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手迹欣赏
名人手迹与文字欣赏

名人手迹与文字欣赏手迹是一个人个性与风格的真实写照,而名人手迹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通过观察名人的手迹,我们可以窥探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文字欣赏也是一种对名人智慧和艺术的赏析,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才华和魅力。
在名人手迹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手迹。
韩愈的手迹字迹工整,笔力雄健,给人以庄重的感觉。
他的手迹中蕴含着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他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人生在世,应当志存高远,不负韶华。
”这句话字迹挺拔,笔画有力,透露出他对追求卓越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慨。
通过欣赏韩愈的手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
除了手迹,名人的文字作品也是我们欣赏的对象。
例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他的《赤壁怀古》一诗中,他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思考。
通过阅读苏轼的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除了文学家,艺术家的手迹和文字作品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的手迹给人以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感觉。
他的手迹字迹潇洒,线条流畅,给人以一种灵动的感觉。
达·芬奇的手迹中蕴含着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探索。
同时,他的文字作品《蒙娜丽莎》也是一幅不朽的艺术品。
这幅画作以其独特的神秘性和微笑的表情而闻名于世。
通过观赏达·芬奇的手迹和文字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艺术天赋和对美的追求。
名人手迹和文字欣赏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赏析,更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文化的传承。
通过观察名人的手迹,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
同时,通过阅读名人的文字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
李明远断病手迹(三十六)

李明远断病手迹(三十六)作者:李明远来源:《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3年第07期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做了一段植物病害的“基本调查”(研究各种植物病害的种类、分布、危害及发展趋势)。
对于“基本调查”这项工作,不少人都看不上眼。
一位年长我几岁的同行对我说:在科研部门就要当专家。
“基本调查”成不了专家,不干最好。
而我却十分投入,无论走到哪里,都想看看有没有新的病害出现,就连假日游玩也不例外。
1963年的国庆节,我和几个同事到北京颐和园游玩。
无意中在颐和园的后山发现了一种寄生在豆科小灌木上的白粉菌。
它有着紧贴着叶面的闭囊壳,上面覆盖着棉絮状菌丝,与常见的白粉菌很不一样。
就将它采了下来,带回实验室在显微镜下鉴定。
但是,因为采到的菌量较少,鉴定工作没能进行下去,仅画了一个草图,记下了采集的日期和地点,就将它搁置到一边了。
十一年后,我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室工作期间,想把我在北京收集的白粉菌整理出来发表。
觉得应当把1963年在颐和园发现的那种白粉菌收在里面。
经过一番查找,发现当时画的草图及简单的记录还在,但是标本在哪里已不得而知。
另外,仅靠这么一点蛛丝马迹,是无法将这个菌写进我的这篇文章里去的。
可是没有这个菌,还真有点可惜。
经过一番犹豫,最后我决定在下一个国庆节,再到颐和园的后山走一趟,或许还能采到这个白粉菌。
1975年10月初,我为此一个人来到颐和园的后山。
根据回忆,慢慢的走着、看着。
但是,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一无所获。
这时我觉得自己有点荒唐、可笑,十多年前的事情,怎么可能再现呢?正当我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处寺庙的遗址,使我联想起来十多年前的那个白粉菌就是在这附近采到的。
看来过去的一个小时,没有找对地方。
我沿着遗址旁的小路察看着,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居然在路边找到了那种豆科灌木。
看到了生长在它叶片上的白色菌丝。
当时我高兴至极,奇迹的出现,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于右任(1878一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号骚心,晚年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
著名的教育家、诗人、书法家。
于右任早年参加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后,被推选为民国首任交通部次长。
后长期担任民国政府的监察院长。
我国著名书法家张新明介绍说,于右任精书法,尤擅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
1932年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草书,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
著作《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于右任长髯飘飘,是其一大特征。
于右任临终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广为流传。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
复旦大学校友。
记者,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制。
曾在上海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民吁日报》,鼓吹革命。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政府常委、军委会常委、审计院院长,后长期任监察院院长。
1905年,协助马相伯创立复旦公学,后时时关注复旦,曾三度援手救助复旦于危厄之中,有“复旦的孝子”之称。
于右任精书法,尤擅草书,有《标准草书》一册行世,被誉为“当代草圣”。
1964年病逝于台湾。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澄潭一轮月老鹤万里心虫书风织行书五言联于右任五言联于右任草书七言联韩国藏于右任行书五言联于右任行书立轴于右任《终南别业草书轴》南京大学藏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玉章先生正右任于右任《行书诗句》陕西省文史研究馆。
“松风流水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
此作品线条凝练浑厚,刚柔互济,使转自如,出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体势纵逸,古朴典雅,拙巧相生,任其自然流露。
名人手迹

