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S版上册《21.群众也在淋雨》导学案
S版三年级上册21课《群众也在淋雨》教学设计免费范文

《群众也在淋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总理崇尚文明礼貌,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
3. 结合课文理解描写周总理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表现人物品质上的作用。
4. 引导学生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有关词语句子的意思,学习周总理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理解描写周总理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表现人物品质上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精读一二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及有关词语句子的意思,学习周总理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感受总理曾经有位伟人在少年时代就说过:“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你知道他是谁吗?(周总理)对,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周总理的课文,请齐读课题。
(指课题)通过昨天的预习谁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你的心目中周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过渡:同学们了解得真多,今天我们学了这篇文章以后,同学们一定会对周总理有更多的了解,更深的认识。
二、初读课题,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本课生词、重点句,指名认读。
3、整体感知课文。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周总理崇高的品质(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其它同学认真倾听,想一想你有什么疑问吗?2、学生质疑:总理的右臂是怎么负伤的?他为什么要不时抬起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3、课件出示语句: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总理对人民的热爱。
4、过渡: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是在这动作的后面,体现的却是周总理那颗诚挚的心,带着这份轻轻地感动,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齐读)5、出示填空:那( )的目光,那( )的微笑,那( )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群众也在淋雨_语文S版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朗读课文,体会周总理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德。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要求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课时两课时1群众也在淋雨2 1965年夏季的一天,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
[①这句话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哪些要1☜2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由。
为下文周总理冒雨送行埋下伏笔。
素?与下文有什么联系?]这时,周总理陪同外宾(bīn)健步走来,3[②“健步”二字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③“立即响起”说明了什么?]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zhì)意。
[④“不时”“招手致意”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那慈祥❶的目光,那亲切的微笑,那文明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
S版三年级语上册21《群众也在淋雨》导学案

21、《群众也在淋雨》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宾、致、志、姜、汤、驱”6个生字,积累“群众、陪同、外宾、立即、负伤、慈祥、登机、倾盆大雨、心疼、同志”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总理崇高文明礼貌,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
3、结合课文理解描写周总理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表现人物品质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到文中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与总理对人民群众的关爱之情。
2.使学生领悟到周总理的美好品质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学习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总理崇高文明礼貌,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位伟大人物的故事。
这位伟大人物在中国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世界也有很大影响。
这位伟大的人物是谁呢?为什么人民热爱怀念他?让我们从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你大体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问题?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1、学生再次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小组合作如何记忆字形。
3、交流识字方法。
4、媒体展示生字词生认读。
5、指名朗读课文,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1.欢送外宾时,大雨突然倾盆而下,周总理是怎么做的?2.外宾的飞机起飞后,他又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媒体出示: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
“看,我们的总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颤。
)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
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周总理撑起伞,并恳求道:“总理,你就挡挡雨吧!”)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五、感情朗读,积累语言1.把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句子多读几遍。
群众也在淋雨语文S版教案

