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合集下载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PPT参考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PPT参考

和发展
3、解决矛盾的方针:周恩来提出“
”方针,呼
吁各国加强合作。
4、会议性质: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会议。
5、结果: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021/3/10
授课:XXX
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1949年中10国月人1日民新政中治国协成立商以会什议么来代替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
2、《以中什国么人来民代政替治宪协法商?会议共同纲领》
缅甸总理吴努
会议期间各方人士纷纷请周总理签名留念
周恩来“求同存异”这一方针的提出,在 当时及其后来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中国:中国和很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大大改善 中国的周边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世界: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 以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1/3/10
授课:XXX
1.苏联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5.第朝一鲜天民主,主毛义泽人东民就共向和国全世界宣告: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本政府为7.代波兰表人中民华共人和民国共和国全国人
民的唯一合法政府8.。蒙古人民共和国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凡0.愿阿遵尔巴守尼平亚等社、会互主利义人及民相共互和尊国重领土
3、新中国初期,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 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 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 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 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 路。”
会议名称 第一届政协会议 第一届人大会议

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第二单元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课型:新授审核:历史组时间:2010年3月
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第一部宪法;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的外交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记载,让学生掌握其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和
平所作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

学习过程:
一、填空题:
1、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和时,同这两
国总理提出了,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

2、1955年,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举行第一
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在1955年的亚非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他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4、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关心和讨论的问题是、
和。

随堂检测:
二、选择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包括()
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相处的
②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③各国人民有权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
④他国不得随意干涉第三国内政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
2、在哪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26届联大
D、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
三、列举题:
列举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课后记:。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教案范文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教案范文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第一章:新中国成立与内政改革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及其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内政改革的主要措施。

3.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内政改革的影响。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b.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其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c.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内政改革对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d. 总结:强调新中国成立与内政改革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 教学目标: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其演变过程。

2. 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外交关系的演变。

3.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外交策略的调整。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

b.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其演变过程。

c.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新中国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d. 总结:强调新中国外交政策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2. 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主要内容、意义。

3.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评价、影响。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背景。

b.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c.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新中国外交成就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d. 总结:强调新中国外交成就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章:新中国的外交困境与挑战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 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困境与挑战的主要内容、原因。

3.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困境与挑战的应对策略、影响。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困境与挑战的背景。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的制定。

1、背景(1)、国内形势:中国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解决国内问题。

(因此外交要开拓新局面,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2)、国际环境:特点:社会主义阵营pk资本主义阵营○1西方发达国家:孤立封锁新中国。

○2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和帮助新中国。

○3亚非拉新兴国家:客观上和新中国相互配合。

(因此新中国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联系,才能维护国家利益。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其它国家干涉我国内部事务,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来处理本国事务和国际事务。

从而达到维护自己的利益与世界和平的目标。

这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原则,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过渡]建国初期这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哪些基本的方针呢?这些方针实行又有什么意义呢?3、基本方针:]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为什么说“另起炉灶”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西方大国与旧中国的关系是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

“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要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保障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

[ 历史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各种特权,长期以来这些特权侵害了我国主权,并使帝国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和影响。

对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究竟应当走什么外交路线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我国政府应当一边倒,也有人认为应当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走中间路线,你同意哪一种,谈谈你的看法?(1)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

企图扼杀新中国。

(2)对“一边倒”方针的理解:所谓“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中国外交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外交政策集中于恢复与前帝国主义国家的正常关系,于是乎在1951年,恢复与美国正常关系,新中国也加入了联合国,并重新建立了与东欧国家的友谊关系,这标志着新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舞台,并正式成为一个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这也极大地帮助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

另外,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即同苏联建交,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这一政策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变化。

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从恢复与世界先进国家正常关系走向了“一边倒”,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了“统一战线”,从全面友好走向了“反对美帝国主义”,这些都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内容。

尽管中国外交政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着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统一战线和反对帝国主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依靠自身力量,把自己置于中心,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原因。

四、总结
总之,中国外交政策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和平共处、统一战线和反对帝国主义”,到现在的“互
利合作”,中国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
的角色。

