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关于《 归去来兮辞》-文档资料
《归去来兮辞》2018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踏上归途, 就露出了欢快之情。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更表现出他迫切希望回 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到家一看,“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显得亲切 动人。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把大 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节紧密结合起来描写,写的 虽是云和鸟,却是自己心情的真实写照。 作者就 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 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 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 志,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
陶渊明简介
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 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 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 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陶渊明出身于贵 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 “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 岁时走上仕途,任江州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 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 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 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 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 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松菊形象
问题: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 隐士情怀?和你所掌握的古诗文有何相通处? 提示:比如王羲之(快然自足); 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 陋室,唯吾德馨”)。
深入思考:
问题:我们再联想一下,陶氏有哪首名诗与此 段具有相同的心境?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去来兮辞》完美版课件

《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
辞官归隐
陶渊明曾在东晋朝廷任职,后因不满官场黑暗,选择了辞官归隐 ,这首《归去来兮辞》便是他告别官场、回归田园之作。
感悟人生
陶渊明在归隐过程中,深感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因此借《归去来 兮辞》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文学自觉时代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开始 摆脱经学束缚,逐渐走向 自觉,出现了众多杰出的 文学家和作品。
隐逸文化盛行
在乱世之中,许多文人选 择隐逸山林,追求心灵自 由,陶渊明便是这一文化 的代表。
作者陶渊明简介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辞赋家,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03
陶渊明在诗中坚决地表明,他要抛弃世俗的枷锁,追求真实的
自我,展示了他对自由与真我的追求。田园生ຫໍສະໝຸດ 的描绘1 2自然风光
诗中通过对田园自然风光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宁 静、和谐的生活场景,给读者带来一种纯净、美 好的感觉。
农耕生活
通过对农耕生活的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朴实 、辛勤,以及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简约风格
言辞简练而不失深意,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天赋。
隐逸情怀
诗词中常表现出隐逸的情怀,流露出作者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简 单生活的渴望。
05
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与 启示
当代人如何借鉴陶渊明的思想
追求内心宁静
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可以 借鉴他的思想,学会放下繁琐的事务,关注内心的声音,寻求心灵的平静。
隐逸文化
《归去来兮辞》所体现的隐逸文化,强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尚品德。这种价值观 使我懂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归去来兮辞》.超实用ppt

《归去来兮辞》序文
及少日,眷然有归 欤之情。何则?质 性自然,非矫厉所 得;饥冻虽切,违 己交病。尝从人事, 皆口腹自役;于是 怅然慷慨,深愧平 生之志。犹望一稔, 当敛裳宵逝。
(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 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 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 饥冻之事虽然是急迫,但违背 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 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 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 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 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 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 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 连夜离去。
我家境贫困,耕田植桑不够 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家中孩子 余家贫,耕植不足 很多,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 以自给。幼稚盈室,瓶 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 无储粟,生生所资,未 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 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 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 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 长吏,脱然有怀,求之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 靡途。会有四方之事, 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 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 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 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 (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 邑。于时风波未静,心 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 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 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 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 故便求之。 请命要了下来。
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 舟遥遥以轻 着前进,和风徐徐吹拂着 飏,风飘飘而 我的衣裳。向行人打听前 吹衣。问征夫 以前路,恨晨 面的路,只遗憾晨光朦胧 光之熹微。乃 天不亮。于是看到自己简 瞻衡宇,载欣 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 载奔。僮仆欢 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 迎,稚子候门。 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 三径就荒,松 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和 菊犹存。携幼 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 入室,有酒盈 樽。 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
《归去来兮辞》课件-(共57张PPT)精选全文

