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6 宝莲灯(选场) 教案
宝莲灯教学设计

宝莲灯教学设计《宝莲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沉香的孝心和毅力,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沉香的孝心和毅力。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表演法: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宝莲灯》的主题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提问学生:你们听过《宝莲灯》的故事吗?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宝莲灯》的课文,看看沉香是如何救母的。
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③ 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 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沉香救母的句子,并用笔画出来。
② 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句子分别体现了沉香的什么特点? ③ 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④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沉香的孝心和毅力。
(3)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① 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自己对沉香的认识。
② 让学生思考:沉香为什么要救母?③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沉香的赞美之情。
(4)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① 让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宝莲灯》的其他故事,如《沉香劈山救母》《二郎神大战沉香》等,感受沉香的孝心和毅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宝莲灯》教案 冀教版

《宝莲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学习课文时,先让学生讲述所了解的有关《宝莲灯》的故事,引导学生说说沉香刻苦学艺的情况,进行情景导引入。
在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全文大意,熟读课文。
在复述时,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默读,进一步熟悉“拜别师傅--奔向华山--打败二郎神--劈山救母”的情节。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讲述自己的亲情感受的机会,从文中人物到自身的体会,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进一步让学生去爱妈妈,爱身边的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2.了解戏剧、剧本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疏通字词,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2.理清故事情节,复述时注意“拜别师傅--奔向华山--打败二郎神--劈山救母”几个环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沉香的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疏通字词,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2.理清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二)教学难点1.复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学习沉香的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
先让学生从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宝莲灯》的故事说起,引导学生注意沉香刻苦学艺的情节,景象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分析法。
对文中不易理解的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有一部动画片《宝莲灯》很受欢迎。
大家还记得这部动画片讲的是什么故事吗?(如果学生知道这部动画片的故事情节,教师要加以鼓励引导;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可就本文中的一个高潮环节——沉香救母,进行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体会小主人公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教师也可运用图片素材中的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源的相关音频及视频进行情景导入)(讲授新课)投影显示:一、作者简介1王昌言(1925~1999),河北邢台县人,1940年参加抗日工作,曾任小学教师、县政府科员。
宝莲灯 优秀教案

宝莲灯【教学设计】学习课文时,先让学生讲述所了解的有关《宝莲灯》的故事,引导学生说说沉香刻苦学艺的情况,进行情景导引入。
在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全文大意,熟读课文。
在复述时,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默读,进一步熟悉“拜别师傅——奔向华山——打败二郎神——劈山救母”的情节。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讲述自己的亲情感受的机会,从文中人物到自身的体会,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进一步让学生去爱妈妈,爱身边的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二)了解戏剧、剧本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一)疏通字词,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二)理清故事情节,复述时注意“拜别师傅——奔向华山——打败二郎神——劈山救母”几个环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沉香的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点】1.疏通字词,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2.理清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1.复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学习沉香的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
先让学生从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宝莲灯》的故事说起,引导学生注意沉香刻苦学艺的情节,景象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分析法。
对文中不易理解的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有一部动画片《宝莲灯》很受欢迎。
大家还记得这部动画片讲的是什么故事吗?(如果学生知道这部动画片的故事情节,教师要加以鼓励引导;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可就本文中的一个高潮环节——沉香救母,进行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体会小主人公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教师也可运用图片素材中的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源的相关音频及视频进行情景导入)(讲授新课)显示:一、作者简介王昌言(1925~1999),河北邢台县人,1940年参加抗日工作,曾任小学教师、县政府科员。
宝莲灯 教案

宝莲灯教案教案标题:宝莲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莲灯故事,并能够理解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宝莲灯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 分析宝莲灯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德教育意义。
3. 运用创造思维,设计自己的宝莲灯故事。
教学准备:1. 宝莲灯故事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讲解宝莲灯故事的PP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3. 学生的绘画、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宝莲灯故事,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2. 激发学生对宝莲灯故事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如:“你们听说过宝莲灯故事吗?你们觉得宝莲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宝莲灯故事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和澄清。
三、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宝莲灯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宝莲灯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如勇敢、善良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你们觉得宝莲灯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你们认为宝莲灯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四、创造思维活动(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宝莲灯故事。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编写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并用绘画或其他形式进行表现。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宝莲灯故事的重要性和道德教育意义。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中国传统故事进行阅读和分析,比较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2. 学生可以将宝莲灯故事改编成小剧场表演,展示给其他班级或家长观看。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的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宝莲灯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宝莲灯》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宝莲灯》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宝莲灯》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韩永胜一、课文悟读能站在文学巨人的面前谈巨人的文章,在现行中学教材里是不多见的,而《灯》就是我们可以直面作家的作品。
读这篇作品就仿佛随着作者又回到了他作为有理想、有气节的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
生逢乱世而沉静应对,对自己、对生活、对国家充满必胜的信心。
因热情而生希望,因深刻而有信心,因愤怒而显平静,因执著而富有创造--《灯》反映了巴金先生的一贯追求,也反映了他“灯”的情结。
巴金在谈《黑夜行舟》的创作时说:“我看见远方一盏红灯闪闪发光,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
”当时他还不满19岁。
1931年他在《激流》总序里谈到:“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
我知道生活的激流不会停止,且看它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去!”这段话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
后来他在《电椅集代序》中又说:“我确实喜欢自己的文章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黑夜里叫喊的目标。
”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求。
在写《灯》之前巴金先生在桂林写了一篇《爱尔克的灯光》,我们可以把他看成《灯》的姊妹篇,用“灯”象征希望,象征理想,象征着对生活、对胜利的信心。
与小说相比,散文并不是巴金先生的主体创作内容,但散文作为他小说创作的补充和内容的延续,更明确地谈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和人生态度。
在“灯”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黑暗背景,但于黑暗中却有着不可遏制的激情。
热情之火无处不在,化成灯寓于每一段文字中。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
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
复《宝莲灯》教学设计(参考)

