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

谢 谢 各 位 !
防治多种疾病。
4、身体虚弱,阳气不足,腠理不密,是发病的 内在因素,外邪乘虚侵袭是外因,内外因相合而 致病。利用三伏天天气炎热,在局部腧穴上敷以 辛温发散之药,以达祛除寒邪,宣通经络,补益
人体正气之功效。
六、冬病夏治的作用
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温肺化痰、温胃止痛、理 气活血、补肾壮阳等扶正祛邪、增强体质、预防 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作用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功能不良、肠易激综 合征等
5、耳鼻喉科疾病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6、儿科疾病
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感冒、脾胃虚弱等 儿童易患疾病
7、皮肤科疾病
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8、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9、男科疾病
4.情绪乐观。研究表明,平和乐观的情绪可使 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一种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有利 于顽疾的治疗和康复。夏季气候的影响使一部分 人心情烦躁,易于激动,因此,一定要根据自己 的特点通过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等方式有意识地 克制自己的这种情绪。 5.适度锻炼。适度的锻炼可增加神经肌肉协调 性、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 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同时增强体质和机体 的抵御能力。
果。
2、冬病夏治”,一方面借助夏季阳气生发, 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阴寒内盛者用温 里祛寒药,以达到扶阳祛寒的目的;“冬 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
3、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到了冬 季阳气充足,阴精敛藏而不外泻,从而达 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冬病 夏治使用最多的是敷贴法。《黄帝内经》 记载“桂心炙酒以熨寒痹,白酒和桂以涂 风中血脉”即开始使用膏药外敷。
常见病的冬病夏治疗法ppt课件

05
妇科常见问题在夏季如何 进行调养
痛经、月经不调等简介
01
02
03
痛经
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 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 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 生活。
月经不调
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 ,可伴月经前、经期时的 腹痛及全身症状。
原因
多因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 亏虚所致,常与情绪、饮 食、生活习惯等有关。
夏季生活起居调整建议
夏季避免诱发因素指导
避免贪凉
夏季炎热,但风湿病患者应避免长时 间吹空调、风扇,以免关节受凉。
预防感染
夏季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风湿病 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饮食调理
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 免加重体内湿气,诱发风湿病发作。
中医外治法如艾灸、拔罐等应用
艾灸
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温热作用刺激穴位,达到温经散寒、活 血通络的目的,对缓解风湿病痛有显著效果。
夏季增强儿童抵抗力方法分享
合理饮食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同 时,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如鱼
、肉、蛋、奶等。
适当运动
适当的户外运动可以增强儿童的 体质和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 夏季可选择早晚较凉爽的时段进
行运动,避免中午高温时段。
充足睡眠
禁忌症
对于中医辨证为阴虚火旺、阳热亢盛以及两小无猜的患者,不宜进行冬病夏治;孕妇、恶性肿瘤患者 、强过敏体质者、患有感染性疾病以及阴虚火旺者(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也不宜进行冬 病夏治。
注意事项及误区提示
注意事项
在接受冬病夏治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 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养,如避免食用 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避免过度劳 累、熬夜等。同时,应保持心情愉悦,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冬病夏治的十大好处

冬病夏治的十大好处
冬病夏治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理论,它认为人体在冬季易患一些疾病,如感冒、哮喘等,因此应该在夏季进行预防和治疗。
下面是十大冬病夏治的好处:
1. 预防感冒:夏季进行锻炼和增强身体抵抗力,可以减少冬季感冒的发生率。
2. 改善皮肤:夏季阳光充足,适合户外运动和日光浴,对皮肤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3. 提高免疫力:通过夏季锻炼,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更好地应对冬季的疾病。
4. 治疗哮喘:夏季气温较高,适合患有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调理。
5. 时间短暂:夏季时间短暂,可以尽量利用这个时间进行预防和治疗,为冬季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6. 减少用药量:夏季阳光充足,气候宜人,可以通过运动和饮食等调理方法,减少用药量和治疗时间。
7. 消除疲劳:夏季适合进行休闲和度假,可以消除工作和生活中的疲劳,更好地迎接冬季。
8. 促进新陈代谢:夏季气温较高,身体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可以
利用这个时期进行身体调理。
9. 改善心理健康:夏季阳光充足,心情愉快,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状态,更好地面对冬季挑战。
10. 多种方法:夏季进行预防和治疗有多种方法,如食疗、针灸、络脉、按摩等,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选择。
