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33讲《破解有机合成及推断》自检训练

合集下载

高考化学有机合成与推断专项训练复习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有机合成与推断专项训练复习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有机合成与推断专项训练复习题含答案一、高中化学有机合成与推断1.可降解聚合物 P 的合成路线如图:已知:.(1)A的含氧官能团名称是______。

(2)羧酸a的电离方程式是______。

(3)B→C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化合物D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2种,D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5)E→F中反应①和②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

(6)F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7)G→聚合物P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有机物R是一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单体,其结构简式如图:;PTT是一种新型工业化树脂。

它们的合成路线如下:已知:①+Δ−−→②+-OHΔ−−−→ +H 2O③RCOOH 2SOCl −−−−−→ RCOCl R ′OH−−−−−→ RCOOR′④RCO 18OR′+R″OH 一定条件−−−−−−→ RCOOR″+R 18OH(1)H 结构中有3个—CH 2—,它含有的官能团是________。

(2)G 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

(3)写出A→B 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4)写出C 与Ag(NH 3)2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F 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

(6)J 的苯环上只有一种一硝基取代物,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7)写出K→PTT 树脂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8)写出一种符合下列条件的J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

i.苯环上只含有两个相同的取代基ii.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3.丁烯二酸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有机高分子及某些药物,相关合成路线如图:已知:①+2ROH+H 2O②R 1OH+。

回答下列问题: (1)的化学名称为__;X 中含有的官能团为__。

(2)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__组峰;D→E的反应类型是__。

201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测试卷及解析(49):有机合成与推断

201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测试卷及解析(49):有机合成与推断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测试卷及解析(49):有机合成与推断1.(2011·课标全国卷,38)香豆素是一种天然香料,存在于黑香豆、兰花等植物中。

工业上常用水杨醛与乙酸酐在催化剂存在下加热反应制得:以下是由甲苯为原料生产香豆素的一种合成路线(部分反应条件及副产物已略去):已知以下信息:①A中有五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②B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③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通常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

请回答下列问题:(1)香豆素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2)由甲苯生成A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3)由B生成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B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的还有__________种,其中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只出现四组峰的有________种;(5)D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的还有________种,其中:①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结构简式);②能够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CO2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结构简式)。

2.(2011·江苏,17)敌草胺是一种除草剂。

它的合成路线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在空气中久置,A 由无色转变为棕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 分子中有2个含氧官能团,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官能团名称)。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项突破四有机合成与推断综合题的突破策略课件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项突破四有机合成与推断综合题的突破策略课件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是
,B含有的官能团是
(2)①的反应类型是
,⑦的反应类型是
(3)C和D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 。

分类突破 栏目索引
(4)异戊二烯分子中最多有
个原子共平面,顺式聚异戊二烯的
结构简式为

(5)写出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异戊二烯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填结构简
式)。
(6)参照异戊二烯的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一条由A和乙醛为起始原料制备
(2)
的加成:与H2、Br2、HCl、H2O等加成时按物质的量之比
1∶1加成;
(3)含—OH的有机物与Na反应时:2 mol —OH生成1 mol H2;
分类突破 栏目索引
(4)醛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反应时:1 mol —CHO对应2 mol Ag; 1 mol —CHO对应1 mol Cu2O; (5)物质转化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M代表第一种有机物的相对 分子质量): ①RCH2OH RCHO RCOOH
异构体有
种。
①相对分子质量比C小54
②氧原子数与C中相同
③能发生水解反应
答案 (1)消去反应 羧基
(2)
+NaOH
分类突破 栏目索引
+NaCl
(3)
(4)同意 在碱性环境中氯原子可能水解 (5)HCOOC(CH3)3 5 解析 化合物A的分子式为C9H15OCl,分子中含有一个六元环和一个甲 基,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A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说明含有醛基,所以
酯基。(2)反应①是
与CH3COOH的加成反应;反应⑦是醇分
子内脱水的消去反应。(3)依题意,C是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33讲《破解有机合成及推断》自检训练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33讲《破解有机合成及推断》自检训练

破解有机合成及推断1.有机物A、B、C、D、E、F的转化关系如下:已知:①A是芳香族化合物,其苯环上有2个对位取代基,均不含支链,遇FeCl3溶液能发生显色反应。

