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屯堡》历史文化实景演出

合集下载

地戏及地戏面具(含图片)

地戏及地戏面具(含图片)

地戏及地戏面具(含图片)安顺屯堡地戏及地戏面具安顺地戏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存在与明初开发黔中安顺有关。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调集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三十万大军远征云南,一举击溃元朝盘踞云南的残余势力。

战事既平,朱元璋虑及云南地处边陲,贵州又是土司势力长期占据之地,若无重兵屯戍,“虽有云南,亦难守也。

”故把战略重点转向贵州,命征南大军以安顺为中心,沿云南到湖广驿道就地屯守。

于是,贵州安顺这块土地上就有了史料上称谓的“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来了。

地戏,俗称“跳神”,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

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

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

”地戏又称为“跳米花神”。

其演出不用戏台,而是在村中院坝里进行。

每年演出两次,一次在新春佳节期间,演出时间断断续续约为半月,叫“跳新春”。

另一次在阴历七月中旬稻谷扬花之际,演出时间5天左右,称“跳花灯”。

这种戏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开箱”、“ 扫开场”、“ 跳神” 和“扫收场”。

演员均为当地村民。

“开箱”是地戏正式演出前举行的一种仪式(祭祀),在黄道吉日举行。

届时全体演员身着戏装将装着面具的木箱搬到戏场,焚香化纸祭奠众神,然后开箱取出面具,演员依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将面具戴上,列队前往有关场所如寺庙、山林、河流驱邪逐疫。

每到一处,燃放鞭炮、焚香化纸,村民尾随观看,一派热闹而又神秘的气氛。

“开箱”仪式结束后,在锣鼓声中观众来到戏场,两名头戴面具的小童手持扇子手帕走进场内,边舞边唱“扫开场”吉利诗文。

“扫开场”结束便开始“跳神”。

这是地戏的主体,是正戏。

正戏演完即举行“扫收场”仪式,念唱纳吉逐疫诗文、宰杀雄鸡、焚香化纸,酬谢诸神,然后收拾面具装人木箱抬回家中存放。

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答: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有以下几处:
1.贵阳古屯堡:位于贵阳市南明区,是明代贵州地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屯堡保存较为完整,包括城墙、护城河等建筑结构,展现了明代屯堡的防御特点。

2.安顺古屯堡:位于安顺市西秀区,是明代修筑的防御工事之一。

该屯堡坐落在山岗上,保留了城墙和门楼等建筑遗迹,并且周围景观优美,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3.六盘水古屯堡: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是明代六盘山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但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城墙、堡门和烽火台等遗迹。

4.遵义古屯堡:位于遵义市汇川区,是明代时期修筑的一座军事防御工事。

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以明清古建筑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明代屯堡的史迹提供了珍贵的历史遗存,展现了明代时期贵州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建筑风貌,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和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屯堡地戏

屯堡地戏

浅谈安顺屯堡地戏摘要: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

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安顺地戏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不可多得的活材料。

关键字:安顺屯堡地戏1.安顺屯堡的由来朱元璋为率疆一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派大将汤和率兵南征贵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征南将军率30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

征南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军事镇压的结果,并未制服西南,反叛之火不时重燃,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

朱元璋采纳大臣意见,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的策略,除置官设卫外,推行屯田制度,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屯驻农村,并按总旗每人领种田地24亩,小旗每人领种20亩,屯军每人领种18亩的比例发给田地,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

此外,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生活在这一社会区域的人,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别的习俗民风,特有的艺术文化,他们所居住的村寨又特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旗等命名,故此,"迨制既废,不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名之屯堡人"(《安平县志?民生志》)除史书记载外,众多家谱的记载,足证安顺屯堡人实系"明代屯军之裔嗣"。

随着时代的变迁、屯田的废除、移民的涌入,本来意义上的屯堡有所扩大,在以安顺为中心,东到平坝,西到镇宁和关岭,南到紫云,北到普定,方圆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达数百个,人口有约30万人。

实拍天龙屯堡600年前的汉族文化(图)

实拍天龙屯堡600年前的汉族文化(图)

来贵阳开会,我们参观了天龙屯堡,观看了傩戏,很有意思。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

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龙屯堡。

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

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傩戏,中国戏曲剧种,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

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

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傩戏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名称不一,如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僮子戏、地戏、关索戏等。