中医养生之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基本简介
• 冬病夏治不仅仅是贴膏药,该法还应该包 括运用具有补益调养作用的中药内服(汤剂、 中成药、膏方等)、食疗药膳、艾灸药浴等 等。
冬病夏治中医原理
• 中医原理 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容易遭受
寒邪侵犯,往往阳气不足。而一旦寒邪积久 不散更伤阳气,就会导致内寒。同样,患者 体质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 能力处于“不佳时期”,见效缓慢。
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到 底有什么病很难说清楚,但冬病夏治对付亚 健康不是无的放矢,它能针对亚健康的症状 各个击破。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亚健康的症状是人容易疲倦、吃不下、 睡不好、腰酸背痛、怕冷等。
治疗从这些主要症状入手——人容易疲 劳,用药膏贴敷滋补人体的强壮穴,如足三 里、关元和气海等;腰酸背痛还怕冷,说明人 体里面寒气太重,肾虚 了,要用温阳药膏放 在大椎、命门和肾腧穴;睡得不好,用宁心安 神的药,在心腧、膈腧、内关上用药;胃口不 好,说明脾胃功能差,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 位上用药。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脾胃虚寒的人,冬病夏治效果比较好。脾胃 虚寒类胃病,用针灸、穴位敷贴治疗,可激 发正气,缓解疼痛,并减少来年冬季的发作。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 3、呼吸道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支
气管炎、哮喘、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 道感染、肺气肿、肺结核等。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皮肤属肺所主, 也属于广义的呼吸系统。也就是说,吃冰冷 的东西或衣服穿少了,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功 能。同样的道理,一些长期慢性咳嗽、咳痰、 喘息等症状,遇冷或冬天容
冬病夏治疗法信息
于三伏天各敷一次,连贴三年。病史较长或 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 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冬病夏治细则

冬病夏治细则“冬病夏治”亦可理解为“夏治冬病”,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冬病的形成多以寒邪侵入为外因,以患者机体的阳气不足,体质虚弱为内因“冬病夏治”亦可理解为“夏治冬病”,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冬病的形成多以寒邪侵入为外因,以患者机体的阳气不足,体质虚弱为内因。
夏季三伏时令,阳气旺盛,阴寒之气消减,此时顺应时节给予患者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可起到温经散寒,扶正补虚,驱逐痰饮宿邪之作用。
使人体阳气充沛,经络气血通畅,虚寒体质得到纠正,达到预防疾病发作或减少发作及减轻发病程度的目的。
天人相应理论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即使人体处于病理状态也会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这就是“天人相应”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古代医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学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即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冬病夏治,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随之旺盛,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给予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扶助机体内虚之阳气,驱散体内阴寒痼疾;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使冬季亦阳气充足,阴精敛藏而不外泄,从而达到调整阴阳平衡,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腧穴—经络—脏腑作用冬病夏治,主要是以穴位敷贴及穴位注射治疗为主,是中医内病外治的特色疗法。
穴位是经络之气交会输注的部位,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穴位敷贴与穴位注射,通过药物对腧穴的持续刺激作用,激发经络之气,并传达到脏腑,对人体进行调节,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穴位注射通过针刺刺激和药物对穴位的持续渗透作用及药物的功效综合发挥作用。
另外,盛夏人体腠理开泄,气血流通,此时进行穴位敷贴与穴位注射,除局部作用显著外,药物吸收快,促使药物随穴位入经络归脏腑。
哮喘、慢阻肺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体虚反复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所有冬季易发、阳气不足的虚寒性疾病,均为冬病夏治的适应症。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疗法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疗法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疗法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疗法
艾叶的临床的用途主要有:
治呼吸系统疾病: 用艾灸法可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 感冒、鼻炎、扁桃体 炎、肺炎等。孕妇也可使 用艾灸疗法纠正臀位。 治消化系统疾病: 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脾胃冷痛,病毒性肝炎,胃下垂,术后腹胀, 肠炎,痢疾,溃疡性结 肠炎,脱肛,腮腺炎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 治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 用于泌尿系统感染,遗尿症,血尿,乳糜尿, 产后排尿异 常,阳萎,膀胱炎,睾丸膜积液等疾 病。洁尔阴洗液的主要成份是蛇床子、艾叶、独 活、石菖蒲、苍术等。艾叶是妇科常用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治妇科出血等疾病:用于崩漏,月经不调,产后子宫收缩痛,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 出血,阴痒,妊娠呕吐,不孕,外阴白斑,盆腔炎等疾病。孕妇也可使 用艾灸疗法纠 正臀位。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疗法
那么,为什么在三伏天艾灸能够治病呢?
