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2013秋《学前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考形成性考核二答案

国开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考形成性考核二答案"试题1:健康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以下不属于这三个要素的是()。
A. 精神健康B. 心理健康C. 社会适应能力D. 躯体健康"标准答案1:精神健康"试题2:以下不属于促进学前儿童大脑发育的措施是()。
A. 保护“胎儿脑”B. 刺激“敏感脑”C. 收益“运动脑”D. 营养“幼儿脑”"标准答案2:收益“运动脑”"试题3:以下不属于脑科学最新研究方向的是()。
A. 保护脑B. 理解脑C. 模拟脑D. 运用脑"标准答案3:运用脑"试题4:婴儿在出生的头3个月内,每天体重增加()左右。
A. 500克B. 50克C. 25克D. 10克"标准答案4:25克"试题5:由大肌肉控制的动作,包括四肢及全身的运动,如坐、爬行、站立、跑步、跳跃和器械运动等,称之为()。
A. 粗大动作B. 器械型运动技能C. 精细动作D. 开放型运动技能"标准答案5:粗大动作"试题6: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永久存在的无条件反射动作的是()。
A. 吞咽反射B. 眨眼反射C. 巴宾斯基反射D. 呼吸反射"标准答案6:巴宾斯基反射"试题7:2岁前婴儿的直观行动思维使得他们的动作具有一些特点,以下错误的表述是()。
A. 动作无计划性B. 动作停止思维停止C. 动作有试误性D. 精细动作发展迟缓"标准答案7:精细动作发展迟缓"试题8:每个新的动作技能都是一种建构,当婴儿主动把已有动作技能重组为更为复杂的新动作系统时,这种建构就产生了。
以上理论属于()。
A. 成熟论B. 动力系统理论C. 经验论D. 遗传论"标准答案8:动力系统理论"试题9:()只能适应固定不变的环境。
A. 无条件反射B. 反射C. 条件反射D. 刺激"标准答案9:无条件反射"试题10:抱着婴儿直立,当其双脚接触到平面时,会出现像走路一样的迈步,被称之为()。
儿童心理学形考练习册答案

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期末考试的4个题型:1、选择题8个,每个3分,共24分;2、概念题4个,每题5分,共20分;3、简答题4个,每题10分,共40分;4、论述分析题1个,16分◇期末考试占总分比例的70%◇注:论述分析题给出的是答案主干,答题时自己可适当展开一些;作业1第1—2章一、概念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就是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P32、婴儿传记——研究者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把这些资料出版,这种方法开创了对儿童发展系统、科学的研究;P6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P16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P15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P27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P277、认知结构或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P29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顺应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同化及顺应是两个互补的过程,二者的平衡与失衡,促成了认知结构的发展;P299、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P31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二、简答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P3答:研究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2、中世纪以前的儿童观是什么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什么时间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哪些P5、P6答:中世纪以前,人们多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小型成人”;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期;代表性的儿童观有:夸美纽斯适应自然的原则;洛克的“白板说”、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3、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P6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三个理论成为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4、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P7答:1儿童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3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4儿童具有主体性;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发展潜力;6幼儿才能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7儿童本质是积极的;8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9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10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建议:记忆5条即可5、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P8答: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是:遗传和环境哪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三、论述分析题1、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环境只能支持他们的成长,所以,她为孩子提供温暖、宽松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他们特长的条件和机会,但很少强迫或监督孩子;请分析这位母亲对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P9答:这位母亲是遗传决定论者,认为遗传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由基因决定;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是辅助性的;因此这位母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并不强迫和监督孩子;2、如果研究者试图研究经历了父母离异的5岁儿童的想法和感受,什么样的方法将最为适用为什么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儿童的发展答:1观察法、临床法和个案研究法较为适用;2因为观察法在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研究者可借助自己的感官,也可借助于仪器设备如摄像机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观察;临床法与访谈法相似,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并用;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3此外,其他方法还有调查法、测验法、心理物理法等;3、请列举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答: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埃里克森更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2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华生,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斯金纳,