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练习题

合集下载

马说文言文小学练习题

马说文言文小学练习题

马说文言文小学练习题一、词语解释1. 请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 马之千里者② 策之不以其道③ 食之不能尽其材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二、句子翻译1. 翻译下列句子: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判断题1. 下列句子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① 千里马需要吃更多的粮食才能发挥出千里之能。

② 伯乐是通过观察马的外表来识别千里马的。

③ 文中的马指的是所有马,而不是特指千里马。

四、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这篇文章的主旨。

2. 伯乐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3. 请举例说明如何识别千里马。

五、连线题请将下列词语与其对应的意思连起来:① 马之千里者 A. 马的品种② 策之不以其道 B. 马的才能③ 食之不能尽其材 C. 马的食量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马的叫声六、填空题1. “______,一食或尽粟一石。

”(填入原文)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填入原文)3. “______,其真不知马也。

”(填入原文)七、阅读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 文段中提到的“伯乐”和“千里马”分别指什么?2. 请解释“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的意思。

3. 从这段文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八、选择题A. 马的食量很大B. 马的才能被埋没C. 马的叫声特殊D. 马的寿命很长2. “马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苏轼A. 策之B. 食之C. 鸣之D. 千里九、改写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十、排序题① 食之不能尽其材② 策之不以其道③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④ 马之千里者十一、仿写题请仿照“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这句话,写一句描述其他动物的句子。

马说练习题以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以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一、基础学问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闻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说明。

3.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祗辱于奴隶人之手()(10)奴隶人之手()(11)食马者()(12)才美不外见()!(13)不能尽其材()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干脆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缘由,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详细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练习题(打印版)

马说练习题(打印版)

马说练习题(打印版)一、填空题1. 马是十二生肖之一,位于生肖顺序的第____位。

2. 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____、____和____。

3. “千里马”常用来比喻____。

4. “马到成功”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思是____。

二、选择题1. 马在十二生肖中的位置是:- A. 第一- B. 第二- C. 第七- D. 第八2. 下列哪项不是马的象征意义?- A. 力量- B. 速度- C. 财富- D. 忠诚3. “马到成功”的反义词是:- A. 一帆风顺- B. 一蹶不振- C. 一帆风顺- D. 一败涂地三、判断题1. 马是中国古代“六畜”之一。

(对/错)2. “马”字在汉字中属于象形字。

(对/错)3. “马”字在现代汉字中与“妈”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对/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2. 描述一下“马”字的演变过程。

五、论述题1. 请论述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其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七2. 力量、速度、忠诚3. 有才华的人4. 事情顺利成功二、选择题1. C2. C3. D三、判断题1. 对2. 对3. 错四、简答题1.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马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战争和狩猎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马的驯养和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2. “马”字最初是象形字,后来经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的书写形式。

在演变过程中,“马”字的形态和笔画都有所简化,但仍然保留了其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不仅是农业生产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媒介。

马的形象广泛出现在文学、艺术、建筑等各个领域,成为力量、速度和忠诚的象征。

同时,马也与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紧密相关,如“伯乐相马”、“昭君出塞”等,这些故事和传说进一步丰富了马的文化意涵。

马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马的欣赏和崇敬,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是指什么?A. 一种名贵的马种B. 一种比喻,指有才能的人C. 一匹跑得很快的马D. 一种古代的交通工具2. “伯乐”在文中象征着什么?A. 一位善于相马的人B. 一位有眼光的领导者C. 一种古代的官职D. 一种马的品种3. 文中“食马者”指的是什么?A. 饲养马的人B. 那些不识才的人C. 马的主人D. 马的敌人4. “马之千里者”在文中的意义是什么?A. 马跑得快B. 马的价值C. 马的品种D. 马的寿命5.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什么意思?A. 马鞭B. 马鞍C. 马的饲料D. 驾驭马的方法二、填空题6.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7.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表达的是_________。

8. “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9.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

10.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三、简答题1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和“伯乐”分别代表什么含义?12. 如何理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13. 文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4. 马说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四、论述题15. 结合马说,谈谈你对“人才”和“识才”的理解。

