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全册教案(上册)图文版

东新小学2017—2018学年度美术教案(第一学期)六年级小白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课时:2课时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教学目标:了解形体切挖的造型特点。
重点难点:形体切挖的技法与构思。
教学准备:幻灯、实物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导入阶段1、认识各种形体。
2、形体的切挖。
3、生活中的各种切挖。
4、找一找,看看这些物体是由什么形体切挖而来的?三、新授阶段1、用卡纸做的形体切挖。
①制作基本形。
②切挖的构想。
③切挖的方法。
2、不同的表现和技法。
①切的方式与形状。
②粘贴的配合。
③镂空与折叠。
④装饰四、总结反思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二、回顾知识三、材料准备与检查四、学生作业1、分组分工。
2、制作。
3、注意安全。
五、巡视指导1、帮助部分学生完成比较有难度的操作。
四、点评展示五、收拾整理六、课堂拓展七、课后反思第2课点的集合课时:2课时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并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画面。
2、认识点彩派,感受大画家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如何灵活运用点来组合成美丽的画面。
教学准备:范图,幻灯,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组织教学二、导入阶段1、回顾点的知识。
2、点是小而实心的形状。
3、点有各种不同的造型。
4、思考:如果不用其他的元素绘画,有趣的小点可以画什么呢?三、新授阶段1、研究点的特性。
①点的颗粒感可以创造特殊的画面质感。
②点形状多种多样可以做出有趣的肌理。
2、回顾点的组合方式。
①有规律排列。
②无规律排列。
3、几种排列的法则。
①密集的排列。
②稀疏的排列。
③疏密结合的排列。
④大小对比的排列。
四、课堂练习1、在草稿上实验一下各种排列方式,感受点的排列乐趣。
五、小结反思教学过程:(第2课时)一、组织教学二、导入阶段1、出示点彩派作品。
2、出示现代点画艺术。
3、点的构成。
三、新授阶段1、看图分析。
2、点画的特征。
①由点构成。
小学美术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

小学美术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人教版小学6 年级的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
第一课远近的奥秘(造型表现)
第二课风景写生(造型表现)
第三课心中的风景(造型表现)
第四课会动的剪影(设计应用)
第五课水墨画——动物(造型表现)
第六课形体切挖(设计应用)
第七课我们做乐器(设计应用)
第八课宇宙之旅(设计应用)
第九课保护文物(综合探索)
第十课爱护古建筑(综合探索)
第十一课电脑美术(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第十二课中国画与油画(欣赏评述
远近的奥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本教案适用于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美术研究,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第一单元创意的小发明第一课创意小发明本课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借鉴一些小发明的案例,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小发明。
-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提问等方式了解了一些小发明的案例。
-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小发明,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二课垃圾利用本课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垃圾的分类和再利用的知识,引导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发挥其创造力,设计一些能够再利用垃圾的物品。
-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提问等方式了解了垃圾的分类和再利用的知识。
- 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并制作了一些能够再利用垃圾的物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造型第三课生活中的造型本课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各种造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感,提高其对身边环境的感知能力。
-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提问等方式了解了生活中的各种造型,并进行模仿和创作。
-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与生活中的造型相关的物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四课生活中的颜色本课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各种颜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色彩感,提高其对身边环境的感知能力。
-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提问等方式了解了生活中的各种颜色,并进行模仿和创作。
-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与生活中的颜色相关的物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三单元动物的自画像第五课小狗的自画像本课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小狗的形态和特征,让学生能够画出小狗的自画像,提高其画画的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
-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提问等方式了解了小狗的形态和特征。
-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和引导,练并画出了自己的小狗自画像,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六课大象的自画像本课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大象的形态和特征,让学生能够画出大象的自画像,进一步提高其画画的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
-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提问等方式了解了大象的形态和特征。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和创造力。
- 研究绘画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线条的表现力- 了解线条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力和作用。
- 研究基本线条的绘画方法和技巧。
- 进行线条表达主题的创作练。
第二单元:色彩的运用- 掌握基本色彩的概念和特点。
- 研究色彩的调配和运用方法。
- 进行以色彩表现情感的创作练。
第三单元:构图与空间感- 了解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 研究构图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 进行构图与空间感的创作练。
第四单元:素材的运用- 研究如何运用不同的素材进行绘画创作。
- 探索素材的多样性和表现力。
- 进行素材创作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 示范教学:教师展示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
- 指导练: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练和实践活动。