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

8、重大外交活动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 军;全面参与联合国的各项事务; 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 千年首脑会议,会议期间,在中国的倡议下,联合 国安理会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 脑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为积极建立国际政治 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 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2)1955年周恩来参加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参加的亚 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同”: A.历史遭遇:与会各国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 和掠夺的共同遭遇; B.目标任务: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 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 “异”: A.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3)“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 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 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
新中国的四次建交高潮
时间 国家类型 指导方 针 原因 影响
中国坚定地站 20世纪50年 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 在社会主义阵营一 主要是苏联、 代 “一边 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 边,从而使新中国 东欧等社会 (新中国成 倒” 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 在保卫胜利果实、 主义国家 立初) 取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维护独立与主权斗 争中不致于孤立 和平共 20世纪50年 处五项 主要是亚非 代 原则、 拉新兴民族 中期至60年 “求同 独立国家 代末 存异” 方针 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 中国本着和平 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 共处五项原则与20 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 多个国家建交,大 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 大改善了中国在国 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 际上的处境,提高 立。 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

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

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
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是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国际社会尊重的原则以及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方针。

下面是对这三条外交方针的理解: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在外交
事务中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独立自主意味着中国坚决维护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拒绝任何国家干涉内政的行为。

和平
外交政策意味着中国坚定追求和平,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
决争端和冲突,在国际事务中积极维护和平稳定的局面。

2.争取国际社会尊重的原则:这一方针强调了中国争取国际
社会尊重和平等地位的原则。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
国际舞台上倡导和维护国家的正当权益,坚持平等对话、
相互尊重,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交往和合作,以达到获
得国际社会尊重和平等地位的目标。

3.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中国对于全球
共同发展的承诺。

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主张互利共赢,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公平和包容发展,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

中国积极参与多边机构和倡议,为世界经济增长
做出贡献,努力实现全球共同发展和繁荣。

这三条外交方针体现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承诺。

通过奉行这些方针,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家的权益,推动多
边合作,为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国际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倡导和平外交、坚持合作共赢的国际形象,并推动了国际关系的进步与发展。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 提出的 “求同存异”成为万隆会议的原则, 这里的“同”和“异”各指的是什么?
“同”指各国面临着保卫和平,争 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 心的问题。 “异”指各国的处境不同,发展的 道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
二、新中国的外交: 2、万隆会议 ——1955年,求同存异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学习目标: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 万隆会议的史实。
新墩中心学校:陈强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稳定物价
土地改革
1950-1952
巩固政权
内政、外交 成就(建国 初期)
抗美援朝
1950-1953
一、 新中国的内政
国家名称和性质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政府主席:毛泽东 国家主席:毛泽东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筹建新中国 通过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播放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相关资料,思考问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 主要内容有哪些?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 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 9 5 4 颁宪法, 一届人大一次会, 社会主义是方向, 根本制度人代会。 和平共处五原则, 打破遏制朋友汇, 万隆会议周恩来, 求同存异放光辉。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制止 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周恩来发言 周恩来在万隆会 议上
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 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与者? 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与者? 2 与会国家的共同历史遭遇是什么? 与会国家的共同历史遭遇是什么? 都曾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都曾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3 与会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与会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4 “求同存异”提出的背景?提出的作用? 求同存异”提出的背景?提出的作用? 求同存异
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外交活动, 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外交活动,其 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首次提出: 首次提出: 1953年12月 中印谈判 年 月 同意以此作为基本原则: 同意以此作为基本原则: 1954年6月,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 年 月 甸……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的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第三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建国之初分别以什么代替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和《 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规定: 宪法规定:
1 我国的性质: 我国的性质: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求同存异中“ 求同存异中“同”和”异“各指什 么? 同:
各国面临着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 各国面临着保卫和平, 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问题
异:
各国的处境不同,发展的道路、政治制度、 各国的处境不同,发展的道路、政治制度、 意识形态不善了中国的国际 交了很多朋友, 环境; 环境; • 2 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 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 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万隆会议视频
同学们再见! 同学们再见!
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想一想:
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呢? 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呢? 为什么? 为什么?
新中国成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如 何?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和封 许多国家对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惧。 锁,许多国家对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