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煤荒的深层原因与警示

合集下载

浅析当前形势下煤炭企业出现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当前形势下煤炭企业出现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当前形势下煤炭企业出现困境的原因及对策作者:葛自敏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4年第8期文/葛自敏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及我国国内经济增速回落的影响,煤炭市场需求迅速萎缩,导致产能过剩,煤炭价格急剧下降,煤炭行业利润进一步下行。

今年国内煤炭行业持续了上一年度的利润下滑趋势,全国大型煤炭企业近1/3出现亏损,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西、安徽等省份煤炭企业全行业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寻求转型发展不失为摆脱困境的出路之一。

一、煤炭企业出现困境的原因(一)市场需求增幅减少尽管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煤炭市场,但并非致其萧条的罪魁祸首。

在中国,未来数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的能源燃料。

追根溯源,煤炭需求增幅减少的原因在于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工业发展明显放缓,不能有效地拉动煤炭消费。

(二)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在煤炭开采的“黄金十年”,这个行业炙手可热,诱人的财富回报吸引了大量企业加入到开采煤矿的大军中,导致我国采煤产能激增。

2000~2005年期间,煤炭开发投资总额2000亿元,仅2012年,煤炭开发投资5290亿元。

大量的资金投入,造成煤炭产能的集中释放。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通报,2012年年末,煤炭企业存煤8500万吨,同比增加3120万吨,增长58%;据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通报,截至2013年12月底,煤炭库存1.6亿吨,同比增加116万吨,从此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严重。

1.下游电厂库存仍在高位,供大于求形势未改变。

2014年5月召开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通报了当前煤炭经济运行情况。

4月份全国煤炭产运销全降,进入4月份以来,煤炭价格低位趋稳,但仍处于去年最低水平。

4月份全国煤炭产量3.01亿吨,同比降1.31%,目前山西、陕西、内蒙古部分小煤矿已经停产。

据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煤炭产量8.78亿吨,同比降1%,但是大型煤炭企业产量同比增1.8%。

二次煤荒给我们的警示

二次煤荒给我们的警示
不利 于 国民经 济发展和居 民生活 。
就 出现 中央政 府规 划 与地 方政 府
规划 “ 一致 ”的 问题 。( )2 0 不 3 07 年全 国原煤 产 量 已达 2 5亿 t 5. , 比20 0 6年增加 1 7 t 约是 规 .亿 , 划 目标 产 量 年 均增 加 数 的 2倍 。
年全 国煤 炭产量 为 2 . 5 5亿 t ,且 20 0 7年我 国进 口煤 5 0 万 t 12 ,增 幅高达 3 % , 在这种 情况下 ,煤 4 炭 供应 还 紧 张。这 可 以说 明煤炭 工 业 规 划 的产 量 目标 定 得 太 小 。 有 关部 门 2 0 0 7年 按 照煤 炭 工 业
停 机待 煤 、拉 闸限 电 的范 围越来 越 大 , 笔 者 认 为 主要 原 因有 二 :

是 煤 炭 库 存 总 量 特 别 是 电煤
用 户 库 存 量严 重 不合 理 ;二 是煤 炭 工 业规 划不 合 理 。
增加 2亿 t产量 算, 5年 1 0亿 t ,
则 2 1 原煤产 量为 3 . t 0 0年 9亿 ; 1 “ 五” 期 间原煤 需 求 量 年 均 增 十 加近 2亿 t 即使 “ 一五 ” 期 , 十 间仅 按 保 守 的年均 需求增 加 1. 5
对量 相 差 8亿 t 仅 新 疆规 划 的 !
整合 资 源后 的扩 能 共计 产 能 已超
过 3 亿 t的依据 推 算得 出,2 1 1 00 年煤 炭 产 能 比规 划 产量 目标 多 5 亿t 。这就 明显夸大 了 2 1 0 0年
炭库存,终 于爆发 了 2 0 0 4~2 0 05 年 的煤 荒 。为什 么煤 炭 用 户不愿 增加 煤炭 库 存而 使 自己的煤 炭 库 存 合 理 化 ? 因 为 相 当 多 的煤 炭 用 户特 别是 国有 企 业煤 炭 用户 认 为,“ 电、保钢”是 政府 的行 政 保 命令, 一旦煤炭供应紧张,政府总 会调 动 一 切社会 资 源来 解 决缺 煤

