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隐喻翻译观论中医翻译能力培养

合集下载

基于认知的中医典籍隐喻翻译

基于认知的中医典籍隐喻翻译

基于认知的中医典籍隐喻翻译摘要:中医的根本认识和思维方式是“唯象”,中医典籍中隐喻等比喻辞格极为普遍。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开展,人们认识到隐喻是人类思维的根底。

中医的隐喻翻译非常复杂,因为它是一种心理认知,牵涉到汉语和英语以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转变。

本文试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医隐喻翻译,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认知;中医;隐喻;翻译一、隐喻认知理论认知语言学源于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紧密结合,主要探究人的认知能力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George·Lakoff和Mark·Johnon划时代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隐喻,以认知科学为视角来探讨隐喻问题。

他们建立的隐喻认知理论被正式列入认知科学,使隐喻研究不再受束缚于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

根据隐喻的认知理论,它是一种心理映射,人们通过这种映射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建立关联,从而实现对事物的认知。

隐喻翻译就是最大程度地将一种语言文化中已有的隐喻关联反映到另一种文化之中。

隐喻翻译要注意处理不同文化认知的差异、不同文化传播产生的矛盾、忠于原文隐喻与语言生动性之间的矛盾等。

总的说来,要产出良好的隐喻译文,就要搭建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过程,进行思维过滤,延续原、译文词语相似点的思维创新,并确定恰当的本体与喻体的语义关系,找到适宜的翻译方法。

二、中医语言的隐喻性特征中医产生于独特的文化环境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这种“取象思维”是古时候的中国人进行观察而开展起来的,通过外表的“象”来认知内在的本质。

这种“象”是具有一定内涵或表示一定意义的形象,从外表现象进行对未知领域的推测。

为了说明世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必须遵从阴阳的变化这一抽象道理,《内经》就用了“变化之父母”加以阐述。

对于世界的认知,人类早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认知身边的自然环境。

与自然现象和地理概念相关的概念隐喻大量存在于中医学科中;古人看到水、气、云、雨升降的自然现象,认知到人体的精、气、血互相转化,从而探索出人体物质代谢的规律;中医解释病因病机也是用“风、暑、寒、热、湿、燥”等自然现象,这些都是中医所特有的概念隐喻。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

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

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

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文化差异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

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隐喻,意思是“下大雨”。

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

概念隐喻认知视角下《伤寒论》中医隐喻术语的英译

概念隐喻认知视角下《伤寒论》中医隐喻术语的英译

概念隐喻认知视角下《伤寒论》中医隐喻术语的英译摘要:本文以概念隐喻认知视角为基础,探讨了《伤寒论》中医隐喻术语的英译问题。

通过分析《伤寒论》中的典型隐喻,研究了医学术语的隐喻性质及其翻译策略,提出了相应的英译方法,以期为医学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视角;医学隐喻;英译方法一、引言医学术语是医学领域中的特殊语言,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医学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医学翻译中,如何准确地翻译医学术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医学术语的隐喻性质是医学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其正确的翻译方法对于医学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其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的医学隐喻术语是医学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因此,本文以《伤寒论》中医学隐喻术语为研究对象,以概念隐喻认知视角为基础,分析医学术语的隐喻性质及其翻译策略,提出相应的英译方法。

二、概念隐喻认知视角下医学隐喻的特点概念隐喻认知视角认为,人类认知活动是基于概念隐喻的。

概念隐喻是指人们在理解一个概念时,将其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和相互映射的过程。

医学隐喻是指医学术语中的隐喻,其特点是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经常用于描述医学知识、疾病症状、诊断方法等。

