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新人教版必修3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一、三江平原的形成演化与自然地理条件〔一〕三江平原的形成演化三江平原是在地堑断陷盆地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属于同江内陆断陷。

新构造运动以来,以大面积继承性沉降为主,第四系厚度一般为120~200米,最厚达280米,形成大厚度的统一合水层,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其发育顺序与阶段如下:1.第三纪以湖泊为主,河湖与沼泽并存时期整套地层以湖相的灰色粉细砂岩为主,夹河成沙砾石,并含有多层可采煤层,总厚度逾千米。

在其上玄武岩较发育,或以玄武岩丘出露平原,或以席状体伏于第四纪底部。

2.第四纪为河流旺盛堆积时期晚第三纪受喜山运动的影响,本区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伴随着火山的大规模喷发,周边山地隆起,中部平原陷落。

由于地表起伏加大,河流动能增大,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活跃,在湖泊消亡的同时,流水作用成为塑造平原的主导力量,地貌发育进入新阶段。

3.全新世河流堆积与沼泽化时期这时地壳运动渐弱,缓慢上升区与下降区交错展布。

河谷内砂砾层堆积,河间地广泛滋生沼泽,有泥炭堆积,最早年龄为13000年,某某和松花江都发生重大水系变迁。

现代河床,某某为砾质,松花江为砂质,挠力河为淤泥质兼细砂。

沉积作用较晚更新世减弱,始成三江平原今日面貌。

地貌总特征为三面环山,东北部有开口的盆地状。

平原内部大致分为两大部分,边缘为山前倾斜平原,包括洪积台地、冰碛台地、侵蚀—构造阶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海拔高度在100~200米。

因流水切割,多呈平台或岗地状,一般宽度为5~25千米;中部冲积平原,为平原的主体,低平辽阔,以阶地与河漫滩为主,平均海拔60米,黑、乌汇合的黑瞎子岛,海拔仅34米。

地面坡度1/8000~1/10000,是我国典型的冲积平原。

〔二〕平原自然地理条件的主要特点1.新构造运动以下沉为主,地势低平,洼地星罗棋布,地表多有黏土、亚黏土覆盖,厚度多在4~20米,利于水分汇集与停滞,为我国沼泽面积最大的区域。

2.属温带大陆性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必修三第二单元 问题探究
思考 由这个标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1.“北大荒”在哪里? 那里为什么叫“北大荒”? “北大荒”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2.人们为什么要开发“北大荒”? 又是怎样开发“北大荒”的? “北大荒”开发有哪些成果?
3.现在为什么又停止了对“北大荒”的开发? 停止开发“北大荒” 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十厘米厚变成二三十厘米,颜色也开始变黄。黑土区表层每年流失达0.5
至1厘米,地力明显下降,全省每年因此减产粮食达25亿公斤。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据副统院计长,三周江连平仁原原为有此大惊呼:黑土区形成1
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小其泡沼流不失下,400再0个过,水50面年积黑达土层将流失殆尽,
50亩以上的约300个。目前因水位泡下沼的降兴而衰枯历史涸与者沼占泽同三步分,之二。湖泊泡沼的
兴衰历史与沼泽同步,大型的明大水型面的明日水益面萎日益缩萎,缩变,变成成互不联系的泡沼, 大型的湖泊正在变小,小的泡沼互不不复联系存的在泡,沼,昔大日型的的湖水泊乡泽国已成历史。
正在变小,小的泡沼不复存Hale Waihona Puke ,昔日的水乡泽国已成历史。
北大荒开发带来的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旱涝灾害频繁 沼泽面积锐减
3 北大荒的回归
北大荒的回归
我国在1992年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 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并依法加强对 湿地资源的管理,严禁盲目围垦。我国三江平 原是国内最大的、最有保护价值的湿地之一, 因此国家与1998年决定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 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
环境特点
地势低平 土质黏重 河网密布,地下水位高, 排水不畅。

高中地理 .3 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3 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从容说课生态环保,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主题,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近年来严重影响东北亚地区各国生态环境的沙尘暴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正联手防治沙尘暴,在中国、蒙古等沙尘源区进行防治荒漠化的跨国协作。

