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目的

合集下载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药理研究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药理研究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药理研究
• 复方效应不是若干药味简单、机械的 凑合所能产生的,而是通过药与药之 间合理的组合,互相协同所形成的综 合结果。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药理研究
3.剂量配比研究:
• “药味加减,剂量的大小,失之毫 厘,差之千里。”
• 方中的药味加减固然重要,但即使药 味不变,某些药物剂量的改变也会引 起整方药效的改变。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药理研究
• 芍药与甘草合用使松弛肠道平 滑肌作用增强。
• 低浓度时,芍药苷和甘草苷两 种成分各自均不能在小鼠横隔 膜上显示神经肌肉结合部位阻 滞作用,但低浓度合并给药则 出现显著阻滞效果。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药理研究
2.主从有序原则研究:
• “君、臣、佐、使”。形象地表示了药 物在方中的主次地位与从属关系。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药理研究
• 丹参与三七组成的复方 • 丹参:三七=5:3时 • 三七 增加丹参有效成分的溶出率最
佳。。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药理研究
三、复方配伍研究的思路
• (1)中医理论思维和实验研究相结合 • 理论思维主要是从研究传统医学文献入手搞清楚
在中药饮片这一层次的配伍规律。传统文献提供 的理论指导可以帮助我们站在前人已获成就的基 础上向科学的高峰攀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原始 探索。 • 复方的配伍研究应加强现代科学分析方法。不应 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实验研究,中医药的发展就 不可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配伍药物 乌头碱 RSD 次乌头碱 RSD
总量
(mg/10g) (%) (mg/10g) (%) (mg/10g)
附子
0.01372 9.15 0.8664 5.10 0.8801
甘草+附子 0.00000 0.00 0.1190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中药复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

中药复方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例如抗炎、抗菌、抗氧化、保护器官等,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药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毒副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及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概况进行介绍。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主要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两个方面。

动物实验是指将中药复方应用于动物体内,观察其生物学效应和药理作用。

体外实验是指将中药复方应用于体外,通过观察其对细胞、组织或有机体的影响,从而了解其药理机制。

在动物实验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首先是通过检测中药复方对疾病模型动物的治疗效果,了解其具体的药效。

例如,将中药复方应用于癌症模型动物,观察其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其次是通过观察中药复方对炎症反应的影响,了解其抗炎作用。

例如,将中药复方应用于炎症模型动物,观察其对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中药复方对动物器官的保护作用,了解其抗氧化、抗损伤的机制。

在体外实验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首先是通过细胞实验,了解中药复方对细胞的作用。

例如,将中药复方加入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观察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等变化。

其次是通过检测中药复方对分子靶点的作用,从而了解其作用机制。

例如,通过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技术,分析中药复方对特定蛋白的调节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中药复方对体外模型的影响,如血小板凝聚性、血管舒缩等,来了解其作用机制。

药理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和作用机制,还可以评价中药复方的安全性。

通过动物实验,可以观察中药复方对动物的毒副作用,如肝肾损伤、胃肠反应等。

通过体外实验,可以评价中药复方对细胞的毒副作用,如细胞毒性、基因毒性等。

这些安全性评价结果对于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毒副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发展,中药复方 药理学将更加注重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
和作用机制。
中药复方药理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 叉融合,如化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
以促进中药复方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中药复方药理学将更加注重研究中药复方的 整体作用机制和多成分协同作用。
中药复方药理学将更加注重与临床研究的结 合,以推动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2
02
03
参考文献3
张仲景. (2009). 《伤寒杂病论》 .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王焘. (2011). 《外台秘要》. 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挑 战与展望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01
药物成分复杂性
02
作用机制不明确
中药复方由多种药物组成,其药理学 研究需要对每种药物的特定成分及其 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这增加了研 究的难度和复杂性。
由于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其作用机 制往往难以明确,这给药理学研究带 来了一定的挑战。
03
缺乏标准化和量化
学研究的结果难以比较和重复 。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展望
加强基础研究 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理学机制 ,发现新的作用靶点,为新药研 发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国际合作,共享资源和研究 成果,推动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 究发展。
02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历史与 发展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起源与演变
01
中药复方药理学起源于古代中医理论,是中药学与药理学相结 合的产物。
02
在古代,中药复方主要用于调理气血、治疗杂症,随着现代药