医学隐喻具有以下特点:1. 高度专业化:医学隐喻是医学领域中的专业术语,其使用对象主要是医学专业人员和医学学生。

因此,其语言表达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和技术性。

2. 易于歧义:医学隐喻常常具有多种含义,容易产生歧义,给医学翻译带来困难。

3. 隐喻性强:医学隐喻具有强烈的隐喻性质,其语言表达常常通过比喻、象征等方式来表达医学概念。

4. 文化差异:医学隐喻的语言表达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学隐喻可能存在差异。

三、医学隐喻的翻译策略翻译医学隐喻需要考虑医学隐喻的特点,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才能达到准确、专业的翻译效果。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2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3 《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4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5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6 从《看不见的人》中看黑人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探寻7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8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9 论归化翻译法在宋词文化意象英译中的运用10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11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12 人名名词词汇化问题13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14 浅析《贵妇画像》中的心理描写15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6 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17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18 从国外汽车商标翻译看中国品牌国际化19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20 古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21 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22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23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ism in Creating the Inner World of Laura in The Garden Party24 Man-and-Nature Relationship in Moby-Dick25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26 英文电影名称翻译中文化顺应的影响27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28 哈代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29 A Research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Ghost”in Anil’s Ghost30 动画片《花木兰》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解构和重构31 中西方文化差异32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33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34 浅析官方委婉语及其语用功能35 清明节与万圣节的比较36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37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38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创造性叛逆原则39 温和的反叛者——论《小妇人》中的女性群像40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41 科技英语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研究42 The “Monstrosity” of Science: an analysis of Frankenstein43 英美国家政治委婉语的文化解读44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45 剖析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世界46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47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48 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49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50 论肢体语言在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51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主义52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rketing53 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54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55 李宁的品牌推广56 浅析《飘》中女性人物形象57 A Study on Cultural Shoc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58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59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60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功夫熊猫》电影字幕翻译61 朗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62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63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64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65 从合作原则谈影视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为例66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67 《野草在歌唱》中野草的象征寓意解读68 浅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及其女性主义意识69 汉语量词“条”“支”“枝”的认知研究及其英文表达70 论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71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72 McDonald’s Success73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74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75 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7677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78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79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80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81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8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83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84 美的遗失与幻灭——论托妮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世界85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86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87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88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89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90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91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92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93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94 An Analysis of Young Goodman Br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95 论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96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97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98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99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100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10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102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103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104 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作用105 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106 论《莫瑞斯》中E. M.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107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108 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策略109 时政漫画看美国社会110 浅析“冰山理论”调动读者参与的作用111 广告翻译策略初探112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113 A nalysis of the Reasons Why Jo Rejects Laurie’s Proposal of Marriage in Little Women114 《海狼》主人公汉弗莱•韦登成长新论115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116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117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118 简论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119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120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自然意象121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122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习俗123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124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探索125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126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127 The Study of Joseph Conrad’s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the Darkness128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129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130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 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131 对《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分析132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133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134 维多利亚时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135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136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137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138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哈姆莱特的性格变化139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140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141 浅析《掘墓人的女儿》所体现的犹太寻根主题142 像滚石一般流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歌曲中的旅行者意象143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144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145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146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147 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148 The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Contradiction in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149 英语中无意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150 从国外汽车商标翻译看中国品牌国际化151 从生态主义观解读《愤怒的葡萄》152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科技英语与科普英语的汉译153 美国寻梦—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主题研究154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155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156 英语委婉语及其语用学原则157 如何培养初中生开口说英语的习惯158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159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160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161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162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163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164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165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166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67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168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169 《八月之光》里的悲剧艺术——基于尼采审美理论的分析170 从关联理论分析辛弃疾的诗词翻译171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现实主义特征172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173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174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75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176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177 从模因论视角看年度流行语“给力”178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179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解读180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81 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182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183 五官习语的翻译184 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185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186 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187 詹姆斯鲍德温《桑尼的布鲁士》中男主人公桑尼的自我救赎188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189 An Analysis of Survival of Orphans in Oliver Twist190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开题报告+论)191 《了不起的盖茨比》——论美国梦的破灭192 融入与挑战--从生态角度看《老人与海》与《瓦尔登湖》193 课堂管理对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194 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两个英文版本中红色的翻译研究195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196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197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198 从自我认同角度再析《简爱》199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200 从fans和PK看西方文化对汉语言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科学翻译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科学翻译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科学翻译近年来,科学翻译变得非常重要。

随着科学研究在不同文化中的普及,科学翻译成为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学翻译主要是把科学内容从母语翻译成目标语言,以便以最精确和最适当的方式传达科学概念,使其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都能够理解。