②F分子中除了2个苯环外,还含有一个六元环。

请回答下列问题:(1)A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1 mol A与足量溴水反应最多可以消耗________mol Br2。

(2)反应①~③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有________(填序号)。

(3)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F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A→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A→B的转化可知,A中含有羧基且其分子式为C9H8O3;比较A和C的分子式可知反应①为加成反应,则A中含有碳碳双键,A能够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故A中含有酚羟基,又因为A的苯环上有2个对位取代基,且均不含支链,所以A的结构简式为。

答案(1)羟基、羧基 3(2)①2.由环己烷可制备1,4­环己醇二醋酸酯。

下面是有关的8步反应(其中所有无机产物都已略去)。

(1)在上述8步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有________,属于加成反应的有________,反应④属于________反应。

(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B:________,C:________。

(3)写出反应④、⑤、⑥的化学方程式。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在NaOH溶液中水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密高考中的有机推断与有机合成试题

解密高考中的有机推断与有机合成试题

解密高考中的有机推断与有机合成试题
作者:朱如平
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理综化学》2014年第04期
有机推断与有机合成综合题是考查有机化学知识的重要题型,在高考中占有霸王地位,一直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一 2014年的高考有机推断与有机合成考查回顾
纵观2014年的高考试题,考查有机推断与有机合成的试题成为主流题型,且分值都在12分与20分之间。

如: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8题占15分;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8题占15分;大纲卷第30题占15分;北京卷第25题占17分;天津卷第8题占18分;四川卷第10题占16分;安徽卷第26题占16分;广东卷第30题占15分;浙江卷第29题占15分;江苏卷第17题占15分等。

这些试题主要涉及新材料、高分子化合物、药物、香料等的合成。

二有机推断与有机合成备考策略。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有机化学基础第33讲有机合成及推断课件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有机化学基础第33讲有机合成及推断课件

考点一 有机合成
有机合成的实质是利用有机基本反应规律,进行必要的官能团反应,合成目标产 物。有机推断的实质是具体物质的合成流程中的某个环节、物质、反应条件缺省, 或通过已知的信息推断出未知物的各种信息。在推断和合成过程中常涉及下列情 况:官能团的引入、官能团的消除、官能团的衍变、碳骨架即碳链的增减等。 一、官能团引入 1.羟基(—OH)引入:烯烃与水加成;醛(酮)与氢气加成;卤代烃碱性水解;酯的 水解等。 2.卤素原子(—X)引入:烃与X2取代;不饱和烃与HX或X2加成;醇与HX取代等。 3.双键引入:某些醇或卤代烃的消去引入C===C;醇的氧化引入C===O等。
2.有机物性质与官能团。
有机物性质 能与 NaHCO3 反应 能与 Na2CO3 反应
能与 Na 反应 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 与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溶解)
使溴水褪色 加溴水产生白色沉淀、遇 Fe3+显紫色
A―氧―化→B―氧―化→C
官能团 羧基 羧基、酚羟基 羧基、酚羟基、醇羟基 醛基 醛基、羧基 碳碳双键、碳碳三键 酚羟基
第九单元
有机化学基础
第33讲 有机合成及推断
考点要求
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认识有机物的组成、结构、 1.了解有机物合成路线
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各种 的选择、设计及评价。
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有机分子中官能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 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数比为 6∶1∶1,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5)由题
意可知,合成路线是乙酸先发生已知条件中给出的反应,再与苯发生取代反应,最
后 再 进 行 还 原 反 应 即 可 : CH3COOH ―SO―C→l2

2014高考化学名师题型专练——综合题专练:有机合成与推断含解析

2014高考化学名师题型专练——综合题专练:有机合成与推断含解析

题型5 有机合成与推断1。

A、B、C、D、E均为有机化合物,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时,其结构极不稳定,易发生下列变化,生成较稳定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化合物A的分子式:。

