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肯定吗 导学案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导学案第【1】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材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验学习的数学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及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对可能性大小做出正确的预测。
难点:正确地分析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性。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盘2个、棋子、彩色笔、盒子、纸张等。
【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
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教学方法】(1)由故事引入可能性这个主题,采用情境探究法。
(2)通过参与转转盘实验,让学生“操作—观察—理解—应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面积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有关。
(3)在教学中,采用“猜一猜——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高二英语选修B2 U2导学案

Unit2Improving yourselfSectionⅠStarting out&Understanding ideas重点短语:1.be persuaded to do被说服去做2.switch on开(电灯、机器等)3.on reflection经过慎重思考4.update one's profiles更新某人的概况5.miss out错失取乐(或获利等)的机会6.go round to访问,参观;拜访7.be up to正在干,从事着8.to be honest老实说,说实在的9.check out从(旅馆)结账离开;检查;10.throw in the towel认输11.resist doing(sth.)抵制做某事的诱惑12.social media accounts社交媒体账户13.catch up on了解(已发生的事)14.other than除...以外15.rely on依赖,依靠16.step away from远离Language Points1.(p18)教材原句p.14At the start of the detox,over100students had been persuaded to stop using social media...脱瘾活动初期,我们成功说服100多名学生不得使用社交媒体……be persuaded to do sth.被说服做某事He was persuaded to lay aside his own business and help the librarian to sort out the books.他被说服放下自己的工作,帮助图书馆管理员整理书籍。
[词汇复现]【归纳拓展】persuade sb.to do/into doing sth.说服某人做某事persuade sb.not to do/out of doing sth.说服某人不要做某事persuade sb.of sth.使某人相信某事persuade sb.that...使某人相信……【误区警示】persuade“说服”,强调劝说的结果;advise“建议”,强调劝说的动作。
导学案心得体会

导学案心得体会导学案心得体会(精选3篇)导学案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一)上学期,我校倡导使用导学案,在教学工作中我也开始使用了,通过不断教研和实践,对“导学案”的使用已由最初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初尝甜头,下面把我使用导学案后的体会简单谈谈。
一、导学案的设计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原来没有使用导学案时,学生们拿着语文课本读到一到两遍,再写一写本课生字,就找不到可做的事情了,有很多学生都做了漏网之鱼,书本简单的批几个字,没有一点成效,而有了导学案同学们依照导学案的要求,能够自己去学习,把文中的一些字或词语通过各种方法(查工具书、问老师和同学等),批注到课本上或导学案上。
除此之外,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对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目标,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
导学案中的一些关于合作探究的习题,同学们也能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汇报,学习效率大大增强了。
二、导学案的使用让“滞停”的课堂变得生趣盎然。
原先的教学,虽然上课前我都让学生预习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可由于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不得法,不知如何下手,预习总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没给他们合作交流的机会,发言的同学寥寥无几,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无一点涟漪,冷冷清清。
自从使用了导学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老师只起个适时点拨的作用,你一言,他一语,课堂上出现了针锋相对,唇枪舌战的局面,很是热烈。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肯定想学、愿学。
三、导学案能“用活”教材。
“导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提出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不仅是为了继续深造,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
总之,导学案这种授课模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七年级导学案

七年级导学案初级中学校导学案初中指导案例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审核(签字):课题:《为你打开一扇门》第一课时课型:预习+展示+反馈学习目标: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1.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2.品味这篇文章优美而丰富的语言。
3.拟人化和对话的使用。
学习指导: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的学好中学语文,特在此介绍一些学习语文的便捷的方法。
1、如何制订语文学习计划。
2、如何预习。
3.如何做课堂笔记。
几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介绍:圈点勾画法、批注法、质疑发问法。
教学方法:赏读法四、学习过程预习导学亲爱的同学们,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从乡村的门到房子的门。
还有一些神奇的门,比如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
一扇陌生的门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
门后总是那么神秘,充满诱惑。
当你穿过那扇门,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中学的大门时,感觉如何?今天,著名作家赵立红先生希望带领我们走进文学领域的大门,揭开文学的神秘面纱,让我们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成为文学的忠实读者。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练习1.请你用圈点勾画法标出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释义()好处()视野()广袤()奇安移情()wē(2)结合注释掌握单词的意思,并指出以下单词的上下文含义。
1.为你开门。
()⒉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的门。
()⒊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
()(三)朗读大比拼:1.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自由阅读课文,发音准确。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比赛。
方法如下: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在此基础上各推出一名代表参赛。
组织学生评委,确立评分标准,评出优胜者并陈述理由。
教师对未获优胜的同学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大胆展示自我的精神。
3.反复阅读文章第四部分,体验文章语言之美的学习和讨论姓名:班级:初中学校指导计划一、导入二、自主学习反馈:显示和交换预览结果。
初中数学《证明的必要性》导学案

