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是怎样入侵人体的?

合集下载

高一生物必修一病毒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病毒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病毒知识点病毒是一种微小的寄生生物,它们无法独立生存并进行自我复制,必须依附于宿主细胞才能完成自身的生命周期。

病毒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于病毒的了解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病毒的结构、感染方式、繁殖方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探讨高一生物必修一的病毒知识点。

一、病毒的结构病毒是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微生物结构。

一般来说,病毒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核酸(包括基因组和复制所需的辅助基因、调控基因等)、蛋白质外壳(也称为壳或衣壳)和尾部纤维(某些病毒具有)。

病毒没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也没有细胞器和代谢机制。

二、病毒的感染方式病毒感染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等方式进入人体。

其中,空气飞沫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例如感冒病毒就是通过打喷嚏、咳嗽时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其他病毒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则可以通过血液传播。

此外,某些病毒还可以通过动物和昆虫进行传播。

三、病毒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寄生式和裂解式。

寄生式繁殖方式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自身复制。

病毒可以利用宿主细胞的核酸合成酶来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并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而裂解式繁殖方式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使其溢出成熟的病毒颗粒。

四、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病毒是引起许多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可以引起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此外,一些病毒还可以导致慢性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此外,病毒还与一些癌症的发生有关,如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关系密切。

因此,加强对病毒的研究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总结起来,病毒是一种微小的寄生生物,它们无法独立生存并进行自我复制。

病毒的结构包括核酸、蛋白质外壳和尾部纤维等部分。

病毒入侵人体过程观后感

病毒入侵人体过程观后感

病毒入侵人体过程观后感病毒入侵人体是一个令人着迷且具有挑战性的主题。

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一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体的抵抗能力以及病毒的入侵机制。

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关于病毒入侵人体过程的纪录片,不禁让我对人体的奇妙机能和病毒的恐怖能力感到震撼。

首先,我想分享一些病毒入侵人体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实。

病毒作为微生物的一种,具有微小而精细的结构。

纳米级的病毒颗粒成功越过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并通过呼吸道、胃肠道或其他传染途径进入人体。

一旦病毒侵入,它会迅速扩散并感染人体的细胞。

这时,人体免疫系统会立即启动对抗病毒的机制,其中包括炎症反应和产生抗体等方式。

通过观察这些过程,我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致命病毒的威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纪录片中展示了一些最致命的病毒,如埃博拉病毒、HIV病毒和流感病毒等。

它们不同于一般的疾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

观看这些病毒的入侵过程,我不禁感叹它们如此小却具有如此可怕的破坏力。

病毒会侵入宿主细胞,破坏细胞结构并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复制自身,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这种入侵过程不仅对人体组织造成直接伤害,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和免疫反应。

通过观察这些病毒的破坏力,我更加意识到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性,也对科学家们在疫苗研发和治疗方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表示敬佩。

值得注意的是,纪录片还展示了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中,人体免疫系统的精细调节。

当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立即做出反应,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和抗体等,以抵抗感染。

然而,过度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自身组织的损伤,如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出现误攻击的自身免疫疾病。

这让我深思,人体免疫系统是如何平衡对抗病毒和保护自身组织的,以及如何调控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时机。

对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以寻找更好地保护人类免受病毒侵害的方法。

最后,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病毒及其入侵人体的过程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病毒入侵人体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病毒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机制。

病毒如何入侵人体的细胞

病毒如何入侵人体的细胞

病毒如何入侵人体的细胞病毒是一种勾起人们无尽恐惧的东西。

与普通细菌不同,病毒无法存活或繁殖于体外自给自足。

它们依靠寄生在细胞内来生存、繁殖和传播,从而引发人们各种病症。

那么,当病毒以一丝不挂的姿态悄悄靠近具体一种宿主细胞时,它会怎样入侵并控制这个细胞呢?一、病毒的“包裹”首先,病毒会使用其锥形的细胞质基底头部瞄准并附着于细胞表面上与自身最匹配的受体。