(2)B的结构简式:。

(3)写出A→B,C→D的有机反应类型:A→B:反应,C→D: 反应。

(4)B不能发生的反应是(填序号).①氧化反应②取代反应③消去反应④水解反应⑤加聚反应(5)写出D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根据题目给定信息由E→D→C逆向推导可知C的结构简式为C(CH2OH)4,则B的结构简式为(ClCH2)2C(CH2OH)2,D为C (CHO)4,E为C(COOH)4,A为(ClCH2)2C(CH2OOCCH3)2,故A的分子式为C9H14Cl2O4.答案:(1)C9H14Cl2O4(2)(ClCH2)2C(CH2OH)2(3)取代(或水解) 氧化(4)③⑤(5)C(CHO)4+8Ag(NH3)2OH C(COONH4)4+8Ag↓+12NH3+4H2O2。

(2013广东珠海质检)已知:Ⅲ能与NaHCO3溶液反应,Ⅲ和Ⅳ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且Ⅳ催化氧化的产物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1)化合物Ⅲ中官能团的名称是;Ⅱ不能发生的反应是。

A.加成反应B.消去反应C。

酯化反应 D.水解反应(2)反应③的类型为。

(3)Ⅴ的结构简式为,Ⅰ的结构简式为。

(4)化合物Ⅵ是Ⅱ的同分异构体,同时符合下列四种条件,则Ⅵ的结构简式为.A.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且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2种B.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C.能发生水解反应D。

核磁共振氢谱有6个峰,峰的面积之比为1∶2∶2∶2∶2∶1 (5)化合物Ⅱ发生分子内成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1)羧酸与碳酸氢钠溶液能反应,说明化合物Ⅲ含有的官能团为羧基;观察化合物Ⅱ的结构简式,发现其中的苯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侧链上的醇羟基能发生消去反应;羧基、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由于Ⅱ无酯基,也无卤素原子,因此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故D正确;(2)由Ⅲ和Ⅳ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Ⅳ催化氧化的产物不能发生银镜反应以及Ⅴ(C5H10O2)推断,Ⅲ为乙酸(CH3COOH)、Ⅳ为2丙醇(),两者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生成水和化合物Ⅴ;(3)根据酯化反应原理可知,Ⅴ的结构简式为CH3COOCH(CH3)2;根据Ⅰ衍变的反应条件及化合物Ⅱ、Ⅲ、Ⅳ的结构简式推断,Ⅰ属于酯类,相当于1个Ⅱ与1个Ⅲ、1个Ⅳ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酯,由此可得其结构简式;(4)由四种条件判断:Ⅵ既属于酚类又属于酯类,苯环上两个取代基相对,且其中一个为—OH,另一个为HCOOCH2CH2—,由此可以确定化合物Ⅵ的结构简式;(5)1分子化合物Ⅱ在浓硫酸、加热作用下,发生分子内酯化反应,可以生成1个H2O分子和1个环状酯。

2014年高考化学有机化学合成与推断试题汇编解析

2014年高考化学有机化学合成与推断试题汇编解析

2014年高考化学有机化学合成与推断试题汇编解析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试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有机化学合成与推断1.(2014•上海单科化学卷,T13)催化加氢可生成3-甲基己烷的是A.B.C.D.【答案】C【解析】解题要根据有机物的加成特点解题。

A、完全加成的产物是(3—甲基庚烷),A错误;B、完全加成的产物是(3—甲基戊烷),B错误;C、完全加成的产物是(3—甲基己烷),C正确;D、完全加成的产物是(2—甲基己烷),D错误。

2.(2014•上海单科化学卷,T3)结构为…—CH=CH—CH=CH—CH=CH—CH=CH-…的高分子化合物用碘蒸气处理后,其导电能力大幅度提高。

上述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是A.乙炔B.乙烯C.丙烯D.1,3-丁二烯【答案】A【解析】根据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简式“…—CH=CH—CH=CH—CH=CH—CH=CH-…”可知,该物质属于加聚产物,链节是-CH=CH-,因此单体是乙炔,答案选A。

3.(2014•四川理综化学卷,T10)(16分)A是一种有机合成中间体,其结构简式为。

A的合成路线如下图,其中B~H分别代表一种有机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1)A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有①;A的名称(系统命名)是②;第⑧步反应的类型是③。

(2)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C物质与CH2=C(CH3)COOH按物质的量之式1:1反应,其产物经加聚得到可作隐形眼镜的镜片材料I。