内容分析
承上而问 自我解答 卒章显志
委心任去留 遑遑欲何之 富贵浮云 (反 )
恬然自乐 (正) 乐天安命
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 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 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 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 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表面是消极的,但这里有他遗世独立, 超脱生死的旷达思想,也流露出了他无 可奈何的、听天由命的思想情怀;更是 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
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 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 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 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 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 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 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 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归
陶去
渊来
明
兮 辞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 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 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出身于破落官 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 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 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 决心去职归隐。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 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 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了对官场与世 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 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有的也宣扬 了“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 极思想。
“序”的作用:
交代了写作时间和背景,说明了自 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正音:
西畴 chóu 轻飏 yáng 熹微 xī 酒樽 zūn 壶觞 shāng 眄庭柯 miǎn kē 矫 jiǎo 出岫 xiù 翳 yì 盘桓 huán 棹 zhào 窈窕 yǎotiǎo 遑遑 huáng 皋gāo 载欣载奔 zài 流憩 qì
归去来兮辞(相关资料2)

归去来兮辞(相关资料2)
作者:佚名
论唐宋人推陶诗
渊明文名,至宋而极
永叔推《归去来辞》为晋文独一;东坡和陶,称为曹、刘、
鲍、谢、李、杜所不及①
自是厥后,说诗者几于万口同声,翕然无问
宋《蔡宽夫诗
话》言②:"渊明诗、唐人绝无知其奥
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
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这里推重的,就"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这一点说,胜过曹、刘众人
抛开这一点说,曹、刘众人各有特点,也不是陶所及
这
样看,是不是全面些
这里提到韦应物、白居易、薛能、郑谷颇效其体,看看他们对陶诗的了解怎样?按
韦应物有效陶体两首,录《与友生野饮效陶体》:'携酒花林下,前有千载坟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
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这是说,要得
诗思像陶谢的创作,自愧不如陶谢,即极推重陶谢诗
归去来兮辞实词虚词(文档4篇)

归去来兮辞实词虚词(文档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归去来兮辞实词虚词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归去来兮辞虚词第一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什麽)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以:动词,让;而:连词,表并列关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其:句中助词;而:连词,表并列关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以:介词,用,拿;之: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乃:副词,才;载……载……:助词,一边……一边……)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而:连词,表因果关系)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以:连词,表顺承关系;而:连词,表顺承关系)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表因果关系)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以:连词,表并列关系)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而: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作用同“之”;焉:疑问代词,什麽)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以:介词,把;于:在)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表修饰关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完美版)

1、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 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 本的?
•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 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不愿折节 为吏,那冻饿难以忍受,违背本心就会身 心都痛苦。 • (3)余家贫,…… • (4)“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 要去奔丧。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 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 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 多悲愤慷慨之音。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 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 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 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 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 很大。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 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在艺术上 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 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朗读节奏
归去/来兮!请 / 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 / 而相违,复/ 驾言兮/ 焉求?
悦/ 亲戚/ 之情话,乐 /琴书/ 以消忧。
农人/ 告余以 / 春及,将 / 有事于 / 西 畴。或命 /巾车,或棹/孤舟。既/ 窈窕 /以寻壑,
亦/ 崎岖 /而经丘。木/ 欣欣以 / 向
荣,泉 / 涓涓 /而始流。善/ 万物
/ 之得时,感 /吾生 /之行休。
朗读节奏
已矣乎!寓形 宇内/ 复几时, 曷不 / 委心/ 任去留?胡为乎 /遑 / 遑 / 欲何之?富贵 /非/ 吾愿,帝 乡/ 不可/期。怀 / 良辰/ 以孤往, 或/ 植杖/ 而耘籽。登/东皋 / 以 舒啸,临/ 清流 / 而赋诗。聊/ 乘 化 / 以归尽,乐夫 / 天命/ 复奚疑!
隐士和社会、山林和庙堂 仕进和隐逸的路上进进出出 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 个人和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对立起来 个体感很强和原则性很强 不愿与世俗同流 → 孤独感 → 寻找属于自己的 精神家园→ 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写作
《归去来兮辞》2018课件