病毒外壳与受体的配对十分特异,此步是病毒最基本也最有力的进攻方式。

病毒通常包裹着一层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外壳。

这个外壳在病毒的寄主细胞中继续作为“伪装”着来想要进入细胞。

即使通过免疫系统的防备,这个外壳也可以使病毒在细胞中成功驻留长达数小时之久。

在此期间,病毒可能会向外壳层中的酶发出指令,以配合自己的繁殖。

二、病毒打开“细胞的大门”病毒的外壳需要找到化学信息识别受体,这些受体通常位于细胞膜上。

病毒通过外壳与细胞膜结合后,常常会引起细胞膜的重构与扭曲。

这些变化可以促进病毒释放包含遗传信息的物质。

这个“物质”叫做病毒基因组。

当病毒成功地绑在宿主细胞上后,它将释放出一种主要的基因组 RNA 或 DNA,这个主要的基因组将靠细胞内有一组“码头”状的受体来承载进入细胞内。

这组受体同样只有被外壳完全绑定后,才会被病毒控制并打开。

三、入侵后的病毒一旦得到控制,病毒基因组就会通过一些蛋白链,将其 RNA或 DNA 糖分子以自身的样式组合,并嵌入宿主细胞中。

这些复制物会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和其他酶,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基因组、蛋白质和脂质。

基因组将会重新包裹成外壳结构并被分泌。

在这种情况下,宿主细胞受到两种类型的病毒基因组的侵扰——一份来自病毒,另一份则是宿主细胞自己的。

病毒便开始在宿主细胞中形成自己的复制工厂,逐步占领更多的宿主细胞,在某些情况下,暴力地蚕食细胞直到其死亡破裂,将复制出来的新病毒释放到外界。

感染由一个物种传播到另一个物种的病毒通常是没有籍贯概念的。

病毒是有能力跨越物种、爬行在铁丝网缝隙和快速传播的超级微生物体。

病原微生物如何入侵人体细胞

病原微生物如何入侵人体细胞

病原微生物如何入侵人体细胞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是引发感染的关键步骤。

对于人体来说,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许多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都可以寄生在人体内。

这些微生物通过多种方式入侵人体细胞,从而引发疾病。

这篇文章将探讨病原微生物如何入侵人体细胞以及相关机制。

首先,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细胞的方式是通过黏附。

细菌通常通过表面的特定结构,如荚膜、菌毛或细菌毒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这种结合过程类似于锁与钥匙的配对,使细菌能够黏附在宿主细胞上。

这种黏附的结果是细菌能够在宿主细胞上建立结构稳定的连接,并开始进一步入侵。

其次,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方式略有不同。

病毒无法独立生存,它们需要依赖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来繁殖。

因此,病毒在进入细胞之前必须寻找适合它们的细胞受体。

一旦找到了合适的受体,病毒便利用受体的特异性与其结合,进而侵入细胞。

病毒投放到细胞内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直接融合细胞膜和细胞吞噬。

在直接融合细胞膜的方式中,病毒的蛋白质结构与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结合,从而使病毒和细胞融合在一起。

而在细胞吞噬方式中,病毒首先进入宿主细胞,然后从细胞膜内部释放出来。

除了细菌和病毒,真菌也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它们在入侵人体细胞时也有独特的方式。

真菌通常通过分泌酶类物质来破坏宿主细胞的屏障,例如角质层或上皮细胞。

这些酶类物质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并帮助真菌穿透组织屏障。

一旦穿过屏障,真菌会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进而进入细胞内部。

真菌入侵细胞的机制仍然在研究中,但研究表明真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感染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最后,寄生虫在入侵人体细胞时也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某些寄生虫通过直接穿透宿主细胞的方式进入细胞内部。

这种穿透方式通常由寄生虫体表的特定结构和分泌物质介导,可以帮助寄生虫穿透宿主细胞膜。

其他寄生虫则借助寄主细胞的摄食过程进入细胞内,这意味着它们被寄主细胞“吞噬”并包裹在细胞内部。

病毒入侵人体过程观后感

病毒入侵人体过程观后感

病毒入侵人体过程观后感病毒,是一种微小而具有感染能力的生物体,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食物、水以及肢体接触等途径传播,迅速入侵人体,引发各种疾病。