-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互相交流和合作。
- 赏析评价:学生欣赏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介绍本单元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2. 回顾前一单元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教学讲解和示范。
4. 指导学生进行练和实践活动,解答他们的问题。
5. 定期组织学生展示和评价作品,提供反馈和指导。
6. 总结本单元的研究成果,展示学生的作品。
7.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保持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与社会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与社会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从线条开始课题一:直线的使用- 目标:通过练掌握直线的概念和用法。
- 内容:- 研究直线的定义和特点。
- 研究如何使用直线画线条。
-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直线的定义。
2. 教学:介绍直线的特点,并示范如何使用直尺和铅笔画直线。
3. 练:让学生进行直线的练,从简单的直线开始,逐渐引导他们画出更复杂的线条。
4. 总结:复所学的知识,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应用直线。
课题二:曲线的运用- 目标:通过练掌握曲线的概念和运用。
- 内容:- 研究曲线的定义和特点。
- 研究如何使用曲线画线条。
-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曲线的定义。
2. 教学:介绍曲线的特点,并示范如何使用自由发挥的方式画曲线。
3. 练:让学生进行曲线的练,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曲线图案。
4. 总结:复所学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绘画中尝试不同的曲线表达方式。
第二单元:认识颜色课题一:主要颜色的描绘- 目标:通过练认识主要颜色,并掌握其描绘技巧。
- 内容:- 研究主要颜色的名称和特点。
- 研究如何使用颜料描绘主要颜色。
-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颜色卡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主要颜色。
2. 教学:介绍主要颜色的名称和特点,并示范如何使用颜料描绘主要颜色。
3. 练:让学生进行主要颜色的描绘练,从简单的图案开始,逐渐引导他们创作出有鲜明颜色对比的作品。
4. 总结:复所学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运用不同的主要颜色。
课题二:色彩的运用- 目标:通过练掌握色彩的运用技巧。
- 内容:- 研究不同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原则。
- 研究如何使用色彩表达情感和意境。
-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色彩搭配的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的运用。
2. 教学:介绍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并示范如何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3. 练:让学生进行色彩运用的练,鼓励他们根据主题自由选择合适的色彩表达方式。
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人教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人教版)》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美术全册包括了六个单元,分别是XXX、XXX、XXX、XXX、XXX、XXX。
每个单元都包含了多个课时的内容,涵盖了素描、水彩画、剪纸、手工制作等多个美术技艺。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和内容,并能够理解其在美术领域的意义。
2. 掌握各种美术技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
3.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4. 开发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2. 教授各种美术技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安排单元一:XXX第一课时:XXX1. 研究目标:了解XXX的基本概念。
2. 教学过程:- 引入:介绍XXX的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 研究:讲解XXX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
- 实践:让学生进行XXX的实践操作,并指导其注意事项和技巧。
- 总结:概括XXX的要点和研究效果。
3. 教学资源:XXX相关的图片、工具材料等。
单元二:XXX第一课时:XXX1. 研究目标:了解XXX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教学过程:- 引入:讲述XXX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 研究:介绍XXX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并进行示范。
- 实践:让学生进行XXX的实践操作,并提供指导和反馈。
- 总结:总结XXX的研究要点和实践经验。
3. 教学资源:XXX的相关图片、实物等。
(继续编写其他单元的内容和过程安排)五、教学评价与调整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作品展示和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2.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人教版)》。
2. 准备每个单元所需的图片、实物、工具材料等教学资源。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全册)一、教材内容概述本教案是为(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编写的教学辅助文档,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美术课程。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材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
二、教学目标1. 通过本教案的指导,学生将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手工制作技巧。
2. 学生将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并能够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3. 学生将通过参与艺术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本教案按照美术上册的章节顺序,安排了全册的教学内容。
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单元:绘画艺术欣赏- 主题:了解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绘画工具- 教学内容:学生将研究绘画的基本知识,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并通过观赏名画来加深对绘画艺术的理解。
第二单元:水粉画与过拟真- 主题:研究水粉画的基本技法和过拟真的绘画方法- 教学内容:学生将研究使用水粉画的特点和基本技巧,以及过拟真的绘画方法。
通过实践训练,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第三单元:立体造型与塑像- 主题:研究立体造型的基本原理和塑像的技法- 教学内容:学生将研究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立体造型和塑像的基本技法。
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单元:手工制作与装饰艺术- 主题:研究手工制作和装饰艺术的基本技巧- 教学内容:学生将研究通过手工制作来创作艺术品和装饰物,如剪纸、折纸、串珠等。