内容拓展——“以字而字用法” (一组2分) 讲出文中蓝体字的意义和用法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农人告余以春及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连词,顺承;表动作目的, 可译为“来” 介词,拿,把
连词,表修饰,不译
词语解释(蓝体字,一个1分)
刚巧碰上朝廷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 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推荐,于是被任命为 小县的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 使。彭泽县离家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 酿酒饮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便产生了 留恋田园的归家念头。
序言解读 6、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 己交病。 7、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 深愧 平生之志。犹望一稔(rěn),当敛裳宵逝。 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 的;饥寒虽是急迫的事,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使人痛 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被吃饭驱使;当时惆怅感 慨,深愧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公田里庄稼收 获这一茬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正音:
惆怅 chóuchàng 飏 yáng
樽 zūn 觞 shāng 眄 miǎn 矫 jiǎo 岫 xiù 翳 yì 熹微
xī
庭柯 kē
盘桓 huán
棹 zhào 窈窕 yǎotiǎo 遑遑 huáng 皋 gāo
文中的韵脚字
第一段:uì韵: 韵脚是“归”、“悲”、“追”、“非” 、 “微” 第二段:押两个韵: ①en韵,韵脚是“奔”“门”“存”“樽” ②an韵,韵脚是“颜”“安”“关”“观”“还”“桓” 第三段:押ou韵 :韵脚是 “游”“求”“优”“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 脚有 “之”“期”“耔”“诗”“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归去来兮辞》一.自读设计这里设计两种自读方案,供选用。
方案一:涵咏—想象—背诵。
该设计以想象、联想为中心,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最后达到当堂成颂。
具体如下。
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晨光朦胧,微风吹拂,诗人长发飘逸,衣袂翻飞,伫立在一叶扁舟上。
此刻的他,心里也如这飘荡的小舟,既惆怅,又欢快——想起以往的三次出仕,皆因“口腹自役”,有违性情,有失气节,不免怅然;但面对自由的江天,想到终于知迷而返,冲出“樊笼”,便又欣然开怀。
现在的他归心似箭,不停地向行人问路。
终于看到自己的家门了,他激动不已,竟忘了自己的年龄,撩起长袍,欢快地奔跑起来。
书童和幼儿们早已高兴地迎候在家门。
诗人左手拉、右手牵地带着他们进了屋。
屋里馨意融融,妻子早已备好饭菜、斟满美酒。
诗人端起酒杯,美美地喝起来,边喝边观赏着庭树、菊花、南窗、园门,心里美滋滋的……这样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
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方案二:范读—理脉—背诵。
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
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
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
范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
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
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每节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就清晰了。
(2)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
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
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本诗的叙事线索是: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抒情线索则是: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二.备课资料1.南朝梁代萧统《陶渊明传》(节录)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2.历代名家评陶渊明(选录)萧统: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才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敦能如此乎?(《陶渊明集序》)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mǐn(此字打不出,单人旁加“黾”字)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
(《东坡诗话录》)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
(《朱子文集》)姜夔: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
(《白石道人诗说》)刘熙载:陶渊明大要出于《论语》……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
(《艺概》)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
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
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
(《饮冰室合集·陶渊明》)(摘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3.陶渊明的艺术影响自从南朝文人鲍照、江淹作了学陶体的诗歌以后,历代“拟陶”“和陶”相沿成风,人们对他追慕不已。