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班杜拉,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3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以发生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心理认知发展理论,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信息加工理论,计算机使用详细的数学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心理学家产生了将人类大脑看作信息流动的符号操作系统的观点;维果斯基,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认知成熟,儿童与成人或年长伙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4社会生态系统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作业2第3—4章一、概念题1、气质——是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P392、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P403、阿普加量表——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P524、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这个过程就是髓鞘化;P575、补偿性生长——营养不良的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P66二、简答题1、简述遗传力及其研究方法;P38答:遗传力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些特征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率;两种方法:选择性育种及家谱研究;2、简述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分娩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P43、P47、P48答: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270天左右,其间,受精卵不断地自我复制,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分娩过程有三个阶段:宫颈扩张与收缩;胎儿娩出;胎盘娩出;可能的并发症:缺氧、早产、足月低体重儿;3、简述新生儿的反射;P49答:在新生儿的反射中,有些反射具有生存和适应价值,如,眨眼反射能在强光下保护婴儿的眼睛;吸吮反射可以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等;还有一些原始反射没有适应性价值,如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逐渐消失; 4、简述神经元的分化、突触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的含义;P57答:婴儿的大脑生成了大量额外的神经元和突触联系,来接受各种刺激;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联结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将失去其突触,以备将来弥补大脑损伤和支持大脑发展新的技能;5、简述各脑区的成熟顺序、大脑偏侧化与用手偏好的形成;P58-59答:各脑区成熟顺序是自下而上的:从枕叶、颞叶开始到顶叶,最后是额叶;偏侧化: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很大,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大脑右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左侧;用手偏好:在脑的偏侧化基础上,儿童逐渐依赖某一特定半球执行某种特定功能;在此基础上儿童形成了用手偏好;6、简述儿童身体生长发育遵循的原则和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P61、P63 答:原则: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不同步性:儿童身体各系统的发育略有不同: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都有自己惟一的、独特的发育曲线,生理系统的发育是一个不同步的过程;7、简述影响儿童身体发育的因素;P64答: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和激素、睡眠习惯、营养、疾病、受伤、情感;8、幼儿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正确地握笔写字,这一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P73答:三个阶段,1涂写;2模仿和临摹;3流畅书写;9、简述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儿童早期动作发展的个别差异;P69答:基本趋势:由上至下——头、颈、上肢的动作发展先于腿和下肢的发展;由近及远——近躯干的肢体动作先发展,远离躯干的手、腿等后发展;个别差异:动作发展早晚与早期运动经验有关;还有显着的性别差异;以及成人的鼓励、期望和榜样示范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三、论述分析题1、举例说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P42答: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少有三种方式:被动的互动、唤起性的互动、主动的互动;1被动的互动:是指环境如父母根据儿童的遗传特征为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包括父母为孩子提供的遗传基因,为他们提供的社会、情绪以及认知发展环境等;如爱运动的父母可能将此特征在遗传上提供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崇尚运动的家庭环境;2唤起性的互动:是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如爱笑、好动的婴儿所接受到的注意以及社会刺激,与闷闷不乐、消极被动的婴儿多;老师可能更喜欢漂亮的婴儿,而忽略长相一般的婴儿;3主动性的互动:是指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儿童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能适应、能胜任的环境,这也使在相同的环境中的儿童,各自拥有了不同的微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例如,有社交倾向的儿童,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来或到朋友家去,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而回避型的幼儿会主动避免大型的社交活动,选择自己单独进行的活动如搭积木,看书;2、尽管胎儿生长的环境与子宫外的世界相比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请问影响胎儿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P44答:1致畸因子;致畸因子指所有能对胎儿造成损坏的因子;常见的致畸因子包括一些药物,以及烟、酒精和一些辐射、化学污染;2母亲的其它因素;1母亲的疾病;疾病会改变母亲的生理状况,恶化胎儿生长的生理环境;2母亲的营养;营养良好的母亲在整个怀孕期内,健康状况比营养不良的母亲好,她们贫血、流产、早产等的机会也更小,胎儿发育更好,生出的孩子也更健康;3母亲的情绪压力;尽管母亲和胎儿之间的神经系统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母亲的情绪状态还是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3、9月份,年轻的芳芳老师刚刚接手一个“全托”的小班;她应该怎样安排孩子中午的午睡和晚上的睡眠请你给她一些建议;P64答:午餐后到午睡前这段时间,可以引导他们选择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看书、串珠子等,使孩子的大脑皮层逐渐进入抑制状态;卧室环境要保持安静,温度适宜,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以安定幼儿的睡眠情绪,使幼儿较快入睡;此外,在幼儿快要醒来时,播放舒缓的音乐也有助于防止幼儿突然醒来而引起的不快或惊吓;对于实在不想午睡的孩子,也不必勉强,可以允许他们躺一会儿