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思考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全】-考试必备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全】-考试必备1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已过时?为什么?(Y)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原因:1.马克思主义仍是当今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3、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成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Y)答案:①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②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论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因为它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统一。

3、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吗?肯定相对静止有何意义?(Y)答案: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2)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不对,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意义:第一、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

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

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Y)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与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马原思考题

马原思考题

马原思考题一、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二、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四、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和作用?五、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方针的重要性六、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七、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八、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掌握这一规律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九、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要求?十、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直观的错误在何处?十一、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掌握这唯一标准有何实际意义?一、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概括的说就是以下三个观点:世界是统一的;其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而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性、永恒变动性中的一种。

首先,这里所说的物质,并不是人们平时所理解的物质,它是一个哲学概念。

列宁在恩格斯对物质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对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世界是有着共同本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在辨证唯物主义看来,世界除了以不同形态存在的运动着的物质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它指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而不是意识,从而坚持了物质是第一性的存在,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划分了界限。

世界物质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在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中,虽然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某种形态,但是它们的形而上学性却把世界理解为机械的世界,忽略了世界是会变化的这一事实。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辩证的统一。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思考与练习(一):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的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1.哲学的物质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怎样理解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的两种特殊状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思考题及考试题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思考题及考试题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1、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2、意识的能动作用。

含义: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①要遵循客观规律;②要通过实践活动;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有两种性质的反作用: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的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马原课课后思考题 2023

马原课课后思考题 2023

马原知识答题一、单选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单选题]*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单选题]*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单选题]*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单选题]*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单选题]*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单选题]*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D、理在事先*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单选题]*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单选题]*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单选题]*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原初”物质*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单选题]*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免费阅读】马原思考题及详细答案

【免费阅读】马原思考题及详细答案

1.内涵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批判、继承和创新的?(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4.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5.怎样理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阶级性和实践性是根本特性。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7.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完整版)马原思考题题

(完整版)马原思考题题

马原思考题1.请问什么是主要矛盾,为什么要认清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举例说明你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

答:①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②首先,我国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

今天人民需求的层次和品位已大大提高,不再是简单的温饱需要,而是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二者所表述内涵大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后者强调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个方面,充分反映了现阶段人民需求更高、更广泛的特点。

2.如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来看待西南交通大学发展目标中“承交通天下国家梦,创中国特色双一流”与“世界一流”的关系?答:3.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底线思维,就是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在工作上不思进取、消极懈怠、墨守成规。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亟须各级领导干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拓进取、干事创业。

但是,少数领导干部却为官不为、消极懈怠,还狡辩说这是“坚持底线思维,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

实际上,这是对底线思维的极大误解。

底线思维是一种担当思维。

底线思维要求讲纪律、守规矩,为人做事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但坚持底线思维,不是遇到问题绕着走,而是强调做工作要有预案、对险情要有准备,进而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积极主动工作。

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最硬的底线。

2023版马原思考题

2023版马原思考题

2023版马原思考题
2023版马原思考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意义。

3.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5. 简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6. 为什么说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7. 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8.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 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10.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
请根据以上思考题,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分别进行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是谁?
看到这个话题,我感觉似曾相识,但是又有些陌生。

其实对自我的思考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我对周围的同学和自己的了解中,我知道每个人都在不停的思考自己,在经过一些事情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在重新认识自己。

我以为,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都应该有个基点,这个应该是老师在题目中提到的的自我意识的出发点。

不过我并不认同老师在题目中提到的南北、城乡、贫富、素质等人为产生的一些思维方式,我以为人总是基于自然,而思考基点也同样应该源于自然。

我们的自我意识应该形成于自然界中的具体的事物,但非人为创造或打造的东西。

如风雨雷电等都可以成为我们人的自我意识的基点。

我一直认为,人为的一些产生的思维方式并不能跳出自然这个局限,人生于自然,至少到目前为止也不能超出自然,所以人的思维的产物是对自然思考的衍生品。

我们应该从自然最原始的东西开始去寻找自己自我意识的出发点。

比如如果以风作为自我意识的出发点,在待人接物,思考人生的时候,参照风的形象,可以给我们很多有利的启示。

如风的博大,告诉我们要有广阔的胸怀。

风的多变,在每一个角落都能存在,告诉我们在处理事务的时候要灵活多变,但又不失本真。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在我们以自然界最原始的事物作为自己的意识的根基之后,我们可能会更加明白的看到这个世界的样子,我们也许会找到更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让我们真正的过着健康、愉悦的生活。

而且不会失去根本。

三、人的本性就是爱,为爱而活着才是尽兴和尽善
首先,对人的本性就是爱这个命题就值得考量。

孔子提倡仁爱,孟子说人性本善,而荀子却说人性本恶,老子对人的思考讲究无为胜有为。

由此可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千人千言,所以一定得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的命题。

最简单的思考是,爱分为很多种。

对家人的那是关爱,对朋友的那是友爱,对恋人的那是挚爱,对失意者的那是怜爱。

那么到底哪种爱才是应该尽兴和尽善的呢。

如果是没种都是的话,就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矛盾。

我认为我们对于家人应该要尽善尽兴。

原因很简单,家人给予了我们相当多的爱护,从我们出生到死亡,家人一直在我们的左右,我们失意时,我们彷徨时,我们开心时,无论什么时候,家人是你永恒的伴侣。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家人的爱给予我们的回应,我们应该在得到同等的爱的时候回报同等的爱。

所以,我赞同对家人的照顾,关怀这些中华美德。

这样我们生活才有了家这个基点,我们有了好的基点才能有精彩的人生。

而且这些也值得我们去为他们付出。

为了家人的爱,我认为是值得的。

对于朋友,朋友同样是我们生活的伴侣。

相比于家人,可能少的是血缘关系和亲密关系。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没有血缘关系,有的家人也未必能与你做成朋友,因为朋友的交往源于“情投意合”,要有共鸣才是真朋友。

既然这样,我们因为在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看法上产生了共鸣而走到了一起,我们相比于家人,朋友可能可以上升为一种灵魂伴侣的地位。

所以,我认为,为了真正的友情,同样
可以尽性和尽善的活着。

至于其他的爱的分类,我觉得并不能同样的为之而活着。

有很多爱其实是短暂的,而生活是长久的,比如对一些人的同情,怜爱,其实它只是一时,我们因为这些爱而活着,并不能对我们的精神有一种长期的支撑。

又比如老师提到的学习和工作,我们可以对学习工作产生爱,产生感情,但是它们做够支撑我们去尽性尽善吗?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学习其实并不是我们自主的选择也不是大自然的选择,他其实是认为的为了社会家族发展的需要,对我们进行的一种培养。

我们为何能对此产生依恋的感情以至与让我们活得尽性和尽善?工作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也是迫于生计,所以我们选择上没有充分的自主权,相比而言,工作和学习对我们也没有可依赖性,所以我们其实是没有更多的理由让我们更加爱工作和学习的,所以我们不能对这种爱抱有一种为之奋斗的感情,为之不舍的感情。

老师您好,以上是我对您两个思考题的一些观点。

因为对您提的观点有很多感悟,但是可能大部分是由您的观点引发的,所以在分析过程中可能会与您的原意有所偏差,还请老师理解。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