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单元:美术与生活- 主题:探索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学生将研究如何将美术与生活相结合,如用美术表达情感、改善环境等。
通过实际案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作品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可以包括课堂表现、作品展示、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评价。
五、总结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在美术领域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的提高。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美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 学习并掌握六年级上册美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美术观察、表达和创造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材。
2. 教具:黑板、彩笔、画笔、画纸、颜料、画板等。
3. 材料:教师准备相关美术作品、图片、海报等。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认识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内容和教材1. 教师出示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
2.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封面和目录,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引导学生翻阅课本,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民间艺术1. 教师介绍中国民间艺术的概念和特点,并展示相关作品给学生观看。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欣赏中国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和情感。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例如剪纸、折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第三课时: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描绘人物1. 教师介绍描绘人物的基本要素和技巧,例如身体比例、线条表达等。
2. 教师示范如何描绘人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练习。
3. 学生自由绘制人物,教师进行辅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
第四课时: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色彩搭配1. 教师介绍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巧,例如冷暖色调、对比色等。
2.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画作中的色彩搭配效果,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3. 学生进行自由创作,运用所学的色彩搭配技巧进行绘画,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五课时: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舞台帷幕设计1. 教师介绍舞台帷幕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要求,例如构图、色彩运用等。
2. 展示不同舞台帷幕设计案例,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其特点和表达效果。
3. 学生进行舞台帷幕设计的创作实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构图和色彩的运用。
第六课时: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代绘画1. 教师介绍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和流派特点,例如中国的山水画、人物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基本形体切挖教学目标: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
(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
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
(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二、发展阶段。
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三、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四、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五、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六、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2、点的集合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
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
2、认识“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
尝试体验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注意整体画面色彩和谐关系。
3、感受点的艺术魅力。
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欣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合理利用点的组合规律、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画纸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请你猜猜我是谁?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你能猜到那是什么吗?那么你看到了什么?(各种颜色的点)再退远一点,现在看到什么了吗?(是人物画)点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大家先来欣赏几张世界名画。
欣赏比较:1、《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修拉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画家。
2、《纳蒂布港》西涅克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
3《牧羊女》米勒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学生比较欣赏,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点彩派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二、发展阶段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可以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点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正方形是点;花园里开放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也是点;距离足够远的话人是点,汽车是点,甚至房屋也是点……出示图片,清学生再次辨析点。
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点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比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看看色点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欣赏图片,了解点的排列方法与效果。