知 行 。再 改行 知 。一九 一。年 入南京 汇文 书院 ,一九 一四年 以第 一名 毕业 。旋赴 美 留学 ,先 入伊 利诺大 学 ,一 年后转 入
哥伦 比亚 大学 。一九 一六 年归国 ,任南 京高 等师范 学校教 务
员会 主任委 员。抗 战胜 利后 。积极 参加反 内战 活动 。一九 四六
年在 上海病 逝 。有 《 陶行知 文集 》等行世 。
蠢
:
交使 节 。一九 - ) 年 回国 ,为国 民参政 会第一 届参 政员 ,同年 k
生 活 教 育 社 成 立 ,任 理 事 长 。 一 九 三 九 年 创 办 育 才 学 校 。 一 九
嘲 钎. 1 。缸 - 船 i I ,
四五年 参加 中国 民主政 团同盟 ,次年 被选 为 中央 常 委兼教 育委
长 ,该校 改 东 南 大 学后 。任教 育 系主 任 。一 九 二 。年 组 织 中华职 业教
育 改进社 ,
任 总干事 。 不久 又发起
组 织 中 华 平
民教 育促 进 会 ,推 行 平 民 教育 。 一九 二 七 年 创设 南 京 市试 验 乡村师 范 学 校 。一九二 九年 改名晓 庄学 校 ,提 出 “ 生活 即教育 ”等理 论 。
一
九三 。年 晓庄 师范被 封 闭 ,逃亡 日本 。次 年回国 任 《申报 》
总经理 处顾 问。一 九三 二年在 上海郊 区 办山海 工学 团。一 九三
五年 “ 一二 ・ 九” 运动 后 ,先 后参 加和发 起组 织上海 文化 界抗 日救 国联合 会 、上 海各 界抗 日救国联 合会 。一 九三六 年 出国参 加世 界新教 育会议 。并 受全 国抗 E救国联 合会 委托担 任 国民外 t
名人手迹

评 蒋介石 。 “ 四一二 ”后 遭通 缉 ,流 亡 日本 ,次年 归 国。一 九
三 。年任 《 江苏 通 志 》编 纂 委员会 委员 ,后 兼任上 海通 志馆 馆 长。 “ 九一八 ”后 ,与 何香凝等 组 织国 难救 护队后 方理 事会 , 任 副主 席兼经 济部 长。抗 战爆 发后 因病 留居 上海 ,从事 南 明史
研 究。一 九 四。年 离上海 抵香 港 。一九 四一 年与 宋庆龄 等联 名
发 表宣 言 ,并 拒绝 出席 国 民党五届 八 中全会 ,被 开除党 籍 。后 移 居桂 林 、重 庆 。一九 四八 年- N参加 发起 中国 国 民党革命 委 -
员会 。任常 务委 员、秘 书长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 立后 ,历任 中
慕 辛
共 同 六 年
命文
声》
五 年
义 。一九二 三年 创 办 《 黎里 》月刊 ,提倡 新 文化 ,宣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会 新
主义 。同年筹组 新南 社 ,为社长 。一 九二 四年 ,N . 组后 的 N改
国 民党 。次 年任 江苏 省党 部执行 委 员会 常务 委员兼 宣传 部长 。
一
九二六 年 当选 为 国 民党第二届 中央监 察委 员会 委员 ,公 开批
央 人 民政府 委 员 、全 国 人大 常 委 会 委 员 、华 东 军政 委员 会 副 主席 、中央 文史馆 副馆 长等 职。 擅诗 文 。有 《 剑室诗 集 》、 磨
《 磨剑 室词 集 》、 《 剑室 文集 》、 《 磨 南社 纪 略 》、 《 亚子 柳
诗词选 》、 《 怀旧集》等行世。
蕊i
古今名人书法作品欣赏及解析

