波兰与立陶宛合并组成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欧洲的一个大国。
17世纪1683年,波兰国王率骑兵击退了进攻奥地利的土耳其军队,保护了欧洲的完整,这场战争史称维也纳之战。
波兰政权是半联邦半贵族式共和,史称第一共和,首都也迁往华沙。
在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中,贵族势力的增强与内部动乱削弱了国家的总体实力,导致了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俄罗斯、普鲁士以及奥地利对波兰的三次瓜分。
1795年,波兰亡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革命、德奥战败使波兰的三个宗主国先后崩溃,根据凡尔赛条约,东欧一大批国家纷纷独立,被瓜分长达123年的波兰宣告光复。
被称为“波兰拿破仑”的社会党人毕苏斯基从德国监狱回国当选为国家元首。
1920年苏波战争爆发,托洛茨基领导的苏俄红军直逼华沙城下,被毕苏斯基领导的“民族军”重创,同年波苏签定“里加和约”,历史上属于波兰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今乌克兰西部的里沃夫等5州)重归波兰。
这里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波兰跟两个大国德国和苏联在历史上的一些恩怨。
首先我们来看波兰跟德国之间的历史矛盾,这就涉及到著名的但泽走廊问题。
因为我们知道在地理位置上波兰跟德国是相邻的。
同时波兰与西邻德国也因“但泽走廊”等历史悬案关系紧张。
但泽即今天波兰的波罗的海港口格但斯克,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波兰复国,凡尔赛条约规定旧普鲁士所属波罗的海沿岸大部分地区仍归德国,而波兰有一条狭长的领土通向波罗的海,使波兰拥有出海口。
东欧剧变感悟800字

东欧剧变感悟800字苏联东欧的演变, 是他们本国社会主义历史的严重倒退, 也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的最大的挫折。
苏东演变的惨痛现实, 却使全世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者和广大人民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锻炼, 并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极其宝贵的历史教训, 将促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新路。
第一, 坚持社会主义, 必须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从苏联东欧的经验教训看, 判断一种体制模式是否符合国情的标准主要是: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二, 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现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进人社会主义, 但是, 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过程却是不可超越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
如果生产力不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 社会主义优越性就会丧失最根本的经济源泉。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 都不能动摇和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教育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之本, 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努力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第三,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实现经济运行的市场化。
要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经常改革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 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四, 必须切实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苏联的国家机关大致可分为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它们分别代表着相应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
波兰改革历程及启示

波兰改革历程及启示2004年3月13日,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科勒德克(Grzegorz W. Kolodko)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做了题为“波兰十五年的市场化与民主化艰难历程――对中国的启示”演讲,其中科勒德克教授结合他参与有关部门政策制定、从事科学研究以及在国际组织工作的丰富经历,阐述和分析了波兰十五年改革历程。
下面是他讲演摘要和问答内容。
波兰改革与中国改革有三点不同。
第一是波兰改革以1989年为清晰的分界点,最有革命性的变化是开始了政治制度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与政治制度转轨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是保持基本制度不变而进行的经济改革,政治制度转轨则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新制度转变。
换句话说,波兰与中国的不同首先在于,波兰许多经济改革从60、70年代就开始了,1989年后是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改革并举。
我始终坚信,如果改革措施能得到合理设计,民主化改革与市场化改革是可以相互协调的。
