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入地研究_奴隶_与_农奴_的区别

合集下载

庄园与农奴

庄园与农奴

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表演说,煽动极端的宗教狂热,渲染基督徒在东方的痛苦,土耳其人的罪行。

比较研究的前提是具有可比性。

1978年国门大开,中国人痛感自己的落后,进而探讨自身落后的原因,于是通过比较研究探寻自明清以来中国和西欧在发展上的差异,其实,中国从元代开始已落后于西方。

比较研究的学者分两大派:中西社会的结构是不同的,从而决定了它们发展的差异性,中西社会的本质结构是相同的,发展的不同是发展阶段的差异。

他们争论的中心议题是中国为什么没有首先发展出资本主义,中国为什么到了明清之际就落后了?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相同点:1、农业是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商业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生产关系方面,都是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者相结合。

差异:1、中国农业精耕细作,西欧经营的是粗放农业。

2、在封建地产的经营方面,西欧是农奴制,中国是佃客分种制田庄。

3、西欧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可行使独立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中国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4、中国城市是官员的驻节地,而西欧城市是独立自治的政治经济实体。

中国土地耕作制度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夏商时代的撂荒制(在一块土地上连续二三年耕种后抛荒,到其他土地上耕种,三年后再返回种植。

)----周朝的轮荒制---战国时代随着铁制生产工具和牛耕的推广,我国放弃了轮耕休耕制,发展了土地连作制---西汉的轮作复种制,由一年一熟改为两年三熟中国农业是相对单一的粮食种植经济,劳动力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

西欧由于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是一种农牧混合经济,是种原始的粗放农业。

中国很早就发现保持地力,用养结合的重要性,“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东汉王充《论衡》。

西欧的劳动力缺乏,农业技术落后,所以始终未能放弃土地休耕的粗放农业,从而使畜牧业发展起来。

无论是西欧的庄园制和中国的分佃制农庄,封建地产的经营特点是超经济强制的产物,其要素资源的配臵不依赖于市场调节。

《欧洲文明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欧洲文明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欧洲文明概论》期末考试答案D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罗伯特•斯克里布纳认为莫勒关于宗教改革主体的研究问题在于()。

1.0分•A、选择的样本过少••B、过高评价了城市的价值••C、样本的选择范围过窄••D、没有对比城市于乡村的情况•我的答案:B2但丁认为,为了能够进入天堂人要竭尽所能。

其关键是要有()。

1.0分•A、善行••B、诚心••C、美德••D、信仰•我的答案:C3希腊文化认为,最为抽象的艺术形式是()。

1.0分•A、诗歌••B、音乐••C、绘画••D、雕刻•我的答案:A414世纪导致农业秩序危机,从而导致贵族领地经济变化的是()。

1.0分•A、蝗灾••B、黑死病••C、天花••D、极端天气•我的答案:B5以希腊文化的角度来看,罗马文化主要的问题是()。

1.0分•A、俗••B、无用••C、实用••D、功利•我的答案:A6()之间的贵族可以被称为等级贵族。

1.0分•A、10世纪到12世纪••B、11世纪到13世纪••C、12世纪到14世纪••D、13世纪到15世纪•我的答案:C7介于天上的理想原型与人间的客观世界原型的艺术品可以称作()。

1.0分•A、理性世界••B、象征世界••C、幻想世界••D、现实世界•我的答案:B8耶稣的教导中指出,作为一个基督徒,有四件事特别重要。

其中不包括()。

1.0分•A、有味的盐••B、世上的光••C、山上的城••D、水中的舟•我的答案:D9欧洲文明的四大文化要素中,()强调强力、制度和法律。

1.0分•A、希腊元素••B、罗马元素••C、基督教元素••D、日耳曼元素•我的答案:B10关于路德妻子的画像,说法正确的是()。

1.0分•A、为了体现新教中男女平等的思想••B、顺应了当时为名人画像的传统••C、为了突出路德婚姻的重要性••D、为了表现路德普通人的形象•我的答案:C11属于希腊艺术特点的是()。

1.0分•A、心灵性••B、现实性••C、理想性••D、创造性•我的答案:A12马丁·路德的主要教义包括()。

郭沫若、宋庆龄与斯大林的一次谈话

郭沫若、宋庆龄与斯大林的一次谈话

郭沫若、宋庆龄与斯大林的一次谈话作者:张柏春来源:《百年潮》2008年第05期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互助的战略关系,两国之间开展了各个层次的交流。

在那个年代,很多中国专家学者有机会与苏联的同行甚至苏联领导人交流。

不过,与苏联高层领导人特别是同斯大林接触过、探讨学术问题和政治方略的中国专家却不多。

1952年12月12日至20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来自85个国家的近2000人参加了这次声势浩大的盛会。