有时候,科学概念会有一定的文化障碍,尤其是当翻译者将科学文本从母语传递到他们所不熟悉的文化时。

因此,要有效地翻译科学概念,需要使用概念隐喻的方法来帮助解决文化障碍。

隐喻可以帮助翻译陌生的概念,从而使多文化语境中的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首先,科学翻译者需要了解源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有时包括他们的文化偏好。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关注概念的文化背景。

举个例子,在一些地方,蜘蛛可能被看作是噩梦的象征,而在其他地方,它们可能被视为保护者。

因此,翻译者会根据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释这个概念。

其次,翻译者可以通过使用隐喻来帮助翻译概念。

隐喻可以帮助翻译者清楚地表达一个概念,并为他们提供一种创造性的方法来解释复杂的概念。

有许多不同的隐喻可以用于科学翻译,如比喻、叙述、象征和拟人。

它们可以帮助读者以全新的方式理解一个概念,而不是原汁原味地传达它们。

第三,科学翻译者需要记住,多语言可能拥有不同的文化偏好,而一些概念可能在母语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因此,翻译者可能需要重新诠释一个概念,以便在目标语言中更好地表达出来。

比如,英语中的“黑暗”通常带有负面的含义,而法语中的“noir”则有种性感的偏好。

因此,翻译者需要重新审视概念,以便他们可以在目的地的不同文化之间更加准确和恰当地传达概念。

因此,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科学翻译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翻译者传达复杂的科学概念。

通过研究目标语言和文化,以及使用隐喻,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并有效地将其传达给多文化语境中的人们。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随着国际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文献的翻译和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下面是关于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的几个重要原因:1.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通过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可以将中医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与其他国家的医学方式进行比较和交流。

这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为人们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

2.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与中国合作,研究和应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准确的中医英语翻译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跨文化合作的基础。

通过准确理解和传达中医的概念和原理,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并为中医的进步贡献力量。

3.保护与传承中医的经典文献是中华医学的瑰宝,汇集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医文献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有限的传承和翻译质量的问题。

通过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可以提高中医文献的翻译质量,并加强对中医经典的保护与传承。

4.促进中医的国际标准化中医的国际标准化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由于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标准化和认可面临许多难题。

通过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可以加强中医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准确传达中医的概念和原理,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共识和规范,促进中医的发展和应用。

综上所述,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准确传达中医的概念和原理,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合作和中医的国际标准化。

此外,研究中医英语翻译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医经典文献。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鼓励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并为中医的发展和推广做出贡献。

从概念隐喻视角分析隐喻翻译

从概念隐喻视角分析隐喻翻译

王 霖
摘 要 :隐喻研 究现在属 于认知语言学 ,也就是要根据语言环境的文化 、文学 、上下文 的的不同需要翻译 者有 自己一 定的认知。不过 在这之前 ,是属 于修辞 学。不过隐喻的翻译还是有一定规律而言的。所 以本文是从概念隐喻 的角度为切入点 ,把握 其 中的深层 实质 ,认识 到翻译过程其 实渗透着翻译者的认知。不过 ,对于翻译的最终评价是不一致的 ,也就是不均等 的翻译体现 。因此,有必要对 隐喻 恰 当的进


