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教案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6《青山不老》公开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公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奇迹的文章。
(点击课件,出示奇迹二字。
)齐读“奇迹”。
2、是谁做了什么事创造了奇迹?(点击课件)翻开16课,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听清楚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3、谁做了什么事?创造了奇迹?师相机板书。
◊抓住主要人物,借助文中关键词,主要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自读课文,感受“奇迹” 。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 )指名回答。
理解“劲挺、绿州”(2)出示句子:◊A、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B、“15 年啊,绿化了8 条沟,造了7 条防风林带,3700 亩林网C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3)齐读为什么老师要把有的词变红色?(重读)小结:重读关键词,这就是平时要学习的重读关键词的方法,让我们的读书声音抑扬顿挫之美,让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句子的意思。
(4)........................ 指名读,评价:你读书有(5)齐读(6)用这种重读关键词的读书方法来读2、3句,A、指名读后,你听出来他重读哪些词吗?B齐读C从这些重点词中你体会出什么?2、出示青山课件这样的青山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是很容易见到的,而作者偏偏称赞为奇迹。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19*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教学重点】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课后反思《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青山不老 人教新课标

16《青山不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感悟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老人的不屈精神和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补充资料,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所要讲的故事发生在晋西北。
学习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这片土地。
资料补充: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强劲季风,经大同、朔州地区时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区。
(出示相关图片)2.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人创造了一个奇迹,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他又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去感受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板书课题:16.青山不老)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注好自然段,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二)交流汇报:1.生自由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2.总结整理: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块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六上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doc

16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1. 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
2.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1. 课件。
2. 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播放我国大西北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图片。
2、播放改造大西北后的森林视频图片。
师:美吗?在这美丽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读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奇迹。
1、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
2、用一句话向大家形容一下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这位老人。
板书:老人81岁瘦小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课文讲了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的事情。
课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奇迹)师:什么样的事才称得上奇迹?你能举个例子吗?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指读,理解,指导读,比赛读。
师:我们的学校大不大?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的学校大约占地5亩,3700亩约等于多少个板溪小学?740个。
想一想,我们学校全种上树是什么样子?720个板溪小学全种上树是什么样子?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1.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 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 .思考下列问题:(1) 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2) 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3) 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4)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4. 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年级语文上《青山不老》教案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青山不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积累。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美,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积累。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
(2)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青山不老》。
2. 相关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产生期待。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让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
4. 分析课文结构(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提炼中心思想。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对课后作业进行布置。
六、教学延伸1. 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有关大自然美景的文章或诗歌,进行阅读和分享。
2. 实践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一处美丽的风光,并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
七、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青山不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四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课文内容清晰,语言简练、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素养,同时也渗透环保教育。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综合阅读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因为孩子们都是南方人,对晋西北恶劣的环境无法想象与体会。
因此,课前要安排学生认真收集资料,了解晋西北恶劣的环境及植树造林的好处。
课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做适当补充,使教学达到实效。
【设计理念】本设计力求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写练这三项教学策略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以读促情,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就能有效的突破重难点,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
具体整合思路如下:在导入新课时,开课时,让深情优美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以简介植树英雄马永顺来引入新课,并为课堂作了情感铺垫。
在感悟理解环节,教师依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深思,以读促情,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加强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生在自主品味文字、汇报交流学习体会后,又在曲子的渲染下,进行课堂写话,让真情在凝注笔端;最后,配乐出示“呵护地球”图,教师布置一道作业,要求学生以“植树造林、保护地球”为己任,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教学目标】1.认识“虐、踞、淤”,理解“肆虐、归宿、三番五次、风雨同舟、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语文六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6课《青山不老》教案-2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三、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 青山不老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 青山不老人教新课标1.明白本课生字词,并连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娴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稀奇,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明白老人植树造林的物质,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故里的艰辛与决心。
1.明白本课生字词,明白老人坚定不懈,植树造林的物质。
2.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领会文章情绪。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明白“青山不老”的含义。
1课时一、画面激趣,导入新课在我国的晋西北,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卑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许多的村庄,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很多人忍受不住,含泪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那金黄的沙土成了此地人们心中隐隐的痛。
看一下晋西北沙化的图片,我们也明白过晋西北沙化的资料,你能想到什么?想说点什么?再来看一下这两幅图(绿洲及林带),这样的画面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从漫漫黄沙到如涛林海,这是何等伟大的稀奇啊!在这片林海后面,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本日,我们就要去明白这位81岁的老人,看看他在15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青山不老的稀奇。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西席明确:本文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卑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辛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劳动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稀奇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
2自由读课文,说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稀奇?画出相关句子,交流领会。
出示:①“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满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满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②“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何等了不起的稀奇。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数字,交流领会: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青山不老一、教材分析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4.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板书设计:青山不老大环境──险恶创造奇迹小环境──艰苦(教学反思参考1)青山不老《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
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五、课堂反馈及时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这些练习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六、存在不足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教学反思参考2)青山不老今天教完了略读课文《青山不老》,回忆起最近一期《小学语文教师》中专家关于略读文章教学的讨论,有些感想,记录于此。
1、要把握好略读课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
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学生而言,不管精读还是略读课文都是新知,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启发。
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过多引导,要把握一个“度”。
教学课文《青山不老》,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进行点拨,把握学和导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是本册教材教给学生的重要的读写方法。
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是需要教师抓主要问题、找准切入点的。
《青山不老》一文是通过三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的。
第一个是上课伊始,为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受老农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一个人长时间呆在家里的感觉,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沟里的艰难;第三个是在拓展延伸处,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能为保护环境、绿化家园做点什么。
三个切入点,三处联系实际,恰当准确,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涵,强化了学习方法。
(教学反思参考3)青山不老《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
对于略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略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略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
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
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
但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
通过两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第一个是在开课开始时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
第二个是在感受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情况想象如果只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况下你会怎么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地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