它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起作用: 一是局部的刺激作用,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 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 作用; 二是经络的调节作用,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袪湿散寒的效果,而且通 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 三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 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 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 四是利用“三伏天”这全年最热的时段,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刺激人体穴 位,并通过药物的作用,起一个良性的,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力的,扶正袪 邪的作用。
冬病夏治中医保健讲座总结

冬病夏治中医保健讲座总结介绍中医保健理论强调了季节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中冬病夏治是中医保健的重要原则之一。
本文将对冬病夏治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冬病夏治的概念冬病夏治是指在冬季预防和治疗夏季常见病的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冬季是阳气收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相对较强,而夏季是阳气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相对较弱。
因此,通过在冬季调养身体,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从而预防和治疗夏季容易发生的疾病。
冬季养生的重要性冬季是人体阳气收藏的季节,对于保持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以下是冬季养生的几个要点:1. 调整饮食在冬季,人体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因此,应该适当增加摄入的热量,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姜、葱、羊肉等,同时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
2. 保持适当运动冬季气温较低,容易使人体变得懒散。
然而,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阳气。
常见的冬季运动方式包括散步、太极拳和瑜伽等。
3. 注意保暖冬季寒冷,容易导致人体阳气受损。
因此,保暖是冬季养生的重要环节。
要注意保暖的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包裹,以免影响正常的气血运行。
夏季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夏季是一些常见病的高发季节,如中暑、蚊虫叮咬等。
通过冬病夏治的方法,可以预防和治疗这些夏季常见病。
1. 中暑的预防和治疗中暑是夏季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高温环境导致人体阳气过盛,阴液耗损过多而引起。
预防中暑的关键是保持室内清凉、适度运动、避免高温暴晒,并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
对于已经中暑的人,可以采用清凉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
2. 蚊虫叮咬的预防和治疗夏季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蚊虫叮咬不仅会引起皮肤瘙痒,还可能传播疾病。
预防蚊虫叮咬的方法包括使用蚊帐、驱蚊剂等,同时可以使用中药外敷或内服的方式进行治疗。
3. 消化不良的预防和治疗夏季气温高,人们容易食欲不振,消化功能下降,导致消化不良。
预防消化不良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适度运动和保持心情愉快。
中药方剂和针灸也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
冬病夏治中医保健讲座总结

冬病夏治中医保健讲座总结
冬病夏治中医保健讲座总结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夏季进行预防和治疗冬季常见疾病的方法。
二、为什么要进行冬病夏治?
1. 预防和减轻冬季常见疾病:通过在夏季调整身体状态,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冬季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
2. 促进身体健康:通过中医养生方法,调整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促进身体健康。
三、如何进行冬病夏治?