法 的侧重 ,汉语则不突 出强调 。这种差异造成在文化语境不 同的翻译时 有所侧重 ,必须从整 体上去 考虑 ,才能感 知具 体语 境 下人物 的身 份地 位 、思想主题 的表达 、将文化融人到具体的创作文学作 品中,不能讲语 境和文学作 品割裂 开来进行 翻译 ,因为 同样是 “ 勉 ” 字。汉语 是 “ 勉 强 ” 的概念 。而 日语强调的是 “ 学 习” ,所 以,如果 脱离的具体 的概念 的理解 、具体语境 的表达情境 ,就会让 翻译后 的理解没有转 换到认知 的 水平 ,而受 到文化语境 的明确指 向性而造成理解的困难。 ( 三 ) 隐喻翻译的不对等性 隐喻 翻译 的不对等 ,在概念视角 中分析就是对于概念 的理解要受制 于文化 、社会 、语境等 因素的理解的不 同而造 成 的差额 翻译 现象。 “ 差 额 翻译 ( u n d e r t r a n s l a t i o n ) ”是 N e w m a r k在 1 9 8 1年提 出的新概 念 ,其 实 就是在对修辞学角度 的语言翻译之后 的转变 ,它是与 “ 过载翻译” 相对 而言 的,是对 隐喻 翻译 的策略进行归纳与探究 的一个转变 过程。文 中对 于概念 的视角来研究在隐喻翻译 中出现 的一些差额现象或是 非等额的现 象和结果 ,其实 就是 一种 对于这 种 不对 等 的的接 受 。它 与 “ 等值 论 ” ( t r a n s l a t i o n e q u i v a l e n c e )是 相对 而言 。就是所 说 的机械 性 的再 现翻译 , 汉语是表意语 言,重视 意合 ,而 比如 俄语 而言 是重视 形式 ,形态 的变 化 ,这点来说俄语则恰恰相反 ,重形式 ,轻含义 ,这也就是 西方舶来 的 “ 等值论” 。形象的说明了思维与情感 的差 异 ,所 以即使是创造 的翻译 过 程 中,也要认识到这样的不等值性 ,生发联想也要有文化 的条件考虑进 去 。另外在形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倾 向性 ,译者在翻译和表达 时也一定存 在一些 主观性 ,以上这些诸 多因素都 使绝对 的等值 翻译成为 了不可 能。 现实 中,这种程度 的对等 翻译是很少 出现在文学作品 的翻译 中的 ,甚至 是基本没有这种对等 。

中医术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中医术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 226 -校园英语 /中医术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申燕辉【摘要】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普遍方式。

中医术语中存在大量概念隐喻现象,正确理解和翻译隐喻,能帮助目标读者更好理解中医内涵。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通过翻译实例,探讨了隐喻的翻译策略,认为有效的译文应当为目标读者所感知。

【关键词】认知 隐喻 中医术语 翻译一、前言长期以来,随着我国的中医药对外交流工作的逐步加深,其包含的知识产权优势和经济利益使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中医学中的诸多医学概念是来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这就决定了在中医术语存在大量的隐喻现象。

近年来,中医术语的隐喻的英译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中医术语的英译,对于解决中医英译理论中一些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二、隐喻的概念及其作用隐喻在过去被看成一种普遍的修辞方法,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隐喻更是一种认知的思维方式,是人们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Lakoff G 和Johnson M 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指出“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是隐喻的性质。

”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时,需要借助已知的概念系统,并将其映射到未知的领域,以获取新知识和创造新概念。

在隐喻的话语中,来自两个具有类比关系的不同概念域——始源域S 与目标域T 组合在一起,目标域中的概念是由始源域的概念进行定义的,并最终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概念。

由此可见,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是通过某一概念领域的经验来认知另一陌生概念领域的经验。

三、中医命名中的隐喻现象在中医语言中存在隐喻现象。

中医语言隐喻性特征通过“取象比类”来体现。

它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方法,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它方面的相似或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 力成 为 当今 中 医英 语 翻 译 课 堂 的 重要 课 题 . 本 文 通 过 分 析 中 医 中的 概 念 隐喻 , 尝 试探 讨 将 概 念 隐喻 翻 译 观 运 用 到 中 医翻 译
中提 高 中 医翻 译 能 力 的 可 行 性.
关键词 :中医; 概 念 隐喻 ; 翻 译
中图分类号 : H 3 1 5 . 9
第3 0卷 第 3 期( 上)
2 0 1 4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6 0 X( 2 0 1 4 ) 0 3 — 0 2 5 3 — 0 2
中医 自古以来 是我 国文 明 的一个 非 常重要 的组 成 部 分 ,在 中华 民族浩瀚 的五前年历史 中发挥 了举 足轻重 的作 用. 中医药学 的对 外交 流已有悠久 的历 史, 从2 0世纪 7 0年
Vo I _ 3 0 No . 3 Ma r . 201 4
从概念 隐喻翻译观论 中医翻译能力培养
桂 念
( 湖北 中医药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湖北 武 汉