民主政治在长期是支持市场经济制度运行的,因为民主政治可以有效纠正和制止错误的经济政策。
如果经济政策效果不好,制定该政策的政治家就很可能在下次选举中落选或通过其他机制被更换掉。
但波兰这15年改革历程也表明,在短期民主政治可能会给经济改革包括经济政策的制定造成许多困难。
第二点不同在于1989年后西方国家对波兰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波兰在70、80年代就开始了市场化改革,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引入了一些市场机制。
尽管不允许资本自由流动,不允许自由贸易、不允许外国货币自由兑换,但允许接受一些外国直接投资。
我们通过外国政府的担保从外国银行获得的以及其他途径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改进了管理,引进了先进技术。
我们还希望这样可以提高工业生产,通过促进出口来偿还外债。
但事实并不如愿。
八十年代末波兰外债余额接近400亿美元。
在外债强大压力下,向市场经济进一步改革呼声越来越强,在关于债务重组的谈判中,西方国家提出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我们首先朝市场化和自由化方向深化改革。
爱因斯坦: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

爱因斯坦: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作者:习氏春秋发布时间:2015-05-17 22:34:01 来源:民族复兴网字体:大 | 中 | 小爱因斯坦: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原编者按】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物理学自此开启了新的纪元﹐举世无不推崇他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但鲜为人知的是爱因斯坦自青少年时期始﹐终其一生都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他除了孜孜于科学研究﹐对人类的命运也无时或忘。
尤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深为忧惧在科学昌明下﹐战争恐有毁灭人类文明之虞。
1932年7月30日他致函著名的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商讨消弭战争之道。
信中痛责各国垄断政治﹑经济权力的一小撮统治阶级利欲熏心﹐为了一己的私利与权位而不惜发动战争﹐以万民为刍狗。
二战期间﹐他旅居美国﹐却因他思想左倾并参与了左派的反战和平集会﹐美国联邦调查局自1940年始﹐便严密监视他的言行。
到他逝世﹐FBI监视他的档案材料累计达数千页之多。
1947年﹐当爱因斯坦知悉他遭到FBI监控后﹐深表失望地说﹕“我之所以选择美国﹐是因为我听说这个国家有充分的自由。
我选择美国作为自由的国度﹐实际上犯了一个错误。
这个错误﹐我终生无法弥补。
”本文是爱因斯坦在1949年为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刊物《每月评论》﹙Monthly Review﹚的创刊而作。
文中详述了他主张社会主义的理由﹐后收入1950年出版的晚年文集﹕《Out of My Later Years》。
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认为“社会主义是由一个社会——道德的目标所指引的。
然而﹐科学无法设定目标﹐更无法把目标浸润于人类心中。
科学最多能提供达成某种目标的手段。
”他因此告诫:“不要过于高估科学与科学方法﹔我们切莫以为﹐对于影响社会组织的问题﹐只有专家有权表达他们的看法。
”这句话应该适用于今天所有社会问题的讨论,包括粮食安全问题、转基因技术的问题。
原文:以一个并非经济与社会问题专家的人来表达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恰当吗﹖我有许多的理由认为这并无不当。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检测题(解析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选择题1.一百多年前的一场世界战争,“令全欧洲的希望消失了。
这是欧洲一场野蛮兄弟的杀戮,欧洲没有哪个国家是这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
下列战役发生于这场战争中的是()A. 凡尔登战役B. 莫斯科保卫战C. 斯大林格勒战役D. 诺曼底登陆2.(2014·日照)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最终引爆了“火药桶”的“火星”是()A. 三国同盟建立B. 三国协约建立C. 萨拉热窝事件D. 凡尔登战役3.1917年,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是()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列宁D. 斯大林4.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的既存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探索是()①走城市夺取政权的道路②实行新经济政策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政策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 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②④5.右边这张签署《凡尔赛和约》的照片中,不可能有哪一人物( )A.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B. 美国总统威尔逊C.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D. 苏俄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6.1921年,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与此有关的是()A. 新经济政策B. 斯大林模式C. 赫鲁晓夫改革D. 戈尔巴乔夫改革7.一个苏联工人说:“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这段话突出地反映了()A. 战时共产主义存在严重的弊端B. 新经济政策不再适应当时的国情C. 斯大林体制伤害了群众的积极性D. 苏联群众的觉悟和素质普遍偏低8.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用它作为自己建立政权的指导思想。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A. 英国宪章运动B.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C. 俄国二月革命D. 俄国十月革命9.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波兰 社会主义改革与经济转型分析

