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青山不老教案
16、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2、板书“不老”,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读了课文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1、反馈交流。
(1)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三、利用“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青山不老》是当代作家梁衡的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中,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过程和方法: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读题。
3、提出阅读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读——理解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自读自悟,读出自己。
(一)自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青山不老》教案(通用13篇)

《青山不老》教案(通用13篇)2022-12-15《青山不老》教案(通用13篇)《青山不老》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风雨同舟、肆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一、导入:同学们,学习了第十五课,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知道了人类应该热爱和珍惜土地。
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你又将获得哪些启示呢?二、检查预习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是吗?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的字、词、句预习情况。
(1)字词检查1、土炕肆虐盘踞淤泥2、治理参天的杨柳归宿3、风吹沙起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如臂如股绿风荡漾第一组强调:炕与坑的区别; 虐字的写法:踞的读音。
第二组注意:参和宿的读音并掌握其他的读音;区分治和制。
第三组要求: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掌握和他们意思相近的词语和类似结构的词语。
(2)句的检查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第一句话掌握修辞手法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二句话要求读准,特别注意断句,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新授:1、过渡:字词句同学掌握的很扎实,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a、把握文章主要内容b、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把课文多读几遍,有人说读书就是煮书,煮书就是把课文读熟,熟烂于心,熟的像老师这样可以不看教材。
注意一边读一边结合阅读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好,在老师刚才的这段话中,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要求?(这一环节启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自由读书过渡:读书有时要把薄文读厚,有时要把长文读短,概括主要内容,就要把长文读短,这是一种概括能力。
来,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4篇)

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4篇四年级语文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篇一《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课前学生预_: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_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_课文一、教学引入,初读课文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_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今天我们要学_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comaker【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件导入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
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
(板书:青山不老)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时间。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范文四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范文四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的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的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共有两个: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这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如:我记得文章有这样一句话: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
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
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高年级文章幅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找准重点句,引导学生品读是一种常见教法。
如何避免学生在阅读重点句子时流于表面,避免学生眼中仅有棵树而忽略整片林呢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时,引导学生一次次研读,一层层地推进,也是一种常见策路。
这样的策略能让文章构成一个整体,让一个问题牽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的回答是:“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难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学生说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老人创造出了奇迹。
可是,我没有就此罢休,还继续“穷追猛,问:创造奇迹的是些什么人那里的环境是怎样的学生经过联系上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等方式读懂吧,明年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的不容易,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于奇迹的理解就更加丰满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六课《青山不老》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六课《青山不老》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六课《青山不老》教案课题 1 6 青山不老教学目标 1.认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具准备 1. 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预习提纲 1. 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 自由读课文, 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 81 岁的老人,他从 65 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1 / 43. 板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6.青山不老(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教课方案)一、讲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指名两位学生)2、板书“不老”,连起来读读,是什么意思?(指名一位学生)3、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抓紧时间用你最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畅。
自行解决生字词语。
师:同学们读的都很专心,字词都解决了吗?(2)检察字词师:青山是万年长青,不会老的,那人会老吗?人老了会是什么样子的?《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说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意。
今日,让我们一同去认识一个人,课文从头至尾没有提到他的名字,文中称号他为何?三品读,感悟师:再次默读课文,画一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觉到老人的确年纪大了、老了?(1)65 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此刻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同舟共济一世;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 81 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 4)老人拄着手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涟漪的小院。
我不由鼻子一酸──或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想着这个故事,我们再来专心读读这几个句子,你感觉这些句子给你一种如何的感觉?师: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文中说他创建了一个了奇观。
[ 多媒体出示 ]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观。
这位老人创建了如何的奇观呢?(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加以说明)同桌沟通,议论一下,画出来有关句段。
预设沟通点:15 年啊,绿化了8 条沟,造了 7 条防风林带, 3700 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观。
昨年冬季,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雄伟假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我们一同来读一读,你领会到什么?(经过这些数字写出了老人创建了了不起的奇观)经过 3700 亩林网与学校 30 亩作比较,想象老人种树的面积大,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观。
(板书:创建了不起的奇观)请同学们一同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观展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青山不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肆虐、盘踞、擎、劲挺几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能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奇迹”,直接导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课文大意
3、归纳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主要人物+关键词句+主要事件)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A 初感“奇迹”
1、带着“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问题默读课文,并画出相关语句。
2、通过朗读能表现这一奇迹的相关语句,初步体会“奇迹”
句子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画出这句画中的关键字词,重读它们,谈谈通过重读关键字词能体会到什么?
句子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句子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用重读关键字词的方法读这两句话,边读边体会。
B深悟“奇迹”
1、带着“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归纳总结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大环境的句子,借助出示的“干旱、霜冻、沙尘暴”等图片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并同时了解“肆虐、盘踞”的意思。
3、把描写当时大环境的句子与植树造林后的句子进行对比,并通过对比朗读,深入体会“奇迹”,对比读如下句子:
过去现在
①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①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
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
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②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②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
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
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
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③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③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
林带,3700亩林网。
通过对比朗读,从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深入体会这是名副其实的“奇迹”
C升华“奇迹”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的另一个因素——这是怎样的一个老人,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2、归纳整理出这些句子,分组读一读,引导学生想象老人在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句子1:他是一个瘦小的老头。
句子2: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去世了。
句子3:曾经与他一起治理这条沟的七位老汉已经去世五位。
句子4:他已经81岁。
句子5:三间房,就剩下他一人。
句子6:他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读了这些句子,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这些年来老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请同学们再读第一环节的三句话。
句子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句子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句子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D 凸显主题
1、提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坚持植树造林15年?引出文中难以理解又关系主题的重要句子。
句子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句子2: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句子3: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2、朗读这些句子,提问“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文中说“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他指的是谁?他的什么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3、解题:青山仅仅指老人所栽种的那片绿树吗?作者为什么要说“青山不老”?
4、带着充沛的感情齐读课题“青山不老”,结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