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2019届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1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

合集下载

2019年广西部分市中考语文卷【古诗词默写与阅读题及解析】汇集

2019年广西部分市中考语文卷【古诗词默写与阅读题及解析】汇集

2019年广西部分市中考语文卷【古诗词默写与阅读题及解析】汇集2019年广西玉林市中考题四、填写古诗文(23分)7.请你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词语或句子。

(1)山光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苔痕上阶绿,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3)野芳发而幽香,,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看到的最迷人的景象是:“ ,”。

(6)赵师秀在《约客》中“闲敲棋子“等待,客却“有约不来”,原因很可能就是“ ,”。

答案:7、【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1)悦(2)草色(3)佳木秀而繁阴(注意“阴”的书写)(4)烟笼寒水月笼沙(注意“笼”的书写)(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注意“蹄”的书写)(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苗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依依杨柳表达依恋、挽留之意。

“渡江人即将乘船远行的作者和“友人”。

“离亭”,驿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故称离亭。

B.在美好的春天时节,诗人却要在扬子江头渡口与友人分手作别,更添离别之苦。

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京城长安。

C.风轻气爽的春天,出门远行的渡口,青青缠绕的柳丝,随风飘荡的杨花,盛情设宴的离亭,远处传来的凄怨笛声,阵阵吹过的晚风,在诗中都有特殊的意蕴,烘托出二人之间浓重的离情别意。

D.诗中的“愁”是两人的离情,是好友分离的不舍,是南北远隔的思念,是漫漫旅程的孤寂,是漂泊天涯的忧虑。

广西南宁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西南宁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年南宁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都给出A、B、C、D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正确。

请考生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6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妖娆.(ráo)澎湃.(bài)坚持不懈.(xiè)B.凛.冽(lǐn)瞻.望(zhān)随声附和.(hé)C.田圃.(pǔ)诱惑.(huò)冥思遐.想(xiá)D.隐匿.(mì)繁衍.(yǎn)锐.不可当(ruì)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雄姿永往直前对答如流B.浩瀚大彻大悟黎民百姓C.慷慨更胜一畴月明风清D.芳馨举世无双翻来复去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场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连日来,暴雨袭击邕城,相关部门在各个易涝点虚张声势....,细心排查安全隐患。

C.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D.教育部门及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严打络乱象,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络空间。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南宁市各县区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开展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传播壮乡文化。

B.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今年年初广西姑娘石芳丽撞倒老人后积极救治的事迹。

C.高考期间,一些爱心送考车为考生准备了考试所需的文具、风油精等提神药物。

D.我市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为礼让斑马线点赞”大型公益活动中来。

5.下列句子语言得体的一项是A.小欧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问道:“奶奶,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B.下楼时,小龙被别人踩了一下,生气地说:“你走路不长眼呀,差点把我踩伤了!”C.小红到同学家做客,离开时说:“今日光临寒舍,我很开心,感谢你盛情款待!”D.张老师找小雄到办公室谈话,小雄说:“有什么话赶紧说,我还得回去写作业呢!”6.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春日踏青,青芜如毯,;夏日听雨,雨声淅沥,;秋日看花,花叶相辉,;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广西部分地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广西部分地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广西(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12分)【甲】《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①刻露:鲜明地显露。

②本:根据。

③上:皇上。

④刺史:即作者。

1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树林阴翳(阴影)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C.宣上恩德(宣扬) 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晦明/变化者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1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广西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过关11三峡

广西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过关11三峡

三峡11.三峡一、重点词语解释1.略无阙处(完全没有)2.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3.自非亭午夜分(正午;半夜)4.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5.或王命急宣(宣布,传达)6.至于夏水襄陵(升到高处)7.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如此,这么;快)9.良多趣味(甚,很)10.每至晴初霜旦(早晨)11.林寒涧肃(清凉;肃杀,凄寒)12.属引凄异(连接;延长)二、通假字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三、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动词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4.空谷传响(动词活用为名词,回声)四、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2.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五、一词多义1.自⎩⎪⎨⎪⎧自自 2.绝⎩⎨⎧ 沿溯阻绝绝哀转久绝阅读《三峡》全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 .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 B .至于夏水襄.陵(漫上) C .良.多趣味(甚,很) D .哀转久绝.(极,非常)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 )A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B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季,江水漫上丘陵,顺流而上、逆流而下的路都被阻绝。

