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凸显六大特点
2004年高考新课程全国卷命题特点

2004年高考新课程全国卷命题特点
马光炯
【期刊名称】《科学教育》
【年(卷),期】2005(011)003
【摘要】普通高考是我国高校选拔新生的一种主要方式。
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进入高校学习、深造,是我国近千万高三学子和其家长们的强烈愿望,因此,这一考试其参考人数之多、关注程度之高、影响范围之广,是其它各类考试无法比拟的。
高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举国大考,也成为我国六月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往年的高考题,处处设置障碍,题题“面目狰狞”,翻云覆雨,学生背着“包袱”应考,狼狈不堪回家。
而今年的高考题,个个通顺流畅,道道温和平稳,和以往相比较,
【总页数】3页(P55-56,F004)
【作者】马光炯
【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第一中学743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2004年高考全国卷(新课程)选择题解析 [J], 马子宏
2.从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看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 [J], 余宗权
3.从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看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 [J], 余宗权
4.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特点及教学建议 [J], 谢灵峰
5.2020年高考电学实验题命题特点研究——以全国卷及京、苏、浙、津、鲁自主命题卷为例 [J], 吴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4年高考试题——文综(全国卷3)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7页,第II卷8至15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 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是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读图1回答1-3题。
1. 如果现状布局合理,则当地盛行风向可能是A. 东南风B. 东北风C. 南风D. 西南风2. 如果要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合理的地区是A. (1)B. (2)C. (3)D. (4)3. 适宜在P点布局的是A. 钢铁厂B. 造纸厂C. 印染厂D. 自来水厂我国沿海某省一个课外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6:40、16:40。
据此回答4-6题。
4. 该地的经度约为A. 120°EB. 125°EC. 115°ED. 110°E5. 该日可能在A. 11月B. 9月C. 7月D. 5月6. 该月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 南海海水经马六甲海峡流向印度洋B. 印度洋海水经马六甲海峡流向南海C. 拉普拉塔河进入枯水期D. 印度河进入丰水期图2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2回答7-9题。
7. 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 (1)B. (2)C. (3)D. (4)8. 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A. I层顶部B. II层底部C. II层中部D. III层9. 2003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州5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A. 气温在-50℃到20℃之间B. 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 最低气温约为-80℃D. 最高气温约为40℃下表为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10-11题。
高三历史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六大特点学案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六大特点
近年来,文科综合考试命题可以归纳出以下明显特点和变化趋势:
命题特点一:
选择题以单学科知识为中心提出设问,同时向多学科混合型题目方向发展,强调考查考生对学科主干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命题特点二:
突出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论证的能力
命题特点三:
重基础、重理解,注重对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社会现实问题,强烈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现实性和社会教育功能
命题特点四:
试题立意巧妙,显现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考查社会热点问题比前几年更微观、更具体;小材料考查大道理,体现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强调考查学生用时代语言组织答案的能力
命题特点五:
重视从古文中阐发哲理,将古文题和现实问题结合,设计“与时
俱进”的题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命题特点六:
跨学科综合试题突出了学科之间的自然渗透与融合,更注重两个学科之间知识的平滑衔接,考查三个学科之间渗透与融合的题目侧重区域经济发展。
与前几年相比,跨学科综合题目信息量更大,综合性更强。
2004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分析——政治学科部分胶州市第四中学张作伟2004年的高考文综试卷给大部分走出考场的考生留下了较为美好的印象:不难!考查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自己平日所练的,尤其是政治学科部分。
主观题部分重点考查的是“科学发展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两大时政热点,也是全国政治教师平时引领学生高度关注的地方,所以学生普遍感觉题目并不难。
现结合2004年高考文综阅卷的情况,仅就政治学科部分做一分析。
一、试卷结构及题型、考点分布情况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中,客观性试题即选择题共35道,其中政治学科占了12道,集中于24—25题,分值为48分。
主观题即非选择题当中完全属于考查政治学科的是38题的三个问号、39题的第(5)、(6)两个问号,合计52分。
属于政史交差,政治可以为其做出贡献的有37题的第(4)问,涉及“经济全球化”,分值为10分。
二、试卷的主要特点:1、难度适中,题量合适,但区分度偏低。
2004年高考政治学科部分的题目从总体上看难度适中,选择题部分的难度相对偏低,考生可以把较多的时间放在主观试题的解答上,安排较为合理。
非选择题部分因考察的两大热点皆为考生、教师关注的重点,考查的角度也不偏不怪,所以难度相对来说较往年也有所降低。