2012(2009级中药学本科)中药药理(4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2012(2009级中药学本科)中药药理(4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第四究思路
目的与要求
中 药 药 理 学 1.熟悉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及 .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2.了解中药药理学药理的研究思路。 .了解中药药理学药理的研究思路。
主要内容
中 第一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药 药 学 理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
五、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
中 药 药 理 学 建立中药作用、 建立中药作用、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的相 互关系。 互关系。
六、中药不良反应研究
中 药 药 理 学 毒性作用 过敏反应 致畸、致突变、 致畸、致突变、致癌
小结
中 药 药 理 学 中药药理作用有其自身的特点, 中药药理作用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功效与药 理作用相关性、差异性、量效关系、时效关系、 理作用相关性、差异性、量效关系、时效关系、 双向作用等。 双向作用等。 随着中药药理研究工作的积累, 随着中药药理研究工作的积累,逐渐形成了 一些新的较受关注的研究思路。 一些新的较受关注的研究思路。
第二节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
中 药 药 理 学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蕴含了中药药 理研究的基本思路:在中医药理论指 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 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 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一、中药复方药理的基础研究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复习思考题
中 药 药 理 学 简述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简述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谈谈对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相关性的认识。 谈谈对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相关性的认识。
中 药 药 理 学
中 药 药 理 学 阐明中医药理论 分析组方合理性 验证或揭示与其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思路方法: 思路方法:
强调中药复方组合后整体化学成分产生 效应,以及复方作用的多层次、多环节、 效应,以及复方作用的多层次、多环节、 多靶点的概念。 多靶点的概念。

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

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
参考。
药效学评价指标选择
药效学评价指标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药物特点来确定。
常用的药效学评价指标包括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病理指标、免疫学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指标 等。
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药物的作用效果,为药物疗效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04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建设
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01
02
03
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
目录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中药复方组成与配伍 • 药效学研究与评价 •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建设 • 作用机制与靶点研究 • 临床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中药复方概述
中药复方是指由两味或两味以上中药组成,根据中医理论进行配伍,以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等特点,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标准化建设目标与路径
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01
制定中药复方中各种药材和成品的质量标准,确保药材和成品
的质量稳定可控。
优化制备工艺
02
通过改进制备工艺,减少影响因素,提高工艺的稳定性和可重
复性。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03
建立全面、客观、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中药复方的质量进
行全面评价。
关键技术突破及创新点
药材质量控制技术创新
关键靶点调控机 制,包括基因表达调控、 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细胞信号转导网络
分析中药复方对细胞信号 转导网络的影响,揭示其 在细胞内的复杂调控机制。
网络药理学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网络构建与分析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中药复方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分析网 络中的关键节点和模块,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多靶点协同作用

2013年主管中药师考试辅导:复方配伍

2013年主管中药师考试辅导:复方配伍

复方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特点。

药物配伍变化又称药物配伍相互作用,系指药物配伍后在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

而配伍禁忌仅指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不利于生产、应用和治疗的配伍变化。

1.合理配伍用药的目的
①药物间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②减少了毒副作用。

③克服药物的偏性或副作用。

2.配伍变化的含义药物配伍后,由于物理、化学或药理性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变化称为配伍变化。

不合理的配伍可能引起药物作用的减弱或消失,甚至毒副作用增强,因此应该尽量避免。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大致可分为药理学和药剂学两方面。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配伍而成。

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药理作用和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涵盖了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生理系统的调节。

以免疫系统为例,许多中药复方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比如,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中药复方发挥药理作用的机制复杂多样。

一方面,中药复方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协同作用来增强药效。

例如,在治疗肿瘤的复方中,可能包含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成分,同时也有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肿瘤微环境的成分,这些成分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来发挥药理作用。

以治疗糖尿病的复方为例,其可能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AMPK 信号通路等,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在研究中药复方药理作用与机制的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细胞培养技术、动物实验模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为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例如,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观察中药复方对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等过程的影响;利用动物实验模型,能够在整体水平上研究中药复方对生理病理过程的调节作用;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则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的作用机制。

然而,中药复方药理作用与机制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复方成分复杂,要明确其中每一种成分的药理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协同关系十分困难。

中药复方

中药复方

关于中药复方研究的探讨2013硕士8班陈林伟南京中医药大学摘要:中药复方是适应现代药物学的认识范畴对多组分化学特征的中药方剂的通称,复方分析目的是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找到最佳中药复方配方,从而使复方减毒增效更好地发挥传统复方治疗作用。

关键词:中药复方;研究模式;思路与方法;麻黄汤中药复方指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一组药物[1]。

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医治法治则在组方用药上的具体应用,显示了传统医药防病治病的特色。

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阐明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物效用机制,不仅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内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发挥传统医药资源优势,创新民族新药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1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中药复方研究必须遵循方证相对模式的规则。

