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无事的悲剧》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孔乙己》的思想深度和悲剧力量

《孔乙己》的思想深度和悲剧力量一《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又揭起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一面旗帜,是一篇少有的极其精炼又极其成功的作品。
它的特点是高度的浓缩性,即把深广的社会现实内容浓缩在很短的、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里。
它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范本之一,具有很高的典范意义,我们从中可以汲取一种在其他小说中不这容易得到的美学营养和创作营养。
《孔乙己》产生之后,直接和间接分析这篇作品的文章,数量已经超过《孔乙己》作品本身的字数数十倍、上百倍,但是,今天,我们读《孔乙己》仍然可以咀嚼出新的意味,甚至可以发现它更深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而不至于落入老生常谈。
这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只有高度浓缩的真正优秀的短篇,才经得住这么多人的分析、研究、推敲。
《孔乙己》,如果用美术领域里的东西来打比方,它就象工艺美术中精细的象牙雕刻,在一个很小的象牙上,雕刻出一个世界,展示出一个社会,让人们越琢磨越有意味。
通过有限的形象使人领悟到形象之外广阔深远的社会内容,正是艺术的一种特殊性能。
《孔乙己》发表后,在中国与世界的现代文学中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一直得到高度的评价。
例如,巴金说过,鲁迅先生的短篇集《呐喊》和《仿徨》以及他翻译的好短篇小说都可以说是我的启蒙先生”,又说:“他那篇《孔乙己》写得多么好!不过两千几百字”。
(巴金:《谈我的短篇小说》)日本的增田涉也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孔乙己》、《阿 Q 正传》和《铸剑》是鲁迅三篇最优秀的小说。
他特别推崇《孔乙己》,说它是“鲁迅最完美的艺术作品”。
(《鲁迅的印象》)二《孔乙己》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而且非常深刻的。
它通过一个被旧时代所抛弃、所吞没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暴露惨无人道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践踏人的尊严、剥夺人的权利的罪恶,显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篇文章写于1918年冬天。
这时鲁迅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即发现中国民族乃是食人的民族,中国的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乃是在仁义道德的掩盖下吃人的历史。
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课文

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课文伟大的悲剧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常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了出来。
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
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估计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差不多完成。
然而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估计差不多有人在这个地方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只是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事实上,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个地方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与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个地方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尽管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能够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如此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依然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接着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儿、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几乎无事的悲剧_课件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 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 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 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 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 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 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 说集》,介绍外国文学。鲁迅的一生, 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 领导支持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 副刊》、《语丝》、《奔流》、《萌 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 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 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 绘画、木刻等。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是1935年2月 开译《死魂灵》的,断断续续,至9月才译完 第一部。鲁迅翻译《死魂灵》时所投入的巨大 热情和辛劳,在他给胡风、萧军、孟十还等人 的信中多次提到。鲁迅开玩笑地说“我实在怕 果戈理”,因为“果戈理的讽刺是千锤百炼 的”,很难译。在翻译中,鲁迅是“字典不离 手,冷汗不离身”,“每译两章,好像生一场 病”,因而鲁迅不时发出感慨“《死魂灵》真 难译,……真好像做苦工,日子不好过”。难 怪后来曹聚仁评价鲁迅晚年译《死魂灵》, “是一件艰苦的奇功”。
在译序《几乎无事的悲剧》里鲁迅感 叹说:“幸而,还是不幸呢,其中的许多 人物,到现在还很有生气,使我们不同国 度,不同时代的读者,也觉得仿佛写着自 己的周围,不得不叹服他伟大写实的本 领。”
注音及释义
绅士(shēn shì):旧时地 方上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 般是地主火腿只官僚。
脚色:即角色(jué sè) 应酬(yìng chou)
课外作业
1.下列依次给出的红色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 是( )
角色 露骨 力能扛鼎 量体裁衣 拾级而上 A. jué lòu káng liàng shí B. jiāo lù káng liáng shè C. jiǎo lòu gāng liáng shí D. jué lù gāng liàng shè的好吃,写到乞乞科夫在地主老 太婆科罗潘契加家里所受到的招待等,都列出 了令人乍舌的冗长的菜单,愈发凸显了地主们 的无意义的人生。
Mark-Twain---Mirror-of-AmericaPPT优秀课件

