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施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引言: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却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不准确、提问重复、提问方式单一等等。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1. 提问不准确:有些教师提问过于直接,答案可以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缺乏挑战性。
例如:“2加3等于5,对吗?”这类提问不仅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而且容易让学生陷入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
2. 提问重复:一些教师在提问时经常使用相同的问题,这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情绪。
例如:“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你还会做吗?”这类问题的答案并没有引出新的知识点,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问方式单一:很多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只采用口头提问的方式,这容易造成整个课堂氛围过于单调,缺乏互动性。
对于一些害羞的学生来说,直接回答问题可能会造成压力,影响他们的参与度。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1. 提问准确:教师在提问时应该避免直接性的问题,而是采用引导性的提问方式。
例如:“2加上几等于5?”这样的问题会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提问多样化: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方式,如选择题、填空题、开放性问题等,以供学生选择和回答。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多样性,让学生保持新鲜感,而且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提问方式多样化:教师可以在口头提问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多媒体工具,如投影仪、电脑等,进行图像式的提问。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让学生观察、分析,并通过回答问题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感受到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分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分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新课程的实施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紧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单一等。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一、问题分析1. 课程内容过于紧凑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逐渐丰富和拓展,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导致课程内容过于紧凑,学生难以掌握。
2.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新课程虽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由于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3. 教学方法单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解决措施1. 放宽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质量而非数量针对课程内容过于紧凑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质量而非数量。
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知识点,注重深度学习和实践应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精髓。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趣味性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趣味性。
比如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游戏或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在参与中愉悦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多样化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针对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三、解决策略1. 建立优化课程体系针对课程内容过于紧凑的问题,可以建立起一套优化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的主次关系和重点难点,精简课程内容,注重深度挖掘和应用。
2.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可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参与教师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意识,推动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师教学经验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缺陷,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技能,增强教师的数学知识储备,并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
二、课堂教学过于死板小学数学的教材相对简单,但教学过程却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缺少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案是在教学中增加教材之外的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通过游戏、互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重视创新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解释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难点知识难以理解小学数学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部分知识点。
为了加强这些难点的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案例、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反复训练,逐渐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数学知识。
五、缺乏个性化教育小学数学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教学计划,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适度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激励所有学生参与活动。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教师、学生及学校的共同努力来克服。
教师应选用性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坚持练习;学校应强化教师的职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

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引言: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小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文将探讨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 提倡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思维,梳理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例如,在讲解数学题目之前,先用思维导图整理出题目的关键信息和解题思路,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理清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 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答案。
鼓励学生逐步分析问题,提炼关键信息,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以应对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参与度。
三、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1. 鼓励学生表达观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自信和积极参与学习。
教师可以设立数学问题解决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及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促进彼此的学习,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 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奖励,激励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动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重要性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
解决问题策略包括了问题的分析、转化、解决和验证等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等,这些都是逻辑思维的体现,通过不断地练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思考、尝试,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和途径,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数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策略进行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方法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质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自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要注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指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问题的提出、讨论、解决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生通常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中,可以通过组队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从而共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第一部分:问题分析及目标设定一、问题分析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部分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掌握不够熟练,影响了解题能力的提升。
2. 解题思路和方法单一: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容易陷入思维定势。
3. 缺乏问题意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能主动提出问题,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缺乏积极性。
4. 沟通协作能力不足: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缺乏与同学、老师的沟通交流,导致问题解决效率低下。
二、目标设定针对以上问题,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以下能力:1. 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为解题提供有力支撑。
2. 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4. 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促进团队合作解决问题。
三、策略制定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通过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定期检测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2. 多元化解题思路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3. 培养问题意识: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4. 沟通协作能力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5. 定期开展数学竞赛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四、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各项策略的有序实施。
2. 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策略实施能力。
3.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4. 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 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方向标和标尺。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教学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目标不够具体明确、与学生实际水平脱节等。