方证相对模式为中医药的精华内容,它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辨证立法、组方用药的根本法则。

故在复方的研究中,是取方证相对模式还是取方病相对模式,是区别把复方作为中医药研究还是作为天然药物研究的分水岭,两种模式分歧的焦点是对证的认识不同[2]。

中药复方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将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通过中医组方原则和基础理论的阐述,对整个复方进行系统研究。

2、以临床疗效为中心,药理是围绕临床的药理,化学是围绕药理的化学,进而制剂是围绕临床、药理、化学的制剂。

3、在探讨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时,应该采取物质分离与活性分离同步进行的原则,尽可能采用多种活性筛选指标进行评估,以追踪分离得到目标活性成分。

要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活性评估指标,否则很难综合地反映复方的药效。

4、在确定了目标活性成分之后,探讨有效部位群或活性成分在复方及其组成的单味中药中的分布和含量,以阐明每一味中药对组方的贡献大小。

同时,进行有效部位群或活性成分不同剂量、不同种类配伍的药效学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复方组方的合理性,甚至可以对组方进行必要的优化或者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阐明复方的作用机制:复方作用的原理,可用药理学方法加以阐明。

例如生脉散对动物实验性休克具有强心、升压作用。

发现其强心作用系由于兴奋心肌的β受体,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抑制心肌细胞膜ATP酶活性,改善心肌细胞膜对某些阳离子的主动转运,并使心跳复搏等。

这完全符合传统记载的益气养阴敛汗固脱的功能。

2)剖析药物的配伍关系:通过药理研究,可以了解复方中某些药物的配伍关系是协同作用(增强或相加),还是拮抗作用。

前巳例举茵陈、栀子、大黄组成的茵陈蒿汤,利胆作用增强;柴胡和甘草或芍药合用,能降低柴胡的毒性反应等。

再以六神丸为例,它由麝香、牛黄、蟾酥、雄黄、珍珠、龙脑六味药组成。

现代研究证明,强心以蟾酥为主,系促进心肌能量代谢中必需蛋白激酶的生物合成;牛黄也有加强心脏收缩作用。

抗炎作用研究提示,对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比氢化考的松或芦丁强。

牛黄和蟾酥配伍,蟾酥和麝香配伍都是相加作用;麝香与牛黄配伍为增强作用;故三药并用时作用显著增强,效力为芦丁的8倍。

六神丸对肉芽肿形成也有抑制作用。

当麝香、牛黄、蟾酥(2:3:3)配伍时有增强作用,效果为六神丸的8.2倍,比单味蟾酥大两倍多。

又六神丸中的麝香、牛黄都能抑制白细胞游走;蟾酥单用则促进白细胞游走,但蟾酥与牛黄配伍,却使抑制作用增强。

3)提高对复方立法组方的理论认识:白虎加人参汤是知母、石膏、人参、甘草、粳米组成的古方。

有人将其用于动物实验性糖尿病的研究,结果指出:用汤剂口服,可使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血糖降低,单味知母或人参口服,也有相同作用,其他三药则无明显降血糖效果。

如人参、知母合用,则降血糖作用有所拮抗。

在二者比例为3:5时,尚有降血糖作用。

如1.8:1时,则降血糖作用几乎消失。

人参剂量越大,二者合用时降血糖作用越差,但加入石膏则作用增强。

即当知母、人参在一定剂量比例配伍降糖作用减弱时,石膏加入可恢复其降血糖效能。

如再加入甘草、粳米,也出现相加作用。

4)发现新用途。

可进行老药新用,老方新用的研究。

例如柴胡桂枝汤由柴胡、黄苓、半夏、芍药、桂枝、大枣、人参、甘草和生姜所组成,原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绪为主证。

近由药理研究证明柴胡桂枝汤对蜗牛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有抑制作用并有抗小鼠听源性惊厥作用。

至于青皮、枳实抗休克作用的研究,生脉散、参麦饮药理研究都是老药新用的发展例证。

这样从临床观察到实验研究,再从实验到临床,反复探讨,可以发现更多的效用。

5)创制新方:原由苏合香油、青木香、沉香、麝香、丁香等15味药组成的苏合香丸,精简而成六味药的冠心苏合丸(青木香、檀香、苏合香、冰片、乳香、朱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经药理实验以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为指标,发现苏合香、冰片作用显著,改变剂型后称苏冰滴丸。

这是与苏合香丸差异很大的一张新设处方。

由六神丸组方开始,以后围绕这张基本方而出现的救心丸、益心丸、环心丹、中国活心丹、麝香保心丸等都是据以创制的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