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流动和质量变化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地下水的非饱和带、饱和带和地下水系统。
本文将从水文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地下水在地球内部岩石和土壤中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的水资源,它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在水文地质学中,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地下水的动态过程、地下水和地面水的关系、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和污染等。
通过研究这些对象,可以掌握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质量变化的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的水力学和地质学两个方面。
水力学是研究地下水流动规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地下水在地下岩石和土壤中的流动速度、流动方向和流量等问题。
地下水的流动受到岩石裂隙、土壤孔隙度、压力梯度和水头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利用水力学理论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岩石和土壤的形成、演化和变质的学科,它在水文地质学中主要用于解释地下水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主要与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地质学,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补给途径、补给量和补给速度等重要参数。
水文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如地下水资源的勘探与评价、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的灌溉利用和地下水的环境效应等。
它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更好地应用水文地质学知识,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其他学科成果,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水文地质调查方案和管理措施。
总之,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流动和质量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地下水的动态过程、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和污染等。
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的水力学和地质学两个方面。
它在地下水资源的勘探与评价、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的灌溉利用和地下水的环境效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水文地质学

什么是水文地质学?狭义: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广义:研究地下水圈的科学。
地下水圈包括地壳浅部岩石空隙中的水以及地球深部层圈中的水。
具体: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水对人类生活与生产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影响,地下水是水资源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为:(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2)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4)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1.核心课题转移:找水水文地质学→资源水文地质学→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2.视野扩展:含水层→地下水系统→水文-生态环境→技术-社会系统3.目标改变:由当前的问题转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4.内容扩展:从地下水的水量为主,转向水量与水质的研究并重;从狭义地下水,扩大到广义地下水,乃至地下水圈5.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主流:地下水科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以多学科方式研究与处理问题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地球上的水:地球是个富水行星。
地球上的水不仅存在于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也存在于地球深部的地幔乃至地核中。
地球各层圈水的分布状况及其存在状况差别很大。
深部层圈:地壳下部直到下地幔范围内的总水量为现代海洋的35-50倍。
地壳下部深约15-35km范围,压力很大,400OC,水以压密的气水溶液存在;地幔物质的5-7%为水。
浅部层圈: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
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生物体水。
浅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亿Km3;平铺地球表面水深约为2718m。
2.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构成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内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称为自然界的水循环。
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 (1)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什么是水文地质

什么是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
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什么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地下水质恶化的现象。