从答题情况看,中等水平的考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卷,但对中高等水平的考生而言,区分度不明显。
2、关注热点,时代感强烈,洋溢时代气息。
今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充分关注社会热点,时代感强烈。
选择题部分24—28题取材于2008年夏季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29—30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意境;31—33题取材“中非合作论坛”;34题取材于党的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35题取材于“行政许可法”——行政审批制度。
非选择题部分则取材于“科学发展观——对蓝色国土的关注”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热点。
题目取材广泛,时政性强,时代感突出。
关注2004年高考 解读

关注2004年高考解读《考试大纲》2004年高考命题依据———《考试大纲》上周正式出版。
这是首次将以往的《考试说明》更名为《考试大纲》。
这个变化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变化,而是更加凸现了它在高考命题中的“权威性”。
《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相辅相成,《考试大纲》是《教学大纲》的细化,它明确界定了高考命题的范围,具体到了所有要考查的知识点,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有具体要求,同时对能力测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有助于教师和考生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的效率。
本刊特地组织了一组分析《考试大纲》各科目变化的文章,仅供大家参考。
———编者语文:稳中求变主观题考查力度加大济南市教研室万福成2004年高考语文的《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没有较大的变化,只是做了个别调整。
整个试卷的题量由原来的26个小题改成了25个小题,减掉了一个小题;主、客观试题的赋分也做了调整,第I卷客观题由原来的45分降为42分,第Ⅱ卷主观题由原来的105分增加到了108分。
考点的调整:今年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列为考试内容;在“正确使用词语”的考点中增加了“熟语”;“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删去了一个3分值的选择题(由原来的5个降为4个),而将原来5分的翻译题增加到了8分。
从这个调整,我们可以看出两点变化:一是考点内容有所增加,二是加强了主观试题(即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力度。
根据今年考试大纲的变化及以往指导复习的体会和经验,笔者向广大师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高度重视今年变化的内容。
规范标点符号的使用,做一定量的练习,尤其是以前高考曾经考过的标点符号方面的试题。
加大对“熟语”的关注程度,“熟语”是指固定的词组,不能拆开使用。
它在汉语言的发展中曾经并将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汉语言更加凝练,语言高度概括,有着成语不能替代的作用。
由于今年是第一次设立此项内容,广大考生应该进行一些专项训练,从而积累语料。
文言文复习应加强翻译方面的训练,近几年来,文言文的翻译由于考查的目的和要求的约束多是限制在实词、虚词和句式方面,尤其是前两项的分量更重一些。
文科综合考试的特点及对策

“文科综合”考试的特点及对策王中连随着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结束,江苏、浙江、吉林、山西四省“3+X”考试的神秘面纱也被揭开。
纵观“文科综合”试卷,结合指导学生复习迎考的实际,我以为“文科综合”的命题思路及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综合性突出,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和综合。
“文科综合”考试是指建立在中学文科科目教学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
在中学的文科科目中,历史学科着重叙述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地理学科着重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而政治学科则是研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下,人类的经济、政治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中闪现出的哲学思想或哲学方法依据等。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理论去解释社会现象。
但是,现实生活中诸多问题,并非单一因素构成的,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涉及许多方面。
因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条件,就需要作多种考虑,不能完全撇开其他两门学科,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通过两科或三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突出了学科之间的综合。
如选择题第14,15小题,明代松江地区棉织业兴衰的主要原因,涉及到地理和历史知识的综合;第21,22小题,万隆会议中国政府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和体现我国政府处理对外关系的态度涉及到历史和政治知识的综合。
再如问答题第37题的“中东问题”,更是把地理、历史、政治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文科综合”综合性突出的特点。
第二,正视现实,注重实用,体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要求。
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其中,政治学科能够紧扣时政热点、关注社会变革、反映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内国际大事以及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历史学科充分发掘史学的社会功能,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运用历史知识、历史方法和历史理论探讨对现实社会的借鉴作用;地理学科更有其先天优势。
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科质量分析福建省教研室刘文川一、试题评析(一)试题结构今年的政治试题在题型结构上,总体上仍遵照了《考试说明》的要求,基本保持主客观题型的合理比例。
第一卷选择题共35题不变,政治科为12小题,第二卷大题题量减少为4大题19小题,政治科单科题试题由去年的2大题减为1大题,小题数量共5题。
从知识结构上看,政治常识的分数明显减少,由去年的近40%减为30%,而哲学的占分由去年的30%提高到37%。
分值结构的调整充分体现了以话题选择命题思路。
具体参见表1。
表格 1:题型知识模块赋分结构表选择题的题型要求基本稳定,主要是组合式题量略有增加,达到4小题,占到1/3;在选择题中出现了学科内的大串题,即以北京奥运会为主题,出现了达5小题的题组;主观题的题型有所变化,从简单的“材料----设问”型,变为“总材料----具体材料----设问”型,即在具体小问题前增插了一些素材,使得题目材料更丰富,阅读量更多,形式更复杂。
