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差别

合集下载

古人对色彩的雅称

古人对色彩的雅称

古人对各种色彩的雅称知识300字
古人对各种色彩有着丰富的雅称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不仅是视觉上的表现,还与情感、象征和文学创作紧密相连。

以下是一些古人对各种色彩的雅称和相关知识:
红色(赤色):红色在中国文化中通常被视为吉祥和喜庆的象征,因此常被赞美为“娇红”、“朱颜”、“艳丽”,表示繁荣和幸福。

黄色:黄色在古代被视为帝王的颜色,被称为“金黄”、“黄裙”,具有尊贵和权威的象征。

青色(蓝色):青色常被形容为“碧蓝”、“湛蓝”,代表清新、宁静、清澈的意象。

绿色:绿色被形容为“翠绿”、“碧绿”,通常与大自然、生机和健康联系在一起。

紫色:紫色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紫气”,具有神秘和高贵的含义,常被用来表示尊贵的地位和道德高尚。

白色:白色被形容为“皎洁”、“雪白”,通常与纯洁、清白和无瑕疵相关。

黑色:黑色有时被赞美为“墨黑”、“幽黑”,代表神秘和深沉,但也可以与哀悼和悲伤相关。

粉色:粉色通常被形容为“嫩粉”、“桃红”,常被用来表示少女的美丽和纯情。

这些雅称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中色彩的丰富意义。


色不仅仅是物质的外观,还承载着情感、价值观和象征意义,影响着文学、绘画、服饰和装饰艺术等方面的表达。

古人对各种色彩的雅称和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古语中的颜色代词

古语中的颜色代词

古语中的颜色代词(2011-02-12 22:11:03)分类:网文标签:杂谈1,黯形声字。

从黑,音声。

本义是:“深黑色”。

《说文》:“黯,深黑色也。

”《广雅》:“黯,黑也。

”《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

”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

常泛指黑色。

2,赫会意字。

从二赤。

《说文》:“赫,火赤貌。

”火赤。

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

”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形声字。

从黑,代声。

《说文》:“黱,画眉也。

从黑,朕声。

”“黱”也写作“黛”。

锴本作画眉墨。

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

”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后来泛指“青黑色”,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会意字。

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

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

《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

”本义是:“黑色”。

《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后经常表示“黑色”。

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

《说文》:“红,帛赤白色也。

”本义是:“粉红色。

”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

”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

本义是“(帛)红色”。

《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

”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

”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会意字。

甲骨文,从大(人)从火。

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

一说“大火”为赤。

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

《说文》:“赤,南方色也。

”《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中国古代对色彩的称谓,如此风雅

中国古代对色彩的称谓,如此风雅

中国古代对色彩的称谓,如此风雅红——粉红:即浅红色。

别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妃色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

杨妃色湘妃色粉红皆同义。

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

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

樱桃色:鲜红色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

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大红:正红色,三原色中的红,传统的中国红,又称绛色。

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绯红:艳丽的深红。

胭脂:1、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

2、国画暗红色颜料。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也称铅朱朱色丹色丹:丹砂的鲜艳红色。

