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物质转化的规律(四)-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网络图

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网络图〖复习要点〗:掌握一个知识网络、理解两种反应条件、了解四种离子检验、熟记忆六种物质性质。
1.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2.理解两种反应条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1)从定以上分析: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份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复分解反应不能仅仅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来判断,还必须看反应的实质。
如:2NaOH + CO2=Na2CO3+H2O就不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两种反应物没有相互交换成份。
再如:CaCO3+2HCl=CaCl2+H2O+CO2↑,从形式上来看,虽然该反应的产物有三种化合物生成,但却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实质是:CaCO3+2HCl=CaCl2+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为H2O和CO2,因此该却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①对于反应物来说:酸与碱反应,二者至少有一种要溶于水;酸与盐反应是酸必须溶于水;盐与碱、盐与盐反应时,两种反应物必须全部溶于水。
②对于生成物来说要么有水生成,要么有沉淀生成,要么有气体生成。
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1) 金属的位置: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2) 特殊性:由于钾、钙、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盐溶液中它们会首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因而不会置换出盐中的金属;(3) 盐必须溶于水。
(4) 铁与盐溶液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金属与铁盐反应时,要用+2价的亚铁盐。
3.四种离子的检验检验方法(1)SO42-的检验: Ba2+和HNO3→BaSO4(白色沉淀)(2)Cl-的检验: AgNO3和HNO3→AgCl(白色沉淀)(3)NH4+的检验:OH-→NH3→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由红色变蓝色(4)CO32-的检验:HCl→CO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4.熟记六种物质复习时,应重点记忆三类物质的典型代表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1)酸的代表物:盐酸、稀硫酸;(2)碱的代表物:氢氧化钠、氢氧化钙;(3)盐的代表物:碳酸钠、硫酸铜。
高中化学转化规律总结教案

高中化学转化规律总结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化学转化的基本规律,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学会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转化的基本规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实验室实验所需的化学物品和器材;
2. 打印化学反应实验报告模板,用于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准备PPT讲义,示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方法。
教学过程:
1.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引出化学转化的基本规律。
2. 实验演示(20分钟):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并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解释。
3. 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平衡(25分钟):通过示范演示和实践操作,教导学生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平衡。
4. 实验设计与验证(20分钟):分组让学生设计一个化学反应实验,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最后整理实验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
5. 总结复习(10分钟):通过课堂小结和讨论,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确保学生掌握了化学转化的基本规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转化的基本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的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设计和验证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反思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化学转化的实际应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与产物生成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与产物生成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化学科学的中心内容之一。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通过相互作用转化为产物,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化学能量的转化等现象。
物质转化与产物生成是化学反应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将从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物质转化的实质、产物生成的规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相互作用,生成一种或一种以上新物质(产物)的过程。
1.2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学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物和产物的种类、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等特征,分为多种基本类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1.3 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
这些条件影响反应速率、平衡位置以及反应的限度。
二、物质转化的实质2.1 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生成原子或原子团,然后这些原子或原子团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化学键,生成产物分子。
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物质转化的核心过程。
2.2 电子的转移在许多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是关键步骤。
氧化还原反应是最典型的电子转移反应,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电子的转移导致反应物和产物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
2.3 能量的转化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能量差异称为化学反应热。
化学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也可以是吸热反应。
能量的转化体现在反应物的化学能转化为产物的化学能,或者转化为热能、光能等形式。
三、产物生成的规律3.1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产物的总质量。
这是化学反应中最基本的规律。
3.2 原子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中各种原子的总数相等。
原子守恒定律保证了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的稳定。
3.3 化学计量学化学计量学是研究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规律。
科学九上第二章知识点配套习题整理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方法:(一)根据纯净物的物理性质不同。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根据纯净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三)根据纯净物的组成、用途的不同,可将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一)、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判断的依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二)、纯净物根据元素组成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O2、N2、Fe、S等。
A.特征:①同种元素组成②是纯净物B.判别依据:①先确定是不是纯净物②是否由一种元素组成C.分类:按性质不同金属Cu Fe Mg等非金属O2 C S等D.注意点: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O2和O3注意: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Ag>Cu>Al>Fe。
注意点:(1)金属一定能导电、导热,但能导电导热的单质不一定是金属。
如非金属石墨也能导电,也能导热。
(2)金属在常温下,除汞是液态外,一般都是固态。
非金属在常温,除溴是液态外,一般都是气态或固态。
【讨论】现有一种单质,要分辨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应用什么方法?(1)放在光照处,根据颜色可分辨,具有特殊金属光泽的是金属单质,反之是非金属单质。
(2)手拿单质在火边烤,根据导热性可分辩,手感到单质发烫的,具有导热性是金属,反之是非金属。
(3)用硬物单击单质,可根据可锻性来分辨,可锻的是金属,重击后碎裂的是非金属。
(4)用力拉单质,可根据延展性来分辨,伸长的是金属,发生折断的是非金属。
【讨论】1、银是最佳的导热体,为什么银不宜用来制造煮食器皿?试举出二种原因。
①银器煮食回产生Ag+,Ag+会对人体有害,②银太贵,银太软。
2、为什么装食品的罐头一般用镀锡的铁制造,而不用锡制造?锡太软不能制造罐头壳,而镀锡的铁片却能防止铁生锈。
2.2 物质转化的规律1