近期,我观看了一部关于病毒入侵人体过程的纪录片,深受触动。

在这部纪录片中,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类与病毒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加深了我对健康的珍惜及对科学研究的敬佩。

第一印象令人震撼,病毒的“突袭战术”令人防不胜防。

纪录片中展示了克服肺泡障碍,将一支触角似的纤毛插入病毒的“世界”的情节。

这让我想起生物教科书上关于细菌侵入人体的插图,只不过病毒更加隐蔽,更加致命。

病毒在我们的呼吸道和血液中迅速繁殖,以此为根据纪录片重现了病毒如何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我们的各个器官。

每当我看到那些杀伤力极强的病毒进入健康的细胞并开始“复制”自己的时候,我的心情难以平静。

它们就像隐藏在黑暗中的刺客,悄无声息地杀死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尽管病毒对人体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但科学家们对于研究病毒入侵的过程以及控制疾病的方法展现了令人敬佩的勇气和智慧。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许多科学家日以继夜地钻研,他们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高精尖设备,紧密观察病毒与细胞之间的交互过程。

他们还利用基因工程和药物研发等技术手段,寻找治疗病毒感染的方法。

通过反复试验和实验,科学家逐渐发现了一些病毒入侵的机制,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这些科学家们的努力让我感到无限敬佩,他们不辞辛劳地在人类健康事业的道路上前行。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病毒入侵人体的严重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

病毒入侵人体过程虽然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措施来降低感染的风险,例如勤洗手、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等。

此外,科学研究的进步也给我带来了一丝希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掌握对病毒的完全控制。

观看这部纪录片给了我许多启示,病毒入侵人体并非不可防范。

病毒入侵人体过程观后感

病毒入侵人体过程观后感

病毒入侵人体过程观后感近期,全球范围内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科学家们和医务工作者们都在全力以赴防控和治疗,但是我们应该更了解这个病毒究竟是如何侵入人体,以及它对人体会造成哪些影响,这对我们更加了解这种病毒以及自我保护也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病毒的基本结构。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外壳由整齐的蛋白质分子重叠而成,周围还包裹着一个脂质膜。

而它的感染途径则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污染物以及消化道道、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从而引发感染。

接下来,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它会选择一个最容易进入的细胞,感染上它。

在这个过程中,新型冠状病毒会先找到人体表面一种叫ACE2的蛋白质,它是一种转化酶,同时也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

新型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可以结合细胞表面的ACE2,从而让病毒进入细胞。

进入细胞后,病毒开始在细胞内复制自己。

它通过释放自己的核酸进入细胞内,并利用细胞机制来进行自我繁殖,这个过程可以让病毒在短时间内快速扩散,而且病毒复制的数量越多,越容易引发病症和损伤。

但新型冠状病毒其实并不是直接导致严重病症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于病毒感染做出了过度反应,才会在发病后出现严重病症。

免疫系统可以看作是人体的保卫者,在感染后试图清除体内的病原体,然而当免疫反应过度时,它会导致自身的毁伤,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病症,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细胞因子风暴。

在细胞因子风暴中,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大量产生细胞因子,而这些物质有时候可以引发非常强烈的炎症反应。

正是这种严重的炎症反应,才会让人体的各个器官和部位受到破坏。

而重症病人往往需要通过呼吸机来帮助他们呼吸,而且可能还需要进行其他治疗。

考虑到这个病毒的致死率非常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感染。

最好的方法是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出门佩戴口罩,以及避免去密集的地方等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提高免疫力,像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锻炼身体等等,这些能够让免疫系统更加健康高效,从而更好的应对病毒入侵。

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以下几种:1. 空气传播:某些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病毒颗粒,其他人可能会吸入这些病毒颗粒而感染。

空气传播:某些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病毒颗粒,其他人可能会吸入这些病毒颗粒而感染。

2. 直接接触传播:病毒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例如一个感染者的体液(如唾液、血液、粪便)与健康人的皮肤、眼睛、口腔等接触时,病毒可以进入健康人体内。

直接接触传播:病毒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例如一个感染者的体液(如唾液、血液、粪便)与健康人的皮肤、眼睛、口腔等接触时,病毒可以进入健康人体内。