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1.客观原因分析1.1煤矿超能力生产近几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需求总量过高,要求煤炭工业维持较高产出,是造成煤矿超能力开采的宏观直接原因。

超能力开采已经成为全国煤炭工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成为我国煤矿各种事故的重要导火索。

1.2小煤矿违规开采目前我国约有2.5万个煤矿,其中2.3万个是乡镇、个体煤矿。

每年发生的煤矿事件中,乡镇煤矿占70%,而重大或特大事故占80%。

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小煤窑业主竞相逐利变得轻而易举,而较小的事故风险成本又不足以使他们望而却步。

由于当前煤炭行业风险与收益的严重不对称,加之相关部门监管乏力,小煤窑的破坏性、掠夺性开采屡禁不止,由于本来技术力量薄弱,安全投入少,引发的恶性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1.3自然条件的变化(1)煤层赋存条件差,瓦斯灾害严重。

我国大中型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占20.34%,突出矿井占19.77%。

小型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占15%左右。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煤尘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也在不断增加,突出危险区域也在不断扩大。

(2)地下水防治难度增加。

近几年以来,随着煤矿生产的深度不断加强、掘进速度加快、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和工作面开采空间尺度变化,水害产生的条件、水害威胁的程度以及水害形成的机理都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给对井下突水的水源、导火通道和补给强度的分析造成特别大难度,从而增加了水害治理的难度。

(3)我国煤安资源勘探程度低。

据统计,我国煤炭资源中精查资源量仅占25%,详细资源量仅占17%,绝大部分为地质工作程度极低的普查找煤资源量。

(4)采、掘、机、运、通各大系统新技术与新设备开发相对滞后。

大多数新技术与新设备处在摸索阶段,尚不成熟、不稳定。

2.主管原因分析2.1利益当先促成了矿井超能力生产近几年来,煤炭市场渐渐好转,煤价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面对难得的机遇和可观的利益,煤炭企业抢抓时机,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生产。

长期超通风能力和提升能力生产,导致矿井隐患重重,发生事故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矿难背后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对矿难背后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对矿难背后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发布时间:2008-08-09文章来源:投稿文章作者:康纪田内容提要:目前国内矿难事故频频发生,一些矿主暴富,矿产资源向少数人集中,造成社会的严重不公。

其根源在于开采利润空间太大,主要是采矿权人向第三人分摊成本而形成了负外部无偿损害等。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界定采矿权的权利,通过完善相应法律制度,将采矿权负外部性成本内化。

关键词采矿权外部性法律构建成本内化采矿权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近年来的一项突破性发展。

各地纷纷以拍卖、挂牌、招标方式转让矿产资源,国企、民资、外资策马杀向中国矿业,巨额财富引爆了中国的矿业权市场。

但是巨大利益的背后则是带血的矿产开采、惊人的资源浪费、恶劣的环境污染等“公地悲剧”。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类似悲剧的层出不穷?在采矿权市场化的进程中,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杜绝抢占矿产资源并扭转市场的无序状态,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呢?一采矿权的负外部性成本是造成当前矿难频仍,资源流失的根本原因。

所谓外部性,即是指一个或更多的人自发行为未经他人同意而强加给他人的费用或强行给予他人的收益。

[1]采矿权的外部性是指采矿权人行使权利往往涉及到除权利主体之外的第三方的利益,这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采矿权人给予了本人以外第三人的收益;负外部性意味着权利主体没有承担其行为的全部成本,部分强加于他人身上。

当前我国所发生的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及由此而引发的矿难事故和环境污染等“公地悲剧”,其根源就在于我国目前的采矿权主要是负外部性。

采矿权的负外部性,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与采矿主体发生关系的特定群体的利益。

这一特定群体的利益包括土地权利,土地附着物的权利、劳动的权利,以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等。

矿难频发的深层次原因

矿难频发的深层次原因

矿难频发的深层次原因矿难频发的深层次原因矿难是煤矿、金矿、铜矿、铁矿等矿企所面临的高风险事件之一,每一次矿难都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生命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矿难造成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都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矿难频发的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

一、盲目扩张导致安全隐患增多矿业企业创造价值的途径一般是通过扩大打矿量来实现的,但是在盲目追求矿产数量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不顾安全隐患也在扩张。

