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全德)多媒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合理使用

合集下载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有效性探究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有效性探究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有效性探究摘要: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语文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突破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方式事倍功半,若将多媒体技术有机、恰当的运用于文言文的教学之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助推文言文文言文是文学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然而它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景观与今日大相径庭,且文字讲究内蕴力,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学生往往很难单从字面,上领悟到其真正的意义和情味。

对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的直观、生动、形象、信息量大、传播途径多等特点,助推文言文教学,使文言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象、直观、信息量大、传递途径多等特点,给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极大的辅助在文言文教学。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提升艺术品位,加强精神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文质兼美的瑰宝,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这些良好的养分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作品一般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写出的,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不同文章的感情基调也有所不同,我们在教学时可挑选相应的曲子,如《陈涉世家》中起义军攻打各县时可以选用节奏激烈的琵琶曲《十面埋伏》,营造出恢宏的战争气氛。

《爱莲说》可选用曲调清新的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以杭州风景中曲苑风荷的景致,让学生感受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通过音乐、画面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

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有了兴趣,才会激起学习的求知欲和灵感、智慧。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油然产生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兴趣。

最新-浅谈在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精品

最新-浅谈在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精品

浅谈在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浅谈在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胡家云【摘要】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新课标理念下,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传递途径多等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极大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文言文教学注入了活力。

本文旨在说明巧用多媒体,可以起到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文言文兴趣、培养文言语感、陶冶性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多媒体应用新课程标准阐述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提升艺术品位,加强精神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文质兼美的瑰宝。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代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这些良好的养分呢?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就是在情绪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

这种氛围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创设动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

范文先生网教学媒体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多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

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文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愿望。

如教学《诗经?蒹葭》时,课前五分钟,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

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文的强烈愿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伴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作用被广大师生所认可,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更不例外,实践证明:自从多媒体教学技术走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以来,不但为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支撑,而且也受到了诸多任课教师的赞美。

基于此,笔者将从“视听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化难为易,加深知识理解”“图文并茂,丰富知识视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谈一谈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多媒体技术众所周知,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引领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这就要求身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应注重关注文言文教学策略,要尽自身最大的努力把文言文知识的精髓部分传授给学生,以让学生能够从真正意义上领会和认识文言文的本质特征以及重大现实意义。

那么,教师又该如何精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或使命呢?毋庸置疑,自从多媒体教学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以来,它不仅仅在其它学科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也最大限度提升了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主要表现为: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文言文教学之中,不但能够将复杂、难懂的文言文知识变得更为易懂、形象,而且也能够充分点燃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增进其知识储备量,可谓是“益处多多”!一、视听结合,激发学习兴趣自古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都是广大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兴趣自始至终都是最好的老师,都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必备因素,都是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强大动力。

而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来看,文言文知识一直都是被学生公认的“难点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总是抱有侥幸心理,自认为要想学好文言文知识,光靠自己努力远远不够,更靠自己的感觉!但值得一提的是,若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当中巧妙融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话,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上述不良现状,而且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激发其学习热情。

[谈谈多媒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文言文的演讲稿

[谈谈多媒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文言文的演讲稿

[谈谈多媒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文言文的演讲稿多媒体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很多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选择多媒体教学来帮助我们更好的、高效地完成。

使用多媒体来教学文言文,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节课的成败取决于学生收获的多少,所以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学生实际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怎么样,学生对作者、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现有水平、他们喜闻乐见的是什么等都是我们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调查了解的。

其次,艺术性原则。

课堂设计是一门艺术,多媒体课堂设计更是一门艺术。

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繁简要得当。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东家之子之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这恰到好处,就是我们在制作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时候追求的目标。

一个课件,一个音频、一个视频、一张幻灯片、幻灯片中的每一个内容,我们都要依据培养目标谨慎设计,只有将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艺术性的设计和处理,才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也才能达到我们在教学预案中的教学目标。

古文教学中要有艺术性地设计幻灯片,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每张幻灯片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如:我在八年级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中。

由于这篇课文易于翻译,我没有设计有关翻译的幻灯片。

但我知道学生对课文的写作背景很陌生,而不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就很难理解这篇课文中作者用“欣然”一词所流露的那份豁达、开朗,也很难理解作者感慨自己是“闲人”的那份凄凉和落寞,所以我就通过网络,查找了一些有关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对近一千年前的人事有所理解和感悟,在这个基础上来翻译和分析课文,学生才能更好地疏通文义、理解文章主旨。

在分析课文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张幻灯片,是让学生思考回答:“这篇文章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在课文中标出起止。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技术使人类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多媒体技术成为促进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的“助力器”。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课件,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加以有效整合,在“电子黑板”上对学生进行讲解或演示,把口授难以讲清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技术,正确、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激活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主要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优势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文言文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效率曾几何时,文言文被学生戏称为“第二外语”,许多学生望“文”却步,谈“文”色变,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言文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成为师生无法选择的“痛”。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全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黑板上面写满了生字注音、一字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省略句、倒装句等。