6
4. Broke and discouraged, he accepted a job as reporter with the Virginia City Territorial Enterprise. With no money and a frustrated feeling, he accepted a job as reporter with Territorial Enterprise in Virginia City, ...
2. From them all Mark Twain gained a keen perception of the human rac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hat people claim to be and what they really are.
3. All would resurface in his books, together with the colorful language that he soaked up with a memory that seemed phonographic.
几乎无事的悲剧——谈谈古典名著

几乎无事的悲剧——谈谈古典名著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国风先生,大家欢迎。
在文学界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即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作品。
如此反着想,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也必是伟大的时代。
那几乎同时产生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乾隆时代,是否可以堪称伟大的时代?现在一个有意思的对比是,《红楼梦》热得高烧不退,而且已成为商家与媒体的炒做噱头。
而与《红楼梦》同时代产生的另一部伟大作品《儒林外史》,却连儒林之士都对它冷落了似的。
今天我们来让它热热身,有请张教授演讲《几乎无事的悲剧——谈谈儒林外史》。
在清朝的乾隆年间,几乎同时产生了两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文学巨著——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吴敬梓的生平比较清楚,他生于1701年,卒于1754年。
还留下了一部文集《文木山房集》。
曹雪芹则不同,有关他的资料很少,可以说,离曹雪芹越近,我们知道得越少。
曹雪芹的生年有争论,有说他生于1715年,有说他生于1724年。
至于他的卒年,争论小一点,有1763、1764两说。
大家可能会想,卒年差一年没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说,是没有什么关系,《红楼梦》还是《红楼梦》。
但是,如果我们要开一个曹雪芹逝世多少周年的纪念大会,那么,这个问题就来了。
你是照1763年算,还是照1764年算。
乾隆时期是盛世,属于所谓的“康乾盛世”。
就是康熙、乾隆盛世。
大家知道,在康熙和乾隆之间还有一个雍正。
雍正是康熙的儿子,是乾隆的父亲。
为什么不说“康雍乾盛世”?按照我的理解,一是因为雍正在位的时间比较短,只有13年。
而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乾隆在位59年,仅次于他的祖父康熙。
乾隆在世的时候就把位子让给了他的儿子嘉庆。
二是因为雍正在位的时候,争夺储位的斗争非常激烈,骨肉相残,残酷的政治斗争在雍正的兄弟之间展开,损害了雍正的道德形象。
所谓“盛世”,我的理解,就是没有战争,比较太平,老百姓的生活还可以,经济是往上发展的。
论王鲁彦乡土小说中的悲剧主题

51于宏伟(1981—),女,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研究。
作者简介: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小说家们,在致力于描绘故乡风土人情,表达自己深切的思想之情和忧患意识时,不可避免地将焦点对准了生活在乡村里的“小人物”,作家们将视角由上层社会转向这些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之民,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平民文学有关,可以看作是“启蒙”主题的一个表现形式。
综观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创作,作品大多包含悲剧的主题。
这些庸常琐碎的生活中蕴藏的不幸,被鲁迅先生称为“几乎无事的悲剧”,他说:“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
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1]作为乡土作家的一分子,王鲁彦的笔下小人物们上演的“无事的的悲剧”,多表现为爱的破灭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1、爱的破灭鲁彦笔下势力浇薄、人情淡漠、缺乏诚和爱的“陈四桥”,也有着温情的一面,在那里,无论亲情还是友情,全都来的那么真切,不矫揉不造作。
然而他似乎有意无意地给我们制造了一个悲剧的世界,因为这一点点摇曳在冰冷世界里的爱的烛火,无一例外,全都破灭了。
《童年的悲哀》以一个成人的视角,回忆了他童年时期与阿成哥之间纯洁的友谊。
作者不惜大量的笔墨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诚、勤劳、达观而又多才多艺的青年劳动者——阿成。
他为我们树立了正直、乐观向上的榜样,给了一个害羞的孩子莫大的鼓励和信心,然而不幸的命运没有放过他,在结婚前夕,他被疯狗咬伤,凄惨地死去。
阿成哥的死“在我稚弱的心上砍下一个这样深的创伤”,“我不能知道我的心是在怎样的击撞着,我的头是在怎样的燃烧着,我一倒在床上便昏了过去。
……从此我失去了阿成哥,也失去了一切。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赞美了真挚的友爱之情,同时又因这友谊的不能久存而感到了恸彻心扉的悲伤。
《小小的心》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单纯善良又充满忧郁气质的小孩子阿品,一个被从宁波拐卖到厦门的“候补小奴隶”。
几乎无事的悲剧