三江平原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北大荒”。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根据当时国家发展的战略,决定对三江平原进行大规模的开垦,使三江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了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家决定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

从大环境来看,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落实振兴东北战略,推进“东北再造”,迫切需要建设“绿色东北”。

这是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实现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问题研究的逻辑框架是:教材首先从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出发,让学生对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地形图有更深的掌握;其次,通过给学生大量的材料,让他们分析“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最后,从落实新的发展观、振兴东北的战略角度,分析建设“绿色东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建设“绿色东北”的总体思路;从可操作性层面,提出建设“绿色东北”的重大举措,并理解停止开发三江平原荒地的原因。

教学重点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2.“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3.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教学难点1.“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2.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通过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来进行分析。

2.“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了解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分析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江平原自然特点的分析及其历史的演变过程: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转变过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优质课件)(共33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优质课件)(共33张PPT)
观赏美景
判断这是哪 种生态系统 为主? 森林、湿地 还是海洋?
湿地


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 王亚军

研究思路
1
• 了解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2
• 分析“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
3
• 搜集相关资料,理解停止 开发三江平原荒地的原因
问题探究
1. “北大荒”的位置在哪里? 2. 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布? 3. 人们为什么要开发三江平原? 4.在三江平原上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种自然条件?为什么? 5.三江平原开发有哪些成果? 6.现在为什么又停止了对三江平原的开发? 7.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 王亚军
洞庭湖
萎缩的洞庭湖
面积6000积2625 平方公里
通过类比说明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 “退田 还湖”?
洞庭湖也是湿地
1958年百万青年开赴北大荒
北大荒精神
艰 勇 顾无 苦 于 全私 奋 开 大奉 斗 拓 局献
4
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水分条件——排水; 地势低平,土质黏重,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 雨,排水不畅,所以开垦三江平原首先应考虑排水,降低水 位、提高地温促进有机质分解。
5
北大荒→北大仓
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走上变得低矮的山冈,目及之处已全部是耕 地,没有一片树林,没有一株白桦。当年肥厚的黑土,因连年雨水冲刷流失, 已变成贫瘠的沙石地,长着低矮的小麦。。。
(摘自《重返黑土地》)
棒打狍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
又是兔子又是狼, 光长野草不打粮
开发北大荒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系统:
恶化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考 向 湿地的开发与治理
4.引起洞庭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上游退耕还林 B.人口激增围湖造田
C.湖泊沼泽化加快 D.长江干流水量减少
解析 读图可知,洞庭湖面积总体缩小。流 域上游退耕还林可保持水土,减少河流含沙 量,湖泊淤积减轻,面积会增加,A错。 近年来,洞庭湖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B正确; 湖泊沼泽化加快和长江干流水量减少会对洞庭湖面积产生影响,但这不是洞庭 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
1 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等地区相比,三江平原
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
区位优势
1 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2 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 3 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提供机械。 4 耕地面积广大,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2 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种自然条件?为什么?
分析
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水分条件 — 排水
水平衡原理强化
1
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是什么?
湖水减小,湖泊面积缩小
2
由于泥沙淤积而导致面积缩小
阅读 P37 资料2
1958年百万青年开赴 “北大荒 ”
如今丰收的 “ 北大仓”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
如今的“北大荒”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年总产量 达1500万吨,商品率更是高达70%!
阅读 P37 资料1
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
沼泽广布 水多 水的收入大于支出
思考过程
找出收入项和支出项 水平衡原理
蒸发
大气降水
收入