古今名⼈书法作品欣赏及解析我国是⽂化历史悠久的国度,书法作品浩如烟海,本博从中选登古今名⼈的⼀些书法图⽚,请朋友们闲暇时欣赏。
唐代张旭的草书唐代张旭的草书唐代怀素和尚书法宋徽宗草书千字⽂⼿迹宋代⽶芾⼿迹元代赵孟頫⼿迹明代徐渭的书法徐渭书法明代唐寅书法唐寅书法清代刘墉书法清代郑燮书法蒋中正书法⽑泽东书法周恩来书法徐悲鸿书法齐⽩⽯书法中国历代书法(图)先秦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字差异很⼤,是发展经济⽂化的⼀⼤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相李斯主持统⼀全国⽂字,使之整齐化⼀,这在中国⽂化史上是⼀伟⼤功绩。
秦统⼀后的⽂字称为秦篆,⼜叫⼩篆,是在⾦⽂和⽯⿎⽂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刻⽯,历代都有极⾼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时期。
《说⽂解字序》说:“秦书有⼋体,⼀⽈⼤篆,⼆⽈⼩篆,三⽈刻符,四⽈⾍书,五⽈摹印,六⽈署书,七⽈书,⼋⽈⾪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貌。
秦代的六处经功刻⽯,将⽯刻艺术推向新的⾼度。
现存绎⼭、泰⼭、琅琊、会稽四种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时期书法 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的。
商、西周的⽂字已具有⽤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
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和⾦⽂。
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铭⽂很简短,⼀般为⼆三个字,多为族徽。
战国⽂字 战国时期,随着七国割据、各⾃为政,⽂字的地⽅⾊彩更为浓厚,⾃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的⽂字异形的现象。
东⽅六国⽂字品式多样,风格不⼀,有很⾼的艺术性。
简册 据⽂献记载商代就已经有了简册。
《尚书.多⼠篇》说周公曾对殷⼈讲过:“惟殷先⼈,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也应有⽵⽊简上记事的⽅式,因⽵⽊简易于腐朽,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简册⽬前尚未发现,⽽战国时期的⽵简发现很多。
据记载在汉、晋时期就有简牍的发现。
篆书从线条转化为⾪书的点画,不仅丰富了书法的⽤笔,⽽且这种新的体势和风格对以后的汉字和书法的进⼀步发展产⽣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古今名人墨迹大观

古今名人墨迹大观一、名人墨迹的意义及收藏价值名人墨迹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遗产,承载着历史的风华和文化的底蕴。
它们记录了名人的心路历程、智慧思考和精神追求,对于了解历史人物以及其时代的社会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名人墨迹的收藏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意义,还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珍稀性。
二、古代名人墨迹鉴赏1. 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此墨迹以其流畅优美的笔法、恢弘壮丽的气势,以及文人气质独具魅力,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和模仿的楷模。
2. 陆游《秋夕》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秋夕》是一首以秋天为背景的诗歌,其墨迹展现了陆游的洗练之笔和清新的意境。
墨迹中的每一个字都流露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独特表达,被誉为一部文学和书法的杰作。
三、现代名人墨迹的魅力1. 鲁迅手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手迹充满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思想精神。
通过鲁迅的手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
他的手迹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珍贵遗迹,也是一种对鲁迅思想的珍视和传承。
2. 毛泽东书法作品毛泽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伟大领导者,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其雄浑豪迈、意境深远的特点独树一帜。
毛泽东书法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和理解,也凝聚了他对于革命事业的热情和信心。
四、名人墨迹的收藏和保护名人墨迹的收藏不仅可以让人们欣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更可以让人们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博大。
在收藏名人墨迹时,应注意选择正版渠道,避免购买伪造品。
同时,妥善保护墨迹也至关重要,如避免阳光直射、湿度过大等对其造成损害的因素。
综上所述,古今名人墨迹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遗产,对于了解历史和名人的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无论是古代名人的书法作品还是现代名人的手迹,它们都展现了不同时代名人的风采和艺术魅力。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名人墨迹,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为后人传承和学习。
名人手迹

3(本页名人手迹由上海市档案馆提供)名人手
迹
黄炎培(1878-1965),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
字任之,清末举人。
一九〇一年入南洋公学。
一九〇三年在川沙创办小学堂。
同年因宣传革命,被迫亡命日本。
一九〇五年加入同盟会。
一九〇六年继蔡元培为该会上海干事。
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后辞职。
北洋政府两度发表为教育总长,均不就任。
一九一七年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同时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月刊。
次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倡导职业教育。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后,发起筹组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支持十九路军抗战。
“七七事变”后参与筹组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为该会主席团成员。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一九四一年参与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常委会主席。
一九四五年为促进国共两党恢复和平谈判,曾赴延安访问,回重庆后撰写《延安归来》。
同年底参与组织中国民主建国会。
一九四九年二月潜离上海,转道香港北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并被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