几乎无事的悲剧果戈理(NikolaiGogol)的名字,渐为中国读者所认识了,他的名著《死魂灵》的译本,也已经发表了第一部的一半。
·那·译·文·虽·然·不·能·令·人·满·意,·但·总·算借此知道了从第二至六章,一共写了五个地主的典型,讽刺固多,实则除一个老太婆和吝啬鬼泼留希金外,都各有可爱之处。
至于写到农奴,却没有一点可取了,连他们诚心来帮绅士们的忙,也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果戈理自己就是地主。
然而当时的绅士们很不满意,一定的照例的反击,是说书中的典型,多是果戈理自己,而且他也并不知道大俄罗斯地主的情形。
这是说得通的,作者是乌克兰人,而看他的家信,有时也简直和书中的地主的意见相类似。
然而即使他并不知道大俄罗斯的地主的情形罢,那创作出来的脚色,可真是生动极了,直到现在,纵使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也还使我们像是遇见了有些熟识的人物。
讽刺的本领,在这里不及谈,单说那独特之处,尤其是在用平常事,平常话,深刻的显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
例如第四章里的罗士特来夫,是地方恶少式的地主,赶热闹,爱赌博,撒大谎,要恭维,——但挨打也不要紧。
他在酒店里遇到乞乞科夫,夸示自己的好小狗,勒令乞乞科夫摸过狗耳朵之后,还要摸鼻子——“乞乞科夫要和罗士特来夫表示好意,便摸了一下那狗的耳朵。
‘是的,会成功一匹好狗的。
’他加添着说。
“‘再摸摸它那冰冷的鼻头,拿手来呀!’因为要不使他扫兴,乞乞科夫就又一碰那鼻子,于是说道:‘不是平常的鼻子!’”这种莽撞而沾沾自喜的主人,和深通世故的客人的圆滑的应酬,是我们现在还随时可以遇见的,有些人简直以此为一世的交际术。
“不是平常的鼻子”,是怎样的鼻子呢?说不明的,但听者只要这样也就足够了。
后来又同到罗士特来夫的庄园去,历览他所有的田产和东西——“还去看克理米亚的母狗,已经瞎了眼,据罗士特来夫说,是就要倒毙的。
《孔乙己》的思想深度和悲剧力量.doc