3. 食物和水传播: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当食物或水被感染者的体液或排泄物污染后,其他人摄入这些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时,病毒可以进入其体内。

食物和水传播: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当食物或水被感染者的体液或排泄物污染后,其他人摄入这些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时,病毒可以进入其体内。

4. 血液和注射器传播:某些病毒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注射器、血液制品或血液传播。

当一个感染者的血液进入健康人的体内时,病毒可以传播给健康人。

血液和注射器传播:某些病毒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注射器、血液制品或血液传播。

当一个感染者的血液进入健康人的体内时,病毒可以传播给健康人。

5. 性传播:一些性传播的疾病,例如艾滋病和性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给他人。

性传播:一些性传播的疾病,例如艾滋病和性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给他人。

6. 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病毒从母体传播给胎儿或婴儿的方式,通常发生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母乳喂养期间。

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病毒从母体传播给胎儿或婴儿的方式,通常发生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母乳喂养期间。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病毒可能有不同的传播途径,有些病毒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病毒入侵人体过程观后感

病毒入侵人体过程观后感

病毒入侵人体过程观后感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与惊叹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世界每天都在与一种神秘的敌人搏斗。

当我深入了解病毒入侵人体过程时,不禁感叹于其复杂而又精密的生存方式。

病毒,这个微小而不可见的生物体,如何在我们的身体中肆意扩散,为何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病毒入侵的第一步是寻找宿主。

它们利用我们的呼吸道、皮肤破损或昆虫叮咬等方式进入我们的身体。

没有察觉到它们的存在,它们默默地潜伏,等待着最好的时机。

一旦进入人体,病毒迅速展开了第二步,寻找并入侵宿主细胞。

它们会通过伪装成宿主自身的方式,骗过宿主细胞的防线,成功地进入细胞内部。

一旦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繁殖。

这一步骤是病毒入侵人体的关键,也是其生存的核心。

在宿主细胞内,病毒开始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系统,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的核内。

这种入侵方式可以被比喻为一种“重塑”,它将宿主细胞纳为己用,重新编写了宿主细胞的基因组。

宿主细胞并不察觉到自己正在被入侵,它继续按照病毒的命令来运作。

接下来,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合成系统大量制造自己的蛋白质和核酸。

这些病毒的复制产物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装配,最终形成新的病毒颗粒。

在这个过程中,宿主细胞的功能被破坏,细胞的资源被耗尽。

宿主细胞不堪重负,最终死亡。

新生的病毒颗粒通过裂解或出芽的方式释放到宿主细胞外。

它们开始传播,侵入新的细胞,重复着这个入侵与复制的过程。

病毒的数量不断增多,它们以指数级的速度向周围的组织扩散,最终导致我们身体的病变和疾病的产生。

深入了解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让我对病毒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无可否认,病毒是一种极其精巧和适应力极强的生物,它们在入侵宿主的同时,也不断地演化和适应宿主的防御机制。

正是因为病毒的高度变异性和传染性,才使得它们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

然而,正是这场疫情让人们开始重视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加强了对疫情的预防和控制。

从洗手、戴口罩到保持社交距离,我们开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应对病毒的入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是怎样入侵人体的?
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感染者的器官与组织出血不止并在剧烈疼痛中死去时;当看到红丝带,让人联想到那可怕的至今已夺去数十万人生命的艾滋病毒时;当曝光某野生动物成为人类餐桌上的新宠,使我们担忧的想到因为捕食果子狸而爆发的“非典型肺炎”时;当禽流感爆发,大量的家禽被捕杀时,我们不禁要问,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病毒?在医学发达的今天,病毒何以如此可怕?面对病毒,我们该怎样回击?
若要弄清楚以上几个问题,需要对病毒进行全面的剖析。

作为世界上最小的生物,病毒要比细菌还小百倍。

所以狡猾的病毒能通过除菌滤器。

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大多数病毒只是一团由蛋白壳体做“外衣”包裹着基因物质的核壳体而已。