大会由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主持。

中国政府派出了由宋庆龄任团长、郭沫若任副团长的108人代表团。

约里奥·居里和宋庆龄同时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会后,应苏联文化协会邀请,宋庆龄、郭沫若率中国代表团在莫斯科参观访问数日。

1953年1月13日,斯大林在莫斯科会见了宋庆龄和郭沫若。

这是斯大林逝世前最后一次会见中国客人。

在会谈中,斯大林仅向宋庆龄和郭沫若提出了若干有关中国的国情问题:农民的生活改善,妇女参加工作,知识分子对现状是否满意,小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学数量的增加,语言情况(如汉语的特点、学习方法与改革)。

宋庆龄、郭沫若对这些问题作了或略或详的回答。

郭沫若告诉斯大林:中国废除了英美式的大学制度,学习了苏联的经验,进行了院系调整,增加了专门学院。

斯大林不时介绍苏联的经验,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向斯大林提出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阶段划分标准、耕种田地的奴隶与封建制度的农奴的区别。

斯大林解释了奴隶制与农奴制的区别,强调研究社会制度问题应研究纯粹的社会状态。

郭沫若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国学术界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起始时间有很大争议。

郭沫若早在1930年就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论证中国古代存在奴隶制社会形态。

在1952年2月出版《奴隶制时代》一书,论述春秋与战国之交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下限。

农奴制改革

农奴制改革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 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 产量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 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 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 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1860年
企业 数
99
工人数 (人)
⒈经济上: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⒉政治上:出现民主化气息
⑴政治体制方面: 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新建立的地 方和城市自治机构
⑵司法制度方面: 城市废除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 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结果: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 些民主化的气息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二、内容 三、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影响
⒉政治上:农奴制引发阶级矛盾
⒊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新思潮


⒋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社会矛盾
尖锐化——直接原因
统治者必须改革
沙皇的抉择 ——改革的可能性
⒈沙皇做出了什么抉择? ⒉是什么因素促使沙皇做出这样的抉 择? ⒊沙皇政府的改革立足于谁的利益? ⒋为什么俄国的改革是“自上而下” 的而不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⒊改革的目的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 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沙皇的抉择 ——改革的可能性
⒈沙皇做出了什么抉择? ⒉是什么因素促使沙皇做出这样的抉 择? ⒊沙皇政府的改革立足于谁的利益? ⒋为什么俄国的改革是“自上而下” 的而不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通过自下 而上的农民革命消灭农奴制。由于沙皇政 府拥有强大的军事机器,而农民的觉悟低 下,力量涣散,革命者难以把分散的农民 运动汇合成全面的革命。所以“自下而上” 的消灭农奴制的革命以失败告终。而沙皇 则通过国内的统治危机和克里米亚战争的 失败,看到了农奴制的危机,因此迫不得 已,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进行农奴制 改革。

农奴观后感——精选推荐

农奴观后感——精选推荐

农奴观后感农奴观后感之一小说描写一个投机钻营的骗子——六等文官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的故事。

“死魂灵”的本义是指死了的农奴,由于俄语中“魂灵”和“农奴”属于一词多义,所以也可以理解成死了的魂灵,从而产生离奇的联想。

小说中描写乞乞科夫到五个地主家购买死农奴,在谈生意的时候双方都明白是指死农奴,并无荒唐或恐怖的感觉。

乞乞科夫最先到马尼洛夫家,头一次提起买死农奴,还有些不好意思。

马尼洛夫听了也很奇怪,甚至把烟袋掉在地上,不过他最关心的是这种生意合不合法。

地主婆科罗博奇卡也明白指的是死人,甚至问乞乞科夫是否要把他们从地里挖出来,还以为他们有可能干庄稼活。

在诺兹德廖夫家乞乞科夫一提到要买死农奴,诺兹德廖夫便猜到其中必有奥妙。

乞乞科夫不肯吐露真情,他当然不肯卖。

索巴克维奇听说乞乞科夫要买死农奴,认为一定有利可图,便极力抬价。

泼留希金由于死的和逃跑的农奴太多,便把死农奴白送乞乞科夫,只有卖逃跑的农奴得到几个钱。

所以在五次交易中,他们用死了的农奴做买卖,谁也不感到奇怪。

按照作者的安排,是诺兹德廖夫“头一个传出死魂灵的故事”,而“死魂灵”的叫法应该在第八章第一次出现,即诺兹德廖夫在舞会上见到乞乞科夫才说出来的。

在原文里读者不会感到这么明显的区别,然而在译文里无形之中造成诺兹德廖夫有意捣鬼的印象,好在诺兹德廖夫的性格里就有好撒谎好捣乱的特点,所以倒也没委屈他。

经诺兹德廖夫这么一传,买死魂灵的故事便传遍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连足不出户的懒人也为此走出他们的洞穴了。