《孔乙己》的思想深度和悲剧力量-一《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又揭起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一面旗帜,是一篇少有的极其精炼又极其成功的作品。
它的特点是高度的浓缩性,即把深广的社会现实内容浓缩在很短的、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里。
它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范本之一,具有很高的典范意义,我们从中可以汲取一种在其他小说中不这容易得到的美学营养和创作营养。
《孔乙己》产生之后,直接和间接分析这篇作品的文章,数量已经超过《孔乙己》作品本身的字数数十倍、上百倍,但是,今天,我们读《孔乙己》仍然可以咀嚼出新的意味,甚至可以发现它更深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而不至于落入老生常谈。
这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只有高度浓缩的真正优秀的短篇,才经得住这么多人的分析、研究、推敲。
《孔乙己》,如果用美术领域里的东西来打比方,它就象工艺美术中精细的象牙雕刻,在一个很小的象牙上,雕刻出一个世界,展示出一个社会,让人们越琢磨越有意味。
通过有限的形象使人领悟到形象之外广阔深远的社会内容,正是艺术的一种特殊性能。
《孔乙己》发表后,在中国与世界的现代文学中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一直得到高度的评价。
例如,巴金说过,鲁迅先生的短篇集《呐喊》和《仿徨》以及他翻译的好短篇小说都可以说是我的启蒙先生,又说:他那篇《孔乙己》写得多么好!不过两千几百字。
(巴金:《谈我的短篇小说》)日本的增田涉也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孔乙己》、《阿Q正传》和《铸剑》是鲁迅三篇最优秀的小说。
他特别推崇《孔乙己》,说它是鲁迅最完美的艺术作品。
(《鲁迅的印象》)二《孔乙己》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而且非常深刻的。
它通过一个被旧时代所抛弃、所吞没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暴露惨无人道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践踏人的尊严、剥夺人的权利的罪恶,显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篇文章写于1918年冬天。
这时鲁迅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即发现中国民族乃是食人的民族,中国的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乃是在仁义道德的掩盖下吃人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类属于“悲哀”或“悲凄”的悲剧,
当事人应该是那些自古至今“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做了吃不饱,不做会饿死的 亿万劳动人民,这些人在古代被唤作“蚁 民”、“小民”、“屁民”和“刁民”, 在今天则广告醒目、明码标价、号称为 “国家主人”的那一类人。
完成相关习题,并谈谈从本课学
到了什么,写读后感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
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 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 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 提》)(含《藤野先生》等) 文学论 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 《野草》(含《风筝》、《雪》等作 品)《故乡》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等。
寄 意 寒 星 荃 不 察 , 我 以 我 血 荐 轩 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灵 台 无 计 逃 神 矢 , 风 雨 如 磐 暗 故 园
年 日 本 东 京
1903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八月《文
学》月刊第五卷第二号“文学论坛” 栏,署名旁。 生活在一个产生大规模悲剧的时代, 社会责任感迫使着思想末鲁迅对悲剧 现实作出自己的思考。1935年鲁迅提 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命题。
1.在掌握课文时代背景、课文主
旨、语言表达、写作手法等相关内 容基础上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追求。 2.自主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指 导。 3.感受以本文语言的特点,明白文 章深层含义
1.文章概括观点的能力与语言品
读能力的提高。 2.文章语言艺术与深层含义。
“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
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 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 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 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 悲剧者却多。”这是评果戈理小说的,但 用来评价朱个的小说也非常合适。
鲁迅在翻译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 魂灵》的过程中,对作品深刻领会, 并且触及自己一生中亲见亲闻亲身 经历的无数事实,总结出了这著名 的悲剧理论:“几乎无事的悲剧”。
创作中,鲁迅把悲科的社会因素溶于日常
小事的描绘,传达他对那个时代悲哀的深 味。他笔下的悲剧人特有自身软弱的个性, 夸大他们反抗的个性,就背离了其悲剧审 美特征。他的悲剧虽“几乎无事”,但悲 剧效果却是彻底的。鲁迅还有意淡化情节, 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多借助人物、场景、 心理、细节的描写来增强悲剧色彩。
几乎无事的悲剧
鲁 迅
鲁迅(1881.9.25~
1936.10.19),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 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 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 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 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
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 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 魂”。鲁迅先生一生写作 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 辑校和书信100万字。
“几乎无事的悲剧”理论是基于鲁迅此前
对悲剧曾经下过的一条定义:“悲剧是将 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基础之 上的。
悲剧应该细分为“悲壮”和“悲哀”(或称悲
凄)两大类。前一类悲剧发生于帝王将相、达 官贵人、公卿大夫、才子佳人们的家庭或身上, 悲剧的主人翁并非普通百姓,而是高踞于一般 百姓之上的王公贵族及其子孙,他们的故事悲 壮而凝重,轰动且惊人,备受万人瞩目和关注, 属于古往今来党政要员们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