一些企业为了保持生产能力和规模的扩张,往往忽视了安全管理,放松了隐患排查的力度,导致安全风险不断增加。

二、吹牛逼态度导致安全隐患增多在矿业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经常夸张自己的实力和产品的优秀性,暗示着自己的煤矿能再次突破产出记录,从而吸引关注。

这种吹牛逼态度虽然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但也让一些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变得疏忽。

企业的管理者高估了煤矿的生产能力,从而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以安全为前提,导致了一些安全隐患。

三、管理能力薄弱导致安全隐患增多由于煤矿企业的管理者不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和管理实践经验,不能有效地分析安全风险,制定科学可行的安全生产方案,导致煤矿生产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

此外,企业对管理者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不足,管理者的素质普遍较低,对于矿难现象的预警补救不及时,导致了更大的损失。

四、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安全隐患增多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往往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完全忽略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导致矿难频发。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忽略安全顾虑,不顾员工死亡和产生的财产损失,使得企业的安全责任感得不到提升,而矿难事件也难以预测和避免。

从矿难频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来看,不仅仅是因为煤、矿、铁的重要性,更是因为煤矿企业的忽视安全的商业行为、不完善的管理方式和不负责任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中国煤矿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加大安全投入,确保安全生产,同时推动煤矿企业管理的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管理者素质,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矿难频发的深层次原因

矿难频发的深层次原因

矿难频发的深层次原因矿难指的是在矿山中发生的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全球范围内,矿难事件频发,涉及各种资源开采领域,如煤矿、金矿、铁矿等。

矿难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矿山管理问题。

矿山的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矿难的发生和发展。

一方面,一些矿山管理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安全生产和技术条件,盲目进行资源开采。

这样的矿山通常缺乏先进的安全监测和控制设备,存在各种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一些矿山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执法措施,导致管理者逃避监管,安全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第二,职工素质和培训问题。

矿山工作场所本身就存在高风险和重负荷的工作环境,需要员工具备较高的工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然而,由于一些矿山地理位置偏远,职工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安全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矿山企业在招聘和培训方面也存在问题,未能为职工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使得职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

第三,不合理的资源开采和管理模式。

资源开采过程中往往涉及大规模的爆破和地下开采作业,容易引发地壳运动和瓦斯涌出等问题,增加了矿难发生的概率。

一些矿山企业过于追求速度和规模,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地质和工程问题的深入研究,导致开采活动与地质条件不匹配,增加了矿山灾害发生的风险。

第四,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缺失。

一些矿山企业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往往忽视环境保护问题,大量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给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这种破坏往往会进一步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

同时,矿山企业在事故发生后往往不够及时和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对职工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赔偿不力,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综上所述,矿难频发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矿山管理问题、职工素质和培训问题、资源开采和管理模式问题、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缺失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矿难事件的发生,需要加强矿山管理和监管工作,提高职工素质和安全意识,优化资源开采和管理模式,加强环境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希望总在绝望中诞生——对山西煤炭产业绝地突围的思考

希望总在绝望中诞生——对山西煤炭产业绝地突围的思考

希望总在绝望中诞生——对山西煤炭产业绝地突围的思考作者:卜昌森来源:《前进》 2016年第2期卜昌森当前,全国经济持续调整,煤炭行业举步维艰,全行业亏损面已超八成。

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产煤大省的山西,更是深陷重围,昔日“因煤而兴”,今日“因煤而困”,自2014年以来全省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全省煤炭产业已经连续18个月整体亏损。

雪上加霜的是,雾霾日益加重,环保压力山大,煤炭被认为是“罪魁祸首”,“去煤化”的呼声此起彼伏。

一时间,煤炭行业从“黄金十年”的巅峰被打人“万劫不复”的谷地,悲观者有之,绝望者有之,迷茫者有之,心存幻想者亦有之。

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产煤大省,山西在备受煎熬。

煤炭产业还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希望?困境之中,路在何方?绝地之下,如何突围?作为一个“老煤炭”,我的回答是:希望总在绝望中诞生。

逆境之中,最关键的是清醒,只有清醒才能看清现实和前进的方向;绝地之下,最可贵的是信心,只有信心不滑坡,办法才比困难多;突围之时,最重要的是找准生路,只有找准生路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六期交融”:从艰难到煎熬在全国经济新常态“三期叠加”、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特别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大趋势下,山西煤炭产业受到的冲击更加明显,突出表现为“六期交融”:1、生存发展煎熬期。