,或在非睡眠区域安静地玩;至于晚上的睡眠,上述方法也适用;另外,建议在睡觉前安排一些睡眠“仪式”,让孩子睡觉前经常有顺序地经历一些相同活动,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知道“该是睡觉的时间了”;睡前千万不要让孩子情绪激动,否则孩子就很难安然入睡了;4、贝贝的妈妈想促进她3周岁的儿子动作能力的发展,而有人建议她让孩子背三字经;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请结合你学习“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发表你的看法或建议;P75答:1运动是实现动作发展的基本途径;儿童渴望运动,运动使儿童释放体能,心情愉快;所以,成人要多为孩子提供运动的机会;2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批评、挑剔孩子在运动或动作上的表现,那么就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孩子动作的发展;3目前,社会上过分强调儿童的符号能力及训练,反而忽视了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作业3第5—6章一、概念题1、视觉偏好法——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P802、视觉悬崖实验——吉布森等人精心设计了一种装置——视觉悬崖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P833、知觉整合能力——指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P834、幼儿的记忆策略——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P875、感知运动图式——指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P886、客体概念——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P917、单词句——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P1098、电报句——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如“我们跟狗狗一起玩”,会被幼儿表达为“狗狗玩”,因此,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P1129、妈妈语——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P122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同化与顺应;P88答:婴儿拿到什么东西都放在嘴里,这是因为他们把这些东西同化到了吸吮格式中,这就是同化;当孩子看到成人玩不倒翁,认识到可以用推的方式玩这个玩具时,下次再见到不倒翁,他就可能会试图去推它,而不是把它放在嘴里,这就是顺应;2、简述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P88-89答:共六个阶段:反射练习阶段、初级循环反应阶段、次级循环反应阶段、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三级循环反应阶段、心理表征阶段;3、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思维有什么特点P92答:特点为自我中心性、前概念性、泛灵论、直觉思维、分类能力;4、简述影响幼儿智力发展的因素;P102-103答:儿童早期经验会影响日后智力潜能;家庭环境的质量和特点起决定性作用;父母给予的关爱和温暖也是重要因素;5、举例说明词义的过度扩张、词义的过度缩小和语言的过度规则化;P112答:词义的过度扩张,即儿童扩大了单词的外延和使用范围例子参见P112;词义的过度缩小,是指儿童过于狭隘的使用某一词汇,缩小了单词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例子参见P112;过度规则化的现象,如“我大方,你小方”;6、举例说明母亲会有哪些方式对孩子不正确的言语陈述作出反应;P121答:有三种反应:1扩充;以某种纠正的或完整的形式复述儿童的陈述;2重新塑造;以某种不同的结构重新阐述儿童的话语;3澄清问题;表示听者没有理解该叙述,要儿童再次进行交流尝试;三、论述分析题1、8个月大拉拉饿了,妈妈还没回来,拉拉开始哭闹,爸爸就给她放了一首巴赫的钢琴曲,拉拉安静下来,可是3分钟后她又开始哭闹,爸爸就换了贝多芬的命运,拉拉又安静下来;请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概念解释拉拉的反应;P79-80答: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可能产生新的条件反射,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答题时请结合例子分析2、婴儿早期记忆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再认、再现是记忆提取的两种主要方式,儿童何时出现这些能力的要促进孩子的记忆能力,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你有什么建议P86-87答:1表现在:对刺激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条件反射和模仿行为;2再认在婴儿期就己经出现了,再现回忆是在两岁左右逐渐出现的;3学前儿童就已经出现了复述;到6岁时,重复才开始会对记忆产生作用;让6岁的孩子记住一个手机号码,他会不断的重复直到他认为他记住了为止;幼儿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语言材料较少;3、母亲:怎么又吵起来了你们俩不是争这个就是抢那个,一点都不大方;三岁:我不会抢;我大方,哥哥小方;五岁:只能说大方,没有人说小方;三岁:我大方;我的房好大好大;五岁:我的方比你的大;三岁:我的方更大;五岁:我的方最大;三岁:我的方最最大;试以这两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为例说明幼儿语言发展的几个方面;P106答: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惊人的语言知识和能力;1在语音方面,3岁的弟弟有了汉语语音的知识;他能熟练地把一连串的杂音,分析为有意义的信息;当他听到一个新词——“大方”,马上会重复为汉语语音的“大方”;2在语意方面,3岁的弟弟有断词的能力:他知道“大方一点”应断为“大方”,而不会是“方一”,又能够从上下文领悟到一个极抽象的概念“大方”是一种美德,还会使用“大”和“小”相反的含意,创作一个新词——“小方”;3在语法方面,3岁的弟弟还掌握了句型变化的知识:他知道如何表达“大、更大、最大、最最大”的层次;当5岁的哥哥把“方”用在“我的方比你的大”的句型中时,3岁的弟弟能进一步用“更”来回答,表示他了解前一句是比较的句子;4在语用方面,3岁的弟弟似乎了解妈妈的第一句话只是形式上的问句,不必回答,第二句才是反驳的重点;4、试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P118答: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从三个方面讨论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和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作业4第7—8章一、概念题1、移情——指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P1332、情绪理解——指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P1353、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P1364、情绪调节——是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P1385、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P1456、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P1607、自我认识——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P1628、自我控制——指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P1679、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P16510、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P172二、简答题1、移情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P133答:第一阶段,普遍移情,出现于出生后第一年;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