I的结构简式是(4)第⑥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5)写出含有六元环,且一氯代物只有两种(不考虑立体异构)的A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答案】(1)①sp2、sp3②3,4-二乙基-2,4-已二烯③消去反应(2)CH3CH2OH+HBrCH3CH2Br+H2O(3)(4)4CH3CH2MgBr++2CH3OMgBr(5)【解析】(1)A中含有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有sp2、sp3;的系统命名法为:3,4-二乙基-2,4-已二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制备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013·宜宾模拟)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A.用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方法除去乙烯中混有的二氧化硫B.用加入浓溴水的方法分离苯和苯酚的混合物C.用灼热的铜丝网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D.用燃烧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解析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A项错误;浓溴水与苯酚反应生成的三溴苯酚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如苯中,B项错误;氧气能与灼热的铜反应生成氧化铜而除去,氮气在加热条件下不能与铜反应,C项正确;因CO2中混有少量的CO,此混合气体不能燃烧,D项错误。

答案 C2.为了净化和收集由盐酸和大理石制得的CO2气体,从下图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并连接。

其中连接顺序合理的是( )。

A.a—a′→d′—d→e B.c—c′→d—d′→gC.b—b′→d—d′→g D.d—d′→c—c′→f解析盐酸和大理石制得的CO2气体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除氯化氢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干燥用浓硫酸,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

答案 B3.(2013·郑州摸底)下图的实验装置用来分离CO2和CO气体并干燥。

图中a为止水夹,b 为分液漏斗的活塞,通过Y形管和止水夹分别接c、d两球胆,现装置内的空气已排尽。

为使实验成功,甲、乙、丙中盛放的溶液分别是( )。

A.NaHCO3饱和溶液、12 mol·L-1盐酸、18.4 mol·L-1硫酸B.Na2CO3饱和溶液、2 mol·L-1硫酸、NaOH饱和溶液C.NaOH饱和溶液、2 mol·L-1硫酸、18.4 mol·L-1硫酸D.18.4 mol·L-1硫酸、NaOH饱和溶液、18.4 mol·L-1硫酸解析由图示可知甲中所盛试剂用于吸收混合气中的CO2,可排除A、D两项;丙中所盛试剂用于干燥CO和CO2气体,排除B项。

答案 C4.(2013·潍坊二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解析B项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C项浓硫酸不能在量筒中稀释;D项易发生倒吸现象。

答案 A5.(2013·自贡摸底)下列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合理的是( )。

解析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制氨气时有水生成,试管口应向下倾斜;NO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且和空气密度相近,应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收集氢气时导管应“短进长出”。

答案 D6.某地污水中含有Zn2+、Hg2+、Fe3+和Cu2+4种阳离子。

甲、乙、丙3位同学设计的从该污水中回收金属铜的方案如下。

甲:污水――→+过量NaOH溶液,过滤①沉淀――→△②CuO――→+H2,△③Cu乙:污水――→+过量铁粉,过滤①滤渣――→△②CuO――→+H2,△③Cu丙:污水――→+过量铁粉,过滤①滤渣――→+稀盐酸,过滤②滤渣――→△③CuO――→+H2,△④Cu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三种实验方案中都能制得纯净的铜B.乙方案中加过量铁粉可以将4种阳离子全部还原C.甲方案中的反应涉及置换、分解、化合、复分解4种反应类型D.丙方案会产生环境污染解析甲实验得到的沉淀中含有Fe(OH)3、Cu(OH)2和Hg(OH)2,加热后得到Fe2O3、CuO 和HgO,HgO进一步分解变为汞蒸气,通H2还原后得到Fe和Cu;乙实验中加入过量铁粉,过滤所得的滤渣中含有汞、铜以及过量的铁粉,最后也不能得到纯净的铜;丙实验中用盐酸溶解了滤渣中的铁,加热汞变为蒸气,最后可以得到纯净的铜。

因为锌比铁活泼,所以方案乙中加入的铁不能还原Zn2+。

甲方案中没有涉及化合反应。

丙方案有可能产生汞蒸气和酸性废水,从而导致环境污染。

答案 D7.下述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223粉中混有的CuO,应向混合物中滴加适量非氧化性酸(如稀硫酸、稀盐酸等),B错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应向溶液中先滴加KSCN溶液,若颜色无变化,再滴入氯水溶液变血红色,C错误。

答案 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8分)8.(14分)(2013·泸州模拟)某同学想利用图示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实验,探究SO2与Na2O2反应的产物。