但因此也产生了病毒的两个“鲜明的特色”:一般生物细胞中的核酸均含有DNA与RNA 这两种遗传物质,但是病毒却只拥有其中的一种,如乙肝病毒内的核心部分为双链DNA,而艾滋病毒内部的遗传密码却是分布在RNA分子上,更为奇特的是引起疯牛病的朊病毒居然只是蛋白质分子,不含任何遗传物质;另外,病毒的内部结构虽然极为简单,但外部形态却有很多种。

如乙肝病毒与艾滋病毒均为颗粒状;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SARS病毒则是一种冠状病毒的变种。

也正是因为病毒的结构极为简单,据此,一些科学家猜想,病毒可能是从普通细胞中“逃逸人体”出来的DNA或RNA片断,在获得了一些蛋白质或是部分细胞膜作为它们的外壳后而成为了独立的生命体病毒。

如果这种猜想是真实的话,那么就意味着病毒这种古老的生物自20亿年前细胞最早出现后,就一直在地球上作乱。

事实上,确实是从史前时代起,人类就遭遇到过病毒的侵害。

除鼠疫、天花、牛痘等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横扫世界”的强进势头并且造成重大损失的传统病毒外,最近几十年新的病毒正以一种令人胆颤的神秘方式不断出现。

尤其是其中的大多数属于尚不为人所知的热带地方性病毒。

目前,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病毒,其中大约有100多种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

其中的新兴病毒已经在人类全球健康网络上打开了缺口。

比如,震惊全世界、至今无药可治的艾滋病毒;目前正在西非蔓延同样没有有效治愈方式,同时致死率又极高的埃博拉病毒;由蚊子携带并且可以随着气候变化的美国西尼罗河病毒等等。

这些“新兴病毒”本是长期隐藏于密林之中的,作为病毒的自然宿主,各种野生动物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病毒库。

然而,多年来带有病毒的野生动物们一直未发生明显的症状。

它们安安静静的潜伏不动,也可以说是在蛰伏待机。

一旦生存环境发生改变,这些病原体就会抓住机会,得以转移到新的宿主或产生突变体,从而引发新的疾病,进而扩大种群。

在病毒传播的过程当中,地球的主宰——人类,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当现代文明的发展使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大面积破坏以后,动物们不得不向人类生活的区域转移;
另一方面,随着交通工具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足迹已几乎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这也增加了人类与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接触的机会。

所以,新病毒的陆续出现大概也是人类破坏环境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吧。

以埃博拉病毒为例,它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之中,早在1976年就首次被发现于扎伊尔的埃博拉地区并因此而得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当时被感染的300名患者中,共有274人被病毒夺去了生命。

没有有效的治疗与防治方法,几十年来,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引起了数次发热和严重内出血的爆发流行,绝大多数的感染者难免死亡。

这种可怕的病毒爆发的原因,就始于人们处理受感染的肉类或者野生动物,特别是大型猿类动物。

尽管人们还不清楚这些动物是如何传染这种病毒的。

但不幸的是野生动物的肉却是这一地区居民主要的蛋白质来源。

可是,病毒到底是如何从宿主身上转移到人类体内的呢?病毒的感染机制依然和它的核壳体结构相关。

病毒需要寄生于活的宿主细胞,原因就在于病毒缺乏增殖所需要的酶系统,因此必须依赖于寄主细胞提供自我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体系、能量和场所。

外部条件准备就绪后,病毒需要完成以下六个步骤完成其增殖活动,分别是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

吸附作为这邪恶过程的第一步是决定感染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现已发现,在吸附过程中,细菌的细胞壁以及动物细胞膜上的一种脂蛋白或糖蛋白充当了“内鬼”的角色。

作为细胞表面受体,它们会与动物病毒或和噬菌体表面特异性的吸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而完成病毒的吸附过程;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植物细胞上有特异性的受体。

吸附的整个过程可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完成。

成功附着到宿主细胞以后,病毒要么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要么会将含有复制病毒指令的基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之内。

若病毒需要进入宿主细胞,简单来说,可以有四种方式:注射式侵入、细胞内吞、膜融合以及其他特殊的侵入方式。

有尾噬菌体可以通过尾部收缩将衣壳内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内,这样的方式称为注射式侵入;而动物病毒的常见侵入方式则是通过细胞内吞来完成。