的移情,在2岁左右出现;第三阶段,理解他人情感而产生的移情,,约在2~3岁产生;第四阶段,理解他人生活状况而产生的移情,是个体进入童年期后期才逐渐成熟的;2、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P135-136答:1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给予回应;2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解释发展略晚;3一岁半以后,婴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迅速发展;4幼儿在3岁之前很难正确地命名图片人物或木偶的表情,他们还是喜欢滥用“快乐”这个情绪标签;5除了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幼儿还能对身体动作所蕴含的情绪信息加以识别;6对混合情绪的理解在幼儿阶段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3、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P138-140答:1出生头几个月,照顾者调节着婴儿情绪的觉醒状态;26个月左右,婴儿对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开始发展;31岁以后,开始使用一些策略减少不愉快情绪;418-24个月,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此时,他们也开始能处理一些挫折事件;53-6岁的幼儿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已经能够使用很多策略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4、简述情绪表达规则;P141答: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社会成员要符合一系列的社会规范;根据这些规则,人们可预测别人的行为,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即使是学前儿童,在大多数情景中,也要求遵循这样的情绪表达规则,甚至要用不同的情绪来代替自己的真实感受;情绪表达规则有四类:①最小化规则;②最大化规则;③面具规则;④替代规则;5、依恋与日后的发展有何关系P153答:依恋是婴幼儿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非常稳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非常深远;首先,这种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是个体成人后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其次,依恋会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第三,依恋关系具有代际传递性;6、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为什么儿童的气质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第1至2章)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 4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1) 三、简答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Ø 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Ø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儿童心理学形考练习册答案

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期末考试的4个题型:1、选择题(8个,每个3分,共24分);2、概念题(4个,每题5分,共20分);3、简答题(4个,每题10分,共40分);4、论述分析题(1个,16分)◇期末考试占总分比例的70%◇注:论述分析题给出的是答案主干,答题时自己可适当展开一些。
作业1(第1—2章)一、概念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就是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P3)2、婴儿传记——研究者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把这些资料出版,这种方法开创了对儿童发展系统、科学的研究。
(P6)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P16)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P15)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P27)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P27)7、认知结构或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P29)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顺应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
同化及顺应是两个互补的过程,二者的平衡与失衡,促成了认知结构的发展。
(P29)9、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P31)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
二、简答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P3)答:研究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

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第一篇:《电大《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一.选择题1.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A.吉布森和福克B.皮亚杰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再认记忆D.重复记忆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
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抽象思维阶段D.具体思维阶段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A.皮亚杰B.吉布森和福克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A.动作B.表象C.语言D.形象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感知行动时期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2、纵向研究3、实证研究法4、横向研究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 把被研究者称为().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与()。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和()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和()两大类。
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2、试述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 分)1、直觉行动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3、记忆策略4、自传体记忆5、记忆恢复二、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39 分)1、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是()、()。
2、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的普遍原因。
3、对于婴儿来说()和()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4、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5、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6、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
