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励志故事

合集下载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残疾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比普通人所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他们的成功比普通人更来之不易,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这些残疾人他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鼓舞。

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1:李雁雁今年已37岁的安徽池州青年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

12年间,他孤独地辗转日本、美国学医,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手背上李雁雁身世坎坷,父亲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学院的教师,“”期间在池州因公殉职,那年李雁雁仅7岁,哥哥李京京17岁,奶奶和妈妈一筹莫展,全家就靠着每月45元的补助艰苦度日。

懂事的李雁雁从小成绩优异,1982年不负众望,一举考上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空调专业,入校后越发奋发图强,每年寒暑假都留校继续学习。

1985年秋,雁雁感觉视力异常模糊,渐渐不能视物,医院确诊是青光眼发展成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拿着诊断书,雁雁双手战栗,痛哭着捶打冷冰冰的墙壁,瘫倒在地。

李母龚桂兰得知后,连夜赶到长沙,强忍悲痛为儿子办理退学手续。

之后她四处举债,带儿子跑遍了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医院寻求治疗,但无力回天。

雁雁彻底绝望,回家后成天躲在阴暗的小房里,关起窗户,不见任何人。

母亲擦干眼泪,一次次劝慰儿子:“孩子,《盲人与灯》的故事你听过吗?黑夜里盲人执盏明灯蹒跚而行,路人问他,你啥也看不见,打灯笼干吗?盲人说,你们能看见灯笼,就会给我让路啊。

孩子,自古身残志坚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点亮心灯,创造光明,照样能走出一条大路来!”那一刻,雁雁的手背,感受到了母亲温暖的泪水。

他鼻子一酸,决心直面命运,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省钱,雁雁每天听收音机自学盲文。

1989年夏,他听说美国一家盲校将在中国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便立即报名。

那段时间,他每天坐在地上弯腰弓背摸练盲文,虽然腰酸背痛,却重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修完美国盲校全部课程后,雁雁又借阅了中、美、英、法、日等国的数百本图书,开阔了视野。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简短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简短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简短残疾人想要获得成功,他们要付出的努力往往要比正常人要多得多,需要我们大家去学习他们身上的那种励志精神。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简短,供大家参阅!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简短篇1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

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

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

8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

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

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

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

15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8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

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

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

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

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

在盲校学习的两年间,每到星期天,志鹏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头卖唱,挣学费和生活费;上课时间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于学习和创作中。

1994年,他创作的歌曲《心声》,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升华奖”新歌征集中,荣获词曲创作一等奖;歌曲《满天繁星属于你》,在全国第二届盲聋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及创作奖。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五则」_名人故事素材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五则」_名人故事素材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五则」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1:华罗庚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生命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刻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领悟,用一年半时刻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着《堆垒素数论》。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2:张海迪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领悟,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领悟,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性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

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透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4年参加远南户外会。

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20xx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通用14篇)

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通用14篇)

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通用14篇)中国残疾名人有很多,大家了解过他们的励志故事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篇1张治平,男,汉族,1948年生,视力残疾,特级教师,重庆市人,现为重庆市盲人学校音乐教师,系重庆市盲人协会主席。

患先天性视神经萎缩,30岁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乐学院函授部作曲专业结业,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其创作的歌曲、乐曲《我爱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驾驶碰碰车》获中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创作奖,歌曲《快乐王子的小船》获中国少儿歌曲创作一等奖,《甜甜的嘞》收入全国音乐教材小学第七册。

曾获全国自强模范、中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

双目失明的张治平不能用眼睛去看,却能够用耳朵去“观察”,用敏锐的心思去体会。

他用音乐谱写着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自强之歌。

张治平出生在重庆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学时查出患有无法治愈的“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症,当时视力只有0.2。

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疾病,张治平苦不堪言,但1年后在学校的一节音乐课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动力。

老师播放了由盲人音乐家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悲伤又充满期望的音乐以及老师对阿炳的介绍,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张治平的心:“学习音乐,做阿炳那样的人!”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

张治平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二胡、笛子、手风琴等多种乐器。

他明白:如果吃不了苦,就不会成为像阿炳那样的人。

他找来有关音乐理论的书籍,把自我埋在音乐里,把枯燥的乐理生吞活剥着“吃”下去。

凭着一根竹笛、一把二胡,十五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10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考入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所属的文工队。

张治平的演奏水平提升得很快,常常在各种音乐比赛上拿奖。

他开始将音乐重心转移到创作上,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他谱写的《手舞银镰唱山歌》人们都以为是出自谱曲老手。

他谱曲总是倾心倾力,谱写的《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都是流传很广的歌曲,而《快乐王子的小船》,从谱曲到完成竟花了12年。

身残志坚的著名人物8个

身残志坚的著名人物8个

身残志坚的著名人物8个一、华罗庚华罗庚,1928年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二、孙膑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三、罗斯福1921年8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

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富兰克林·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

他用以疗病的佐治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笑声震天的地方”,在康复期间,富兰克林·罗斯福大量阅读书籍,其中有不少传记和历史著作。