七年级数学(上)导学案(第五章)8.2证明的必要性【学习目标】1.知道利用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等方法得到的命题不一定正确;2.知道要确定命题是真命题要有理有据的进行推理。
【知识回顾】1.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2.命题包括那两个部分?请举例说明?【课前预习】预习内容:自学课本38~39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命题是人们利用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得到的。
判断是否是真命题(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n边形有2)3(nn条对角线。
( )(3)对顶角相等。
( )2.(1)小亮通过计算发现,当n=1,2,3,4,5时,代数式n2+3n+1的值是质数,于是得出结论,当n为正整数时,n2+3n+1的值一定是质数,这个结论是正确吗?(2)已知线段AB=6,BC=2,那么AC=?小莹认为AC=8,小亮认为AC=8或4,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3.经过、、和得到的命题仅仅是一种猜想,未必都是真命题,所以需要通过的方法加以证实。
【课中探究】点拨: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等方法是人们发现规律、获取一般结论的重要方法,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用举反例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当堂达标】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个数是( )(2分)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②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的三条高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④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都交于一点。
A.1B.2C.3D.42.下列结论,你能肯定的是 ( )(2分)A.今天天晴,明天必然还是晴天。
B.三个连续整数的积一定能被6整除。
C.小明的数学成绩一向很好,因而后天的竞赛考试中他必然能获得一等奖。
D.两张照片看起来完全一样,可以知道这两张必然是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 。
二、解答题1.观察下列等式: 2311= 233321=+23336321=++23333104321=+++…通过归纳,写出能反映上述规律的一般结论:(2分)2.观察下列各式:41322=-×2 42422=-×3 43522=-×4 ……(1)猜想22)2(n n -+的结果 (2)利用因式分解的方法验证上述结论.(2分)3.观察下列各式,:21×2=21+2;32×3=32+3;43×4=43+4;54×5=54+5;…… 想一想:设n 表示正整数,用关于n 的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为: (2分)。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3 SectionA(1a-2d)导学案

Unit3 SectionA〔1a-2d〕导学案课前预习学习目标语言目标1.1.1.1Key Words and Chunks1.1.1.1.1 For applying: rubbish, fold, sweep, floor, throw, mess, take out the ru bbish, do the dishes, fold your clothes, sweep the floor, make your bed, clean t he living room, finish doing sth., have to do, need to do, work on, help out wi th1.1.1.1.2 For comprehending: chore ,dish ,clothes,bed,room,home,work,job,homew ork,housework,parent,kid,teenager,clean,tidy,comfortable1.1.1.2Sentence Structures1)Could you please sweep the floor?2)Could I use your computer?3)I’m going to work on it now.4)Could I at least finish watching this show?5)I have to do some work.6)I need to eat breakfast.7)I think two hours of TV is enough for you!8)And she won’t be happy if she sees this mess.1.1.1.3 Grammar Focus1) 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rubbish?(请你……好吗?比Can youplease……更委婉地提出请求。
导学案学习心得体会