7、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
8、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有重要联系。
9、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
10、尽力减少环境中的()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学前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3一、单项选择题1.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A. 前道德阶段B. 道德他律阶段C. 自律道德阶段D. 道德理想阶段2.在()阶段儿童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A.前道德阶段B.道德他律阶段C.自律道德阶段D.道德理想阶段3.道德两难故事法是谁研究时用的?()A.皮亚杰B.柯尔伯格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4.下面哪一阶段不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提到的?()A. 他律道德水平B. 前习俗水平C. 习俗水平D. 后习俗水平5.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6.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7.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8.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对道德成熟的影响。
A. 认知能力B. 智力C. 成熟D. 教养9.哪个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A.涂鸦期B.象征期C.联想期D.定形期10.下列哪类游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A.独自游戏B.平行游戏C.联合游戏D.合作游戏11.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是()。
A. 1岁B. 2-3岁C. 4岁D. 7岁12.角色游戏的出现主要在()?A.1岁B.2-3岁C.3-6岁D.7岁13.“江山移改,禀性难移”是指()具有不易改变的特性。
A.性格B.气质C.个性D.人格14.心理活动兴奋性高,不平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B.多血汁C.粘液质D.抑郁质15.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A.胆汁质B.多血汁C.粘液质D.抑郁质二、判断对错题1.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很大,当他们情绪发作时,大人可暂不予理采。
国开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

国开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作业4
1.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D.社会环境和教育
2.儿童的年龄越(),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3..哪一种感觉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
D.触觉
4.“视觉悬崖”试验说明了儿童已有了()。
A.深度知觉5.每听到这首歌,就会使我想起过去的一段经历,这是()。
B.再现
6.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B.榜样
7.象征性游戏的萌芽从( )开始。
.2岁左右
49.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等九个维度的心理学家是(B)。
A.马斯洛B.托马斯C.维果斯基D.罗杰斯
50.下列哪项不是自我体验。
(D)
A.自尊B.自信C.内疚D.自立
51.下列哪项不属于自我调控(D)
A.自制B自立C.自主D.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大2013秋《学前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电大2013秋最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一(选择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2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A)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出生后一年 C(出生起 D(出生后两年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 B(生后2个月 C(生后3个月 D(生后4个月(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8A(吉布森和福克 B( 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 B(无意识记忆 C(再认记忆 D( 重复记忆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
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 D.具体思维阶段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 A(皮亚杰 B(吉布森和福克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A(动作 B(表象 C(语言 D(形象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感知行动时期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5(在(A)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二、判断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置移动。
(错)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 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
(对)1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
(对)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对)7(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错)8(六七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
(对)9(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对)10(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
(对) 11(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
(错)12(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
(对)13(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对) 14(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息综合。
(错)15(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对)16(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先上下再左右,然后是前后。
(错) 17(六个月以前的婴儿以内隐记忆为主。
(对)18(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错)19(儿童的记忆以再认记忆为主。
(对)20(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一周内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