全省煤炭企业由困难到艰难、由艰难到煎熬,现在举步维艰。

2015年,全省煤炭综合售价263.02元/吨,同比降幅22.23%;比2011年5月最高时的656.10元/吨,吨煤下降了393.08元,降幅达59.92%。

秦皇岛5500大卡煤炭综合价格346元/吨,较去年价格(520元/吨)下降了33.46%,比2011年最高时(860元/吨)下降了59.77%。

2016年全国电价普降0.03元/度(对应75-90元/吨的煤价),必将转移到煤价,对煤炭企业而言,无疑雪上加霜。

尤其是省属五大煤炭集团要维持正常“开门”,需要的现金流巨大,而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单一的矛盾日趋突出,企业安全生产和维稳的压力与日俱增。

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现状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现状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现状的原因及对策思考第一篇: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现状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在我国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自去年表现出来的全国煤、电、油、运的“瓶颈”问题尤为突出。

对煤炭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在这一期间得到长足发展,国有大煤矿加速生产,地方中小煤矿扩大生产,且生产设备落后的地方中小煤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无序性和掠夺性生产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

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基于我国国情,做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我们对作为全国重点产煤大县—大同市左云县煤炭生产销售中的浪费问题进行了典型调查,旨在寻找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为创建节约型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一、基本状况作为全国重点产煤大县,左云县境内煤田面积650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9.4,煤田地质储量约200亿吨,境内探明的煤田主要是“侏罗纪煤田”和“石炭二迭纪煤田”。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依托地下资源丰富、银行信贷支持充足,煤炭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目前全县年产原煤1500万吨,煤炭占全县经济总量的90左右。

据调查统计,近30年来全县累计生产原煤3亿多吨,金融部门累计投放贷款达40多个亿。

随着1999年国家对“五小”工业实行强制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全县金融企业对煤炭生产企业的贷款逐步收缩,但到2004年底,全县56000万元的贷款余额中,煤炭生产企业(只是原煤生产)贷款仍达2亿元,占比36,贷款不良率为70。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县存有的167座煤矿,除3座煤矿年产原煤超过20万吨,其余都是2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全县煤矿属于典型的中小煤矿,生产销售中对煤炭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煤炭资源浪费的实证分析长期以来,在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缓慢、生产力增长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的经济运行方式遵循着“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划, 必须 重 视 煤 炭 战 略库 存 管 理 。 否则 , 似 的 类
煤荒还 会发 生 !

总 量基数 相 对 大 且 经 济仍 然 高 速 增 长 的 “ 十一
五” 时期 , 如果按年均增加 2 亿吨产量算 , 5年 1 0
亿吨 , 21 则 0 0年原 煤 产 量 为 3 . 19亿 吨 ; 十五 ” “
张 时 , 多煤 炭 用 户 还 不 愿 增 修 煤 仓 或 储 煤 场 , 许 还不 愿增 加 煤 炭 库 存 , 于 爆 发 了 2 0 终 04~20 05 年 的煤荒 。 为 什 么煤 炭 用 户 不 愿 增 加 煤 炭 库 存 而使 自己的 煤 炭 库存 合 理 化 ? 因为 相 当多 的 煤
维普资讯


# 、 l
锯所 硒宪考 20 - 期( 考 08 - 1 总第24 期) fT 5 g 13
0 ~ 一 ¨ _ ^
二次煤 荒 的深层 原 因与警示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调度中心 潘 伟 尔
自 20 0 7年 1 2月 1 2日重 庆市 部 分 电厂 出现 停机待 煤 、 闸限 电以后 , 国停 机 待煤 、 闸限 拉 全 拉 电的范 围越 来越 大 , 多 时达 1 最 7个 省 级 电 网 , 停 机 的装 机容 量超 过 4 0 0 0万 千 瓦 , 出现 自 2 0 0 0年 以来 的第二 次煤 荒 。社 会 各 界 分 析 这 次 煤 荒 的 新 建 、 建 及整合 资源后 的扩 能 共计 产 能 已超过 改
民经 济发展 和居 民生 活 。
原 因很多 , 如煤 炭需求 增 加 、 节煤 矿 提前 放 假 、 春 铁路 春运 和 电煤 价价 格博 弈 等。但 笔 者认 为 , 这
些 原 因都 不 是 主要 原 因且 有 的 还 属 牵 强 附 会 。 这 次煤荒 的主要 原 因有二 : 是煤 炭库 存 总量 特 一 别是 电煤 用户库 存 量严重 不 合理 ; 是煤 炭 工业 二 “ 十一五 ” 划 脱 离 实 际 。无 疑 , 次 煤 荒 给 国 规 这 民经济 发展 和 人 民 生 活造 成 了 巨大 损 失 。 与 上 次 (0 4~ 0 5年 ) 荒 的 警 示 相 同 , 次煤 荒 20 20 煤 这 再 次警 示 有 关 方 面 : 须 重 视 煤 炭 工 业 发 展 规 必