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废水向地下直接排放,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到地下含水层中,人畜粪便或因过量使用农药而受污染的水渗入地下等。
污染的结果是使地下水中的有害成分如酚、铬、汞、砷、放射性物质、细菌、有机物等的含量增高。
污染的地下水对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都有危害。
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做好“三废”的处理工作,保护地下水资源。
水质污染的类型有几种?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天然水的性质和组织,影响水的使用价值或危害人类健康,称为水污染。
有4种类型:(1)生理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天然水体后引起的嗅觉、味觉、外观、透明度等方面的恶化;(2)物理性污染,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改变了水的物理特性。
如热,放射性物质,油、泡沫等污染。
(3)化学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后改变了水的化学特征。
如酸碱盐,有毒物质,农药等造成的污染。
(4)生物性污染,指病原微生物排入水体,直接或间接地传染各种疾病。
水质污染的危害。
(1)对环境的危害,导致生物的减少或灭绝,造成各类环境资源的价值降低,破坏生态平衡。
(2)对生产的危害,被污染的水由于达不到工业生产或农业灌溉的要求,而导致减产。
(3)对人的危害,人如果饮用了污染水,会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癌变、传染病及其他一些奇异病症,污染的水引起的感官恶化,会给人的生活造成不便,情绪受到不良影响。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是研究地球水的学科——地下水的研究科学。
水文循环(hydrologic cycle):地球上的水从地表蒸发,凝结成云,降水到径流,积累到土中或水域,再次蒸发,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过吸收太阳带来的能量转变存在的模式到地球另一些地方,例如:地面的水份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汽。
定义2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定义3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层。
水的总量约为1.4×1013 m3,其中96.5%在海洋中,约覆盖地球总面积的水循环70%。
陆地上、大气和生物体中的水只占很少一部分。
水循环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②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③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
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海陆间循环(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交换是这个循环的主线,意义最重大。
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动态循环。
水文地质学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孔隙、裂隙和溶隙)中的水。
地下水分布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中,分别称为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循环: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是指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整个地球范围内的循环;小循环指陆地或海洋本身范围内的循环。
隔水层:是指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
它可以是饱水的(如黏土),也可以是不含水的(如胶结紧密完整的坚硬岩层)。
地下水的类型按其埋藏条件:上层滞水(包气带)、潜水和承压水(饱水带)。
上层滞水:是指赋存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上面的重力水。
什么是岩石的空隙性,自然界岩土的空隙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衡量指标是什么?空隙性:构成地壳的岩石,五轮是松散沉积物,还是坚硬基岩,均存在着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空隙的性质。
分类:①松散岩石中的空隙②坚硬岩石中的裂隙③可溶岩石中的溶隙特点:①空隙率受颗粒大小、分选程度、颗粒形状、颗粒胶结程度的影响。
②长度、宽度、数量分布及连通性等各地差异很大,与孔隙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③岩溶率的变化范围很大。
衡量指标:①孔隙率:%100⨯=V V n n ②裂隙率:%100⨯=V V n T T ③岩溶率:%100⨯=V V K k k岩石中存在着哪些形式的水?各有什么?各有什么特点?答:(1)组成岩石矿物中的矿物结合水:沸石水、结晶水和结构水。
(2)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特点:①结合水: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运动,颗粒表面对水分子的引力自内向外逐渐减弱。
②重力水: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运动,靠近固体表面的水分子排列整齐,流动时呈层流状态;远离固体表面的在流速较大时容易转变为紊流运动。
③毛细水:不受固体表面静电引力作用,而受表面引力和重力作用。
④固态水和气态水:气态水于大气中的水汽联系紧密,随空气流动而运移,也能从水汽压力(绝度温度)大的地方向小的地方迁移。
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与液态水相互转化,二者间保持动态平衡。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水文地质学基础(张建升)基本概念: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作排泄。
径流: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的过程称作径流。
径流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流量,即渗流速度。