在去年试题难度有所回升的基础上,今年全卷难度值基本稳定,P值约为0.6818,比2003年略提高了1.6%,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二卷的主观性试题上,其得分率下降了近2.38%(参见表2)。
平均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非选择题初看起来十分容易,但答题难度有所提高;二是随高中招生规模扩大,考生总体素质有所下降。
但从总体上看,如果不考虑基础较差的少数考生,这样的难度对于引导中学教学和高校选拔人才都还是比较适宜的。
(二)试题特点今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政治科试题基本遵循了近几年来高考改革的精神,着重考核考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坚持能力立意试题以能力和素质的考核为立足点,重点考查考生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理解判断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首先是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所有试题都是运用情景材料设计,要求考生能够通过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在答题中善于运用这些信息。
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卷评析

作者: 季湘辰[1] 王延藻[2] 舒俊[3]
作者机构: [1]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2]江西师大附中 [3]江西省南昌市一中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课教学
页码: 50-52页
主题词: 2004年 高考 文科综合测试 试卷评析 考试大纲 能力立意 命题指导思想
摘要: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卷,依据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坚持以问题立意、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试卷整体难度下降,长度缩短,试题开放、新颖,为高考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中学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下面就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试卷结构、考核内容、试题的突出特点,谈谈我们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最新信息一、命题凸显六大特点仔细分析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程卷)和2004年北京市春季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可以归纳出以下明显特点和变化趋势:命题特点一:选择题以单学科知识为中心提出设问,同时向多学科混合型题目方向发展,强调考查考生对学科主干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
命题特点二:突出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论证的能力。
命题特点三:重基础、重理解,注重对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社会现实问题,强烈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现实性和社会教育功能。
命题特点四:试题立意巧妙,显现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考查社会热点问题比前几年更微观、更具体;小材料考查大道理,体现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强调考查学生用时代语言组织答案的能力。
命题特点五:重视从古文中阐发哲理,将古文题和现实问题结合,设计“与时俱进”的题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命题特点六:跨学科综合试题突出了学科之间的自然渗透与融合,更注重两个学科之间知识的平滑衔接,考查三个学科之间渗透与融合的题目侧重区域经济发展。
与前几年相比,跨学科综合题目信息量更大,综合性更强。
二、内容有所增删,整体难度保持不变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整体难度基本保持不变,难度系数应在0.55左右。
据可靠信息,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较2003年有如下变化:地理增加“太阳系概况”,删除“太阳能量对地球的影响”、“宇宙环境保护”等内容。
(一)对老课程版《地理科考试说明》的具体修订说明如下:1.在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中,删除了九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因为该项要求与教材的实际内容不一致,即在教材中从来没有讲述过九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当然高考也从来没有考过这方面的内容。
2.第二部分(人文地理)"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部分,删除了三句话,增加了一句话。
(1)删除了"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原因有二:一是,农业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并非是我国农业的特性;二是,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不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
(2)删除了"1949年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
主要是考虑到该问题属于中国现代史的内容,并且中国农业50多年的历程,不是中学教学几句话能够讲解清楚的,同时它不属于具有明显地理性的教学内容。
(3)删除了"抓紧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一句。
简单地说,该政策是我国一定历史时期的重要农业政策,即它属于中国现代史的研究范畴,或者中国农业经济的研究范畴。
另一方面,历史已经证明,该政策的表述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在我国的草原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地"抓紧粮食生产"?不属于地理的研究和教学范畴,又有许多要讨论的问题,故删除。
(4)增加的一句话是中国"农业的现状"。
增删之后,该段的表述为:中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农业的现状。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畜牧业和水产业。
3.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中,增删替换约6项,逐一说明如下。
(1)用"主要工业部门"代替了原来的"重工业和轻工业"。