1. 调整饮食:夏季应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少吃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同时应保持适当的饮水量,避免过度饮水。
2. 调整作息: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
适当加强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3. 中药调理:夏季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身体,例如服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等中药。
4. 针灸推拿: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
5. 预防疾病:夏季应注意预防常见的夏季疾病,如中暑、腹泻等。
四、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
1.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身体情况不同,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方法。
2. 禁忌:一些人群不适合进行某些中医保健方法,如孕妇、高血压患者等需要遵医嘱进行保健。
3. 适量为宜:对于一些中药或食物,需要适量食用或使用。
过度使用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五、结语
通过冬病夏治的方法,可以在夏季预防和减轻冬季常见疾病,并促进身体健康。
但是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和禁忌,并适量使用中药或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三伏贴和三九贴功效:温阳利气、祛散 伏痰、舒筋活血、祛风散寒、除痹止痛和 提高机体免疫力。 3.三伏贴和三九贴主治:儿童和成人过敏 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风湿和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退行性 骨关节病而致的颈肩腰腿痛、肢体发凉、 产后周身和关节痛。
针灸(火针)、温灸法、中药内服法、贴 膏药法(三伏贴和三九贴)、、穴位注射 法、穴位拔罐法、脐疗法、刮痧法等都属 于冬病夏治的重要手段。“冬养三九补品旺, 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一 个场景,讲的是对于有顽疾或身体虚弱者 来说,三伏天针灸、拔罐能起到与冬天吃 补品一样的效果。
1. 呼吸道疾病: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 缓解期,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体虚易感冒等;也适用于阳虚为主或虽 寒热错杂但以寒为主的患者;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 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人群。 感冒:感冒在春季多发,除在春天发作时治疗外,在夏季 防治,可增强体质,减少其在冬春季的发作。 2 .耳鼻喉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 过敏所致慢性咽喉炎、梅核气而致的咽异感症、体虚鼻炎 发作者。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知道气管炎、哮喘、 慢阻肺等可以冬病夏治的人很多,其实冬病夏治的病种很 广泛,可以包括一切虚寒性慢性病。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患者多为虚寒体质,以多清涕、 鼻痒、喷嚏等寒症为特点,遇冷发病,尤其是气候突变时 更加明显。三伏天在相关穴位采用冬病夏治的敷贴治疗, 可起到“四两拨干斤”的作用,能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鼻 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症状。
9.冠心病:多发于冬季,“夏日养阳”,可使心阳 振奋,气血津液运行畅达,以达到减轻其在冬季 的发作。 10.产后周身痛和关节痛最适合夏季治疗,夏季 伏贴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治疗免疫力低下症。 并非所有的疾病都适合冬病夏治,建议患者接 受治疗前,先到正规医院明确诊断,辨清体质, 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冬病夏治。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 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 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 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 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 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体质,去除诱因就是 要改变环境。如由于寒凉所致的颈肩腰腿 痛的患者,移居到四季如春的南方生活, 疼痛定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这就是祛除 诱因改变生活环境所致 。因为此时人的体 质并没有增强。也无需象以往用药物维持
“冬病”一年四季均可治疗,但是以夏天治疗 疗效最好。因为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 的易发人群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所致的虚 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 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 冷,神倦易困等,中医所谓的阳气不足, 也可以说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 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 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甚者穿着袜子。
3.冬病夏治:根据中医理论,按照自然界变 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 的变化;依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 气旺盛,人体阳气在此时也达到四季高峰,尤 其是三伏期间,是人体阳气最盛之时,人体肌 肤腠理开泄,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 通过经络气血运行直达病所,在此季节采用相 应的治疗方法来扶养阳气,用“天之阳”、“药之 阳”激发“人身之阳”,可谓是“三阳开泰”,以鼓 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纠正人体阳气虚弱状 态从而达到预防冬病的发作或彻底铲除病根的 目的。
也有专家认为,冬病夏治最好选在头伏的第一 天,若错过了也可在头伏的10天内任选1天,但不 能超过头伏10天,二伏、三伏往后顺延,也选在 这一天。 伏贴治疗可拘泥于伏天,其他夏治方法只要在 夏季均可进行治疗。
1.三伏贴和三九贴:是祖国医学冬病夏治中一种 独特的治疗方法,融会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 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现代实验室研究证实,穴位贴 药后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血中嗜酸性粒 细胞明显减少,皮质醇显著提高。穴位贴药通过刺 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 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的调整大脑皮层 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 病能力。 中医认为: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 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 盛的时候,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 人体得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