4 3 0 0 6 5 )
要: 随 着中医药逐渐走向世界 , 社会对 中医英语翻译人 才的需求逐步提 升 , 如何提高学生 自主 学习、 应用所学知识的
喻的美学 、 语 义学 、 思维学 、 认知语言学思想 的源头 , 从而使 隐喻研究获 得了更充 沛的生命力. 从2 O世纪 3 O年代以来 , 特 别是 7 0年代后期 , 隐喻研究 出现 了认 知视角的转 向. 这一 转 折 性标 志是 美 国心 理学 家 莱 考 夫 和约 翰 逊 ( L a k o f& J o h n s o n , 1 9 8 0 ) 所 著的《 我们赖 以生存 的隐喻) ) ( Me t a p h o s r We L i v e B y ) 的问世 他 们提出了一个全心 的隐喻概念 , 即隐喻概 念 系统( m e a t p h o i r c l a c o n c e p t s y s t e m ) , 认 为 隐喻是 从来 源域

批 精通外语 和 中医的复合型人 才. 在 这种背景 下, 如何 将 中医翻译更加理论 化 ,提高中医翻译能力成为一个非 常重
喻: 将“ 金木水火 土” 等五种物质 的认 知 , 象征化或形 象化 , 并 其相生 、 相克 、 相乘 和相悔 的关系结构化 , 并将 这一结 构 运用到人体 五脏六腑 的结构认知 中 ,从而产 生 了肝木 、 心 火、 脾土、 肺金和 肾水 等结构概念 , 并用 五行之 间的结构关 系解 释五脏六腑间 的传导关 系. 方位隐喻是 指参 照空间方 位 来组构 的一系列概念隐喻体 系 ( L a k o f& J o h n s o n ,1 9 8 0 ) . 空 间方位概念关 系包 括“ 上一 下” 、 “ 高 一低” 、 “ 内 一外 ” 、 “ 前_ 后” 、 “ 深 一浅” 、 “ 中心 一边缘 ” 等人所 能知觉 、 经验 的空 间概 念, 这些空 间概念都是人与 自然互 动的结果. “ 人们总是借用 这些具体 的方位概念或方位关 系去喻指一些抽 象概念或抽
象关系 , 甚至某种难 以捉摸的心理状态 . 这也是人类 思维 的

要的研究课题.
1 中 医概 念 隐喻 及 其 分 类
隐喻在 中西修辞研究 中早 已有所论 述 ,把 隐喻视 为一 种修辞现象 ,这是学者们对 隐喻在修辞学上 的最早认识. 随
后, 隐喻研究的 内涵与外延不断深化与拓展 , 它 已经成 了隐
两概念域 中的概念结构产生对应 ,从而达 到对 目标 域概念 的理解 与表达 . 中医学 中的“ 五行学说 ” 是最为典型的结构隐

家、 3 0多亿人 口采用中草药治病, 接受 中医治疗 者 占世界人
口总数 的三分之二 ( 王征 爱, 陈永萍 , 王 宁, 等, 1 9 9 7 , 2 7 — 2 8 ) . 怎样使 中医更 广泛的在世界范 围内传播 ,使更 多的人受益 于中医成 了当今非 常重要的一大课题 . 如今 , 我们需要 培养
物质 , 我们就能 对它们进行 指称 、 范畴化 和量 化 , 从 而产 生
步指 出隐喻是 连接 概念 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遍而又 突出的
代 开始, 全球性中医热方兴未艾, 现在 , 全世界 已有 9 0多个 国
隐喻认知结构 的基础架构起人 的体验 与更 高认知域如语言
域之 间的关系.
概念 隐喻依据其 思维表现情状 可进一 步细分 为三类 : 结构隐喻 ( S t r u c t u r a l Me t a p h o r ) 、方位 隐喻 ( O r i e n at t i o n a l Me t a p h o r ) 及实体隐喻( E n t i t y Me ap t h o r ) . 结构 隐喻是 以一 种概念 的结 构来构造 另一种概 念 , 使
向 目标域 的结构映射 ,具有系统性和非对称性 . 9 0年代 , 福 科尼尔和特纳( F a u c o n n i e r& T u me r )  ̄ J l 建 的概念 整合理论进

种共性” ( 李 国南 , 2 0 0 1 ) . 方位 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最基本
的概念 , 在 中医 中存在着“ 上热下寒 ” 、 “ 表寒里热” 等概 念. 实 体隐喻是指通过物体和物质来理解认知主体 的经验 ,这意 味着我们可以选出部分 的经验 ,把它们作为离散 的实体或 具有 同一实体 的物质, 一旦我们能把 自己的经验看作实体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