群众也在淋雨语文S版教案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S版三年级上册《群众也在淋雨》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重点体会;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思疑,互动释疑。
教学目标:1.认识6个字,会写14个字。
2.抓住文中描写周总理的有关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感受周总理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让学生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初步培养质疑能力。
重点难点:抓住文中描写周总理的有关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感受周总理的精神风貌和关心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怀。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周总理吗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我们无缘目睹总理的伟人风采,只能从老一辈的追忆中去感受,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去深味。
今天,当我们从文章中再一次走进伟人时,他的身影是那样清晰,那样高大!(多媒体出示总理的照片)。
师:周总理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永远让人肃然起敬。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深切缅怀,学习21课。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群众也在淋雨”。
(师提前板书好课题)看到课题后,你猜一猜作者会写些什么二、初读课文,自行解疑,学习字词那么就让我们带上这些猜想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吧!1、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音和字典把生字读正确认清楚。
2、课文读完了,哪些问题是你们猜想到的3、课文主要讲什么事4、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致、志”为翘舌音,“宾”为前鼻音,“驱”的韵母注意与声母相拼的书写规则。
字形由学生自主识记。
5、指导书写难写易混字:群、即、祥、登、烧。
提醒学生注意汉字书写时易错的笔画和结构。
6认读字卡:群众、陪同、外宾、立即、负伤、慈祥、登机、倾盆大雨、心疼、同志。
随机造句解词。
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学会了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读书!老师也来读一读行么(课件出示第一段内容)老师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过渡:的确,“好书不厌百回读”呀!正是因为老师一边读一边想,所以才读出味道来了,请你带上听后的感悟,轻轻的读一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谁能尝试用自己的朗读读出这些事物指1-2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群众也在淋雨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群众也在淋雨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民军队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会理解课文中英雄事迹的意义和价值。
2.学会通过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端:PPT课件、教案、板书、课前准备材料。
2.学生端: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1.教师向学生出示一张描绘雨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雨中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在雨中,我们是不是很难保持干燥?别人在躲雨,可是有些人却在淋雨。
这些人是谁呢?步骤二:呈现(约10分钟)1.教师出示教材上的课文《群众也在淋雨》。
2.教师朗读全文,让学生听读跟读。
3.学生跟读过程中,教师适当停顿,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英雄事迹的意义和价值。
步骤三:阅读理解(约15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应的阅读理解题。
2.教师辅助学生解答当中的疑惑与问题,并提供一定的提示。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约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选几个小组代表发言,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
3.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步骤五:拓展(约10分钟)1.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2.学生依据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下关于英雄事迹的一段短文。
步骤六:作业布置(约5分钟)1.教师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完成阅读理解题,撰写一段关于英雄事迹的短文。
2.对于部分学生较困难的作业,可以布置为课后完成,给予适当的辅导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雨中的感受,进而引出课文《群众也在淋雨》,通过阅读理解、讨论和拓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群众也在淋雨教案

群众也在淋雨教案教案名称:群众也在淋雨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状况,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提倡关爱弱势群体,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教案目标:1.了解贫困地区群众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3.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传播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教案步骤:第一步:引入(约5分钟)(呈现一张图片)老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这张图片描绘了一个下雨天,穿着破旧衣物的农民工正在淋雨辛苦工作。
第二步:讨论(约15分钟)1.老师:你们知道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贫困地区,很多群众生活在困境中吗?他们在雨中辛苦工作,你们有没有想过对他们做些什么?2.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第三步:了解贫困地区(约15分钟)1.老师:好,同学们有很多好的建议。
现在我给你们讲讲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状况。
比如他们住的房子简陋,饮食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等等。
你们知道这些情况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吗?2.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第四步:激发社会责任感(约15分钟)1.老师:看到这些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状况,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2.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第五步:公益活动策划(约15分钟)1.老师:既然我们想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点什么,那我们可以策划一场公益活动,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2.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第六步:展示公益活动计划(约15分钟)1.学生发言依次介绍自己的公益活动计划。
2.其他学生针对每个计划进行提问和讨论。
第七步:总结(约5分钟)1.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状况,我们了解到他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境。
同时,我们也讨论了如何关爱他们,展开一系列公益活动,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我们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希望大家能积极参与,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教案小结:本次教案通过让学生了解和思考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状况,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提倡关爱弱势群体,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六单元 21 群众也在淋雨》精品教案_1