你能除去二氧化硫气体 吗? 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SO2+2NaOH = Na2SO3 + H2O
你还知道哪些非金属可以转化为相应的 化合物 吗?
点燃
O2充足
C+O2
2C+O2
CO2
点燃
O2不充足
2CO
点燃
4P + 5O2
非金属 + 氧气
2P2O5
非金属氧化物
(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
CO2
石蕊 蒸馏水 (Ⅰ)
石蕊 蒸馏水
(Ⅱ)
变红 现象: 不变色(紫色)
现象:
将盛有液体的2只烧杯加热,你又 发现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原来红色的溶液又变回了紫色
H2CO3
CO2 +H2O
CO2 + H2O
H2CO3 酸
非金属氧化物 + H2O
SO2 + H2O
SO3 + H2O P2O5 + 3H2O
H2SO3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火山喷射的产物-硫黄
硫黄
硫的燃烧
1、硫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2、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化学方程式:
点燃
S+O2
SO2
二氧化硫是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其他,
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去。实验最好在通风橱 中进能源煤和石油中都含有硫,在 燃烧时生成SO2,导致大气污染而降酸雨(硫 酸)。 +O2 SO2 H2SO3 S H2SO4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形成酸雨的过程。
点燃
S+O2 SO2+H2O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及测试题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学问点一、物质的分类方法:(一)根据纯洁物的物理性质不同。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对纯洁物进展分类。
(二)根据纯洁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复原性等,对纯洁物进展分类。
(三)根据纯洁物的组成、用处的不同,可将纯洁物进展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一)、物质可分为纯洁物和混合物。
1.纯洁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洁物和混合物推断的根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
(肯定纯洁的物质是没有的)(二)、纯洁物根据元素组成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氧气、氮气、铁、硫等。
留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1.1单质按性质不同分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如铁,铜、镁等;非金属如:氧气、碳、硫等。
留意:金属的导电性强弱依次为:银>铜>铝>铁。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水、硫酸、烧碱、食盐等。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1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留意:a.有机化合物肯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肯定是有机化合物,例如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就属于无机化合物。
b.最简洁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2.2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但包括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
(三)、无机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
1.1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CaO、MgO等。
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H2O、SO2等。
1.2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1.3碱: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1.4盐:由金属(或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九年级科学 第二章 复习资料

第二章知识点1有机化合物一般含C 、H 等元素,因此燃烧后的产物为CO 2和H 2O2、区别金属与非金属:金属的特性: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大、密度和熔点高等。
石墨虽然是非金属单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水银(汞)是唯一的液态金属。
溴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
金刚石是自然界硬度最大的物质。
四、化合物间相互转化规律 1、物质转化规律简图:(1)任何酸和碱都能发生中和反应; (2)任何碳酸盐和酸都能反应产生CO 2气体。
(3)盐和盐、盐和碱的反应,反应物必须可溶。
2、以图为例,选择制取MgCI 2的几种方法: (1)金属+酸:Mg + 2HCI === Mg CI 2 + H 2 (2)金属+盐:Mg + CuCI 2 === Mg CI 2 + Cu(3)酸+碱: 2HCI + Mg (OH )2 ==== Mg CI 2 + 2H 2O (4)酸+盐: 2HCI + MgCO 3 === Mg CI 2 + H 2O + CO 2 (5)盐+盐: MgSO 4 + BaCI 2 === BaSO 4 + Mg CI 2 五、物质的鉴别:1、盐酸及盐酸盐的检验:用AgNO 3溶液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HCI + AgNO 3 ==== AgCI + HNO 3NaCI + AgNO 3 ==== AgCI + NaNO 32、硫酸及硫酸盐的检验:用BaCI 2溶液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H 2SO 4 + BaCI 2 ==== BaSO 4 + 2HCINa 2SO 4 + BaCI 2 ==== BaSO 4 + 2 Na CI3、碳酸盐的检验: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CaCO 3+ 2HCI ====CaCI 2 + H 2O + CO 2Na 2CO 3 +2 HCI==== 2NaCI + H 2O + CO 24、酸和碱的检验:酸碱指示剂或PH 试纸。
物质转化规律2 浙教版(PPT)2-2