答案:1. B2. B3. B4. B5. D6. 有才能的人很多,但能够识别并重用这些人才的人很少。

7. 那些不识才的人,不知道马有远行的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喂养马。

8. 如何能够要求马跑得远呢?9. 正确的方法或途径。

10. 马发出叫声,但人们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简答题答案:11. “千里马”代表有才能的人,“伯乐”代表能够识别并重用这些人才的人。

12.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识才的人不能认识到马的真正价值,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喂养马,导致马的才能不能得到发挥。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马说中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意味着_______。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

3. 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指的是_______。

4. “执策而临之”中的“执策”指的是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马说中所表达的观点?A. 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B. 马的食量与才能无关C. 马的才能是天生的D. 马的才能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2. “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安”字,其含义是:A. 哪里B. 安排C. 安定D. 安全三、判断题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这句话说明千里马食量很大。

(对/错)2.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力不足”指的是马的力气不足。

(对/错)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句话的意思是马的才能无法与普通马相提并论。

(对/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中“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 马说中提到的“策之不以其道”是什么意思?请结合全文解释。

五、阅读理解题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 这段话中,“食马者”指的是什么?2. 为什么“食马者”不能使马发挥千里之能?3. 作者通过这段话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六、翻译题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七、论述题请结合马说,谈谈你对“人才”与“发现人才”的理解。

八、附加题1. 马说中提到的“伯乐”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 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答案:一、填空题1. 人才需要被发现和使用2.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马有千里之能3. 驾驭马4. 拿着马鞭二、选择题1. D2. A三、判断题1. 对2. 错3. 对四、简答题1. “千里马”指的是有才能的人,而“伯乐”则是能够发现并使用这些人才的人。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马说》练习题及答案「篇一」阅读两段文章,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_(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2.翻译选文中划“ ”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

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见,通“现”,表现。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篇二: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马说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马说练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是XXX,字退之,唐代中期的文学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XXX”之美誉。

后世称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是唐代文坛的领袖。

2.通假字是指不同字形相同或相近,但音义不同的字。

如“死”、“槽”、“枥”、“千”、“里”等。

3.(1)骈死于槽枥之间:指马在槽枥之间被勒死。

(2)不以千里称也:指千里马的价值无法用千里来衡量。

(3)一食或尽粟一石:指千里马每天只需要一石粟就能饱食。

(4)食不饱:指千里马每天只能吃到一石粟,无法饱食。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指千里马的稀有性,无法与普通马相比。

(6)策之不以其道:指因为不了解千里马的特殊性,而无法正确对待它。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指人们无法理解千里马的内心世界。

(8)执策而临之:指人们对千里马进行驯养和管理。

(9)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指千里马的命运被任由奴隶人支配。

4.(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无法正确对待它,无法发挥其才能。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人们无法理解它的特殊性,无法正确对待它。

(3)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被埋没在千军万马之中,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

(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士者,所以在死而后已,夫何壮于骥而尸于槽者!”(5)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人生有几,而才难得;有才无运,徒然辛苦。

”(6)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士不可以不XXX,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7)文中XXX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或以其XXX之盛,而不知其篇章之错;或以其篇章之工,而不知其大旨之纰缪;或以其大旨之得当,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因果。

”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句话意味着,伯乐是发现千里马的人才,而千里马是那些隐藏在人群中的优秀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练习题46462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马说》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
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
3、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
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
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3)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翻译下列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文学常识或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马说》选自,作者, (朝代)着名的文学家,世称,被列为之首。

与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②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③《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④《马说》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
⑤《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是:,,。

⑥《马说》中活画统治者愚昧蛮横丑态的句子是:,。

⑦《马说》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⑧《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⑨人们常用文中的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这两句话是:
,。

7、本文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作者的愤慨感情。

说说“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8、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练习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给下列汉字注音。

(3分)
陋()馨()儒()牍()案()苔()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由得的心情 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

3.用原文回答问题。

(20分)
⑴能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

⑵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

⑶写出运用类手法的句子。

⑷全文的旨句是。

⑸提挈全文的词语是。

⑹本文实虚相的句子是。

⑺突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句子是。

⑻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⑼突出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⑽写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⑾文中的点睛之笔是。

⑿作者以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4.找出全文的点睛之笔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5.用一句话概括本的思想主旨。

(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的词。

(4分)
(1)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
(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这劳(形)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8、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2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10、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3分)
11、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2分)
1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