C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D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叫声连续不断,声音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哀婉凄切,很久才消失。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 .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 .文章使用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 .文章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广西南宁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西南宁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C.高考期间,一些爱心送考车为考生准备了考试所需的文具、风油精等提神药物。
D.我市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为礼让斑马线点赞”大型公益活动中来。
5.下列句子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A.小欧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问道:“奶奶,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B.下楼时,小龙被别人踩了一下,生气地说:“你走路不长眼呀,差点把我踩伤了!”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雄姿永往直前对答如流
B.浩瀚大彻大悟黎民百姓
C.慷慨更胜一畴月明风清
D.芳馨举世无双翻来复去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场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连日来,暴雨袭击邕城,相关部门在各个易涝点虚张声势....,细心排查安全隐患。
手法。(3分)
六、现代文阅读(共13分)
刀爱
⑴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奶奶手拿一把银亮
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
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
.
2019年南宁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都给出A、B、C、D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正确。请考生

广西南宁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西南宁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 年南宁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 分)本卷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每小题都给出A、 B、C、 D 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正确。

请考生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 2 分,共16 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妖娆(r áo)澎湃(bài)..B. 凛冽( l ǐn)瞻望(zhān)..C. 田圃(pǔ)诱惑(huò)..D. 隐匿(mì)繁衍(yǎn)..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雄姿永往直前B. 浩瀚大彻大悟C. 慷慨更胜一畴D. 芳馨举世无双坚持不懈( xi è).随声附和( hé).冥思遐想( xi á).锐不可当( ru ì).对答如流黎民百姓月明风清翻来复去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场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连日来,暴雨袭击邕城,相关部门在各个易涝点虚张声势,细心排查安全隐患。

....C. 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D. 教育部门及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严打络乱象,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络空间。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南宁市各县区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开展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传播壮乡文化。

B.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今年年初广西姑娘石芳丽撞倒老人后积极救治的事迹。

C.高考期间,一些爱心送考车为考生准备了考试所需的文具、风油精等提神药物。

D.我市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为礼让斑马线点赞”大型公益活动中来。

广西省各地2019年中考语文解析版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及参考答案

广西省各地2019年中考语文解析版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柳州市池河市9.(10分)文言文阅读【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赵且①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⑤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⑦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熟⑧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释】①且:将要。

②苏代:人名。

③惠王:赵惠王。

他将要攻打燕国。

④曝:曝晒。

⑤拑:通“钳”,夹住。

⑥喙:鸟兽的嘴。

⑦禽:通“擒”,捉住。

⑧熟:仔细。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何陋之.有?B.吾妻之.美我者……C.故愿王熟计之.也!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B.臣之妻私.臣(私下)C.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担心)D.明日不雨.,即有死蚌(下雨)(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B.【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C.《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

如【甲】文中的“门庭若市”,【乙】文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广西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过关11三峡

广西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过关11三峡

三峡11.三峡一、重点词语解释1.略无阙处(完全没有)2.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3.自非亭午夜分(正午;半夜)4.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5.或王命急宣(宣布,传达)6.至于夏水襄陵(升到高处)7.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如此,这么;快)9.良多趣味(甚,很)10.每至晴初霜旦(早晨)11.林寒涧肃(清凉;肃杀,凄寒)12.属引凄异(连接;延长)二、通假字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三、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动词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4.空谷传响(动词活用为名词,回声)四、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2.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五、一词多义1.自⎩⎪⎨⎪⎧自自 2.绝⎩⎨⎧ 沿溯阻绝绝哀转久绝阅读《三峡》全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 .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 B .至于夏水襄.陵(漫上) C .良.多趣味(甚,很) D .哀转久绝.(极,非常)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 )A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B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季,江水漫上丘陵,顺流而上、逆流而下的路都被阻绝。