兹语录几则如下。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清代沈德潜则谓:“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
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录自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三.扩展阅读1.下面是陶渊明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诗后问题。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①。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宴如②。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④。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馀⑤。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⑥。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⑦。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⑧?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⑨。
[注]*始作,开始就任。
镇军参军,即镇军将军的参军。
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县。
①弱龄,年轻时。
寄事外,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世事之外。
②被褐,穿着粗麻做的衣服。
欣自得,欣然自得,自己觉得很高兴。
屡空,盛食物的器具经常空着。
宴如,安乐的样子。
这两句指他出仕前家里生活虽然贫穷,但精神却很愉快。
③这两句说,偶然碰上了出仕的机会,只得委屈车马息于仕途。
④这两句说,我独自乘着小船远远地走了,怀念家乡的思绪是那样曲折连绵。
⑤登降,指经过高高低低的道路。
⑥这两句说,我看厌了路途上的异乡景物,心里想念的是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⑦这两句说,我仰望在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儿,俯视在水中自由游玩的鱼儿,心中不由得感到惭愧。
⑧这两句说,我的纯真自然的隐居思想早就在心里,谁说已被出仕的形体所羁缚呢?⑨班生,班固。
这两句说,姑且听其自然而生活吧,我最终要回到仁者的住所隐居。
[阅读提示](1)作者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富贵非吾愿。
”本段则用哪些话表明他安贫乐道、不愿出仕的特有天性?(2)既然天性如此,他为什么还要出仕?请引用《归去来兮辞》中的原话及前面“备课资料”中萧统的《陶渊明传》中的原话作答。
(3)同样是在行路途中,诗人出仕和归隐时的心情却完全不同,请分别引用本文和课文的原话作答。
(4)从这首诗中,已经可以看出作者后来归隐的必然性。
请找出这些表明心迹的句子。
[参考解说](1)“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宴如。
”(2)“既自以心为形役”“亲老家贫”(3)“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馀。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舟遥遥以轻yáng(此字打不出,“飚”字中的“焱”换作“扬”的左半部分即是),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4)“暂与园田疏。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2.下面是张衡的《归田赋》,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①;徒临川以羡鱼②,俟河清乎未期③;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④。
谅天道之微昧⑤,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⑥,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王雎鼓翼,仓庚哀鸣⑦;交颈颉颃⑧,关关嘤嘤。
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⑨。
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shāliú。
(这两个字电脑上打不出,写法分别是:鱼+少鱼+留)于时曜灵俄景⑩,系以望舒⑾。
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⑿;感老氏⒀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
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⒁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苟纵心于物外,安之荣辱之所如?[注]①没有高明的谋略来辅佐当代的君王。
②意为空有理想而无法实现。
③意为等黄河变清(政治清明)不可预期。
④蔡子是蔡泽,战国游士,久不得志,请唐举给他看相,后发奋,入秦为相。
⑤谅,的确。
微昧,幽隐难知。
⑥埃尘,指污浊的现世。
遐逝,远离。
⑦王睢、仓庚,都是鸟名。
⑧颉颃,上下翻飞。
⑨这两句比喻归隐之后,适得其所,就像龙虎归于大泽山丘,得以从容吟啸,自由自在。
而乃,于是。
⑩曜灵,太阳。
俄,斜。
景通影。
⑾望舒,月亮。
⑿劬,劳累。
⒀老氏,老子。
⒁周孔,周公和孔子。
[阅读提示]唐代李善注云:“《归田赋》者,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
”它是赋史上第一篇抒写田园隐逸之乐的名作。
请你写一则200~300字的小短文,就《归去来兮辞》与《归田赋》的文体语言、思想内容(或其它你认为可比之处)的异与同作一深入的比较分析。
[参考解说]文体语言上,两者都由诗演变而来,句式比较整齐,韵律比较和谐。
但前者是辞,后者是赋。
前者更接近诗,后者则进一步散文化了,长短句增多,是有韵的散文。
思想内容上,两者都描述了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景象,表达了自己的神往。
同时都抒发了对官场黑暗的厌恶之情。
但前者是真正逃离了“樊笼”,回到了自然;而后者只是抒发了“归田”的殷切愿望而已,他希望远离污浊险恶的官场,投身于大自然明丽幽静的环境,但他实际上并未能真正归隐。
尽管他把归隐生活想象与描述得十分幽雅闲适,但只是在表明自己的一种高洁志趣而已。
因此,相比较而言,陶渊明的心情舒坦得多、悠然得多,他已彻底回归自然,放弃杂念了。
而张衡的心情则矛盾得多,惆怅得多。
而且他仍然不能忘怀对理想的政治模式的探究,仍流露出他对社会、对民生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