煤 炭 工 业 “十 一 五 ”规 划 产 量 目 标
不 合 理 , 本 次 煤 荒 成 为 必 然 使 国家有 关部 门 2 0 0 7年 1月公 布 的煤 炭 工 业 “ 一五” 划 将 2 1 十 规 0 0年 煤 炭 产 量 目标 定 为 2 6 亿吨, 由此测 算 ,0 7年全 国煤 炭 产 量 应 为 2 . 20 44 亿 吨左右 。然 而 , 关 部 门公 布 的 2 0 有 0 7年 全 国 煤炭 产 量 为 2 . 5 5亿 吨 , 2 0 且 0 7年 我 国进 口煤
其实 ,0 0年煤 炭 产量 2 21 6亿 吨 的规 划 目标 本 来就不科 学 。 ( ) 不 说 按 弹性 系数 法 、 门 1且 部
需 求 分析法 、 源 消 费强 度法 或趋 势 分 析 法 算 , 能
就 用一般 的表 观 算 法 ,0 0年 的煤 炭 产 量 也 不 21 止2 6亿 吨 : 十 五 ” “ 时期 原 煤 产 量 年 均 增 加 近 2 亿 吨 ,0 5年 全 国原煤 产量 为 2 . 吨 , 20 19亿 在经 济
3 亿 吨的依 据 推 算 得 出 ,00年 煤 炭 产 能 比规 1 21
划 产量 目标 多 5亿 吨 。这 就 明显夸 大 了 2 1 0 0年 的煤炭 产能 过剩 。结 果这次 煤 荒 中连 山西 、 陕西 这 样 的产煤 大省 电煤 供 应 也 紧 张 。如 果真 按 2 6 亿 吨产量 目标 调 控 , 括 2 0 包 0 8年 在 内 的 “ 一 十 五 ” 划后 三 年还 会 出现 煤 荒 , 规 这显 然 不 利 于 国
五” 规划 2 6亿 吨 的产 量 目标 和 现有 产 能 加 上
维普资讯
锯衙 硒宪考 20 年第1 期( 考 08 5 总第24 期) 1 3
1 , 其 1亿 吨 的 产 量 目标 还 可 能 提 前 实 现 。 倍 且
这 就 出现 中央 政府 规 划 与地 方 政 3 % , 这 种 情 况 下 , 炭 增 4 在 煤 供应 还紧 张 。这 足 以说 明煤 炭 工业 “ 一 五 ” 十 规
划 的产量 目标 定 得 太 小 , 次 煤 荒 就 成 为 必 然 。 本 有关部 门和 中介 机 构 2 0 0 7年 按 照 煤 炭 工业 “ 十

国原煤 产量 目标 应该 与各 省 区 原煤 产 量 目标 之
和一致 。然 而 , 报 道 , 省 市 自治 区规 划 2 1 据 各 00 年 煤炭 产量 之 和为 3 4亿 吨 , 比国家规 划 的 2 6亿
吨高 出 3 % , 对量相 差 8亿 吨。仅新 疆规 划 的 1 绝
目标 1 吨就 比 国家 对其 规划 的 5 0 亿 0 0万 吨高 出
时 期原煤 需 求 量 年均 增 加 近 2亿 吨 , 即使 “ 一 十
五” 时期 仅按 保守 的年 均需求 增 加 15亿 吨算 , . 5
年 也 需 增 加 75亿 吨 ,0 0年 原 煤 需 求 量 就 是 . 21
2. 9 4亿 吨。如果 按规 划产 量 2 6亿 吨 ,0 0年 就 21 要 进 口煤炭 3 4亿 吨 。这显 然不 可能 。 ( ) 国 . 2全 原 煤产 量规 划 与地方 规划严 重 脱节 。理 论 上 , 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