强径流带:在某些发育不均一的泾流场中,强径流区段往往成不规则的带状展布,故入渗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地表面积入渗的水量称为入渗率。
入渗系数:年降水入渗量qx与年降水量X的比值。
动态与均衡:地下水的动态是指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水位、流量、水温、水化学成分等)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地下水水质、水量收支平衡的数量关系称作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的水和人工补给水源。
空隙:岩石(土)中存在着空隙,空隙是地下水渗入、储存、运移的场所和通道。
孔隙:存在于松散的或未完全胶结的岩石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与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裂隙: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后由于各种内外营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溶隙:可溶性岩石经地下水的溶蚀和机械冲蚀作用产生的空隙称为溶隙。
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孔隙度。
一般用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表示。
裂隙率:裂隙的体积(Vr)与包含裂隙在内的岩石的总体积(V)之比。
容水性: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持水性:是指重力释水后,岩石能够保持住一定水量的性能。
(主要是结合水和部分毛细水)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渗透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
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渗透率:衡量岩石透水性大小的指标称渗透率。
与渗透液体的性质无关。
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岩石的水理性质:水进入岩石空隙后,岩石空隙所表现出的与地下水的贮存和运移有关的一些物理性质。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这就是溶滤作用。
浓缩作用:由于蒸发作用只排走水分,盐分仍保留在余下的地下水中,随着时间延续,地下水溶液逐渐浓缩,矿化度不断增大的作用。
脱碳酸作用:地下水中C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而减小,一部分CO2便成为游离CO2从水中逸出,这便是脱碳酸作用。
脱硫酸作用: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能使硫酸根离子还原为硫化氢的作用。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一定条件下,颗粒将吸附地下水中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便是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混合作用:成分不同的两种水汇合在一起,形成化学成分与原来两者都不相同的地下水,这便是混合作用。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层流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紊流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
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不随时间改变。
非稳定流水在渗流场中运动,各个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贮水系数(S):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体积。
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正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学基础(张建升)
基本概念:
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作排泄。
径流: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的过程称作径流。
径流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流量,即渗流速度。
带或集中径流带。
入渗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地表面积入渗的水量称为入渗率。
入渗系数:年降水入渗量qx与年降水量X的比值。
动态与均衡:地下水的动态是指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水位、流量、水温、水化学成分等)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地下水水质、水量收支平衡的数量关系称作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的水和人工补给水源。
空隙:岩石(土)中存在着空隙,空隙是地下水渗入、储存、运移的场所和通道。
孔隙:存在于松散的或未完全胶结的岩石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与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裂隙: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后由于各种内外营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溶隙:可溶性岩石经地下水的溶蚀和机械冲蚀作用产生的空隙称为溶隙。
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孔隙度。
一般用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表示。
裂隙率:裂隙的体积(Vr)与包含裂隙在内的岩石的总体积(V)之比。
溶隙率:衡量岩石溶隙多少的指标叫溶隙率。
容水性: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持水性:是指重力释水后,岩石能够保持住一定水量的性能。
(主要是结合水和部分毛细水)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透水性:透水性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性能。
渗透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
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
