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马原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马原期末复习重点

(完整word版)马原期末复习重点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提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创建者、继承者的相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探讨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马克思主义【总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创始人);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探讨对象和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推翻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不行克服的几大弊病:物质财宝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抗、分裂;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不能给绝大多数人以华蜜●马克思的社会志向消退人与人的对抗、分裂,实现人类解放,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如何实现人类解放两大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特殊是歼灭私有制●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整个人类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为自身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历史。

更详细地讲,就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渐渐驾驭自身命运,最终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子的奋斗过程。

原始社会:人尚未受到社会关系的奴役,但却是自然界的确定奴隶。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2、为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4、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6、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7、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9、如何把握量变、质变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马原,可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具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供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社会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路线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最早领导者和主要创立者-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使命5.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人文主义等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传统文化等的关系6.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误解-资本主义复辟和意识形态的压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上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的主要内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可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马原期末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我们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来掌握。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马原,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是指认识论和宇宙观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辩证法是指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矛盾的学说,它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之一。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理论成果。

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毛泽东则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之二。

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例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它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阶级矛盾。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最后,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

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但其思想和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我们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来掌握。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核心思想和当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

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复习资料和方法,取得好的成绩。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愿大家能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马原大一期末复习知识点

马原大一期末复习知识点

马原大一期末复习知识点随着大一学期的结束,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也将迈入期末考试阶段。

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原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接下来,我们将回顾一些马原的重要知识点,并为期末复习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核心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包括了关于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对于学好马原至关重要。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解放人类,它主张社会的自由、平等与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等一系列与社会革命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原则。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而产生的。

历史辩证法则是研究这种矛盾的方法和工具,它强调了事物的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变革非常有帮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强调公有制主导、按劳分配、政府调控等特点。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对于我们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的内容。

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有助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五、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先进代表,具有指导地位。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它通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来贯彻这个指导地位。

如何进行马原的复习?下面给出几点建议供参考:首先,对于马原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

马原复习资料完整版

马原复习资料完整版

马原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1)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存在即物质,思维即意识)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2)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思维能正确认知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即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基本内容:(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义。

3.对“物质决定作用”的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1)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矛盾)规律(1)矛盾的含义及其意义: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大学马原复习资料2012级马原考试辨析1.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2.剩余价值是全部资本简答1.为什么社会活动的本质是实践2.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两个含义3.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4.资本所有制的变化论述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1.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性有三层含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的。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发展的永恒性与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与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与趋势。

有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种把握对立。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是: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3)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和谐: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1)区别: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即共性存在于个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一定与矛盾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6.矛盾分析方法①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②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③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④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⑤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二)质变量变规律1.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过或不及都是错误的。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

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的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的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③方法论意义:1)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是党制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理论依据。

2)是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指导意义。

3)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把远大目标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2.辩证的否定观:①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③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不能奢望任何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困难和曲折,经得起考验,迎难而上。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区别:①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2.联系: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②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③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四、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认识论一、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③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①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②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两次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

1.第一次飞跃(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应,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②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运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①唯理论:只承认理性,在实际工作中变现为教条主义。

②经验论:只承认感性,在实际工作中变现为经验主义。

(4)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①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2.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重要性在于:①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是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需具备的条件:①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世界。

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结合起来。

④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行动。

(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认识的反复性: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认识的主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复调查研究、补充、修正。

2.认识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人们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三)认识过程中的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充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结合。

②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三、真理(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观上的唯物论)1.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原因是: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真理的一元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性(相对真理)及其辩证关系(真理观上的辩证论)1.二者是有区别的:1)真理的绝对性: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②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