1、 金属
碱性氧化物
碱
盐
1 : 金属 + 氧气 = 碱性氧化物
2 :碱性氧化物 + 水 = 碱 (4种)
碱+酸=盐 +水 3 : 碱 + 酸性氧化物 = 盐 + 水
碱+盐=碱+盐
2、 非金属 酸性氧化物 酸
盐
1 :非金属 + 氧气 = 酸性氧化物
2 :酸性氧化物 + 水 = 酸
行星内部的冷却,它可能会略为收缩,并且表面开始变型,造成了这些特征。凹陷也在其它地形,像是坑穴和平滑的平原,顶部看见,显示这些皱褶是在如今才形成的。水星的表面也会被太阳扭曲-太阳对水星的潮汐力比月球
(注意各类反应发生的条件)
;短信 短信
石在这种温度下蒸发,形成"岩石蒸汽",随后,"岩石蒸汽"被星际风暴带走。第三个理论,类似第二个水星图解水星图解,认为水星的外壳层是被太阳风长期侵蚀掉了的,水星外貌如月,内部却很像地球,也分为壳、幔、核三层。水星的半径为9公里,是地球半径的8.%,8个水星合并起来才抵得 上一个地球的大小。质量为.×?克,为地球质量的.8%,平均密度为.克/cm,略低于地球的平均密度。在八大行星中,除地球外,水星的密度最大由此天文学家推测水星的外壳是由硅酸盐构成的,其中心有个比月球大得多的铁质内核。这个核球的主要成分是铁、镍和硅酸盐根据这样的结构,水星 应含铁两万亿亿吨,按世界钢的年产量(约8亿吨)计算,可以开采亿年。地壳厚度-km[]结皮厚度km核心半径约8km这个行星有一个相对大的(即使是与地球相比)的铁质核;水星由大约7%的金属和%的硅酸盐组成,以致密度较高。平均密度是kg/m;略微地小于地球密度,却比金星大。地球高密 度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质量压缩了地球的体积。水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铁核占据了%的行星容积(地核只占7%)围绕核心是一个万公里矽酸盐组成的地幔。水星的总重量约为兆公吨。平原水星有两种地质显著不同的平原。在坑穴之间,起伏平缓、多丘陵的平原,是水星表面可见最古老的地 区,早于猛烈的火山口地形。这些埋藏着陨石坑的平原似乎已湮灭许多较早的陨石坑,并且缺乏直径在公里以下,以及更小的陨石坑。还不清楚它们是起源于火山还是撞击,这些埋藏着陨石坑的平原大致是均匀的分布在整个行星的表面。平坦的平原是广泛的平坦区域,布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凹 陷,和月球的海非常的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广泛的环绕在卡洛里盆地的周围。不同于月海,水星平坦的平原和埋藏着陨石坑的古老平原有着相同的反照率。尽管缺乏明确的火山特征,在地化的和圆角、分裂的形状都强烈的支持这些平原起源于火山。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水星平坦平原的形成 都比卡洛里盆地晚,比较在卡洛里喷发覆盖物上可察觉的小陨石坑密度可见一斑卡洛里盆地的地板填满了独特的平原地质,破碎的山脊和粗略的多边形碎裂。不清楚是撞击诱导火山熔岩,还是撞击造成大片的融化。行星表面一个不寻常的特征是众多的压缩皱褶或峭壁,在平原表面交错着。随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答:蛋壳中的碳酸钙和稀盐酸产生了CO2,附在 蛋壳中的碳酸钙和稀盐酸产生了 , 鸡蛋表面,此是浮力大于重力,鸡蛋上浮, 鸡蛋表面,此是浮力大于重力,鸡蛋上浮,当浮 出液面时, 逸出, 出液面时, CO2逸出,浮力小于重力,鸡蛋下 逸出 浮力小于重力, 沉,如此反复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2.2物质转化的规律(二) 物质转化的规律
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
自然界中不断发生着各种物质间的相互 反应. 反应.这其中包括单质及其化合物间和化合 物与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 物与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 千姿百态的石笋, 千姿百态的石笋,石柱和钟乳石和溶洞就 是自然界中化合物间相互转化的杰作之一. 是自然界中化合物间相互转化的杰作之一.
�
思考:长时间向石灰水中吹气, 思考:长时间向石灰水中吹气,会 有什么现象? 有什么现象?
先变浑后变澄清
课本P51 课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鸡蛋壳的变化
1,将鸡蛋放在稀盐酸中,现象: 将鸡蛋放在稀盐酸中,现象: 蛋壳表面冒气泡,鸡蛋在做"潜水"运动 蛋壳表面冒气泡,鸡蛋在做"潜水" 取出鸡蛋,用水冲洗干净, 2,取出鸡蛋,用水冲洗干净,蛋壳发生什么变 化? 蛋壳表面凹凸不平 3,将鸡蛋再放入稀盐酸中,几分钟后取出 将鸡蛋再放入稀盐酸中, 洗干净,蛋壳又发生什么变化? 用水冲 洗干净,蛋壳又发生什么变化? 蛋壳全部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