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

代表剧目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陈州放粮》、《薛仁贵征东》、《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2006年至2014年,傩戏(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5] 万载开口傩、仡佬族傩戏、鹤峰傩戏、恩施傩戏、 [6] 任庄扇鼓傩戏、德安潘公戏、梅山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 [7] 临武傩戏、庆坛)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屯堡庆祝国庆活动方案

屯堡庆祝国庆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屯堡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二、活动主题“屯堡欢歌庆国庆,民族团结一家亲”三、活动时间2023年10月1日至10月3日四、活动地点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屯堡文化村五、活动内容1. 开幕式(1)时间:10月1日上午9:00(2)地点:屯堡文化广场(3)内容:领导致辞、文艺表演、升国旗仪式、舞龙舞狮表演、屯堡民俗表演等。

2. 屯堡民俗文化展示(1)时间:10月1日下午2:00(2)地点:屯堡文化村(3)内容:屯堡服饰展示、地戏表演、屯堡剪纸、刺绣、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3. 屯堡美食节(1)时间:10月2日全天(2)地点:屯堡文化村(3)内容:安顺特色小吃、屯堡美食烹饪展示、美食品鉴、美食大赛等。

4. 屯堡摄影展(1)时间:10月2日下午2:00(2)地点:屯堡文化村(3)内容:展示屯堡文化、自然风光、民俗活动等方面的摄影作品。

5. 屯堡文化论坛(1)时间:10月3日上午9:00(2)地点:屯堡文化村(3)内容:邀请专家学者、文化传承人、企业家等围绕屯堡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研讨。

6. 结束式(1)时间:10月3日下午3:00(2)地点:屯堡文化广场(3)内容:领导讲话、文艺表演、颁发奖项、放飞和平鸽等。

六、活动宣传1. 制作活动海报、宣传册等宣传资料,在屯堡文化村、市区主要公共场所进行张贴和发放。

2. 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活动知名度。

3. 邀请知名人士、媒体记者参加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

七、活动保障1. 人员保障:成立活动组委会,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

2. 资金保障: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赞助,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安全保障:制定活动安全预案,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活动期间游客和演员的安全。

4. 后勤保障:做好活动期间的餐饮、住宿、交通、医疗等后勤保障工作。

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明代屯堡主要史迹有以下几处:
元宵古堡: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是明朝时期的屯堡之一。

这座古堡保存较为完整,规模宏大,是研究明代边防军事和城堡
建筑的重要遗址。

明烽火台: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境内,是明代屯堡中的
重要史迹之一。

烽火台在明代时期是用于传递军情和预警的重要军事
设施,现已成为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

山海关:位于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是明代屯堡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作为明代边关要塞,山海关曾是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重要
战略地点,现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阳城古城:位于中国山西省阳泉市阳城县,是明代屯堡的另一处
重要遗址。

阳城古城是明代为了防御边境地区敌袭而建造的一座城堡,至今尚存有城墙和明代建筑遗迹。

这些明代屯堡史迹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明
代边防军事和城堡建筑的特点,也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来源。

您可以前往相关景区进行参观和了解。

大明遗风 走进屯堡,课程说明(地点介绍+课程意义)

大明遗风 走进屯堡,课程说明(地点介绍+课程意义)

大明遗风走进屯堡,课程说明(地点介绍+课程意义)摘要:一、走进屯堡的概述二、屯堡的文化内涵三、屯堡的历史背景四、课程的意义与收获正文:【一、走进屯堡的概述】位于我国贵州省安顺市的屯堡,是大明时期移民政策的产物。

这里保存着浓厚的大明遗风,走进屯堡,仿佛穿越回了几百年前的大明时光。

屯堡人传承了明朝时期的服饰、建筑、习俗等文化元素,被誉为“明代文化的活化石”。

【二、屯堡的文化内涵】屯堡文化内涵丰富,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典型的明朝建筑风格在这里得以保留。

其次,服饰文化传承了明朝的服饰元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此外,屯堡人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也充满了大明时期的韵味。

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底蕴。

【三、屯堡的历史背景】屯堡的历史背景可追溯到大明时期。

明朝时期,为了巩固边疆,推行移民政策,将内地居民迁移至边疆地区。

屯堡人便是那时从江南地区迁移至贵州。

在这里,他们戍守边疆,传播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四、课程的意义与收获】走进屯堡,不仅是对历史的探寻,更是对文化的感悟。

通过课程的学习,游客可以了解到屯堡的历史沿革、文化风貌,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此外,课程还将带领游客参观屯堡的代表性景点,如天龙屯、云山屯等,感受古朴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