(错)三、问答题1、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学期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3、简述儿童大脑机能发展的主要表现阶段: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2)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
(3)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5、试述母亲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及如何做好优生。
胎儿的发展受母亲的年龄、自身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情绪和态度等因素影响。
在准备怀孕或怀孕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因素,做到优生优育。
(要求列出各因素的影响及如何去做)四、分析题材料: 红红易于察觉别人不易察觉的事情。
在实验中,两根铁丝本应是等长的,但实际上有极细微的差异。
先后参加实验的10个同龄小朋友,只有她一人注意到这个差异。
她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
有时其他小朋友凑过来玩,她也不说话,只是厌烦地把他们推开,更不易与陌生人接触。
她情绪不易外露,受到表扬时,也没有什么表示。
在幼儿园里遇到不高兴的事,可以毫无表情,但回家后对着妈妈哭。
她上课时很安静,总是一个姿势坐着。
吃饭时,不管饭菜多么好,从不见她大口吃。
2午睡时,她总是把衣服一件件叠好放在椅子上。
如果椅子稍歪一点,她要把它放正,还要看上几眼,然后才躺下。
起床时,穿衣动作也很慢。
根据材料描述请指出红红的气质类型,并谈谈研究儿童气质的教育意义。
她是偏于抑郁质的孩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气质的问题,它有类型的差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
也就是说,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其周围的成人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对抑郁质的儿童,则应注意发扬他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的自信心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2一、单项选择题1(在(B)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A(直觉运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2(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C)阶段,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3(“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A)。
A(自我中心 B.他我中心 C.自我—他我中心 D.超越自我中心。
4(“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B)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蒙台梭利 D(福禄贝尔5、婴儿能够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事情是在(D)。
A一岁左右 B 两岁左右 C 两岁半左右 D 三岁左右6((A)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A(微笑 B(哭泣 C(愤怒 D(张嘴7((A)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A.道德感B.理智感 C.美感 D.依恋感8(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B)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A.个性 B.气质 C.能力 D.性质9(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
这是因为他们缺乏(A)。
A(早期依恋关系 B(正常母爱 C(细心照料 D(必需的营养10(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处于依恋的(D)阶段,A(无分化阶段 B(低分化阶段 C(依恋形成阶段 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11(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A)A(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B(上下关系和水平关系C(垂直关系和横向关系 D(横向关系和水平关系12(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D)。
A.重复B.独白C.双人或集体独白D.命令13(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B)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
3A(年长同伴 B(教师 C(家长 D(其他同伴14(下列(D )不属于亲社会行为,A(谦让 B( 帮助 C(合作 D(攻击性行为15(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A)机制起作用。
A(奖励和示范 B(批评 C(教育 D(表扬二、判断对错题1(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忆的两种方法。
(对)2(幼儿只有机械识记没有意义识记,没有必要引导其进行意义识记。
(错)3(儿童很早就有具有很强的再认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再认能力逐渐被回忆替代。
(错)4(当遇到的任务难度提高时,儿童个体的再认能力明显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对)5(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
(对) 6(儿童自传体记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好,东方文化中的孩子比西方的儿童更喜欢谈论自己的感想和喜好。
(错) 7(幼儿在参观动物园后,要孩子马上说出看见什么,他们往往说不出多少,第二天却能说出来很多,这种现象可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解释。
(错) 8(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
(对) 9(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
(对) 0(随着抽象思维的萌芽,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理解事物的1相对性。
(对)11(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错) 12(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
(对)13(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叫做形式运算。
(对) 14(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对)15(内源性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错)16(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对)17(3-4岁儿童,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不愉快情绪的能力逐渐形成,哭泣现象开始减少。
(对)18(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情日益丰富。
(对) 19( 4-5岁的孩子会说“他今天得了颗小红星,所以很高兴。
”说明该阶段的孩子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
(错)20(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对)三、问答题1、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以无意识记忆为主;机械记忆和意义识记忆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并较多地运用机械记忆;再认好于回记忆;具有自传体记忆能力;有特殊的记忆恢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