第三次改革:“大经济组织”体制改革
主要内容:
• 在试行新经济财政体制的单位,中央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仅限 于下列三个方面:
1、出口商品的销售值; 2、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应额; 3、投资的最高限额。 • 联合公司等大经济组织在投资、工资就业、定价等方面享有充
分的自主权。新经济财政体制的基本原则是,把类似净产值的“ 增产值”作为确定企业工资基金的基础;把利润作为计算企业发 展基金和领导干部奖励基金的基础。
• 由于改革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党内和社会上反 改革力量未被消除,改革派难于争取到群众,结果初步的改 革措施未能全面贯彻。
• 1959年底,改革最终失败。
第二次改革:哥穆尔卡的再次改革
改革重点:
• 进一步减少指令性指标,突出盈利指标的作用; • 建立自负盈亏的联合公司,来领导一组同类企业; • 把国家投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收取固定资产使用费; • 加强计划的科学性; • 重视使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 • 放松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准许少数有条件的工厂进行外贸活
• 但在此后的经济转型中,农民党却成了最为“保守”的力量。它不 仅转而与左派结盟,反对实行激进改革的团派政府,甚至比左派 (“前共产党人”组成的社会民主党)在经济问题上更为“守旧”, 特别倾向于经济保护主义。
1、波兰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
➢ 团结工会的影响
• 团结工会所代表的产业工人组织程度高,剧变前,工会是颠覆旧 体制的主要力量,但到了经济转型时期,工会力量的强大却使得 转型中的博弈过程变得极为复杂。
2、波兰经济转型的历程
1989年的波兰,经济形势严峻,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高达 2000%,GDP下降,外债高达490亿美元,国家几乎丧失支付能 力。
同时商品极度匮乏,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人们购物排队时间越来 越长,整个经济失去了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启 示
— —
以政 党执 政规 律 为视 角
Th l h e m e to h o ih Ro d t o i l m : e En i t n n ft e P l a o S c a i g s s
Fr m h r p c i e o e La o v r i g Po i c l a t s o t e Pe s e t ft w fGo e n n l ia ri v h t P e
李斌 L i i n B
( 商洛学 院 , 洛 7 6 0 ) 商 200 S a g o n e i ,h n l 2 0 0 C i ) h nl i r t S a g o 6 0 , h a u U v sy u7 n
摘要: 从政 党执 政规律 的视 角 , 考察 战后 初期 波 ̄ xA 党“ 内派” 出并付 诸 于 实践 的波 兰道路 , 以获得 一些有 益 的启示 。 -. 国 提 可 这就 是执 政党 应 坚持 走 适合 本 民族特 点 的发展 道路 , 政 党要 实行 符合 具体 国情的政 党体 制 , 执 执政 党确 立 的所有 制 结构要 适应 生 产 力的发 展 水 平 , 政 党要 执 始终 代表 最广 大人 民的根本 利益 。
中图分类号 :0 D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0 6 4 1 (0 0)2 0 3 — 3 10 — 3 12 1 2 — 2 4 0
尔 卡认 为 , 兰 工 人党 走 向 共 产 主 义 的 方 式 应考 虑这 个 国 家社 会 结 波 政党执政规律是指 , 政党在控 制和 行使 公共权 力过程 中必须 构和经济结构 的特点[ “ 执 8 我们选择 了波兰 自己的发展道路 , 1 。 我们把 [第 3 。 以和 平 的 方式 走 向社 会主 义。 的 党 遵循 的 、 映政 党 政 治 本 质 和 必 然性 的法 则 和 客 观 要 求l 只 要是 执 它 称 之 为人 民 民主 道 路 ”1 三 , 反 l 1 。 政党 , 其在行使权力的过程 中, 一定要遵循而 不能违背政党活动 总书记哥穆 尔卡 多次强调 , 就 社会主义在波兰的实现将 是以循序渐进 的客观规律。事实上 , 遵循执政 规律 、 娴熟地把握执政规律 , 是执政 的 方 式 。 指 出 , 果 民主 的 人 民 力量 团结 一 致 , 且 坚定 社 会 主 义 他 如 而 党 提升 执 政 能 力 和 巩 固执 政 地 位 的 关 键 。 否 则 , 政 党 就 有 丧 失政 信念 , 执 那么以“ 社会 变革渐进 发展和逐 步演变 的道路过 渡到社会主 权 的危 险 。 义 制度 将 是 完 全 有 可 能 的 ”。 四 , 不 机 械 地移 植 外 国模 式 。 兰 网第 绝 波 解放前后 , 波兰工人 党领 导层中的 “ 国内派” 提出 了“ 向社会 工人党明确地提 出绝不照搬外 国模 式。 通 党的主要领导人曾阐述过这 主 义 的波 兰 道 路 ” 简称 “ 兰道 路 ” 有 关 党 的领 导 人 对 于波 兰道 路 样 的 思 想 , 波 兰道 路 “ , 波 。 即 不是 要 建 立 或 者模 仿 任 何 外 国 的模 式 ”。 L 对 9 I 的探索 党内关于波兰道路 的争论p 、 i 以及波兰道路的历史命运 于苏联模式 , p 哥穆尔卡强调 , 鉴于 “ 阶级 力量 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决定 等 问题 , 内学 术 界 已经 有 丰硕 的研 究 成 果 。 