测得反应前C管的质量为m1g,反应后C管的质量为m2g,反应后装置D质量增加了n g。

请分析:Ⅰ.装置B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D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如何检验反应中是否有O2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对C中固体产物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只有Na2SO3,假设2:只有Na2SO4假设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若Na2O2反应完全,为确定C中固体产物的成分,甲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将C中的固体配成溶液,加Ba(NO3)2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得出结论:产物是Na2SO4。

该方案是否合理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假设1成立,某同学以反应前后C 管的质量差(m 2-m 1)g 为依据推断生成Na 2SO 3的质量为(m 2-m 1)×12664g 。

老师提示推算不合理,请你分析其中的缘由,________。

(3)若假设2成立,则参加反应的Na 2O 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列计算式)。

解析 Ⅰ.过氧化钠能与水蒸气反应,装置B 的作用就是干燥二氧化硫,装置D 的作用是防止空气进入C 中。

Ⅱ.检验氧气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是否复燃。

Ⅲ.假设3为Na 2SO 3和Na 2SO 4两者的混合物;(1)该方案不合理,因为硝酸有氧化性,即使产物为亚硫酸钠,生成的亚硫酸钡也被氧化成硫酸钡;(2)若假设1成立,则发生反应2Na 2O 2+2SO 2===2Na 2SO 3+O 2,(m 2-m 1)g 不等于参加反应的SO 2的质量,故该推算不合理。

(3)若假设2成立,则发生反应Na 2O 2+SO 2===Na 2SO 4,二氧化硫的质量为(m 2-m 1)g ,n (Na 2O 2)=m 2-m 164mol 。

答案 Ⅰ.干燥SO 2气体,防止水蒸气与Na 2O 2反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C 装置与Na 2O 2反应;同时吸收过量的SO 2,以免污染空气Ⅱ.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干燥管口a ,观察其是否复燃Ⅲ.有Na 2SO 3和Na 2SO 4(1)否 HNO 3有氧化性,可将BaSO 3氧化为BaSO 4,据此不能确定产物是Na 2SO 3还是Na 2SO 4或二者兼有(2)因为该反应中吸收SO 2的同时有O 2产生,所以(m 2-m 1)g 不等于参加反应的SO 2的质量,故该推算不合理(3)m 2-m 1649.(14分) (2013·德阳模拟)如图所示是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制取氨气并进行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等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学生甲用图A 所示装置制备氨气,写出该法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出的氨气应使用________法来收集,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________做干燥剂。

(2)学生乙用图B 所示装置也制出了氨气,他选用的制取试剂可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学生丙用图C 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烧瓶内已充满干燥的氨气,引发水向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丁将装置C 误认为装置D ,但经同学讨论后,认为也可引发喷泉。

请说明用该装置引发喷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戊用装置E 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过加热的铂丝插入E 装置的锥形瓶内,看到了具有催化作用的铂丝保持红热,同时瓶内生成了红棕色的气体。

写出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 装置是固体和固体混合加热制备氨气的装置,应选用的试剂是NH 4Cl 和Ca(OH)2固体。

氨气极易溶于水,比空气密度小,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干燥氨气用碱石灰等碱性干燥剂。

(2)B 装置是固体和液体在不加热时反应制氨气的装置,可选用浓氨水和生石灰(或固体NaOH)混合反应。

(3)氨气极易溶于水,用C 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时,先要打开止水夹,然后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氨气溶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急剧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压入烧瓶即可形成喷泉。

(4)对于装置D ,可以设法使烧瓶受热,瓶内气体膨胀,排出玻璃导管中的空气,瓶内氨气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

(5)本实验的原理:氨在受热时被催化氧化为NO ,NO 与O 2反应变成红棕色的NO 2。

答案 (1)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向下排空气 碱石灰(或氢氧化钠固体、氧化钙固体等)(2)氧化钙或固体氢氧化钠浓氨水(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4)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中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催化剂(5)4NH3+5O2=====4NO+6H2O,2NO+O2===2NO2△10.(15分)(2013·济南联考)实验室有NH4HCO3和NaHSO3的干燥粉状混合物,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其中NH4HCO3的含量,设计了在混合物中加酸的实验方法来测定其质量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