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
于良春《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导 言第一篇 社会生产过程第一章 社会生产与再生产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式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市场与资源配置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篇 社会经济制度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发展完善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篇 社会经济运行第八章 微观经济运行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 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与宏观调控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篇 社会经济发展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地区布局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篇 国际经济关系第十三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关系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导 言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认识并把握经济规律。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现代“经济”一词包含的意思(1)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
(2)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
(3)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各部门的总称,即指包括再生产各部门的总体。
(4)节约、节省。
(5)个人或家庭的收支状况等。
2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在西方的普遍使用①“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蒙克莱田提出的。
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
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2020/4/23
20
建国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会因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在我国的 经济发展中表现为这样的趋势: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日趋 减弱,1978年以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30%之间,1978 年以后贡献率均在10%以下。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 在绝大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50%— 70%,这与我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相连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 的影响作用随着其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增加而增强,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现在已经大大超过第一产业,以后第三产业的高度发达成为经 济活动的主体产业时,将取代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 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经济发展是由物质生产 为主转向非物质生产为主的一般规律。
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0/4/23
17
八五计划:1991-1995年
❖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 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 “八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 速度达11%,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 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八五”计划是 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 小的一个五年计划。
2020/4/23
19
建国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二,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力源,而产业结构的变革又会影 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当产业结构处在以第一产业为主体时期,经济发 展处于主要满足于人们生存需要阶段,即表现为农业社会的特征。当 第二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进入到主要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 平的阶段,即表现为工业社会的特征。而一旦当第三产业成为主体产 业时,那么,经济发展就进入了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生活质量 提高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由此可以概括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由农业占优势 比重逐渐向工业、服务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第五章 第三产业布局PPT课件

4
三、第三产业发展趋势
(一)第三产业的经济地位日趋重要 ◆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
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愈是经济发达 国家,所占比重愈高,一般均在60%以上。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都在50%以 上,说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将会越来越 重要。
7
(三)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大
• 世界第三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发展水平很不 平衡,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无论 是其产值比重,还是从业人员比重,发展中国 家都比发达国家低得多。
•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仍是国 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产业结构调整。
8
四、第三产业增长机理分析
0.64
36.8
0.54
55.9
0.43
61.60.3971Fra bibliotek70.33
81.1
0.27
100
0.14
食品的价 格弹性 -0.32 -0.34 -0.35 -0.33 -0.36 -0.35 -0.22 -0.19 -0.10 17
非比例增长因子(二):技术创新驱动
• 技术创新泛指经济中的新思想、新工艺、新流程 的引进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效果。
• 技术创新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生产性 服务的增长方面以及生产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影响 方面。
•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技术进步,人们的消费越来 越趋向多样化、个性化,结果导致产品也向多样 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18
非比例增长因子(二):技术创新驱动
1 生产组织形态变化诱发额外服务需求
生活服务性需求的变化。 2)生活消费需求受居民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收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概述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 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 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标志: 就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
(四)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 P289-290
阶段 主导产业部门 纺织、冶炼、采煤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钢铁、采煤、造船、纺织、机器制造、 铁路运输业、轮船运输业及其他工业 电力、电器、化学、汽车工业、机械 制造业以及第二个主导产业群各产业 耐用消费品、宇航、计算机、原子能、 合成材料工业以及第三个主导产业群 各产业 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宇航工 业以及第四个主导产业群各产业 第一阶段 棉纺工业 第二阶段 钢铁工业、铁路 修建业 第三阶段 电力、汽车、化 工和钢铁业 第四阶段 汽车、石油、钢 铁和耐用消费品 工业 第五阶段 信息产业
四、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政策实践
(一)1952-1957年——“一五”时期 所选择的主导产业主要是重工业部门的钢铁工业、 煤炭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和基础化学工业。 (二)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 钢铁工业成为这一时期唯一的主导产业。 (三)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主要在“三线”地区选择发展了能源工业、冶金 工业、、机械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产业。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主导产业的作用P287-288 (二)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P288 1、足够的资本积累 2、充足的市场需求 3、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增长率/收入增长率 (﹥1或﹤1) 可选择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产业作为主导 产业 一般地说,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工业品, 轻纺工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重化学工业 产品
产业经济学课程简介

培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牢固树立“创造与创新”知识的思想,具备良好 的自学能力。
产业组织案例:小灵通即将退市
小灵通“大事记” ●1998年 01月,浙江余杭区正 式开通小灵通。 ●2003年 03月,小灵通在北京 怀柔放号。 ● 2006 年 8 月底,中国小灵通 用户达到 9300 万,小灵通达到 巅峰。 ●2007年 11月,信息产业部数 据显示小灵通用户 10 个月减少 250万户。 ● 2009 年 2 月,工信部发文要 求小灵通在 2011 年底前彻底退 网。
考核方式
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 70%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后,学生学会理解并分析一个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 般规律、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等)、理解整 个经济系统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英文名称:Industrial Economics
总 课 时:经济学专业54 管理类专业36
学
分:经济学专业3
管理类专业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主讲教师:孙智君
E-mail: zhangsunzhijun@
课件存放:pptofszj@
密码:
pptszj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导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关联 产业结构优化
4 6 6 4
第五章
课堂讨论 第六章 (一) 第六章(二) 第六章(三) 案例分析 第七章 合 计
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考察与实证分析
韩国产业结构演变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组织之理论流派 产业组织之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之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 中国近年来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第一章产业结构的概念和意义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的比重和组成关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意义重大,它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关系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是一种经济结构的优化,也是推进经济持续、稳健、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二章产业结构的不足与危机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例如:一、产业结构比重失衡,传统产业占据大头。
二、产业结构布局不均,东部地区发达地区占主导。
三、产业结构内部不平衡,规模大、效益低的企业较多。
这些问题已经导致了产业危机,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章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与方向我国正处在从一个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制造业大国的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未来的产业结构发展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绿色产业。
二、培育信息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行动。
第四章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需要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
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三、加大财政对环保产业和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第五章从国际化视角看中国产业结构管理随着中国与全球经济的更紧密交流,中国的产业结构管理也要以国际化的视角看待和处理。
要加强相关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强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构建切实可行的产业管理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
结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注重持续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只有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的基础上,中国的产业结构才能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持续健康发展。
第5章 农村产业结构