支出
下渗
地表径流
径流
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
1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2 夏雨集中,且多暴雨。 3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 土质黏重,且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5 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共41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共41张PPT)
思维发散 有没有人为的原因呢 ?
开发历史晚,人口少,破坏较小
2020/6/15
5
2.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开发原因
(2)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三江平原 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
2020/6/15
6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 了安置富余的劳动力,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 从1958年至今50年来,全国各地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 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知识青年投身 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北大荒”——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进行 大规模开垦,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 “北大 荒”变成了“北大仓”.现在国家决定停止开发 “北大荒”.
2020/6/15
1
“北大荒”即三江
平原。
三江平原是东北
平原组成部分之一,
又称三江低地。位
于中国版图的东北
角,黑龙江省的东
在海滨地带,湿地能够防止海水的入侵和倒灌, 防止土地盐碱化;
湿地是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繁衍栖息的乐 园,我国的许多湿地,都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2020/6/15
30
• 湿地的作用
湿地的美称
• 产生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 “资源的宝库”
•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 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人在收获了沉甸甸的粮食的 同时,原有的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土地贫瘠了;自然灾害频繁 了,昔日的“北大荒”似乎也失去了她那美丽的容颜。专家惊呼: 长此以往,“北大荒”将名存实亡。
❖ 三江平原的开发,由于过度排水、开垦和捕猎,“北大荒”的 原始生态遭到破坏。林地和沼泽减少了一半多,使东北虎、梅花鹿 等多种野生动物没有了踪迹,关东三宝之一的野山参也已罕见。因 为林地和沼泽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水资源地,所以林地和沼泽的 减少还导致旱涝灾害频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共33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共33张PPT)

思考
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
分析:
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 的冷湿气侯,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 及季节性冻融的黏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 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 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沼泽与沼泽化 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 区。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 草和芦苇等。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 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是芦苇沼泽。土壤 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 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
3.通过类比说明洞庭湖地区为什么 从“围湖造田”到 “退田还湖”?
分析:
因为洞庭湖也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在 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湿地可以将过多的降雨和来水存储、缓 冲、然后放出,发挥着蓄洪抗旱的功能;湿地 所拥有的大量水源及其水生植物可以使周围地 区的酷热降温,空气湿度增加;湿地植被可以 完全防止水土流失;我国一级保护的珍稀鸟类, 约有一半生活在湿地中,湿地保持生物多样性 的功能,是任何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湿地植 物能够对污染物进行吸收、代谢、分解,起到 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
思考
1.湿地具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
分析:
天然的蓄水库,能够调节气候、涵养 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 保护生物多样性。
2.我国为什么要停止开发三江平原 的荒地,并且加以保护?
分析: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集中分布区之 一,湿地以其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被誉为“地球之肾”。三江平原的开发,由于 过度排水、开垦和捕猎,“北大荒”的原始生 态遭到破坏。林地和沼泽减少了一半多,使东 北虎、梅花鹿等多种野生动物没有了踪迹,关 东三宝之一的野山参也已罕见。因为林地和沼 泽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水资源地,所以林地 和沼泽的减少还导致旱涝灾害频繁。

第二章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洞庭湖
洞庭湖
洞庭湖
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水系复 杂,河网密布,号称“八百里洞庭湖”。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 近6000平方公里。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 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此后30年间,由于大 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自80年代之后, 情况得到控制。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 亿方米。
效益: • 生态效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水量、净化水体、 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1
• 经济效益: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矿物资源,能 源与水运。
• 社会效益:观光旅游、教育、科研。
? 探究:P38思考
1.湿地具有哪些效益?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后,对环境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2.现在我国停止了对三江平原的开发,切实保护了湿地。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国家对三江平原开发政策的变化?
湿地的保护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 严禁不合理经济活动,禁止大规模采伐湿地植物; 综合利用湿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渔业; 停止围垦,退田还湿,人工补充湿地水量;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 探究:P38思考
1.湿地具有哪些效益?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后,对环境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2.现在我国停止了对三江平原的开发,切实保护了湿地。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国家对三江平原开发政策的变化?
? 探究:P37思考
1.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等地区相比,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 势条件? 2.在三江平原上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种自然条件?为什么?
水分条件(排水)。
2 因为三江平原沼泽广布,过多的水分影响土壤肥力,农作 物无法正常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讲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考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标]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冷战”的兴起1.原因(1)________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__________的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3)美苏两国在________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4)美苏两国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

2.表现(1)政治:________年,杜鲁门公开宣称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苏联和东欧国家针锋相对,1947年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济:1948年,马歇尔提出援助西欧的“____________”。

1949年,苏联成立“经互会”对抗。

(3)军事:1949年成立______。

1955年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成立______组织。

细节点拨两极格局的形成(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2)初步形成——两大阵营的出现;(3)“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4)正式形成——北约、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