彤:赤色。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

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赫赤:深红,火红。

泛指赤色、火红色。

嫣红:鲜艳的红色。

洋红:色橘红。

炎:引申为红色。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绾:绛色;浅绛色。

枣红:即深红。

檀:浅红色,浅绛色。

殷红:发黑的红色。

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

亦泛指脸红色黄——鹅黄:淡黄色。

鸭黄:小白色。

缃色:浅黄色。

绿——嫩绿:像刚长出的嫩叶的浅绿色。

柳黄:像柳树芽那样的浅黄色。

柳绿:柳叶的青绿色。

竹青:竹子的绿色。

葱黄:黄绿色,嫩黄色。

葱绿:1、浅绿又略显微黄的颜色。

2、草木青翠的样子。

葱青:淡淡的青绿色。

葱倩:青绿色。

青葱:翠绿色,形容植物浓绿。

油绿:光润而浓绿的颜色。

以上几种绿色都是明亮可爱的色彩。

绿沈(沉):深绿。

碧色:1、青绿色。

2、青白色,浅蓝色。

碧绿:鲜艳的青绿色。

青碧:鲜艳的青蓝色。

翡翠色:1、翡翠鸟羽毛的青绿色。

2、翡翠宝石的颜色。

草绿:绿而略黄的颜色。

青色:1、一类带绿的蓝色,中等深浅,高度饱和。

3、本义是蓝色。

4、一般指深绿色。

5、也指黑色。

6、四色印刷中的一色。

7、特指三补色中的一色。

青翠:鲜绿。

青白:白而发青,尤指脸没有血色。

鸭卵青:淡青灰色,极淡的青绿色。

古语中的颜色代词

古语中的颜色代词

古语中的颜色代词(2011-02-12 22:11:03)分类:网文标签:杂谈1,黯形声字。

从黑,音声。

本义是:“深黑色”。

《说文》:“黯,深黑色也。

”《广雅》:“黯,黑也。

”《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

”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

常泛指黑色。

2,赫会意字。

从二赤。

《说文》:“赫,火赤貌。

”火赤。

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

”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形声字。

从黑,代声。

《说文》:“黱,画眉也。

从黑,朕声。

”“黱”也写作“黛”。

锴本作画眉墨。

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

”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后来泛指“青黑色”,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会意字。

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

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

《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

”本义是:“黑色”。

《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后经常表示“黑色”。

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

《说文》:“红,帛赤白色也。

”本义是:“粉红色。

”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

”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

本义是“(帛)红色”。

《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

”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

”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会意字。

甲骨文,从大(人)从火。

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

一说“大火”为赤。

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

《说文》:“赤,南方色也。

”《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古代颜色别称

古代颜色别称

古代颜色别称:
古代颜色的别称如下:
1.梅染:用梅花树作为染料的一种天然染色法,所得的颜色称为梅染。

2.荼白:如荼一般的白色。

荼在古书中是一种苦菜,现在也有荼靡花开之白色。

3.薄柿:用柿漆染得的淡柿色,像是尚未成熟垂挂于枝头的柿子。

4.酡颜:形容美人微醺,一抹红霞飞上脸梢的神态。

5.踯躅:中国传统色彩名词,形容颜色如杜鹃花的红艳。

6.胭脂:血色。

7.天水碧:古代丝帛染色名,浅青色。

8.苏芳:苏芳色源自苏木,苏枋,是重要的红色染料,来源于苏芳木的染料颜色。

9.百草霜:雨过天青中的一种颜色,也指代天青色。

10.缃色:浅黄色。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例说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例说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例说1,黯形声字。

从黑,音声。

本义是:“深黑色”。

《说文》:“黯,深黑色也。

”《广雅》:“黯,黑也。

”《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

”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

常泛指黑色。

2,赫会意字。

从二赤。

《说文》:“赫,火赤貌。

”火赤。

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

”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形声字。

从黑,代声。

《说文》:“黱,画眉也。

从黑,朕声。

”“黱”也写作“黛”。

锴本作画眉墨。

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

”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后来泛指“青黑色”,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会意字。

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

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

《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

”本义是:“黑色”。

《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后经常表示“黑色”。

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

《说文》:“红,帛赤白色也。

”本义是:“粉红色。

”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

”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

本义是“(帛)红色”。

《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

”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

”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会意字。

甲骨文,从大(人)从火。

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

一说“大火”为赤。

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

《说文》:“赤,南方色也。

”《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古代色彩的雅称

古代色彩的雅称

古代色彩的雅称古代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和描述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他们常常使用雅称来形容各种颜色。

这些雅称既富有诗意,又能准确地表达出色彩的特征,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们喜爱的表达方式。