泼留希金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

虽然贪婪吝啬与葛朗台不相上下,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

作为吝啬鬼,夏洛克和葛朗台虽个性不同,但都有贪婪吝啬的共性,都是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的资产阶级代表。

而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则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

虽然贪婪吝啬三者如一,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

他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这个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灵,要寻出第二个在他的仓库里有这么多的麦子麦粉和农产物,在堆房燥房和栈房里也充塞着尼绒和麻布、生熟羊皮、干鱼以及各种蔬菜和果子的人来就不大容易,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

中国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变

中国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变

1. 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奴隶制社会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以部落为单位的社会组织中,劳动力分工逐渐加剧,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大规模的战争和狩猎活动也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分化和演变。

在这种背景下,奴隶制社会逐渐形成。

2. 奴隶制社会的特征奴隶制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分化。

在这个社会形态中,奴隶是最底层的社会阶级,他们失去了自由,成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被迫进行劳动。

奴隶主则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他们可以随意处置奴隶的生命和财产。

奴隶制社会也是一个封建社会制度的前身,它的消亡为我国的封建社会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3. 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以及封建社会的初期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剧成为了演变的重要推动力。

战争活动的频繁也通过征战、土地的掠夺和人民的剥削进一步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和演变。

4. 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社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在奴隶制社会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

封建社会的形成包括了两个重要的过程:一是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二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所有制的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形成以及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建立是封建社会形成的基本特征。

5. 封建社会的特征封建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封建农奴的存在。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和生产资料,通过对农奴和部分自耕农的剥削,获取丰厚的利润。

而封建农奴则失去了自由,成为地主的私人财产,被迫进行农田劳动和其他严重剥削的劳动。

这种严重的社会阶级矛盾和剧烈的社会冲突成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爆发点。

6. 结语我国古代社会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社会变迁的必然性。

奴隶制和农奴制

奴隶制和农奴制

农奴制: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

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故名又称封建领主制。

在这种制度下,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从农奴主手中分得一块份地,作为代价他们必须无偿耕种领主土地,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

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

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

农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劳役地租,辅以少量的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典型的农奴制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

它是在罗马奴隶制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直到19世纪,俄国和印度仍保持着农奴制。

这些地区的农奴与农村公社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农奴制,学术界看法不一。

民主改革前,中国少数民族中约有400万人生活在农奴制下。

最为典型的是西藏的农奴制和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

奴隶制:产生于能产生剩余产品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当时认为合法的拥有和控制制度。

在典型的奴隶社会中,法律确认奴隶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主对其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可随意奴役、买卖和杀害。

奴隶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奴隶的后代也世代为奴。

早期的奴隶主要来源于异族战俘。

习俗上禁止本部落成员奴役其他成员。

后来本部落以外的人可以充当奴隶的制度建立后,有时本部落成员中也有被充作奴隶的,但常作为一种惩罚,如无力还债的负债者和判刑服罪者。

英国社会学家霍布豪斯认为,在文化演进的初级阶段,如在低级狩猎部落里,是没有奴隶制的。

只有技术发展到一个劳动者能生产出超过他本人所需的剩余财富时才能有效地使用奴隶,所以奴隶制的出现常限于一个相当发达的农业社会里。

关于奴隶制和农奴制是我国学者在研究社会进展史和古代社会性质时一个争辩较多的问题,大伙儿在理论上所依据的主若是马克思《关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的“现代家庭在萌芽时,不仅包括着奴隶制,而且也包括着农奴制”和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所说:“我很快乐,关于农奴制的历史,如实业家人士的说法,咱们‘达到协议’了。

“奴隶社会”是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

“奴隶社会”是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

“奴隶社会”是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摘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扼要地提出了“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的思想,经典表述了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理论。

传统教科书和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序言》中“古代的”生产方式表征的就是奴隶社会。

但是,通过大量研读马克思原著,我们发现,用“奴隶社会”来表达亚细亚社会与封建社会之间的社会形态是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奴隶社会;生产方式传统教科书和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但是,通过研读马克思原著,我们发现,用“奴隶社会”来表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的“古代的”生产方式,是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

这一研究结论无论对于重新解读“五形态说”及其与“三形态说”的关系,还是回应我国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命题——“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无疑都具重要意义。

一、对“古代的”生产方式理解的论争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1](P33)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扼要地提出了“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的思想,所以这段文字一般被认为是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的经典表达。

但是,马克思在这里只是进行了精炼概括,没有展开阐述。

马克思既直接明了地提出了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思想,又没有给予充分说明,所以这段表述就成为学界在社会形态理论问题上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理论之谜”。

特别是如何准确把握“古代的”生产方式,学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大多数主张“五形态理论”的论者都认为,既然《序言》中“大体说来,亚细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段话是五形态理论的经典表述,那么无疑“古代的”生产方式就是指奴隶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