3.影响(1)美苏“冷战”造成西欧依靠________、________依赖苏联的局面。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________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3)美苏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冷战”中的“热战”1.概况:“冷战”期间,爆发了美苏发动或参与的局部“热战”,使得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2.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影响(1)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______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思维升华两极格局形成呈现的特征(1)以美苏的对抗为标志,由此构成了二战后国际斗争的中心和焦点;(2)双方的斗争形式以“冷战”为主、以“热战”为辅;在欧洲,两国以“冷战”为主,在亚洲等地则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热战”。

美苏之间的“冷战”主题1美苏间“冷战”形成的原因、目的及其实质(1)原因①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②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称霸全球的战略,并把苏联看做是其称霸的障碍,企图遏制苏联。

苏联也想凭借其实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③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④美苏间的猜疑和不信任也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

⑤美苏两国在军事上形成均势局面,谁也不敢轻易动武。

⑥二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⑦二战的灾难以及现代战争的威力使双方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⑧二战后世界各国亟须恢复和发展经济。

(2)目的: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和共产主义的蔓延,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3)实质:“冷战”的实质就是美国要求称霸全球。

主题2“冷战”的表现图解(1)杜鲁门主义史论“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着手实施全球扩张战略,对苏联推行全面的“遏制”政策。

史料一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地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史料反映了杜鲁门的立场:美国有责任维护和平与国家安全,实质是公开干预别国内政,谋求世界霸权。

(2)马歇尔计划史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史料实际反映了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要帮助欧洲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实质是以经济手段实现控制欧洲的目的。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史料三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北大西洋公约》史料反映了北大西洋公约实行集体安全、集体防御,实质上是从军事上孤立、威胁、遏制苏联。

主题3“冷战”的重大影响(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1.相同点(1)背景:都发生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的形势下。

(2)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2.不同点(1)直接原因:“杜鲁门主义”是针对“希土危机”提出的;而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秩序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2)内容:“杜鲁门主义”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而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3)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冷战”与“热战”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冷战”是一种体制,是美国对苏联建立的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对抗、军事上遏制的整套体制,但其活动不包括战争;“热战”是针对“冷战”中的“不包括战争”而言的,即“热战”是在“冷战”大环境下采取的军事行动。

2.联系:“热战”的目的仍是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以它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一种扩大。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者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1.含义:雅尔塔体系是美、苏、英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2.关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例 1 (2011·广东高考)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答案 A审题突破例2 (2011·“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答案 C审题突破备选项中事件分别出现于1947年、1947年、1955年、1965年,只有C项符合“20世纪50年代”这一条件。

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题点从朝韩离散家属互访看两极格局1.2011年12月,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朝鲜半岛局势扑朔迷离,而源自2000年的朝韩离散家属互访活动,有利于半岛局势的缓和,令世人瞩目。

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朝鲜分裂根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B.亲人的离散是两极世界下的悲剧C.家属的重逢是由于美苏冲突的结束D.两极格局解体推动朝鲜半岛局势缓和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题点主干知识——“冷战”2.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

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

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第三世界的崛起C.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D.雅尔塔体系的长期存在题点概念——马歇尔计划3.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

”这里的“它”是指()A.马歇尔计划B.布雷顿森林体系C.关贸总协定D.杜鲁门主义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题点新价值观——珍爱和平4.美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的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题点文化现象中的历史信息5.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据此判断,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届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类进入城市化时代B.“人类、自然、科技”——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C.“交通与通讯”——人类步入信息时代D.“科学、文明和人性”——科学进步促和谐共处课时规范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咨文,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并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名,公布该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反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

对此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终于完成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B.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局面正式形成C.成为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重要标志D.标志着美国越来越以两极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2.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2月开始实行,到1952年结束,美国共向西欧16个国家和德国的美英法占领区提供了总额为132亿美元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的实行()①延缓了“冷战”的进程②在经济上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③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④奠定了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基础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④3.1947年,美国人乔治·凯南在美国顶级外交刊物《外交季刊》上以“X”先生的身份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第一次为他的对苏政策取名□□,此政策由此成型,并贯穿整个“冷战”时期。

材料中□□是指()A.战争B.存异C.遏制D.和谐4.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2011年3月27日称,北约成员国已经决定全面接管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授权的所有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