21.群众也在淋雨教学目标:学习“抓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品质”的阅读与方法,深入了解周总理的事迹,体会周总理的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第六单元是一组写人的文章,在上一个大课时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本单元4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
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走近这一个个人物,走进那一个个故事,去感受他们的美好品质。
我们先来学习第21课《群众也在淋雨》。
板书课题。
二、反馈性交流:人与事1.内容回顾:谁来跟大家声音响亮地介绍一下这篇文章讲的是关于谁的一件什么事?2.指名回答。
3.小结:要真正读懂写人的文章,只了解人物的事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他在这件事中是怎么做的?周总理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这样来细读周总理淋雨送外宾的事例,这样来学出示自学提示:欢送外宾时,大雨倾盆而下,周总理是怎么做的?外宾的飞机起飞后,他又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三、组织化合作一:人物的做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进行了前置性学习,现在请大家拿出前置性学习单,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思考与收获。
为了学习清晰有效,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
1..小组讨论:提醒小组:用心倾听,互帮互助,凝聚出大家的智慧。
2.全班交流做法交流一:欢送外宾时,大雨倾盆而下,周总理的做法是:完成做法:雨中守礼谢绝用伞引导:(语言是不是做法的问题)(1)什么情况下说的?(又一位工作人员送伞)(2)他接受了吗啊?(没有,他还是拒绝用伞)(3)怎么拒绝的?(用说的话)(4)小结:你们看,说的话也同样表达出他的做法是拒绝用伞,所以,我们在看一个人做法的时候,既可以看他的动作行为,还可以透过他的语言来了解他的做法。
也就是抓住人物的言和行来了解一个人。
交流二:外宾的飞机起飞后,他的做法是:湿透不擦吩咐做汤点拨:学习单中不少人困惑的问题1.怎么能越快越准地找到有关人物做法的语句呢? 2.怎么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人物的具体做法呢?4.质疑:周总理整个送人过程中他的做法,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四、组织化交流二;为什么这样做?1.引导:能抓住关键词理解。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群众也在淋雨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群众也在淋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理解课文《群众也在淋雨》的主题思想和基本情节。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能朗读课文,较为流利地朗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团队合作。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音、声、调的表达能力。
3.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关注他人生命与健康。
2.让学生明白困境中互相扶持的价值,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基本情节。
2.能够较为流利地朗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难点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发放本课学习的课文和练习册,并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在雨中奋斗,而他们的英勇行为和执着坚持值得我们学习。
2. 预习(10分钟)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群众也在淋雨》,并按照练习册要求填写相关练习。
3. 讲解(2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课文的深度阅读,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讲解:1.介绍本课的人物形象和主要情节。
2.分析本课的语言艺术和叙述方式,并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协同修辞、反复修辞、对仗修辞等等。
3.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事件的关系并结合今时今日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思维。
4. 练习(30分钟)1.给学生安排在小组里讨论本课中“扶老奶奶”这一情节,教育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
2.提醒学生注意语音语调,通过和同桌朗读并互相纠正,提高朗读能力。
3.让学生在纸上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一小段文学创作作品(字数不限),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5. 总结(5分钟)老师带领全班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强调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差距,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文学素养,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课文21《群众也在淋雨》第一课时编号:45
主备人:邹倩审核人:使用时间: 2015.11.25(星期三)
学生姓名:班级:评价:
一、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掌握“群众、陪同、倾盆而下、彬彬有礼”等词语。
二、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难点: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四、课堂作业
五、课外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jù jí péi tïng lì jí cí xiáng lǐ mào kěn qiú( ) ( ) ( ) ( ) ( ) ( ) liǎn jiá dēng shàng qún zhîng jiào hǎn shāo huǒ zhì xiàng (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祥()陪()宾()盆()疼()样()培()定()贫()痛()(三)选词填空。
年龄年纪年轻
1.请问你多大()?
2.在报名表的这一栏填上你的()。
3.趁着(),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天空()的目光()的微笑
()的举止()的步伐()的人群
()的群众()的声音()地摆摆手(五)抄一抄,每个抄两遍。
招手而致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倾盆而下彬彬有礼招手致意健步走来难以忘怀
第六单元课文21《群众也在淋雨》第二课时编号:46
主备人:邹倩审核人:使用时间: 2015.11.26(星期四)
学生姓名:班级:评价: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重点句子的意思。
二、学习重点:结合课文理解描写周总理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表现人物品质上的作用。
三、学习难点:学习周总理崇尚文明礼貌、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课外练习
(一)课文精彩内容我知道。
1.欢送外宾时,大雨倾盆而下,周总理是怎么做的?
(二)按要求改句子。
2.周总理是那样亲切、慈祥,我们怎能忘怀?(改成陈述句)
(三)课外阅读。
巧妙的回答
在一次记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对周总理说:“你们中国人走路都是弯着腰的,而我们却是挺着胸膛走。
周先生,你说是吗?”周总理笑着回答:“说得好!”话音一落,外国记者面露得意之色,周总理又说:“因为中国人正走上坡路,而你们却是在走下坡路。
”众人大笑,那个记者十分尴尬。
周总理的巧妙回答既不失礼,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1.那位外国记者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2.你觉得那位外国记者是带着什么语气、什么态度去提问的?
3.你觉得周总理说的“上坡路”、“下坡路”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