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结构五脏六腑
中医的人体结构大致分类

中医的⼈体结构⼤致分类·有形的五脏六腑【五脏与六腑】六腑,胆、⼩肠、胃、⼤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五脏肝、⼼、脾、肺、肾分别与胆、⼩肠、胃、⼤肠、膀胱相表⾥(腑为表,脏为⾥)。
中医中脏腑表⾥的联系如下:1.⼼与⼩肠:⼼主⾎脉,⼩肠主化物,⼼阳温煦促进⼩肠的化物。
2.肺与⼤肠:肺主肃降,促进⼤肠传导;⼤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胃为阳⼟。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肾的⽓化促进膀胱的贮尿排尿。
【五脏、六腑的特点与区别】1.五脏(同“藏”):化⽣和贮藏精⽓,满⽽不能实,藏⽽不泻;藏神;多为实质性器官;病多虚证。
2.六腑(同“府”):传化⽔⾕,实⽽不能满,泻⽽不藏,以通为⽤;多为中空性器官;病多实证。
(注意:上述提到的“满”指精⽓满,“实”指⽔⾕实。
)【注:】中医脏腑是功能单位,⽽西医的脏腑是解剖实体,⼆者不能混为⼀谈。
五脏,是⼼、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理功能,虽然各有所司,但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是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
如《灵枢》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
”这说是说,⼼、肺、脾、肝、肾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这⾥所说的“精神⾎⽓魂魄”,即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
如“⼼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等。
五脏(⼀)⼼:位于胸中,有⼼包卫护外。
⼼的主要⽣理功能是:1主⾎脉:指⼼⽓推动⾎液杂脉中运⾏,流注全⾝,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
2主藏神:指⼼有主宰⼈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理活动和⼈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主汗液:指⼼与汗有密切关系。
4其华在⾯:指⼼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表⾯的⾊泽反映出来。
5开窍于⾆:指⾆为⼼之外侯,⼜称“⾆为⼼之苗”。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在⼈体脏腑中位置最⾼,故称肺为华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比如怒则伤肝。
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五行的生克关系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为叙述方便,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和六腑构成,而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载体,更代表了人体的精气神状态。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五脏和六腑出发,介绍中医对它们的基本认识和功能。
五脏:一、心: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律乃情志,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器官,主要负责血液的循环和情志的活动。
心气不足则会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主要负责疏泄气机、藏血、调节情志,还有保证疏泄功能的平稳运行,肝的气机不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症状。
三、脾:脾主运化。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水液代谢、调节四肢运动、提供营养,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能量。
四、肺:肺主呼吸,在中医理论中,肺主呼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喘等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肺病和气喘。
五、肾:肾主藏精,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主要负责生殖和排泄,是五脏之一,肾阳虚会引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
六腑:1.胆:胆主决策胆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策,主要负责决策与勇气,胆气足则决心坚定,意志坚毅,气虚则多犹豫不决、胆小怕事。
2.胃:胃主受纳,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主要负责受纳进食,消化吸收,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
3.小肠:小肠主分清,在中医理论中,小肠主分清,主要负责分清浊清,吸收精华,排除杂质。
4.大肠:大肠主传导,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主传导,主要负责传导和排泄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便秘、肠病等。
5.膀胱:膀胱主排泄,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主排泄,主要负责排泄和存尿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失禁等。
6.三焦:三焦主运化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主运化,主要负责化精、排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排异排毒等。
人体器官的构造