首先是中国古代,他们对色彩的雅称颇具特色。

比如,他们用“绿沉沉”来形容深绿色,用“黯然无光”来形容暗淡无光的颜色。

这些雅称不仅仅是对颜色的形容,更融入了情感和意境,使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古代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雅称,如“黛色”和“朱砂”。

黛色是指一种深蓝色,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眉眼之间的颜色,寓意着深邃和神秘。

而朱砂则是指鲜红色,常用来形容艳丽的颜色,如丹霞、夕阳等。

这些雅称不仅仅是对颜色的描述,更蕴含了文化和情感的内涵。

在古代的西方文化中,色彩的雅称也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他们用“蔚蓝”来形容湛蓝的天空和海洋,用“玫瑰红”来形容鲜艳的红色,用“金黄”来形容金色的光芒。

这些雅称不仅仅是对颜色的描述,更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古代雅称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它们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雅称的使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直接和简练的表达方式。

然而,古代雅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能够将色彩与情感、文化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古代色彩的雅称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们不仅仅是对颜色的形容,更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联想。

通过使用雅称,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色彩的美妙,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尝试使用一些雅称来形容色彩,给我们的语言增添一些诗意和韵味。

这样既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又能够增添一些美感和情趣。

古代色彩的雅称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们不仅仅是对颜色的形容,更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和联想。

通过使用雅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色彩的美妙,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一些雅称,给我们的语言增添一些诗意和韵味。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6(古代表示颜色的词)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6(古代表示颜色的词)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6)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1、黯:形声字。

从黑,音声。

本义是:“深黑色”。

《说文》:“黯,深黑色也。

”《广雅》:“黯,黑也。

”《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

”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

常泛指黑色。

2、赫:会意字。

从二赤。

《说文》:“赫,火赤貌。

”火赤。

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

”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形声字。

从黑,代声。

《说文》:“黱,画眉也。

从黑,朕声。

”“黱”也写作“黛”。

锴本作画眉墨。

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

”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后来泛指“青黑色”,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会意字。

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

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

《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

”本义是:“黑色”。

《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后经常表示“黑色”。

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

《说文》:“红,帛赤白色也。

”本义是:“粉红色。

”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

”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

本义是“(帛)红色”。

《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

”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

”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会意字。

甲骨文,从大(人)从火。

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

一说“大火”为赤。

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

《说文》:“赤,南方色也。

”《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漢語中表示顏色詞語的差別
古代漢語中表示顏色詞語的差別
1,“絳、朱、赤、丹、紅”的區別
“絳、朱、赤、丹、紅”五個詞都表示紅色,按其由深到淺的不同程度排列,“絳”的程度最深,《說文》:“絳,大赤也。

”本義是:“深紅色”。

“朱”的程度其次,《說文》:“朱,赤心木,松柏屬。

”本義是:“赤心木”,後用來指“朱色,大紅色”。

“赤”本義是“火的顏色”,即紅色。

“丹”本義是“辰砂,朱砂”,後表示“紅色,赤色”。

“紅”的程度最淺,《說文》:“紅,帛赤白色也。

”本義是:“粉紅色。

”到後來,“紅”和“赤”沒有區別。

2,“青、蒼、碧、綠、藍”的區別
“青、蒼、碧、綠、藍”五個詞在現代漢語中都是形容詞,表示顏色。

但在古代漢語中是有區別的。

“青”古代和現代都表示“藍色”,
“蒼”的本義是“草色”,表示“深藍色”或“深綠色”,程度最深,“碧”的本義是“青綠色的玉石”,表示“淺藍色”或“淺綠色”,
這三個詞本來是有區別的,有時也可以混用。

如青天又叫蒼天,青草也叫做碧草,青苔也叫做蒼苔。

“綠色”和“青色”意義相差較遠,混用的較少。

“藍”在上古漢語中只作為“蓼藍”的意思,是名詞,後來才具有“藍色”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