C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D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叫声连续不断,声音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哀婉凄切,很久才消失。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 .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 .文章使用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 .文章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六则(《论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常,常常)(愉快,高兴)(2)人不知而不愠.(怨恨)(3)温故.而知.新(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理解、领会)(4)可以为.师矣(做)(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惘”,迷惑)(疑惑)(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7)择其善者而从.之(采纳,听从)(8)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成就,意即有所成就)(疑惑)(9)不逾矩..(超越法度)2.【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可以为.师矣/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解析: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做;C.可以凭借;D.构成“不亦……乎”,表示反问。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它比不上喜爱它,喜爱它比不上以它为乐。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疑惑,五十岁知道由天主宰的命运,六十岁可以听出话里隐而未露的意思,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不超越法度。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孔子之所以强调“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是因为他认为在复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知识、新体会、新发现的人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学习要谦虚,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C.“四十而不惑”,说明人在成年后就不会感到困惑。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要辩证地对待学与思之间的关系。

5.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则认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述你的观点及理由。

示例:我认为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

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

而对一些经典好文章就要边读边思考,认真品味,这样才能学有所获。

(2018·铜仁改编)【甲】见【课文在线】【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必有我师.焉师:师兄B.三十而立.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C.既.加冠既:已经D.援.疑质理援:引、提出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其.不善者而改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B.益慕圣贤之.道/过惠子之.墓(《郢人》)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卒获有.所闻D.可以.为师矣/俯身倾耳以.请(解析:A.他们,他们的/大概,表示推测;B.均为助词,的;C.通“又”/表所属;D.凭借/用来,表目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

B.【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

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同的。

C.【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意深远。

【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

D.“天命”指上天的意旨。

“耳顺”通常指听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

“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解析:A.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学记》)。

(二)期行(刘义庆)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则是.无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太丘舍.去/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C.相委而去./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D.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解析:A.判断动词,就是/指示代词,这,这样;B.舍弃;C.离开;D.回头看/拜访。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待君久不至,已去。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到,已经离开了。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正午没有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不讲礼貌。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甲】见【课文在线】【乙】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③。

魏于是乎始强。

(选自《魏文侯书·资治通鉴》) 【注释】①魏文侯:(?―前396年),名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官员。

③身自罢之: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尊君在不.(同“否”)B.相委.而去(委屈)C.下车引.之(牵引,拉) D.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解析:B.“委”是“丢下,抛弃”的意思。

)2.【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同“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C.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D.何陋之.有(《陋室铭》)(解析:例句和C项均为代词。

A.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B.结构助词,的;D.宾语前置的标志。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即使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4.【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完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努力做到,这是为人之根本。

(围绕“诚信”,言之有理即可)附【乙】文参考译文: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的官员约定好去打猎。

那天,(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喝得很开心,天下起了雨。

魏文侯将要出去。

大臣们说:“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大王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和管理山林的官员约好去打猎。

即使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于是他就出去了,亲自去管理山林的人那里取消了这次打猎的活动。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三)乘船(刘义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歆辄.难之(当即)B.何为不可.(可以)C.王欲舍.所携人(扔掉,抛弃)D.遂携拯.如初(救助)(解析:B.“可”是“肯,同意”的意思。

)2.【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B)A.王欲舍.所携人/太丘舍.去(《期行》)B.宁.可以急相弃邪/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C.本所以..兴隆也(《出师表》)..疑/此先汉所以D.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析:A.舍弃;B.难道/安宁;C.……的原因;D.一起,都。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尚宽,何为不可?(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呢?(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起初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

(3)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请求,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华歆对别人的求助先是感到为难,后来在王朗的坚持下才勉强答应,可见他是个优柔寡断并缺乏见义勇为之心的人。

B.王朗开始有救人、助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说明他是一个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C.世人通过华歆、王朗救助人这件事来评定二人品行,从而知道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

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5.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示例: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

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

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会被人们所鄙弃的。

【甲】见【课文在线】【乙】荀巨伯远①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④,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⑤,子令吾去,败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⑦?”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⑧而还,一⑨郡并获全。

【注释】①远:到远方。

②值:适逢。

③胡贼:古时北方少数民族,经常侵犯我国中原地区。

④郡:指城。

⑤相视:看望你。

⑥败:毁坏。

⑦止:停住不动。

⑧班军:调回军队。

⑨一:整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一起)(2)既已纳.其自托(接纳,接受)(3)吾今死矣,子可去.(离开)2.【A+层级】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A.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败义以.求生B.歆辄难之./不忍委之.C.既.已纳其自托/贼既.至,谓巨伯曰D.宁.可以急相弃邪/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解析:A.用/来;B.代指这件事/代指人;C.已经;D.难道/宁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