1928年,在罗斯福夫人的理解与支持下,罗斯福重返政界,参加州长竞选而险胜,于1929年出任纽约州州长。

四、贝德里赫·斯美塔那1874年不幸耳聋,继续坚持创作,写了大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独立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

斯美塔那从50岁起饱受耳聋折磨,并因此引发了精神疾病。

1884年5月12日于布拉格附近的精神病院逝世,终年六十岁。

五、徐白仑徐白仑先生原是北京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1971年失明后,在学习盲文的过程中,与盲校的教师和盲孩子结下深厚友情。

在康克清女士支持下创办了《中国盲童文学》,为盲孩子提供精神食粮。

六、张海迪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

张海迪小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没有沉沦,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5篇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5篇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5篇奋斗像一本书,有读不完的故事与哲理;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残疾人的励志故事1:付红英,女,汉族,1958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天津市南开区人。

天津市残联文体中心声乐指导兼合唱指挥,系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会员。

87年进入天津市残疾人艺术团,9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本科。

近20年的残疾人文化工作,组织残疾人才艺、合唱、棋类、书画等活动,参与组织了大量的文艺演出和比赛。

2005年她所指挥的无伴奏合唱《八竣赞》荣获全国金奖,同年12月,率团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18周年庆典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就职天津残联文体中心、负责声乐指导兼合唱指挥的付红英,算不上漂亮,且身有残疾,但她拥有一颗最美的心。

她常穿梭于健全人之间,与他们一样工作一样劳动,不需要任何的特殊照顾。

20多年来,她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都挥洒给了残疾人音乐事业这块沃土,用汗水和心力昭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贡献。

1958年,付红英出生在天津,不久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凭借毅力奋发学习,考取天津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本科,大学毕业后却被分配到一家服装厂做检验工人。

1987年天津市残疾人艺术团招收演员,她报了名,被招入团,才开始实现自己的艺术梦。

付红英说,作为一名残疾人,能够从事残疾人的事业是幸运的。

她既是演员又是组织者,多年来工作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幕后还是台前,或是组织残疾人才艺、棋类、书画等比赛和展览,她都恪尽职守;无论是排练指挥天津市残疾人合唱团、天津市启明星合唱队到社会各界进行宣传演出,还是为合唱团建立章程制度、完善组织机构等,她都出色地完成。

05年组织的无伴奏合唱《八竣赞》荣获全国金奖;同年12月率全团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18周年庆典活动,与北京、上海、青岛组成大型合唱团,演唱《蓝色多瑙河》《我的梦》,受到胡锦涛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付红英的生命进程中,音乐是主旋律。

她努力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除了在合唱团辅导女低声部,还为职校学生上初级乐理课,并定期到天津群艺馆进行合唱指挥培训。

名人残疾人励志故事_励志故事

名人残疾人励志故事_励志故事

名人残疾人励志故事他们虽然是残疾人,但他们身残志不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名人残疾人,供大家参阅!名人残疾人励志故事:杨佩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

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

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

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

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

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

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

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

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

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

名人残疾人励志故事:张海迪轮椅上的梦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济南出生。

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精选10篇)

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精选10篇)

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精选10篇)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精选10篇)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决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篇1相对于正常人来说,残疾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往往在生活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今天我们要为您讲述一位农村残疾人朋友的故事:他自立自强、在外人看来甚至还有些倔强,他用爱撑起了整个家,他的名字叫喻川源。

43年前,在一次意外中,喻川源摔伤了自己的右腿。

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右腿也就一直比左腿短了几公分,无论是走路还是做事情都受到很大影响。

直到四年前,长时间的骨骼磨损让他当初受伤的腿开始发痛,有时甚至会持续疼上一个多小时,只有吃止痛片才能稍缓痛觉。

右腿的残缺还不是喻川源最困难的事情,他告诉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四年前政府征用土地搬迁过来修建的。

当时适逢两个孩子双双上大学,光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愁坏了他,更不用说修房屋的钱。

虽然当时的他承受了很大的生活压力,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他退缩。

喻川源说:“我没有想要放弃,我认为你放弃了孩子的话,对孩子的一辈子一点好处都没有,始终想要把孩子养大,让他能够自食其力,大人始终要给他一点希望,给他创造一定的条件。

”孩子上学需要学费、修建房屋需要花钱,为了缓解家中的经济问题,喻川源最后想到了种植真龙柚和荔枝树来补贴家用。

他带我们来到了他的果园,在这里喻川源向我们讲解起了种植的不易。

从挖土种苗、到施肥修枝、再到丰收回家,这些繁重的农务喻川源都一个人默默地承担了下来。

尤其是在今年把真龙柚从树上摘下来并挑回家,腿脚不便的他花了比平常人多了好几倍的力气才完成。

他告诉我们,支撑他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最大动力就是源自他妻子的支持和鼓励。

喻川源说:“因为我老婆一直鼓励我,一定要努力一点,一定要把这个难关度过去,孩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经济上就要好一点,一直鼓励着我,精神上给我很大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残疾人励志故事
今年已37岁的安徽池州青年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