要解决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教师们需要采取一些策略和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 教学目标不够具体明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会设定模糊不清、宽泛的教学目标,比如“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掌握数学基本概念”等,这种目标的设置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学生和教师无法清晰地知道应该去做什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2. 与学生实际水平脱节有些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学生的实际水平脱节,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如果目标过高,学生缺乏达到目标的基础和能力,会导致挫败感和学习兴趣的丧失;如果目标过低,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无法进行更高水平的学业挑战。
3. 目标设置缺乏系统性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学科的尊重。
二、解决策略1. 设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前要明确确定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确保目标具体、明确,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可以通过“应该知道”、“应该明白”、“应该掌握”等方式来明确指导学生理解目标。
2. 关注学生实际水平,量体裁衣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考量,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目标设定。
可以通过课前测、教学异质分组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然后调整教学目标,使之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3. 教学目标要有系统性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不仅包括了解、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只注重片面的知识技能传授。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以下问题:一、目标模糊不清有些教师未能准确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缺乏清晰的教学目标,把数学教学当作死记硬背和应试的手段,忽略了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
解决策略: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标准,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和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标准,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技能,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有的教师只是单纯地通过讲解和习题演练来进行教学,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针对性和针对性强化教学。
解决策略: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讨论、探究、实验、演示等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不充分有的教师只强调记忆和熟练程度,缺乏理解和应用,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
解决策略:应该通过举例、分类、归纳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过于功利化有的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评价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和引导。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需要积极探讨和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同时,对教师要求也更高,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带领学生走向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施
作者:戴军
来源:《黑河教育》2020年第07期
[摘要]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数学知识以其严密的逻辑性和灵活的运算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中,“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课程总目标之一被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能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尝试和反思的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任何学科的知识学习都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及解决,问题伴随着学习活动始终。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应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
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充分挖掘教材内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数学思想,给学生带来好的课堂学习体验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时期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问题解决”教学,在讲解知识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教学方法下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认识角”这节课中,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情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兴趣:先让学生观看数学王国中漂亮的三角形娃娃这一动画了解什么是角,引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展开思考研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动画中,有一群三角形娃娃在欢快的跳着舞,突然一个三角形娃娃甩掉了一条边,教师向学生提问“这个三角娃娃怎么会少了一条边”,学生回答是因为它们调皮地跳舞把一条边给弄丢了,教师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并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娃娃少了一条边就成为角,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很多的角?能否举例在生活中见到的角?有的学生举例五角星,有的学生举例书本,还有的学生举例桌椅,此时有的学生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角的形状不一样?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此时教师可以拿出教学用具活动角,通过向学生
展示角的拉伸变换,让学生了解到角有大有小,像我们的课本、桌椅上的角是直角,直角等于90°,当一个角小于90°时,它就称为锐角,反之则称为钝角。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引入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探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加深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在循序渐进中逐渐掌握知识,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样,学习也不是独立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以便从教师和同伴那里学到知识,增长能力。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打破自己解决问题的单一思维,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更加全面、周到。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探究圆的周长引导学生体验探索过程,用科学的方法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方法。
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何测量硬币的周长,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提出“滚动法”,可以让硬币沿直尺滚动一周,通过观察值尺上的刻度数得到硬币的周长。
受学生测量硬币方法的启发,有的学生提出还可以先用水彩笔在硬币的周围涂上颜色,然后将硬币在白纸上滚动一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硬币的周长;有的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缠绕法”,用细线缠绕硬币一周,打开拉直细线即可得到硬币的周长。
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科学的探究方法,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有效地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在猜测、验证和推理等方法指导下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三、巧妙设置“陷阱”,鼓励提出问题
学贵有疑,疑问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动力,是激发学生不断前进和探索的前提条件。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从中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使自身的教学方法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尤其是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当对某一个知识点存在疑惑或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不同看法时,都可以大胆进行发言,将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表达出来,做学习的主人,保持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给学生设置“陷阱”,让学生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不把教师所说的一切都奉为正确,培养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
例如,给学生一道数学题:在一个正方形的池塘四周种树,每一边种10棵树,池塘四周总共种40棵树,询问是否有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开始时保持沉默,但在短暂的思考和计算后,有的学生提出质疑,指出教师的解题方式不正确,正确的答案应该是36棵树,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算,让学生向全班同学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在这位学生的演算下,其他学生都学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教师对这位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应在学习中积极动脑,发现问题时要第一时间与教
师、同伴进行交流。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虽然知识储备比学生多,但在解题时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因此在学习中学生要擦亮双眼,勤于动脑,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真理。
四、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解题水平
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是其数学学习效果的显现,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注重书面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数学理论知识而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课本上,而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造成无效学习。
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中,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外,还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分数四则运算”时,部分学生在解题时经常弄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严重影响做题的正确率。
为了让学生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计算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运算时用特殊符号标出运算顺序。
在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运算顺序后,向学生总结分数四则运算的秘诀: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没括号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同级从左往右运算。
这些运算技巧,能让学生快速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运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对“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探究和实施,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更适合学生知识学习和发展规律,做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真正实现数学学习过程与结果并重。
相信在“问题解决”教学方法之下,学生可以真正地解放头脑和双手,发挥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平燕.挖掘陷阱教学魅力彰显数学课堂效益--“陷阱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上),2016,(02).
[2]杨永居.让地域文化彰显数学课堂魅力——“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研讨展示课有感[J].考试周刊,2017,(57).
[3]袁富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构建[J].文理导航,2017,(08).
(責任编辑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