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隔水层:不能透过并不能给水或只能透过与给出极少量水的岩层。
岩石的水理性质:水进入岩石空隙后,岩石空隙所表现出的与地下水的贮存和运移有关的一些物理性质。
空隙的大小是影响岩石水理性质的重要因素。
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
硬度:由于水中含有Ca2+、Mg2+而具有的性质,水中Fe3+、Al3+也具有硬度。
总硬度:水中含有Ca2+、Mg2+的总量称为总硬度。
溶虑作用:水和岩石相互作用时,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溶于水中的作用。
重力水:岩石空隙全部被充满、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液态水成为重力水。
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作用而吸引在岩石颗粒上的水叫结合水。
气态水:即水蒸气,它和空气一起分布于包气带岩石空隙中。
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而充满岩石毛细空隙中的水成为毛细水。
渗透: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透。
渗流:不考虑渗流途径的迂回曲折,不考虑岩层的颗粒骨架,假想地下水充满整个岩石空间并只向
整体水流方向流动的水流称为渗流。
Q通过过水断面w的比值。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充满,既有重力也有结合水。
包气带:位于饱水带以上,直接与大气圈接触,为岩石、空气和水的三相系统。
层流:水流质点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称作层流。
紊流:水流质点无秩序的、互相混杂的流动称作紊流。
稳定流:各运动要素不随时间改变的流动称作稳定流。
水头:渗流场中某一点位置至基准面的高度Z,称为位置水头;该点压强的液柱高度,称为压强水头;二者之和称为测压水头。
水力坡度I:水力坡度为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长度的比值。
流网:地下水中水流的方向总是指向水头变化最大的方向,即等水头线和流线垂直。
一系列流线和等水头线组成的网格称为流网。
等水头线:渗流场中水头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迹线:某一水流点在不同时间内连续运动的轨迹。
流线:在渗场中作一理想的空间几何线,该线上各水流质点在某瞬间的渗透速度矢量均与此线相切,称此线为流线。
在稳定流中,流线与迹线重合。
上层滞水:是埋藏在离地表不深,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岩溶水:赋存于各种岩溶空隙中的地下水便是岩溶水。
矿水:矿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地下水,他一含有特殊的化学性质成分,自由逸出气体,多数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温度等为特征。
地温梯度: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的参数。
一般埋藏越深的温度值越高,以每百米垂直深度上增加的温度值表示。
基本问题:
一、影响径流强度的因素:
1.含水层的透水性和水力坡度。
2.补给区到排泄区的水头差及距离。
3.与含水系统的构造有关(构造开启程度和断层的导水性)
二、径流强度、居留时间与水质的关系:
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居留时间是指地下水自从补给进入含水层中到被排泄出含水层中所经过的时间。
地下水的居留时间越长,水和空隙壁岩石作用越充分,地下水的矿化度越高。
地下水径流强度越大,居留时间越短,水的矿化度越小。
三、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1)气候因素
①季节性气候变化对潜水动态影响最为明显,我国降水集中子在夏季,此时,降水补给量增多,空气湿度大,蒸发并不强烈,因此潜水位升高。
②随着气压的升高,承压水层中井水位下降,自流泉流量减少,反之亦然。
2)水文因素
①地下水位与河水位的脉动基本一致,但前者比后者变化稳定,动态曲线前者相对平滑,后者多为锯齿。
②地下水位的变化常常滞后与河水位变化,且变幅小于河水变幅。
③河流排泄地下水时,愈接近河流,地下水位变化愈小,远离河流变化愈大。
3)地质因素
①地质构造就定了含水层的结构及与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联系程度。
②岩石的性质决定了含水层的给水性、透水性等水理性质。
③地震时地质因素的突发因素,它能引起打下水位、水量、热动态和水化学成分的骤然变化。
4)人为因素
四、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地下水的动态是均衡的外部表现,而地下水均衡则是地下水动态的内在原因。
五、泉的类别及水文意义:
形成原因:地形受到侵蚀、地下水受阻水位升高、承压含水层有通道与地表相通。
泉按补给水源分类:1、下降泉2、上升泉
泉按出露成因分类:1、侵蚀泉2、接触泉3、溢流泉4、断层泉
泉的水文地质意义:可以通过其确定地下含水层的富水性、水位标高、分布特征、化学特征及动态变化,还有助于判断隐伏地质构造,可以作为供水水源。
六、孔隙大小多少的意义:孔隙多少直接影响其储容地下水的能力,越多储藏量越丰富;孔隙大小影响地下水在孔隙中的运移和循环能力,孔隙越大,地下水运动越通畅。
孔隙大小的影响因素:
1.颗粒大小
2.颗粒的排列方式
3.颗粒的分选程度
4.颗粒的形态
5.颗粒被胶结情况以及矿物成分
七、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1.可溶岩的存在(碳酸盐分布最为广泛,因此成为岩溶研究的主演对象)
2.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可溶岩的初始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原生孔隙和次生裂隙)
3.具有侵蚀能力的水(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和沉淀是岩溶发育的最主要因素)
4.水具有流动性(地下径流越强,地下水的侵蚀性越强,地下岩溶的发育越强)
八、岩溶水的运动特征:
1.层流与紊流并存。
2.承压流与无压流并存。
3.统一水流与孤立水流并存。
4.明流与伏流并存。
5.双重介质间双向流的特征。
九、岩溶水按埋藏条件分类:
1.裸露型岩溶水:岩溶化地层广泛出露于地表。
2.覆盖型岩溶水:岩溶含水层之上有松散层覆盖
3.埋藏型岩溶水:岩溶含水层被固结的岩层所覆盖。
十、岩溶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特征:
1.溶孔溶隙水
①补给仍以缓慢地入渗补给为主,有一定的滞后作用。
②具有统一的地下水位面及较完整的降落漏斗,具各向同性地下径流以扩散流为主,排泄以大泉集中式排泄为主,动态相对稳定。
③地下水动态常具有多年周期性变化。
④局部可以发育溶孔溶隙及小管道共同组成的强含水段
2.管道流
①管道流在漏斗、竖井、落水洞、地下暗河入口、封闭洼地中接受集中式迅速的补给,以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