人体器官的构造人体器官构造:1. 头部:头部由头皮、眼睑、鼻子、耳朵、嘴唇等组成,脑部也在头部内。
2. 躯干:躯干由胸部、腹部、背部组成,包括心脏、肝脏、胃、肺等脏器;3. 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上肢主要包括胳膊和前臂,除了可以抬升物体外,还可用来握物体;而下肢则延申至脚掌,分别由大腿、小腿、脚踝组成,脚掌有支撑身体重量的作用;4. 内脏:主要包括心脏、肺、肝脏、脾、胃等,是指位于腹腔内的器官,它们与其他脏器相互联系,一起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稳定运行;5. 外阴:是女性的独有的器官,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及患有肉瘤的能力,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保护阴道及受孕,分泌液体以维持阴道内pH值,便于生殖器传播病毒;其次外阴有分泌液体,便于生殖器传播病毒。
人体器官是有机体细胞功能最发达的部位,它们的构造与功能之间密切相关,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起着支撑整个人体肢体的活动基础、维持全身器官功能运行的基本作用。
从头部到躯干再到四肢,我们的器官构造形成了一个活动的整体结构,支撑着我们的活动。
头部的作用主要是支撑我们脑部的活动,如眼睑能够视觉探究,鼻子可以感受到气味,耳朵可以接收声音,而唇部则能够咀嚼食物。
头部除了脑部,还有胡须、脸颊、颈部等,都是支撑头部活动功能的重要元素。
躯干是人体重要的部位,它包括胸部、腹部和背部。
胸部是有心脏、肺、支气管等器官组成的,这些器官的作用是维持我们的血液循环;腹部则包括肝脏、胃、胰脏、小肠、大肠等脏器,它们的作用就是消化和吸收食物,分解营养为机体所用;而背部则有背骨、肩胛骨等组成,主要起支撑全身的作用。
四肢是支撑全身活动的重要部位,它们由上肢和下肢组成,上肢由胳膊和前臂组成,可以抬升物体,也可以握住物体;而下肢则由大腿、小腿、脚踝、脚掌组成。
大腿主要支撑身体重量,而小腿和脚踝则是其中的小的组成部分,脚掌的掌纹、掌褶、掌动脉分布则有利于我们走路、运动。
最后,内脏,它们是位于腹腔内的器官,一起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可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稳定运行。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有什么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有什么
五脏六腑指的是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人体主要是以五脏为主导,协调六腑的功能。
1.“脏”指的是实质性的脏器,五脏分别是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
2.“腑”指的是腹腔内的空腔脏器,六腑分别是胆囊、胃、小肠、膀胱、大肠这五个腑,另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构成人体的第六个腑。
3.脏腑表里关系是:胆对应肝;脾对应胃;心脏对应小肠;大肠对应肺脏;肾对应膀胱;心包对应三焦。
4.具体功能分别为:
(1)心脏的功能是调控血脉系统,主神明,推动血液循环。
(2)肺调控呼吸的气,可以通调水道、朝百脉,有宣发和肃降的作用。
(3)脾的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运化水谷精微。
(4)肝主疏泄,主调达,贮藏血。
(5)肾主水、主纳气。
(6)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7)胃是容纳和腐熟水谷精微之地。
(8)小肠的功能是主受盛和化物,小肠能分泌清浊。
(9)大肠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10)膀胱的生理功能是参与精液的代谢,使浊者生成尿液。
(11)三焦的生理功能主治诸气。
更新时间:2022-12-19
重要提示:本内容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
人体内脏器官结构分布图(收藏)

人体内脏器官结构分布图(收藏)
人体内脏从上到下依次主要包括:甲状腺、气管、上主动脉、上腔静脉、心脏、肺、食道、隔肌、肝、下腔静脉、下主动脉、胆囊、脾、胃、肾、胰、小肠、大肠、输尿管、阑尾、膀胱、直肠、尿道。
1.人体内脏分布概观简图
2.腹部脏器分布图(前面观)
3.腹网膜
4.腹后壁腹膜的分布
5.腹后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肾与输尿管的位置)
6.肾的位置及毗邻(前面观)
7.肾的位置及毗邻(后面观)
五脏六腑指的是什么各有什么功能

五脏六腑指的是什么各有什么功能五脏六腑合称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之内重要器官的总称,是一个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统一的综合概念。
五脏主要包括心、肺、脾、肝、肾,而六腑主要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一、五脏:1、心: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神志则指的是心具有统领五脏六腑、生理活动、人体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两者具有一定联系,心神与心血相互主宰,机体才能正常工作;2、肺:肺的功能主要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以及朝百脉、主治节。
肺主气、司呼吸指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具有呼吸功能。
肺主宣发和肃降,指排出浊气、肺气扩散,宣发于皮肤,有助于汗液排出等。
肺通调水道,指可调节体内的水液输布。
肺朝百脉、主治节,则指肺具有交换清浊之气,将含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送至全身的作用;3、脾:脾位于中焦,具有主运化、主升、主统血的作用。
脾主运化,具有把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主升,指脾气以上升为主,能够维持内脏相对位置恒定,并将水谷精微上输送至心等器官,化生气血,濡养全身。
脾主统血则指的是脾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血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4、肝:肝具有主疏泄、主藏血的功能,肝主疏泄即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维持血液和津液运行等功能。
肝主藏血则指的是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等功能;5、肾:肾为封藏之本,具有藏精、主水、主纳气的作用,肾藏精即贮存、封藏精气的功能,防止精气无故流失。
肾主水,即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功能。
二、六腑:1、胆:又为奇恒之腑,具有贮存、排泄胆汁的功能,有助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
胆还主决断,胆是唯一一个与精神活动有关的腑,具有帮助人体判断事物、做决断的作用;2、胃:胃具有主收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的功能。
中医学的形态结构的概念

中医学的形态结构的概念
中医学的形态结构是指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中医学中,形态结构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它们分别是心、肝、脾、肺、肾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是人
体的重要器官,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2. 经络: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经络系统,它是人体气血运行
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络脉等。
经络系统将人体各个组
织器官联系在一起,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 气血津液: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它
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的形态、结构和功
能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4. 组织器官: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各种组织器官,如肌肉、
骨骼、皮肤、毛发、牙齿等。
这些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人
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学的形态结构概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了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些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治疗人体疾病具
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