教学手段单一枯燥,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厌学情绪与日俱增,教学效果却是每况愈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现代化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幻灯、电视、录音机、微机等)的应用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它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新鲜血液,引起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和反馈速度快的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亲睐。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帮助学生很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瑰宝的“养分”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优势1.视频范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关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关”,为此,我们必须“读”字当先,要熟读成诵,在朗读中领悟直至背诵。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乃启蒙阶段,他们对文字生疏,缺乏文言文语感,并且没有停顿断句常识。

多媒体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3-09教育创新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方式、课后拓展“授之以渔”的新渠道。

课后拓展为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开创了新的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虽然“课改”实验才进行了短短的一个学期,但我发现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使我看到了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了师生关系的新发展,美术教育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李贤荣.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作者单位福建省沙县凤岗中心小学)•编辑王团兰一、视频范读,激发兴趣学好文言文要把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多样性的阅读,提高学生学好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

因为,充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兴趣调动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利用视频进行范读时候,这种效果更佳有效。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反复朗读,让学生去领悟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二、创设情境,加深理解多媒体技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人物形象、意境等。

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例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一课时,我通过播放有关三峡的视频录像,让学生通过视频感知三峡那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那矗立山巅、婀娜多姿的松柏,那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进而更好地感悟作者所写的“巴东三峡巫狭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壮阔奇景。

通过视频,三峡优美的景色一下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虽然他们没有亲自到过三峡,但是通过视频,他们欣赏到了三峡的美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过视频后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眼前的奇妙景象赞不绝口,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

利用多媒体带来的柔美的音乐,唯美的画面,配上绝美的文字进行课堂教学,这是传统教学中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表达所无法实现的。

三、多样式呈现手段,帮助学生强化学习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背诵重要章节。

浅谈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

浅谈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

浅谈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

但有不少学生因为语法差异,词意演变,而兴味索然。

尤其是初一新生,面对文言文,如临大敌,手足无措,那么,如何消除学生的敬畏感,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这些良好的养分呢?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途径,能够优化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导入是一节课教学的开始,生动的导入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习的热情,化被动为主动,促其形成一种持久的、动态的、积极的、高效的学习内驱力。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而多媒体形、声、色兼备为我们的导入设计提供了多种样式。

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切入点,只要依据切入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特有功能,不难设计出经典导入。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个长须老人背着土石,一边哼着“…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唤醒学生尘封内心深处的那份高亢的情怀。

然后利用flash中时空交错的画面将其思绪无限拉伸、延展。

学生在听、看的同时,广泛接受着声音、画面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使文学美以音乐的方式凝缩再现,再现本身己经含蕴了极丰富的现代信息,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间的心灵的距离,使其更切合现代中学生的审美情趣、更吸引其专注力。

体味、沉吟中,也使古典文学的语言重现现代生命的灵性。

听完,教师适时一问:你认为那句歌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一问,可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归纳、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适时控制,自然转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只有深入了解背景,才能深刻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思想。

而文言文所展示的内容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相距甚远,怎样帮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很好地融入到当时的境界中呢?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其课文内容学生很好理解,但作品产生的重大意义,就不易讲解。

浅谈多媒体在文言文中的合理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文言文中的合理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文言文中的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要遵循因地制宜、因需而设的原则,而非为用而用。

另外,还要注意忌繁不忌简。

我在设计《小石潭记》的PPT 是就遵循了这些原则。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共使用了三次多媒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一次:播放小石潭记视频,师布置任务(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看视频,根据视频的内容给这篇文章写个题目。

假如学生写上了,说明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了大概的理解。

这种方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音乐美的情景中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第二次:利用幻灯片展示小石潭记全文,师要求注意文中的红字要读准。

这样读一读文中的生字的读音就解决了。

利用多媒体,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提升了课堂效率。

第三次:利用幻灯片展示全文,只不过这次的展示,没有段落与标点。

师布置读出这篇课文的节奏,学生看着幻灯片练习读,形式新颖的练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经常实行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协助。

我们老师总是在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勤奋,推一推,走一步。

但是很少反思一下原因是什么,解决方案是什么。

想要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就是所谓的“让学生自己迈开腿走路”,就必须深刻理解和掌握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所以我们教师的一切行为都要为了学生。

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诸多手段,老师需要成为“设计者”,而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很多技巧。

首先,教学的准备是学生,要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师在备课时,假如首先抛开对任何资料的依赖,以学生的眼光和心理审视文本,就会最大限度地预测学情,获得宝贵的“第一印象”,从而据此设计教学过程。

这种亲自体验到的,正是师生的共同感受,因而便成了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的话题。

其次,教学的序幕是学生,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导入,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致力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和学习兴趣。

再次,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水平、情感、态度、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媒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内容摘要】:文言文在我们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生普遍感觉晦涩难懂。

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文言文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可起到较好的铺垫、造势、渲染、引领作用,可以有效地拓展古文阅读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旨在说明巧用多媒体,可以起到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文言文兴趣、培养文言语感、陶冶性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文言文合理使用
新课程标准阐述: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提升艺术品位,加强精神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初中文言文篇章中,大多是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杰作,爱国忧民、修身之道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如《论语》、《岳阳楼记》、《陋室铭》等,为此,教授文言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多媒体教学其实自古有之,教育者一直利用文本、声音、图片来进行教学。