2、农业资本投入不足 ① 国家安排的基本建设总投资中,农业基
本建设资金比重降低;
②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减少; ③ 本该在农业投入中承担较大份额的地方 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也呈下降趋势,还时有
挪用、挤占现象发生;
④ 农业建设利用银行贷款与外资的难度大、
比重小;
⑤ 农村集体及农民个人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加快 发展第二产业,开拓市场,搞活流通,积极 发展第三产业; ◦保证第一产业绝对增长,相对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三产业快速增长,相对比重尽快提高。
㈢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 因地制宜的原则 各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均存在较大 差异,因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因地
第五章 农村产业结构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的内涵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概念 (一)产业的划分
— 产业:人类所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的泛称, 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 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划分产业的方法有两种: 依据产业的性质来划分:
— 第一产业:直接从自然界获得产品的物质生 产部门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产业关联
产业关联: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 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通过价值与实物两种方式实现关联。 产业关联存在两个层面:
— 内部各产业间的关联; — 农村产业与农村之外的其他产业间 的关联。
因农村产业间存在着种种联系,所以农村 产业中某一或某几个产业的发展变化,必 然会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遵循克拉克法则:以第一产 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以第三 产业为主导。
第五章 新中国工业改造和发展(中国经济史,吴申元主编)

⒊第三阶段(1956年以后)
公私合营后,国家派出干部领导企业,原 企业主或资方代表也参与管理。1956年 以后就完全按照国营企业的计划模式管理。 全国私股共24亿元,资本家按其股份比例 提取收益。所有资产不分行业,不分工商, 不分企业大小,不分盈亏,统一规定年息 5%,称为定息。自1956年1月1日起算, 至1966年9月后终止,标志改造彻底完成。
三、国民经济调整
(一)八字方针的提出 1960年提出,决定从1961年起,在二三 年内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 调整国民经济部门失衡,巩固已有成果, 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项目,提高产 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标志着“大跃进”的结束,我国国民经 济进入调整时期。
(二)国民经济调整的实施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 “一五”计划 1955年7月正式公布实施。 “一五”以 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以苏联援建的156个 大中型项目为中心。必须动员全国人力、 物力、财力,要求中央对经济实行集中 统一的领导。
(二)计划管理体制的特点
“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直接计划与间接计 划想结合。 ⒈直接计划:对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下达指令 性指标,生产资料计划供应,产品统一收购、 调拨。 ⒉间接计划:对农业、手工业、私营企业,通 过合同、政策等手段,纳入国家计划,生产资 料市场供应。农业合作化后,征购、派购任务 也下达指令性指标。 。
⒈压缩基本建设战线
– 1960年基建投资388.69亿元,1962年71.26 亿元。
⒉调整工业内部结构
– 放慢工业生产速度,降低指标,“关、停、 并、转”,调整结构。
⒊试办“托拉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封建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1840年以前)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840~1949年)
2014-5-11
3
一、封建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1840年以前)
1、农业: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农业生产中心 少数民族分布的边疆地区以牧业为主
第五章
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 的历史演变
2014-5-11
1
第一节
概述
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 段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 1840年以前漫长的封建经济时期 1840~1949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期 第二阶段: 1949~1980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1980年~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
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
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
发展。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2014-5-11 5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 2. 3. 4.
产业发展的迟缓性 产业发展的对外依赖性 产业结构的片面性 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
1. 工业地区:东北、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华 北以天津、青岛为中心的工业地带、广州为中心的制 造中心。 2. 铁路交通 3. 农业分区
2014-5-11
10
第三节 新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 1949~1965年: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二. 1966~1975年:三线建设、十年动乱 三. 1976~1995年:改革开放、非均衡布局
2014-5-11
8
3、产业结构的片面性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重是70:22:8 农业以自给性为主,商品农业很不发达。 工业产品的链条短,以原料型、初加工型工业为 主。产品的竞争性和附加值很低。
2014-5-11
9
4、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
沿海殖民地的现代工业场景与广大内陆地区原始经济 场景并存。
2014-5-11
11
补充资料
在教材体系下,补充“十五”计划的执行 情况和“十一五”规划的思路。 请将查阅资料加以归纳总结,以电子文档
或手写文档交作业。
2014-5-11
12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四川盆地、珠江 三角洲 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开始在我国萌芽 地区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官马驿道”,交通工具是“南 船北马” 内地已建成一批古老城市,但大的经济中心尚未形成, 多是政治、文化中心
4
2、手工业:
3、交通和经济中心
2014-5-11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期 (1840~1949年)
2014-5-11
6
1、产业发展的迟缓性
中国现代工业的出现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19
世纪60年代)
农业生产极不稳定,商品化程度很低。 1876年在上海修建第一条铁路——凇沪铁路。
2014-5-11
7
2、产业发展的对外依赖性
外资几乎垄断了旧中国的所有工业部门。 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充斥中国市 场。 另一方面,中国是帝国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廉价 的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