在课程中,游客还可以亲自动手体验屯堡的传统手工艺,如织布、刺绣等,将大明遗风带回家。

总之,走进屯堡,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是一次感受传统文化的盛宴。

通过本课程,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到屯堡的历史文化,还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底蕴。

安顺地区屯堡地戏

安顺地区屯堡地戏

03
服装道具
脸子是屯堡地戏表演的灵魂所在脸子的 造型和用色必须和人物性格相符。色长须。
面具(脸子)一般用丁木和杨木纯手工 雕刻而成,佩戴与额前。
谢谢观赏
02
表演形式
屯堡地戏表演内容以“家将书” (岳家将、杨家将、薛家将、狄家 将等)为主,唱词有固定的祖传脚 本,唱胜不唱败,注重表现忠义、 向上的精神,充满阳刚之气。地戏 表演者皆为男性,表演的剧目主要 有《封神演义》、《楚汉相争》、 《三国》、《薛刚反唐》、《精忠 传》、《五虎平西》、《四马投 唐》、《岳雷扫北》等。
屯堡地戏
主讲人:
目 录
一、地戏起源 二、表演形式 三、服装道具
01
地戏起源
屯堡地戏,又叫屯堡傩戏、跳神,是屯堡人文化娱 乐的主要内容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巩固对云贵边疆的统治,分别 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洪武二十年(公元 1388年)两次派遣共30万大军“调北征南”。后来,又 从江南各省征调大批移民附籍,史称“调北填南”。为 加强对贵州的统治,中央政府派遣顾成为大将军统兵5 万屯驻贵州,组织军士开垦土地、屯田种粮,大批南征 将士和填南移民在贵州以安顺为中心兼及周边50公里的 地区居住,屯堡地戏,就是当时军队中用来振奋军威、 恐吓敌人、保证出师胜利的军中娱乐活动,称之为军傩, 现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明屯堡》整部剧时长70分钟左右,以屯堡独特而深厚的历史
《将军令》
剧目开篇《将军令》讲述“将士从奉旨南征到远离故土戍边屯垦的过程”,由
此,引出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化得以扎根贵州并得以传承的那段历史。
《白首誓》
第一篇章《白首誓》讲述“屯堡女人千里投夫与当地妇女相融相谐的动人情景。
《槐荫恋》
第二篇章《槐荫恋》讲述了扎根于此后屯堡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军傩风》
第三篇章《军傩风》通过屯堡地戏讲述了屯堡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屯
堡文化的军屯特点。
《倾国曲》
第四篇章《倾国曲》讲述了陈圆圆曾访屯堡的传奇。《安顺大有来头的“山三
两陈”,你看懂是什么了嘛?》,里面有介绍吴三桂和陈圆圆来天台山伍龙寺, 也有下面沈万三的介绍。
《天地行》
第五篇章《天地行》讲述了屯堡马帮汉子们的粗犷豁达。
《茉莉归》
最后的尾声《茉莉归》通过沈万山带领众乡亲勤劳致富、祭拜故园,反映了屯
堡人思念故乡的感情。
文化元素,运用屯堡的山水实景构建舞台,由近200名演员配合国 内最大直径360°多面旋转舞台、全省最大LED环状投影以及投资千 万的高科技电脑灯光、音响设备、顶尖的舞美设计联合完成,以歌 舞、武术、戏剧、高空特技为表演亮点,给观众一场演绎屯堡文化 的大型全景式视听盛宴。《大明屯堡》的出现,依托的是屯堡文化 的历史脉络,深挖屯堡故事的文化内核,通过以点串线,以线组面 的方式向观众溯源屯堡文化的跌宕历史,是国内首个屯堡文化的主 题演出,探索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大明屯堡》 充分利用安顺独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制作排练,锤炼出“将军令”、
“白首誓”、“槐荫恋”、“军傩风”、“倾国曲”、“天地行”、“茉莉归” 七个篇章。整场演出随着剧情变换,音乐时而温存婉转,山水实景建筑、火焰、 飘雪、明月、浓雾、瀑布、碉楼等景观交替出现,伴随着将士的高喝声和号角 声,在特效火焰与大型3D灯光秀、绸吊、威亚等舞台特技表演的配合下,通过 200名演员的震撼演绎,让观众置身明初调北征南的壮观场面,感受“将军征战 万重山,大江东去不复还”的壮烈之心。观众在《大明屯堡》精彩的故事中, 深切体会到了属于屯堡人、贵州人独特的自由心灵和厚道朴拙的人文情怀,得 到了深刻的回味及绝佳的视觉震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