沉香心中不灭的灯 ----《宝莲灯》教学设计文章题目:沉香心中不灭的灯作者姓名:xxx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沉香心中不灭的灯----《宝莲灯》教学设计课题:《宝莲灯》教材版本:河大版授课年级:九年级学情分析:九年级同学通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区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体味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作用,能够能利用图书、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也能够运用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但是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在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仍有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特别是对于民族戏剧这类艺术特点鲜明,表达形式独特,现实生活接触较少,缺乏欣赏兴趣的文学作品,学生在感知作品,掌握文体特点,品味剧本语言上存在一定困难。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重点篇目,为河北梆子《宝莲灯》选场,作者王昌言是河北著名剧作家,一生致力于河北地方戏曲的创作、整理、改编。
本课情节感人至深,矛盾冲突集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个性突出,是学习传统戏剧作品的代表作。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戏剧基本特征的掌握,也能够让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个人文化品位。
教学目标:1.体会河北梆子戏剧剧本情节的取舍,了解舞台艺术的表现方式。
2.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沉香的形象,体味剧本语言。
教学重点: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沉香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味剧本语言,明晰沉香性格。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体会河北梆子戏剧剧本情节的取舍,了解舞台艺术的表现方式。
二、导入设计在华山,有块巨石,长10米有余,拦腰断为三段,如刀斩斧截。
这块巨石叫“斧劈石”,相传是沉香救母,斧劈华山所留。
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就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格外精彩。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一)讲出你心中的故事1. 这篇课文三个场次的标题分别为“下山”、“庙遇”、“救母”,请同学们任选一个标题,讲一讲《宝莲灯》的故事。
《宝莲灯》(选场)课件2-优质公开课-河北大学九下精品

1、沉香的哪些品质最使你感动?请写出一句完 整的表达报答母亲恩情的古诗。 2、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传统戏曲对中
华民族美德的传承、弘扬。除了《宝莲灯》,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剧目有如此的作用?请举例 说明。
通过舞台说明和情节鉴赏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剧本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于个性。舞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说明与剧本情节相呼应,惟妙惟肖地将人物刻
年,整理、改编、创作近百个剧本。1994年,
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王昌言剧作选》,收
河北梆子、京剧、武安平调、隆尧秧歌、评
剧等戏曲剧本19种。
《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是中国古 代神话传说之一,并有多个戏剧改编而成的版本。 神话讲述的是圣母与刘彦昌成婚,生下沉香。圣 母之兄二郎神竟盗走宝莲灯将圣母压在华山之下。 十五年后沉香学得武艺劈山救母,宝莲灯重放光
根据下列句子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冷sōu sōu( ),白练滚滚,追魄夺魂。
(2)徒儿既要华山救母,其志可jiā( (3)红纱乃我幼年qiǎng bǎo(
段在我爹爹手中。
)。
)之物,那一
王昌言(1925~1999),河北邢台县人,
自1950年创作《螳臂当车》到1993年的《艺
侠响九霄》,他的戏剧创作生涯前后达40余
画得活灵活现。
课后作业
1、写一篇关于《宝莲灯》(选场)的戏剧短 评。 (字数300-500)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续写《宝莲灯》。
明。
1、本文共讲了几个主要情节?
2、沉香为救母都做了哪些?从中你又
受到什么启发?注意体会沉香的心情。
1、沉香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以“从_____可以 看出沉香是个_____的人”的形式表达。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以“通过写_______,表 现了_______的主题”的形式表达。 3、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分别有什么作用?
《宝莲灯》教学案例