12年间,他孤独地辗转日本、美国学医,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手背上
李雁雁身世坎坷,父亲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学院的教师,文-革
期间在池州因公殉职,那年李雁雁仅7岁,哥哥李京京17岁,奶奶和
妈妈一筹莫展,全家就靠着每月45元的补助艰苦度日。

懂事的李雁雁
从小成绩优异,1982年不负众望,一举考上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空调
专业,入校后越发奋发图强,每年寒暑假都留校继续学习。

1985年秋,雁雁感觉视力异常模糊,逐步不能视物,医院确诊是
青光眼发展成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拿着诊断书,雁雁双手战栗,痛哭着捶打冷冰冰的墙壁,瘫倒在地。

李母龚桂兰得知后,连夜赶到长沙,强忍悲痛为儿子办理退学手续。

之后她四处举债,带儿子跑遍了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医院寻求
治疗,但无力回天。

雁雁彻底绝望,回家后成天躲在阴暗的小房里,关起窗户,不见
任何人。

母亲擦干眼泪,一次次劝慰儿子:“孩子,《盲人与灯》的故事
你听过吗?黑夜里盲人执盏明灯蹒跚而行,路人问他,你啥也看不见,
打灯笼干吗?盲人说,你们能看见灯笼,就会给我让路啊。

孩子,自古
身残志坚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点亮心灯,创造光明,照样
能走出一条大路来!”
那一刻,雁雁的手背,感受到了母亲温暖的泪水。

他鼻子一酸,
决心直面命运,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省钱,雁雁每天听收音机自学盲文。

1989年夏,他听说美国一家盲校将在中国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便立即报名。

那段时间,他每天坐在地上弯腰弓背摸练盲文,虽然腰酸背痛,却重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修完美国盲校全部课程后,雁雁又借阅了中、美、英、法、日等国的数百本图书,开阔了视野。

他常常鼓励自己,盲人不能仅仅满足学会一门生存技能,要和正常人一样,勇于征服高等学府!
1993年9月,雁雁从一本盲文杂志上获悉,世界慈善组织愿意无偿援助外国盲人去东京学习针灸和指压技术。

雁雁立即致函,同年10月,该协会负责人专程来到上海,对李雁雁实行全面严格的考试。

1994年元月,东京协会寄来了装有录取通知书、机票和全额奖学金证明的国际专递。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池州城大街小巷,虽然70多岁的老母亲不放心儿子独自出国生活,但是雁雁无比振奋,他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再回国创业!
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东京八王子盲校是一所三年学制的全日制学校。

刚来时,李雁雁日语听说水平太差,初考刚及格。

老师劝他先修一年日语再学专业。

雁雁坚持跟班学:“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会尽量努力的!”他每天学习到深夜,从不间断,不到一年他的每项考试都是第一,并获得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奖励。

三年后,雁雁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针灸、按摩、指压师三项日本国家执照考试。

这三张执照,在日本是很多残疾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已过而立之年的雁雁能够苦尽甘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雁雁没有忘记初衷,他渴盼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圆大学梦!最终,他决定去美国继续攻读,学习以西方医学理论为基础的脊椎神经矫正疗法!
1999年6月,李雁雁带着执照和几万美元的打工积蓄,再次远渡
重洋,独自来到美国加州硅谷。

历经种种坎坷,经过四次考试,他通
过了托福考试,自费就读于美国两所公立大学。

金发碧眼的同窗们对
此惊讶不已:一个盲人要适合快节奏的学习生活谈何容易?他能坚持下
来吗?
为了节省费用和时间,李雁雁同样没有选择语言预修,直接进入
全英文理工科课程学习。

虽然有点英语基础,但一上课他就懵了。


学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雁雁看不见又记不住,只能拿出录音机把
老师的教学语言全部录下,晚上自己翻录为英文盲文输入电脑自修。

一名美国老师被他的刻苦精神所感动,亲自为他申请配备了一台
能够做模拟化学实验的电脑。

就这样,他用三年时间修满了全部学分,2002年7月,如愿考取国际的加利福尼亚帕默正骨大学脊椎神经矫正
专业,成为这所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我要向世界证明,我能够
李雁雁擅长学习,但是这次遇到的困难更大。

四年专业课期间,
他必读的教科书及参考书籍的目录就有40多页长,每一页,都是一步
极其陡峻的台阶!
为了省钱,当时雁雁租住的地方是加州“最危险的贫民窟”。


天早晨6时,他背着书包拄着手杖从租住地出发,搭上轻轨电车,一
小时后到校。

有一天因下雪路滑,他在路上摔了几跤迟到了,到了学
校又认不清教室方位,敲着手杖摸进一间教室,怯生生地问:“请问这是E201教室吗?”
“这不过化学教室!”有人用英文回答,随即雁雁听到一阵哄然大笑。

是啊,谁见过盲人去学化学?事实是反击轻蔑的最有力武器!李雁
雁入学仅五个月,化学考试居然得了93分,让人刮目相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