细胞膜内陷形成吞噬泡,病毒粒子从而得以进入细胞质当中;若病毒含有包膜,那么在侵入过程中,病毒包膜可以与细胞膜融合,最终使病毒得以进入细胞。

若是植物病毒那么可以通过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上的小伤口或天然的外壁孔侵入。

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也可以成为病毒入侵细胞的通道。

正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根据病毒的种类不同,被侵入细胞的类型不同,病毒入侵细胞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完成入侵步骤以后,病毒在细胞内将会首先发生脱壳过程。

这是指病毒感染性核酸从衣壳内被释放出来的过程。

无包膜病毒只需要脱衣壳;有包膜的病毒,脱壳过程包括脱包膜和脱衣壳这两个步骤,方式因“病毒”而异。

紧接着病毒会“马不停蹄”的进行生物合成。

即根据基因指令,并借助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场所来合成核酸和蛋白质。

这是病毒基因组进行复制和表达的一个过程。

以病毒核酸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合成新的核酸分子,并以病毒
RNA或病毒DNA的转录产物作为信使RNA,在细胞的核糖核蛋白体上合成衣壳蛋白,此过程中所需要的多数酶也来自宿主细胞。

而在此阶段,胞浆中并没有病毒颗粒,因此被称为隐蔽期。

病毒的结构成分,核酸和蛋白质已分别准备就绪,随后在细胞核内或细胞质内发生装配过程,即组装成核衣壳。

绝大多数DNA病毒是在细胞核内组装,而RNA病毒与痘病毒类则在细胞质内组装。

无包膜病毒组装成核衣壳以后即成为成熟的病毒体。

最后即是释放过程,也是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有包膜病毒通过细胞内的内质网、空泡,或以出芽方式释放而成为成熟病毒。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当中对细胞膜破坏较轻,宿主细胞死亡慢;而无包膜病毒释放时被感染的细胞崩解,释放出病毒颗粒。

宿主细胞膜被破坏,细胞也随即死亡。

从单个病毒吸附开始至病毒释放完成,整个过程称为感染周期。

并且鉴于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生物,又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很难找到杀死病毒而不伤害寄主的处理手段和药物。

因此防重于治是对付病毒的基本方针。

预防病毒的主要措施有:消灭传染源、铲除传染媒介、接种疫苗也是一个有效措施。

消灭传染源这是预防动、植物和微生物病毒的有效措施,包括卫生检疫、隔离、铲除传染源;另外动植物病毒大都通过媒介传染,以昆虫为主。

例如乙型脑炎通过蚊子传染、许多植物病毒通过蚜虫传播。

因此消灭传染媒介对于病毒的预防显得更为重要;虽然病毒的复制速度极快,杀伤力极大,但是也不可以为所欲为依然会遭遇“强敌”,即生物免疫系统——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到处“巡视”的淋巴细胞随时准备消灭外来入侵物质,一旦受到抗原刺激就会启动人体特异性免疫,产生大量的抗体与抗原相抗衡。

接种疫苗就是利用了特异性免疫学原理。

在遭遇病毒的大规模袭击前,有意给人体注入病毒的蛋白壳体(即疫苗)可使人体免疫系统为病毒的大规模袭击做好准备。

这种方法己经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

但是据上文介绍可知病毒的结构极其的简单,这便意味着它们能够迅速变异。

所以,在一种病毒爆发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似乎消失了,但是不知哪天就会“重整旗鼓”以一个新面孔的形式“卷土重来”。

又或者一种流感病毒疫苗不能彻底解决病毒性感冒一样。

这是因为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通过不断改变蛋白壳体,使人类的免疫系统每次都需要对它们进行重新确认,从而为病毒在人群中传播赢得了时间。

另一方面不需要抗体参加的抗病毒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其中最重要的是干扰素,它是机体对抗病毒感染而产生的一种物质。

直接使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都可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人类与病毒的战争还在继续。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存在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影响,就会减少我们与携带各种病毒的野生动物的接触,也就大大降低了“新兴病毒”出现的几率。

人类的活动不仅对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甚至对人类自身已经造成伤害,人类与病毒的战争还在继续,人类思想与行动的战争依然在持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