《宝莲灯》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听赏等艺术的手段,学生初步了解《宝莲灯》的剧情和歌曲,感悟母子情深,理解幸福的含义,激发其创作《宝莲灯》的兴趣。
2、通过演、评、绘、制等艺术的手段,学生初步学会评价、戏剧表演,学会利用身边废品制作,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策略:艺术是一门以人文为主线、知识技能为隐线的综合课程。
从它诞生起,一线的艺术教师为如何教好艺术课在进行着苦苦的摸索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已有经验与新思维的碰撞;音乐、美术单科教师如何进行艺术教学;已有知识的单一、不全和艺术教学综合涉及面广、要求高的冲突如何解决;在艺术课堂中如何让知识技能有效的落实等等。
在以上的诸多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核心的矛盾就是艺术课堂中情景、游戏的创设和知识技能的有效落实的冲突。
因此,我从美术教师的角度思考并尝试解决:美术知识技能在艺术教学中的巧妙融入和有效落实。
本课取自教科版的《艺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神奇的宝莲灯》。
在本课的“创设平台,鼓励参与”环节里,我尝试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在活动中逐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发其创意思维。
在“活用教法,落实双基”环节里,我尝试通过对话、欣赏的方式,把知识技能渗透在活动中,让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
案例描述(一)引发共鸣,巧妙导入我播放一段动画片集锦(由各种经典动画片剪辑拼接而成的视频),精彩的画面打动了小朋友们的心。
当“宝莲灯”这三个闪着金光的大字出现在画面时,很多小朋友情不自禁地喊道:“宝莲灯,我看过,我看过!”瞧着他们这股兴奋劲,我笑着说:“今天我们来了解《宝莲灯》,《宝莲灯》里有没有最让你难忘的故事片段呢?”话音刚落,一位小朋友马上举手回答:“《宝莲灯》最让我难忘的是妈妈为救沉香,自己被压在五行山下,我觉得沉香的妈妈很好!”另一位小朋友说:“我最难忘的故事片断是沉香救妈妈的那一段,很精彩。
”还有一位小朋友说:“我最难忘的那一段是沉香劈山救母和大战二郎神的时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宝莲灯》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课文时,先让学生讲述所了解的有关《宝莲灯》的故事,引导学生说说沉香刻苦学艺的情况,进行情景导引入。
在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全文大意,熟读课文。
在复述时,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默读,进一步熟悉“拜别师傅--奔向华山--打败二郎神--劈山救母”的情节。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讲述自己的亲情感受的机会,从文中人物到自身的体会,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进一步让学生去爱妈妈,爱身边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2.了解戏剧、剧本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疏通字词,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2.理清故事情节,复述时注意“拜别师傅--奔向华山--打败二郎神--劈山救母”几个环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沉香的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疏通字词,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2.理清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二)教学难点
1.复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学习沉香的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
先让学生从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宝莲灯》的故事说起,引导学生注意沉香刻苦学艺的情节,景象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分析法。
对文中不易理解的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
前一段时间,有一部动画片《宝莲灯》很受欢迎。
大家还记得这部动画片讲的是什么故事吗?(如果学生知道这部动画片的故事情节,教师要加以鼓励引导;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可就本文中的一个高潮环节——沉香救母,进行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体会小主人公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教师也可运用图片素材中的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源的相关音频及视频进行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
投影显示:
一、作者简介
王昌言(1925~1999),河北邢台县人,1940年参加抗日工作,曾任小学教师、县政府科员。
1950年调邢台专区文工团,开始从事戏剧创作,后又调河北省戏曲研究室,1959年调河北梆子剧院任编剧至退休。
自1950年创作《螳臂当车》到1993年的《艺侠响九霄》,他的戏剧创作生涯前后达40余年,整理、改编、创作近百个剧本,河北戏曲尤其是河北梆子广为流传的经典剧目如《窦娥冤》、《蝴蝶杯》、《宝莲灯》、《哪吒》等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1994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王昌言剧作选》,收河北梆子、京剧、武安落子、武安平调、隆尧秧歌、评剧等戏曲剧本19种。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这节中字词的读音,体会文中所蕴涵的主旨思想。
1.请学生自告奋勇诵读课文第1自然段,教师提示学生要读出小沉香“救母心切”的感情,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请学生自告奋勇、或者教师指定学生诵读课文第2自然段,教师可提示学生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请学生推荐代表、或者学生自告奋勇诵读第3自然段,教师可提示学生沉香为救母都做了哪些?从中你又受到什么启发?
4.请学生诵读第4自然段,教师可提示学生要注意体会沉香无比激动的心情,从这段中那一感人的场面中又有什么感受或者启发。
5.思考:本文共讲了几个主要情节?
第二课时
三、问题探究
1.本文共讲了几个主要情节?
先请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适当提示、点拨:
“拜别师傅”——“奔向华山”——“打败二郎神”——“劈山救母”四个主要情节。
2.第1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陈香的“救母心切”?
3.第2自然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路途遥远,沉香历经了千辛万苦?
4.从第3自然段中沉香为救母的一系列做法中,谈谈你的感受?
5.沉香到了华山后的心情怎样?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沉香的心情?
6.让学生复述课文的四个主要故事情节,教师提示学生要注意四个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同时要把握每个故事情节中主人公的心情特点。
四、总结
课文主要讲述了沉香拜别了师傅,前往华山,因为他不畏艰险,一心救母的诚意感动了仙人,在仙人的帮助下,打败了二郎神,劈开大山,救出母亲。
回顾全文,《劈山救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品格高尚、意志坚强、不畏艰险、战胜邪恶的少年英雄形象,表现了真挚、动人的人间真情。
五、活动建议
把你的感受或者收获写下来,或者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和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宝莲灯》
一、作者简介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问题探究
四、总结
五、活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