但是在1980年开始出现采用各种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我们称之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1990年起,随着IT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

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

可以说,现在的教育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也早已深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如能在教学实践中合理使用多媒体,那么就会让老师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比以往会有了明显提升。

一、通过多感官刺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努力创建与古诗文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借助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通过对学生的多感官刺激,将学生引入课堂中来。

这样的话,既能提高
学生的学习乐趣,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就不再畏惧古诗文,学习起来水到渠成。

比如在讲解《醉翁亭记》时,先播放一段关于醉翁亭的纪录片,然后在课件里展示醉翁亭地理位置的图片、醉翁亭的实景、季节图片和周边的景色,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醉翁亭的优美山林环境有个现实的印象,以便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在朗读文章时,播放课件中的名家朗诵声音,让学生在倾听名家富有感情而又抑扬顿挫的朗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在解释文言文中的名词时,展示对应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例如“林霏开”,在文字下面插入一张“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的图片,“野芳发而幽香”,则插入一张山野野花盛开的图片,即形象又方便理解,等等不一而足。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就是在情绪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

这种氛围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创设动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感性认识要学好文言文,往往要理解并体会文言文中的意境和形象,但限于一般初中生所经历的生活阅历较浅、抽象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

鉴于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性,根据每篇文言文的意境和形象,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出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这些媒体信息,转抽象为形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讲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通过网络查找网友制作的相关动画,挑选一个跟文章意境比较贴切的动画插入到课件中。

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通过动画制作出来的优美景色,很自然地体会到动画中所体现的意境,再加上动画中的古诗解说,学生很容易地把诗句跟景色相对比,进而加深理解和体会。

通过这种多媒体展示方式,学生即能意会诗文的含义,又能印象深刻地“看到并听到”诗文的意境,基本上能把诗文理解透彻。

在接下来的诗文朗诵中,学生每朗诵一句,就自然而然地在脑中浮现出相应的景
象,记忆起来印象深刻。

因此,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技术所营造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增加教学容量,拓展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视野。

老师在教文言文时,大都是在黑板上板书课本内容、重难点词语注释、一词多义、古今通义、倒装句等等,碰到排版不下的还得擦了重写,黑板写满了只好把不重要的内容擦掉……一节课下来,大半的时间都是花在板书上,而且很难保证知识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学生课后还得自己归纳总结。

与之相对应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前提是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多媒体课件,把知识点归纳分类。

借助多媒体的展示方式,教师可以立体归纳知识点,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展示知识点的脉络和规律,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是以《醉翁亭记》为例,在多角度分析本篇文章时,让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是什么,学生通读全文,很容易找出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在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时,围绕这一主线,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顺序展示“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即直观又形象;又比如归纳本文中出现的一次多义时,可以一次性列出所有的例句,然后加以对比分析等等。

可以说,借助多媒体课件,我们可以对课件中的文字内容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展示,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感觉内容充实,调理清晰,知识脉络分明,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以上内容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一些主要的促进作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当然,凡事有利也有弊,多媒体技术也不是用得越多效果就越好,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使用可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但是不能偏离古诗文学习的根本,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比如古诗文学习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学好古诗文重在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古诗文语感和体会文章的情感等等。

总之,教学工具用好才是好,学生说好才是好,一切以学生为本。

四、合理使用,以防完全依赖多媒体
适当的声画,可以起到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具体可感的真实事物联系起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而这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得法,不要让学生被声画迷住了耳目。

所以多媒体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结合语言思维的能力,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体味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诗最大的特点是讲究“意在言外”、“诗贵含蓄”。

有时候,一首诗还有一个“诗眼”表达全文的意旨,扣住诗眼,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

因此,视听语言就很难体现出诗作的意蕴、内涵。

如:古诗中写“愁”的诗句,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展示画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愁容满面,披着长长的白发,未老先衰,在镜子前面,凝望自己那如霜的白发,满脸惊讶。

透过意象分析,结合诗句的关键词“愁”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把内心无形的愁绪化为外在的具体可感的形象。

因为愁,才使头发很快地变白,因为愁多,就有三千丈的白发,那长长的白发就是诗人无尽的愁绪的象征。

再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觉得自己的愁情就象那滔滔的江水一样,连续不断,深不可量。

“二李”写愁可谓异曲同工,都是化抽象为具体,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把视听语言的直观性与语言思维的深入性结合起来,对理解诗中含蓄的诗意是很有帮助的。

可见语言文字的魅力是语言思维的能力,即重在对诗中语言情感的品味及感悟。

视听语言只能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不能替代语言思维,否则就显得浅显、浮表、单一。

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对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多媒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合理使用,能起到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文言文兴趣、培养文言语感、陶冶性情的作用,若过度依赖,有时候也会起反作用。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多媒体要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朱伟民
3.《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语文教学通讯》,2001.22 4、,《古诗赏析及教学》周仁济上海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