导学案学习心得体会导学案学习心得体会1这学期,学校组织老师们学习了导学案,通过学习,我对导学案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传统教学的特征是“先教后学,先师后生”,这是注入式教学的典型特征,就是上课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都听懂了,然后学生再作练习,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巩固消化。
其实,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和新课程教学理念相冲突。
所谓的“导学案”就是改变原先的上课模式,“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
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导学案”中都有设计,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导”字的功能。
我认为,“导学案”的在对问题的设计上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如果在设计问题,设定预习量,连贯导学环节上不能体现导学案的特点,那么导学案就成了学生变了味的预习作业。
总之,以“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改革试验已经得到广泛的肯定与推进。
我想,如果能认真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解决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提高了。
经过这一段时期学习和实践我对导学案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导学案”坚持知能统一,实现学会和会学;从学习内容上讲,明确有关知识结构,力求知识规律化,系统化,思路条理化;从学习方法讲,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学好,重在教师考虑如何教好。
在老师方面,避免了授课的随意性,功夫下在了课前,课堂上有精力关注学习状态,随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对学生来说,拿到学案后,对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很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合理安排,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在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到学习中来了,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学生依案自学,教师导学释疑,当堂达标为主要步骤,使知识落实与能力的培养于一体,起到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落实素质教育的作用。
第六单元《可能性》(导学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六单元《可能性》(导学案)一、学习目标本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学会用“肯定发生”、“不可能发生”和“可能发生”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理解事件的可能性与事件发生的次数的关系,学习用事件表或情况表描述事件发生规律。
3.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学会分析和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二、预备知识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前,你需要掌握以下预备知识:1.掌握基础数学概念,如数量、数码、数位等。
2.掌握数轴的正方向、负方向及表示方法。
3.掌握分数及其含义、大小比较及简化。
4.理解排列组合,如从集合中选取n个元素的组合数等。
三、学习内容本单元学习内容:1.可能性本课主要学习事件的可能性,了解“肯定发生”、“不可能发生”和“可能发生”三种判断事情发生可能性的方法,并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2.事件表本课将学习事件表的制作,学会用事件表描述事件的发生规律,分析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可能性。
3.情况表本课将学习情况表的制作,学会用情况表描述事情发生的规律,理解事件的可能性与事件发生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4.逻辑判断本课将学习逻辑判断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四、学习方法及建议1.认真听课,积极思考。
了解事件的可能性,需要判断与比较,要求我们考虑各种情况的可能性,需要动脑思考。
2.多画图,形象化理解。
通过画图来解决具体问题,并形象化地理解事件的可能性,也能够直观地描述事件的发生规律。
3.加强练习,巩固知识点。
通过课后作业等方式,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习反思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你将发现这些知识点的内容很实用,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概率问题也是数学中的重点内容,需要认真学习。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听课、多画图、加强练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能肯定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验证、归纳等过程,使学生对由这些方法所得的结论长生怀
疑,以此激发好奇心。
2.认识证明的必要性,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
例、推理等。
3.激情投入,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重点:认识证明的必要性。
难点: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下列结论,你能肯定的是()
A.今天天晴,明天必然还是晴天。
B.三个连续整数的积一定能被6整除。
C.小明的数学成绩一向很好,因而后天的竞赛中他必然能获一等奖。
D.两张照片看起来完全一样,可以知道这两张必然是同一张底片冲洗出
来的。
2.判断:
①∠A与∠B相等,原因是它们看起来大小也差不多。
()
②因为对顶角相等,所以相等的角也必是对顶角。
()
③如果a>b,b>c,则a>c。
()
④有一条线段AB长3cm,另一条线段BC长2cm,那么AC长5cm。
()
⑤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比这个角大。
()
二、合作探究
1.当n=0,1,2,3,4,5时,代数式n2-n+11的值是质数吗?你能否得出结论:
对于所有自然数n,n2-n+11的值都是质数?
2.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
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颗红枣
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3.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
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
解:设赤道的周长为C,则铁丝与地球赤道的间隙为:
4.观察课本图6-1,探讨下来问题:
①度量四边形EFGH的边和角.
EF= cm FG= cm GH= cm EH= cm
∠HEF= ∠EFG= ∠FGH= ∠EHG=
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②改变四边形ABCD的形状,还能得到类似的结论吗?
③你能肯定这个结论对所有的四边形ABCD都成立吗?
三、巩固练习
1.请写出两个判断,让其他同学判断一下是否正确,并且试着说明理由。
2.课本随堂练习:
四、当堂检测
1.在△ABC中,AB=AC,D为BC中点,连接AD,试问AD与BC有
怎样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五、课后作业
习题6.1 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