因为,重工业和轻工业的表述已经不完全符合近几十年工业发展的现实,如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电机工业绝对属于重工业的范畴,可是在今天它绝对是"轻重"难分。
类似的情况在"化学工业"等中也十分突出。
新兴的微电子工业更是无法纳入传统的"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系统中。
故进行了客观表述式的替换。
(2)将"工业分布概念",改为"工业分布概述",并增加"工业布局"四字。
分布的概念类似数学中的公理,高中生无须解释和理解。
工业布局才是该部分应该掌握的主要教学内容。
(3)删除了"主要因素"之后的具体表述。
"考试内容"是以概括性的文字给出考试的"纲"和"目"。
全部"说明"中,也仅有农业和这里共计两处写出了"目"以下的具体项目,属于"赘文",故予以删除。
(4)将"世界工业迅速发展",改为"世界工业发展概述"。
工业的迅速发展,有明确的时间和区域限定。
将原来不甚准确的表述,替换为客观性的陈述,符合实际情况,教学和考试中也比较易于掌握。
(5)把"工业生产和布局的新趋向",替换为"20世纪50~70年代工业生产和布局概述"。
道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时,可以说是"工业生产和布局的新趋向",到了今天就不再是"新趋向"了,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也不再代表一种"趋向"。
故改为对世界工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那个时期工业发展和布局的介绍。
(6)在"中国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中,删除了"1949年以来工业建设的重大成就"和"调整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主要是基于该两项内容不属于地理的教学范畴,且对于中学生也是过深的问题。
4.第二部分(人文地理)"人口和城市"的"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中,删除了"制定城市规划"。
显而易见,这不是中学地理所应该解决的教学任务,也是学阶段多数学生所难以讨论的问题。
5.对第四部分(中国地理)的"中国的气候"和"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共作了4项改动。
(1)在"气候的主要特征"后,删除了"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因为该部分内容,在人文地理的农业、工业和环境等部分已经大量涉及,这里重复,而且过于泛泛。
其后还有中国特有的为问题。
(2)将"灾害性天气"替换为"气象灾害",以使表述更为准确。
(3)把长江和黄河"的源流概况"中的"的源流"去掉,表述更准确。
(4)京杭运河概况中,已经含"目前通航河段"的内容,且"目前"的表述也是非常不确定的,故删去"目前通航河段"。
(二)对新课程版《地理科考试说明》的具体修订说明如下:1.在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中,作了5处改动。
(1)在"日地关系"部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之前,增加了"太阳系概况"。
这本来是隐含在原来的表述中的,即不了解太阳系概况,就无法说清楚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但是过去的表述省略了,易产生误解。
增添5个字,不影响整个说明的简洁性,表述则更为清楚明白。
(2)将"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的后半句"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删除。
因为该项内容教材中从来没有讲述过。
(3)删除了"宇宙环境"中"宇宙环境保护"。
因为目前阶段人类根本谈不上保护宇宙环境的问题。
如果把大气高层说成是宇宙环境,则是不准确的。
(4)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部分中,删除了单独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密不可分的。
在这部分内容中,作了如此删除后,更加突出了地域分异的规律。
(5)在地质灾害部分中,以"主要地质灾害"取代了原来的分项的具体表述。
因为具体的表述很容易产生片面强调某几种地质灾害的印象,会导致限制教师积极性的负面效果。
2.对第二部分(人文地理)作了8处改动。
(1)将"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替换为"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区位论的观点被引入中学地理教学后,一时成为时髦的理论。
但是,区位论对于分析点状分布的地理事物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对于片状分布的地理事物则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加以说明和解释。
因此在农业问题中强调区位,有点"泛化"的味道,把本来简单明了的问题复杂和抽象化了。
这里重新改为具体的表述,更为简洁。
(2)在"人口数量与环境"部分,将"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替换为"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把"人口发展模型形成"替换为"人口数量增长"。
该两处替换,均是为了使说明的表述更加符合中学的教学实际。
如在中学的地理教学中根本不可能讲述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问题。
(3)对"聚落的形成"中,把"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替换为"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同时删除了"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所以删除后面一句,是因为前面的城市的起源包含了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的内容。
前半句的替换,则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人类社会诞生的初期,聚落的形成主要是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那个时期还基本没有"历史条件"可言。
(4)"城市区位"部分,下面内容是对城市区位主要内容的解释,不能用"区位"去解释区位。
故将具体说明中的"城市区位"替换为"城市发展"。
(5)"城市化"一节,中学教学主要就是讲解的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进程。
故将题目直接换为"城市化及其进程"。
而"城市化的标志。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从来就不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故删除。
(6)"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中,原"区域发展中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表述不顺畅,改为"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7)在有关环境的表述中,将"环境问题及其发展",改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属于简单的词语搭配问题。
将"环保事业"替换为"环境保护",原因显而易见:在中学地理教育中不可能讲解关于环保事业的全面内容,而只能讲解其中关于环境保护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