2、欣赏作品,感受点的魅力。
1)《殉教者》希腊马赛克镶嵌壁画小块的马赛克由点及面,追求绘画的效果。
2)《蜡染》苗族民间工艺民间工艺中利用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生动灵活。
3)《黑屋顶》吴冠中中国当代艺术大师把房屋屋顶、窗户概括成不同形状的点,组成一幅形式感很强的画面。
《山水》黄宾虹中国当代国画大师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变化万千,还概括的表现了各种物象。
4)《构成》维克托•瓦萨里法国由圆圈圆点组成具有惊人视错觉的瞬间效果。
5)《星月夜》梵•高法国后印象派画家用点进行方向组合,形成线化的感觉,增强流动效果。
《午夜和晨雨中夜莺的歌声》法国米罗通过点的奇妙形状产生有趣的画面效果。
3、学生创作练习用点的集合创作一张作品。
以不同的点为造型元素,采取各种工具和材料,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
不同的工具可以表现不同的点。
欣赏课本P4技法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题材不限。
作业要求:用点的画法进行临摹或创作。
注意整体效果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关系。
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三、展示与评价1、将完成的作品按小组张贴到展示板上。
2、小组内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3、各小组优秀作品大比拼。
优秀作品的作者说说自己的创意与绘制过程中的感受。
4、评出最佳作品四、下节课准备第二、三课时(第二课时欣赏制作,第三课时继续完成作品,并展示评价)一、欣赏图片欣赏一组马赛克镶嵌壁画西方美术史学家认识最早的镶嵌画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西亚的美索布达亚平原上,苏美尔人是这种艺术的始祖。
但是镶嵌工艺真正得到广泛发展是古代欧洲的意大利半岛。
公元313年,在君士坦丁堡的米兰颁布基督教合法以后,各地开始大兴教堂,几乎在教堂所有的穹顶、墙上布满了基督教壁画,由于镶嵌艺术在平面中耐久的原因使其成为基督教教堂壁画的首选。
点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点的形式多样,色彩各异。
每一块马赛克都是一个漂亮的色点,成千上万个马赛克组成了色点的海洋,成千上万的色点构成气势宏大的镶嵌壁画,让人赞叹!我们能不能做出这种效果的装饰画,用来美化我们的居室,美化我们的校园呢?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身边有没有可用的材料?彩纸剪贴、植物种子粘贴、蛋壳粘贴、彩色石子粘贴……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搜集身边常见的可用来制作色点装饰画物品。
点的形式表现点的集合效果方法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点画方法。
三、步骤方法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蛋壳画。
先了解制作的步骤、技巧。
1、蛋壳要先洗净晾干,特别是蛋壳内的薄膜要撕去。
在白纸上画出喜欢的图案。
然后把图形拷贝到彩色卡纸上,卡纸的颜色要深一些。
2、用小毛笔蘸胶水涂在卡纸上,胶水要涂的厚,但不要涂太大面积。
然后掰一小块蛋壳放在胶水上。
用镊子把蛋壳压碎,把蛋壳按照设计的图形排好。
蛋壳的裂纹可大可小,关键是边缘一定要对齐。
3、注意色彩的搭配,不同的部位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蛋壳粘贴。
衣服上蛋壳的可以用稍大的碎片。
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蛋壳镶在中间。
4、为了使画面色彩效果更丰富,我们还可以用彩色水笔勾边,按着蛋壳碎片的形状上色。
用彩色水笔整理画面,嘴巴处可以用深浅的红色涂出丰富的层次。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制作步骤,学生观看了解,了解制作技巧。
四、学生练习练习要求:1、利用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来表现作品。
2、运用合理的色彩关系使画面丰富、和谐。
学生可以单独完成练习,也可以两人合作完成。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
五、作业展示1、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展示板上,组内自评互评,选出优胜作品。
2、组间对优胜作品互评。
选出最佳作品若干幅,作者谈谈创意,感受。
3、教师点评六、收拾整理,保持环境卫生,布置下节课任务及所需物品。
3、远去的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2.过程与方法掌握硬质线材的表现手法,学会用曲卷、折叠、连接等手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
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多维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觉线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线造型结构带来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合理用材巧妙用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教学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范图、学生作业用纸绘画工具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生:近大远小。
二、讲授新课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去的路》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远去的路)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⑵、什么是透视呢?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三、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生作业,师巡视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近大远小的现象;尝试:绘画或拼贴一副有路的风景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掌握绘画创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学准备: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教学过程:一、讲评上节课作业⑴透视现象是否准确⑵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有没有运用在画中?二、在绘画上色时注意哪些问题?近的鲜明一些、远的灰暗一些。
三、学生继续完成作练习,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4、线与造型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初步认识线造型的艺术特点,并能运用正确的技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锻炼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使健康和谐地发展。
2.能力目的:掌握硬质线材的表现手法,学会用曲卷、折叠、连接等手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
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多维空间想像能力。
3.感觉线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线造型结构带来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合理用材巧妙用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用金属线材创作一个艺术造型。
难点:线造型的创意表现。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软材与硬材。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上课所备的工具材料情况。
2.教师从教学知识说起,引导学生认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