3.神经系统疾病:预防或治疗中风偏瘫、陈旧性面瘫、 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受损所致的肢体麻木、颈肩腰腿 痛。 颈肩腰腿痛:颈肩腰腿痛的最佳治疗方法是内外多法联 合治疗。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老年人大都肝肾亏虚, 筋骨失养,易感受风、寒、湿等外邪,导致颈肩腰腿等部 位疼痛。治疗时,一方面用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的针灸和 温灸、中药内服,同时在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治疗,驱除 经络中的寒湿之邪,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学称之为"凝结肩"、"漏肩风",认为是 由于气血虚弱,外受寒邪所致,多在冬天发作或加重,夏 季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4 .消化性溃疡:中医学中“胃脘痛”范畴,多在秋冬季节发 病。盛夏预防性治疗疗效很好。
原理:应用中医整体观:“天人合一”人天相 应,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在疾病 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 候的特点相结合。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 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 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 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 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 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 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 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 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 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 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如贴敷 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 贴敷颊车、风池等穴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 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 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体外是暑热骄阳,体内是心火 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 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 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 啤酒、凉茶、冰水果,整日又在空调房间里生活、工作,那真是陈寒 未去,又添新寒。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再者身体被寒气侵袭的 地方,必会气血瘀阻即“寒凝血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若 寒气停留在关节见关节痛,寒气停留在脏腑,久滞则瘀就易致“积、 聚”也就不能排除“肿物”产生的可能。寒气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 气血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 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 内外交加、病情加重。
方法很简单:“内用温热”“外散风寒”。内用温热就 是服用偏温热饮料和食用温热的食物。有人说, 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燥, 要人命吗?。不错,关键是“服寒”?我们完全可 以做到热药凉服。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 热暧胃的,但我们在暑天服用,可以在冷水里凉 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 候却是热药。还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怕风的人, 此时可用“玉屏风散”数袋冲成一瓶,放凉.每日 当饮料频饮,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又可防风。 即所谓的„有病没病,防风通圣;有汗无汗,玉屏 风散‟。真是一石三鸟,您不妨一试。
5.风湿疾病:风湿关节疼痛非常适合做冬病夏治,关节疼 痛往往多是由于感受了寒邪所致,选择三伏天在相应的穴 位针灸(伏针)、温灸、敷贴、拔罐、配合相应的中药内 服,可以驱除体内的寒邪,鼓舞人体正气,达到邪去正安 的目的。 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 炎)多为顽疾痼疾,要在三伏天和三九天各贴三次膏药外, 更应该在三伏天进行针灸(称之为打伏针),疗效也是有口 皆碑的。 类风湿关节炎:又称萎缩性关节炎,是一种具有关节炎变 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寒冷、潮湿等常是其重要的诱发因素, 故于冬季易于复发和加重。 6.退行性骨关节病:退行性病变所致的各种关节痛。 7.肢端动脉痉挛病、冻疮、痛经、足跟痛、男子阳痿, 女子胞宫寒不孕也可进行冬病夏治治疗。 8.儿科疾病14岁以下儿童患有哮喘、咳嗽、支气管炎、 体虚易感冒;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 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 恢复。中医理论讲的是阴阳五行,“天人一体”。祖国医学认为“人与天 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大地”,也就是说季 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 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是阴阳的对立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 生。 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 易侵入而发病。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 阳气旺发之时,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 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 寒方法或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
夏日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 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 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九阴真经里的第一句话“天之道,损 有余而补不足”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 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五行属 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 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清除寒 气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 量的瘀毒。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 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无 能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 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毛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 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的消化,也不能很好的发汗,结果就出 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此时,我们 可以吃“霍香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寒湿。一 药两解,但如果是真正的中暑之症,内外俱热,此药却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