国 然而 , 门 从政 党执 政 了波 兰 与俄 国 的 发展 道 路 存 在 根 本 的 区别 ” 专 ㈣,所 以 ,波 兰 工 人 党 “ 规律的视 角 ,系统地考察和探讨 波兰道路的启示 的论著 却十分鲜 走 向 共产 主 义 的 方 式应 无 需 仿 效 苏 联 的 办 法 ”1 总 之 , 兰 道 路 实 [ 8 。 波 见。有鉴于此 , 本文拟初步讨论这个 问题 ,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 并求 际上是一条经由人民民主和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人 民民主道路。 教于 各位 方 家 。 从政党执政规律的视 角来看 , 其基 本思 想就是要建设具有波兰特色 1 执政党应坚持走 适合本 民族特点的发展道 路 的社 会主 义 。 马克思主义一直 强调 ,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的实际运用 ,随 “ 当 时 , 英 和 苏 联 的 同盟 关 系 尚 存 , 波 兰 和 东 欧 其 他 国 家 的 美 在 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也就是说 , [ 5 3 在实现社会主 发 展 道 路 方 面 互 有 妥 协 , 方 “ 没 有 严 格 要 求 东 欧 国 家 必须 建 立 双 并 义 的过 程 中 , 产 党一 定 要 把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的 普 遍 原 理 与 本 国 的 实 同 自己一致 的社会制度”1 共 [。这就给波兰工人党选择植根于本 国实 1 1 践相结合 , 坚持走符合 本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实际就 际的社会主义道 路提供 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从 国内条件看 , 战后波 是共产党应该遵循 的一条执政规律。 兰人民渴望和平 ,波兰工人党 的政治地位和社 会影响力还 不够 稳 14 9 3至 14 9 8年 , 兰工 人 党 领 导 层 中 以党 的 总 书记 哥 穆 尔 卡 固 , 兰其 实 不 具 备 社 会 主义 革 命 的 条 件 。 么 , 波 波 那 以人 民 民主 制度 为 为代 表 的 “ 内派 ” 索 的 “ 兰道 路 ” 国 探 波 ,实质 上 是 党 尝 试 着 把 马 克 基础, 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途径 的确很适合波 兰的国情。 然而 , 随 思主 义 的 普 遍原 理 与 波 兰 的具体 国 情相 结合 , 求 一 条 适 合 波 兰 民 着 冷 战 的 爆 发 和 美 苏 对 立 的 日益 加 剧 , 联 扎 紧 了在 东 欧 的 “ 寻 苏 篱笆 族 特 点 的 社 会主 义发 展 道 路 。 墙” 。像 东欧 其 他 国 家 共 产党 的领 导 人 一 样 , 兰 工人 党 屈 从 于 、 波 或 波 兰 道 路 有 四个 突 出的 特 点 。 第 一 , 终 坚 持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是依 附于苏联的强大压力 , 始 被迫在波兰移植 了苏联模式。 这样 , 自 走 的指 导 , 社 会 主 义作 为党 的奋 斗 目标 。 哥 穆 尔 卡 认 为 :马 克 思 主 己 的发 展 道 路 的 尝试 就 结 束 了。 把 “ 义理论是我们行动 的指南 , 而绝不是教条” 0 。8 年代任波兰统一工 苏 联 模 式在 波兰 的全 面 推 行 , 曾经 使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取 得过 一些 人党 中央第一 书记 的雅 鲁泽尔斯基也认 为 , 当时波兰 工人 党“ 把马 成就。 但长时段来看 , 弊大于利 。 波兰统一工人党执政 的 4 年 当中, 5 克思列宁主义 的普 遍原理 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规律 同 民族传统和 民 波兰发生 了激烈且频繁的社会危机和动荡 , 其他东欧国家无出波兰 族特��
r l g p r o e tb i h w e s i t cu e t d p o t e lv l o e eo me to r d cie fr e , h ui g p r s aw y e rs n h u i a y t s l h te o n rh p sr tr o a a tt h e e fd v lp n fp o u t oc s t e r l a t mu tl a s r p e e tt e n t a s u v n y
fn a e t t et o t ew e i a r y f e p . u d m na i e s eo r hl n m j i o l ln r s f h v m g o to p e 关 键词 : 波兰道 路; 政 党; 政规 律 ; 执 执 启示
K e r s hePoih r a os caim ;h u ig p ry;o e i a e lg tnme t y wo d :t ls o d t o il s te rln at g v r nglw; nih e n n
Absr t tac :Frm h e s e tv ft e lw fg v r i g p l ia ate O su y te Poih o d t o il m h tt e naina r u o t e p rp c ie o h a o o en n oi c lp rist t d h ls r a o S cai ta h ” to lgo p”o h ls t s ft e Poih W o k r"Pa y ma e a d p no p a t e i h al o t r, e s o l e o s flis rto s r es t r d n utit r ci n te e ry p s—Wa W h ud g ts me u eu n piain .Ths i he rln a y s o l d e e t h c i st u ig p r h ud a h r o t e t c a a trsisfrte d v lp nto h aina o d,te r ln a y t o l t p cfc c n t n o i lme he p ltc lp ry s se h rce itc o h e eo me fte n to lr a h u ig p r o c mp y wih s e i o dio s t mpe ntt oiia a y tm,t t i i t 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